高二语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学案设计2(教学方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文本简介】《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篇文章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尔的一篇科学论文,文中主要探讨自然世界的熵增长趋势,以及人类在这一趋势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教学目标】1. 了解熵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表现;2. 理解人类在熵增长趋势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面临的挑战;3. 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及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熵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表现;2. 探讨人类在熵增长趋势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及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2.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整理课堂教学资料,准备多媒体投影设备;2.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在家自行阅读文章。

二、热身活动1. 回顾物理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如能量、热力学等;2. 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界中有哪些现象是可以通过物理学来解释的。

三、讲授环节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文章的核心内容;2. 结合课文,讲解熵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表现;3. 分析人类在熵增长趋势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面临的挑战;4.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及探讨。

四、讨论环节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举一位代表;2. 每个小组代表就文章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呈现给全班;3. 全班共同探讨并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五、巩固练习1. 要求学生在家完成相关的作业;2. 提醒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内容。

【课堂反馈】1. 老师及时总结本堂课的重点与难点;2.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学习教案设计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学习教案设计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课设计设计教课目标提升学生对科技论文概要钩玄的能力。

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领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计的新的哲学思虑。

教课重难点商讨文章论述的看法,训练概要钩玄能力。

学惯用平时案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把文章中所举的案例与相关“熵”的概括联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课假想教课方法点拨指引法。

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拥有广泛性的问题作点拨指引。

分组议论法。

让学生联合已有知识分组睁开议论,畅所欲言,怀疑解难。

联想类比法。

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联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教课时数两课时教课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难懂的看法——熵。

“熵”这个看法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

曾有许多人对这个奇异的看法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样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看法的错误。

但是,100年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

人们在实践中,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看法与我们的现实生计以致我们的未来有这样密切的联系,致使于1959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 91年后,英国有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演讲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那么,“熵”终究与我们人类的生计犹如何亲密的关系呢?“熵”又揭露了人类如何的未来呢?今日,我们来学习美国今世有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起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二、解题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今世有名社会学家。

1972有名的未来学研究集体罗马俱乐部发布了对于人类窘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添的极限》年,西方,提出了“增添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添,必定耗尽世界上不行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迫人类生计。

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穷增添的看法作了批评。

〖2021年整理〗《阅读材料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阅读材料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优秀教案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位名叫麦克斯·格拉克曼〔麦克斯·格拉克曼(1911—1975)〕南非文化人类学家,以研究非洲诸部落的政治制度著称。

的人类学家曾经说:“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早已编入物理学基础教程,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现在看来不过是简单明了的常识而已。

然而将它们最终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许多天才为之呕心沥血,提出过大量复杂的理论。

奇怪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绞尽脑汁,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昧〔三昧〕梵文Samadhi的音译,指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的修行方法。

后借指事物的要诀。

我们都听说过这些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反复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的话,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其实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

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这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

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虽然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我们应该牢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创造能量。

从来就没人创造过能量,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创造。

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是把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

要理解这一点不甚容易,特别是考虑到一切都是由能量所生成的。

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

一个人、一幢摩天大楼、一辆汽车或一棵青草,都体现了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耗费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来的能量。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一)[导学新概念]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作者在书中却把这一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

所以学习文章时,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纪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纪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

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的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

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

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宇宙的有效能量也有用尽的时候。

有效能量用尽,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

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

这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资料显示屏]想象把一杯水放在桌子的边缘上。

稍微推一下杯子就会落到地面上去——无疑杯子会被打成许多碎片,水会溅到相当大的面积上,或许会被地毯吸收,还会流到地板的缝隙去。

我们这一杯水在这里只不过忠实地遵循着物理的方程罢了。

牛顿的描述即已足够。

杯子和水中的原子独立地遵守牛顿定律。

现在让我们把这图像在时间的相反方向表演。

由于这些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些水可以一样很容易地从地毯和地板缝隙中流出,流进一个由许多碎片拼凑而成的玻璃杯中,再整体从地板上刚好跳跃到桌子的高度,然后它停在边缘上。

语文粤教版论述文选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学案

语文粤教版论述文选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学案

语文粤教版论述文选读(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学案学习目标:1、练习勾画关键语句,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谚语阐述科学道理的写法。

3、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对人类生存的状况和前景进行新的哲学思考。

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练习课文学习【一】按你的适应阅读全文,但一定要提笔勾画,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语句。

【二】相信你勾画到的内容足够你回答以下问题,请试一试:1、请摘录关键词〔最少写4个〕;划出文中你觉得关键的语句,并简要说说什么原因关键。

关键词自由能量无效能量做功能源热寂关键句例如提示:抓住全文〔某段〕中心句、重要的过渡句、揭示写作意图的语句。

2、以下句子能够说基本上关键语句,因为它们关系本文的核心概念。

请依照这些句子解释熵。

〔1〕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

那个惩罚确实是我们损失了能在今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这确实是所谓的熵。

〔2〕熵的增加就意味着能量的减少。

〔3〕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总和的测定单位。

〔4〕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的减少。

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5〕世界的熵总是趋向最大值。

〔6〕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

熵是□□□□□□□□□□□□□□□□□□□□□□□□□□□□□□□□□□□□□□□□□□□□□〔不超过45字〕[明确]熵是有效能量转化为无效能量时损失了的、本来能在今后用于做功却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总和的测定单位。

3、从文中找出解释“污染”的语句,然后给“污染”下个定义。

污染确实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

4、作者举出以下日常事例,想说明的道理是什么?〔1〕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奇东西。

要证实这一点你只需呼吸一下。

你刚才吸进了曾经让柏拉图吸进过的5000万个分子。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六册一、佛教《华严经》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因陀罗网”比喻。

因陀罗网是佛教帝释天宫殿中所悬挂的一张由宝石所结成的悬珠网。

在这张网上,一颗宝石可以映现所有其他宝石,这是第一重映现;而每一颗宝石所映现的所有宝石,又都各自映现其他的宝石,这是第二重映现;如此重重映现而无穷无尽。

因陀罗网比喻一切美好事物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

一物既是其自身,而同时又包含着所有他物。

用佛教的语言来说,就是“在每一粒尘埃中都呈现出无数的佛”。

因陀罗网所表达的关于世界上每一事物都处在复杂的多层次的相互关联之中的思想,是对生态系统复杂网络整体性的形象比喻。

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生物和非生物通过复杂的联系融合于它的整体网络中,就如巧妙编织的因陀罗网一样。

罗尔斯顿认为,佛教因陀罗网的隐喻,有助于人们理解生物共同体概念的完整性。

二、道家也主张把爱的原则扩展到生物和自然界。

道家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由道而生气。

天地万物均由气所形成,“通天下一气耳”。

气也是形成生命和人的共同基础,“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庄子·至乐》。

译意:掺杂于恍惚无形之中,逐渐演变而出现气,气又演变而有了有形物体,有形物体演变而有了生命。

因为,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来源,所以人也应该珍爱万物。

庄子说:“爱人利物之谓仁”这里把“爱人”和“利物”作为道德要求,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第一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说课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

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作者在书中却把这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

所以学习这篇文章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界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

粤教版《论述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论述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论述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教学内容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论述文教学,以及对论述文的初步理解和解读。

本教案的内容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论述文的写作与鉴赏》中的一篇论述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1.熟悉论述文的定义、特征和写作要求;2.了解熵的概念和特征;3.理解熵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涵义;4.掌握论述文分析与写作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熵的概念和特征熵,即热力学中的熵,一般可以用来描述热力学系统的混乱程度。

简而言之,熵与有序性的降低是相关的。

指导问题:•了解熵的概念和特征;•熵是如何产生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和解释:1.首先让学生学习熵的定义;2.然后让学生了解热力学中熵的含义;3.最后让学生通过示例理解熵的特征和产生机制。

2. 学习论述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导问题:•了解论述文的定义和特征;•理解论述文的写作要求;•听取作者对《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解读。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听取讲解:1.首先,通过课件和PPT宣读和解释论述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内容和主题;2.其次,听取作者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查看这篇文章的笔记和重点;3.最后,通过课堂讨论,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要求和特征,具体有哪些理论支撑。

3. 论述文分析与写作指导问题:•如何分析鉴赏一篇论述文?•如何写好一篇论述文?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实践:1.研究一些成功的论述文,并分析其结构、思路、论点和说服力的来源;2.为了更好地掌握论述文的写作方法,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论述文的模仿写作,并及时进行批改指导。

四、教学效果评价评价指标:•熟练掌握鉴赏论述文的方法,能够分析论点和结论的构成以及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技巧;•能够运用课程所学的知识,写出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论述文。

应用方法:通过作业,考试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对本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思,我有以下几点感悟:1.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科实际需求,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2.论述文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3.在论述文的分析和写作中,应该注意思路的清晰、条序井然、有逻辑性。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导学案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导学案

种新的世界观》导学案学习目的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学习过程、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告罄火钳 对峙 二、解释下列成语,并说明其在文中的含义。

呕心沥血覆水难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三、阅读全文,搜索信息,为“熵”下一个定义。

四、作者提出的“熵”的理论带给了人们有关世界的哪些新观点?五、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用了哪些手法?这些手法起了什么作用? 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这个名称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 夫•克劳修斯于1868年第一次造出来的。

但是年轻的法国军官沙迪•迦诺却比克劳修斯早41年发现了熵的原理。

迦诺在研究蒸汽机时工作原理时发现,蒸汽机之所以能做功,是因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 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 就意味着下一次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

比如河水 越过水坝流入湖泊。

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用来发电,驱动水轮,或做其他形式的功。

然而水一落到坝底,就处于不能再做功的状态了。

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的水是连最小的轮子 也带不动的。

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 或“封闭的”能量。

为蒸汽机系统里一部分很冷,而另一部分却很热。

换一句话说,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 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即温差)。

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它就做了功。

更重要的是每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的能量的减少。

不论自然界发生了何种事情,定的能量就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

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

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

既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一一即耗散的方向一一转化, 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二语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学案设计2(教学方案)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二语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学案设
计2(教学方案)
[导学新概念]
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作者在书中却把这一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

所以学习文章时,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纪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纪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
世界。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

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的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

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

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宇宙的有效能量也有用尽的时候。

有效能量用尽,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

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

这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资料显示屏]
想象把一杯水放在桌子的边缘上。

稍微推一下杯子就会落到地面上去——无疑杯子会被打成许多碎片,水会溅到相当大的面积上,
或许会被地毯吸收,还会流到地板的缝隙去。

我们这一杯水在这里只不过忠实地遵循着物理的方程罢了。

牛顿的描述即已足够。

杯子和水中的原子独立地遵守牛顿定律。

现在让我们把这图像在时间的相反方向表演。

由于这些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些水可以一样很容易地从地毯和地板缝隙中流出,流进一个由许多碎片拼凑而成的玻璃杯中,再整体从地板上刚好跳跃到桌子的高度,然后它停在边缘上。

正如杯子落下打碎的过程一样,所有这一切又都和牛顿定律相吻合。

……由牛顿力学推导而来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时间对称的。

第一定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玻璃和水,从而排除碎片聚集成杯子,并且充满水后奇迹般地跳回到桌面上的可能性。

……为了聚集玻璃碎片并收回所有溅开的水,而且最后优美地跳回到桌子上,必须以不可思议的精确度把它们的运动协调起来。

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协同的运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皇帝新脑》
煤比木材更难开采、加工,因此把它转化到有用状态要耗费更多的能量。

这一点也可以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中找到答案。


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

后一个能源环境所依赖的能源总要比前一个能源环境的主要能源更难获得。

煤的开采和加工比树木的砍伐更困难,而石油的开采和加工还要困难。

分裂原子以获得核能就更麻烦了。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导入新课
地球(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宝库,我们常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

这能量宝库真的就没有用尽的那一天吗?读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文之后,我们就会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二、指导阅读
1.速读课文,解释“熵”的含义。

明确“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熵是无效能量的总和,“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

还需要注意“无效能量”这一概念。

在谈熵的含义时,作者讲了蒸汽机做功和河水发
电的事例,以此说明熵是不能再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

2.再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量耗散的问题,一是能源危机的问题。

明确:能量耗散意味着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而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在消耗能量,哪怕在你点燃一支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也在减少。

加之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可以再生的能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会面临能源危机。

当然我们可以回收利用,但要做到百分之百地回收是不可能的,而且回收本身也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

当宇宙的有效能量耗尽时,就不会有任何可以做功的能量,也就更不会有生命。

3.把熵与能量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也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4.阅读目光要敏锐,阅读感知也要敏锐。

在两次阅读中,一定要把熵、能量消耗、能源危机等关键词语找出来,并能作出准确的解释。

设计B
导课可以采用设计A,指导阅读可以变化为问题思考式。

1.在学生阅读全文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大致理解。

2.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一:第一段结尾说,如果你听说过“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谚语,并且有过亲身体验的话,那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了。

为什么这样说?请谈一谈你对这些谚语意思的理解。

明确:因为可以用这些谚语来表达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

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它就做了功”,而且,每当能量转化后,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惩罚”。

这个惩罚就是已经作了功的能量,再也不能做功了。

也就是说,尽管能量的总数没有变,但做功之前是有效能量,做功以后就变成无效能量了。

因此,每一次能量转化都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无效能
量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

作者引用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

“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是说要想有收获,就一定得付出劳动,正如做功就得消耗能量一样;“覆水难收”是说倒出去的水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正如做功消耗的能量就不能再做功了一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说法网虽宽,却不会让一个坏人漏网,在这里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即做功就要消耗能量,消耗了能量熵就要增加,这是宇宙万物谁都逃不脱的定律。

问题二:为了阐述科学道理,文章运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说明。

请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分别说说它们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1)“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是能量的转化,都要消耗有效能量。

(2)“烧掉一块煤”→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了,不过不能再用它来做功了。

(3)“点燃一支烟”→要消耗能量,有效能量就会减少。

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如:“餐具的使用”“把烧红了的火钳
从火堆里取出来”“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都可以拿来分析,原来高深的道理就简单明了了。

设计C
1.从环境污染谈起,联系现实,想一想我们应该为这个世界(宇宙)做些什么。

(要有环保意识和能量意识)
2.从可持续发展谈起,联系现实,看一看我们已为这世界(宇宙)做了些什么。

(要有危机感和责任感)
3.从本文内容谈起,开动脑筋,谈一谈对作者这种新的世界观的认识和评价。

(要有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