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宏观经济学绪论(高鸿业5版本

宏观经济学绪论(高鸿业5版本
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 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 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指政府的税 收和政府支出的有关政策的总称。政府支 出是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政府支出 会影响到一国经济的总支出,进而影响到 一国GDP水平。税收是支出的来源。
完整版课件ppt
4
2)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 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 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作用微小
古典二分法即经济分为实际经济和货币经 济。
完整版课件ppt
18
4、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总结
古典经济学家深信“萨伊定律”——供给 会自行创造需求。在此前提下,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价 格、工资会适应市场上下波动,且任何生 产同时创造出等量的需求,所以一个社会 的生产必将扩展到充分就业为止,这也是 古典经济学家无法创立宏观经济学体系的 局限性所在。
完整版课件ppt
19
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1、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1)凯恩斯论萨伊定律 凯恩斯反对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
他认为,完全相反,“需求会创造出自身的供 给” ,提出“有效需求”原理。 2)驳斥利率自由变动确保储蓄等于投资 凯恩斯不赞同古典理论的观点:利率的自由变 动可以确保储蓄等于投资。他强调人们储蓄和 投资有许多原因,而不仅仅只有利率这一唯一 因素。储蓄不会自动投资。
理论; 货币偏好、资产选择等新的货币理论; 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经济的动态化、长期化的增长模型;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等通货膨胀理论; 开放型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完整版课件ppt
25
三、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曼昆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

曼昆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
西方经济学(宏观)
曼昆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总体经济变量 的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 失业(unemployment) – 通货膨胀(inflation) – 国际收支与汇率(balance of payments and exchange rate)
19
23.3 GDP的组成部分
• GDP 是总支出 • 四个组成部分:
– 消费 (C) – 投资 (I) – 政府购买 (G) – 净出口(NX)
• 这四个组成部分的总和等于GDP(用Y表示):
Y = C + I + G + NX
一国收入的衡量
20
消费 (C)
• 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 • 关于居住成本的注释:
• 把所有组成部分加总起来得到:
Y = C + I + G + NX
一国收入的衡量
24
美国的GDP及其组成部分:2007
总量(10亿)
占总量的百分 比
Y
$13,841
100.0
C
9,734
70.3
I
2,125
15.4
G
2,690
19.4
NX
–708
–5.1
人均量 $45,825 32,228 7,037 8,905 –2,344
D. 通用汽车公司生产了价值5亿美元的汽车,但消费者 只购买了价值4.7亿美元的汽车
主动学习 1
参考答案
A. Debbie在波士顿最好的饭店花了$200请他丈夫吃晚饭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_研究文献综述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_研究文献综述

南 开 经 济 研 究NANKA I ECO NOM I C STUD I ES2006年 第2期 No.2 2006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陈雨露 侯 杰3 摘 要:1995年Obstfeld和Rogoff提出了Redux模型,将名义粘性和不完全竞争纳入到建立在坚实微观基础上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从而开辟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此后,沿着这一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将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产生和发展作一较为系统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名义刚性;不完全竞争;微观基础一、引 言 近年来,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是1995年Obstfeld和Rogoff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题为《汇率动态回归》的文章,开辟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e w Open Economy Macr oeco2 nom ics)的研究方法,标志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沿着这一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回顾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是在二战以后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Mundell(1963)和Fle mm ing(1962)将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到封闭经济的I S2L M模型中,建立了一个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即Mundell2Fle mm ing模型(简称M2F模型)。

该模型将开放经济体系最核心的变量纳入其中,尽管其最初是为了分析开放经济中的经济政策效应,但它却为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70年代,Dornbusch(1976)在M2F模型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用粘性价格代替原来的固定价格,同时引入预期因素,建立了一个汇率动态模型。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七版第01章绪论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七版第01章绪论

〔3〕 短期AS曲线:水平:乘数及IS – LM模型
短期: 阐述短期产出波动属于AD〔乘数及IS – LM模型〕研究的范围。
结论三:在短期中,产出只取决于AD,价格不受 产出水平影响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9999999999999999999999000000077888888888899999999990000000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00
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图1-9:通货膨胀:CPI变动率
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反相关
GDP增长率 CPI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5.0
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9999999999999999999999000000077888888888899999999990000000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
FIGURE 1-5:AGGREGATE DEMAND AND SUPPLY
AS曲线:对于每一给定价格水平,厂商愿意提供的 产量。主要取决于增长和生产要素价格。
AD曲线:商品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价格和产量 水平组合。取决于货币、财政政策和消费者信心等。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一、各章参考文献第一章导论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 2nd Ed., Norton Co. , New York, 1988, Chapter 13、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5、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其次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1、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Chapter 22、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5、美国商务部,《当今商业概览》,1976年一月号。

第三章经济增长1、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Mordern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 McGraw-Hill Co.,New York, 19762 > So 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Agregate Production Inunction n, in “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 , 1957第四章失业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其次版),中国人民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3、兰荣华,《我们国家当前失业的缘由和再就业的措施》,载《上海铁道高校学报》2000年第7期。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著作: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3.克莱恩:《凯恩斯的革命》,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4.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5.费雪:《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6.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说明》,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7.布坎南:《自由、市场、国家》(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8.马丁费尔德斯坦:《转变中的美国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9.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10.孙国茂:《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1.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2.张曙光主编:《市场化与宏观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13.樊纲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14.Liundgqvist,L..:Macroeconomic Theory . MIF Press ,200115.Phelps:The Modern Equilibrium Theory of Un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Asste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16.Romer,David: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McGraw Hill:199617.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教材1.保罗,A.萨缪尔逊,威廉; D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4.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5.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7.魏埙、蔡继明等著:《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袁志刚、欧阳明:《宏观经济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9.罗伯特耐尔海尔布伦纳、莱斯特瑟罗著秦海译:《经济学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10.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著吴汉洪、苏晚囡译:《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11.莫里斯D利维著刘立、陆瑾、张普译:《生活中的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布莱恩诺斯登、霍华德文著王曙光、来有为等译:《与经济学大师对话阐释现代宏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徐平华等著《西方经济学演义》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14. N. Gregory Mankiw:Principals of Economics 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1998年版15. Michael Parkin,Macroeconomics 5th ,Addison-Wesely Publishing Company,200316. & W.D. Nordhaus,Macroeconomics 15th,McGraw-Hill,Inc.199617. 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Macroeconomics 8th,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8.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长春出版社,2006年。

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宏观的教学实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理论性较强,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

一般看来我国现有的本科院校中,一部分学校偏向科研的教学,这部分院校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

相比之下,另一些学校特别是三本类院校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这样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导致宏观经济学本身教学上的困难。

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的内容也应该适当调整。

而目前看民办院校学生的毕业学分的获得主要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

期末考试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

学校的期末考试普遍强调的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的学习,而缺少对实践理解的要求。

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多少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明确,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改革的目标。

到目前我们GJ已建立基本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第一,现在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形成,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在逐步减少。

第二,市场的竞争性和有序性不断提高,维护市场有序性的法律逐步完善。

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期货市场治理条例》等的出台为市场秩序的规范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ZY地方各级政府分别行使不同的对经济的调节权,ZY当局也同时行使对货币市场的调节权。

特别是ZY银行在宏观调控中所起的作用是越来越明显。

1)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为宏观经济学的实践提供了逐步改善和提高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中,几乎所有的理论分析都是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基础的。

宏观经济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的是国民收入即GDP的概念,GDP的核算就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基础的。

其次,宏观经济按支出把GDP分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各种商品市场的完善和投资市场的进展、以及政府的调控都为宏观经济学的这部分理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再次,我国ZY和地方政府十几年的宏观调控实践使学生容易对什么是宏观调控产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参考文献
一、各章参考文献
第一章导论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Chapter 1
3、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5、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1、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Chapter 2
2、蔡继明,《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

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

5、美国商务部,《当今商业概览》,1976年一月号。

第三章经济增长
1、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Mordern Theories of Economic Growth”, McGraw-Hill Co., New York, 1976
2、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A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i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Depts/Economics/Growth/
4、/book/zhengzhi/jjzz/index.html
5、/chinese/mingzhu/jingjizhang/jingjizhang.html
第四章失业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兰荣华,《我国当前失业的原因和再就业的措施》,载《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

4、屠艳萍、毕金华,《论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社会稳定》,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fsbr/esbr.html
第五章通货膨胀
1、Gordon, “ Milton Friedman’s Monetary Framework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ndon 1982
2、Ritter and Silber, “Principle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5th Ed, Basic Books Publishers, New York, 1986
3、钟儒刚,《通货紧缩的经济实质》,载《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4、于学花,《试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换位的条件》,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年第3期。

5、段京怀,《论宽松的货币政策适用的条件》,载《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4期。

6、林桂芝,《中国政府治理“通胀” 与“通缩”的实证分析》,载《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第六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Fink, “Supply Side Economics”,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 1982
3、叶明法、邓于君,《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成因探析》,载《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4、刘远坤,《商品化是我国农业转型的基础》,载《贵州农业科学》2001年第5期。

5、宋先道,《中国居民储蓄动机和运用流向分析》,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第七章总需求理论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Hall and Tayler, “Macroeconomics”,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Chapter 1
3、李松龄,《国民收入决定原则:“价值说” 与“财富说”》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4、郑茜、章晓英,《消费结构与社会保障》,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5、谢富胜、包先建,《安徽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载《安徽机电学院学报》。

第八章宏观经济政策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Branson, “Macro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3rd Ed., Harper and Row Co.,1989
3、魏巍贤,《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的实证分析》,载《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期。

4、阮铮,《关于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博弈模型分析》,载《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5、冯鑫明,《债务经济的稳定性分析》,载《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6、杨大光,《宏观经济政策失效的心理学分析》,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二、课程参考书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2、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王秋石主编,《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4、蔡继明主编,《宏观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黎诣远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杨长江、石洪波,《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Gorden, “Macroecnomics”, 4th Ed., Little-Brown Co., Boston, 1987
10、Hall and Tayler, “Macroecnomics”, 2nd Ed., Norton Co., New York, 1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