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分析蔡孑民先生的为人、学识及其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课外阅读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布置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蔡孑民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6.关注个体差异,分层教学:针对学生在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制定分层教学计划,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1.对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了解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2.对近现代历史背景的认识不够深刻,可能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4.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7.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蔡孑民先生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蔡孑民先生能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教育家,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情境创设: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学习本文以平庸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联合的方式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品读法、发问法感情、态度、价值观:感觉蔡元培先生的人品魅力,领会作者对他的敬慕之情教课时数: 2 教时教课步骤:一、导入:北大未名湖畔,静静地屹立着一座铜像,他即是北大老校长,有名教育家蔡元培。
他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声威,是由于知识渊博还是人品伟大?《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是一篇记人散文,作者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先生——蔡先生的学生,我们看他是如何来写蔡先生的。
二、整体阅读,思虑:1、“我”所认识的蔡先生是一个如何的人?他拥有什么特色?——中国近代、现代的最大的教育家。
教育有两大端: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2、作为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现代终归有着如何的贡献?——从一九一七年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运动的主将3、蔡先生对中国近代、现代的贡献是有什么来决定的?——最后一段将课文分红“春风化雨,兼容并包”两大多数,要点研读第一部分三、阅读、领会:1、读第一段,“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觉中所得的结论,作者写了他和蔡先生接触的哪几件事?——写作者与蔡元培的三次接触。
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缘。
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
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同的情形。
研读: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缘。
整体容颜如何?———蔼然仁者、慈爱诚心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
先写入门前的情形,如何?——两道门虚掩,门前空无一人,让我们对主人的平和感变得实在而深切,也自然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觉——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如何理解“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身为校长一心为办教育,不为官,显现朴素、平和的形象。
去校长室开证明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觉:一介寒儒,书生本色,以他的地位之尊,写他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蔼然仁者、慈爱诚心”的详细化。
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同的情形。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提高学生对我国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的认识。
2. 通过学习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人物传记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蔡孑民先生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等。
2.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贡献:改革北京大学、提倡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教育等。
3.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平民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
4. 蔡孑民先生的人格魅力:热爱祖国、敢于创新、关爱学生等。
三、教学重点1. 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敬仰之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贡献和教育理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蔡孑民先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果。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蔡孑民先生的相关书籍、文章、纪录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贡献和理念。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蔡孑民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案例分析:分析蔡孑民先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果。
6. 总结:概括蔡孑民先生的教育贡献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向他学习。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谈谈对蔡孑民先生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感悟。
3. 让学生以蔡孑民先生为榜样,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追求和目标。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散文。
同时也体现了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在行文结构上的严谨和层次上的分明,显示了高度的概括能力。
整篇文章紧紧围绕着“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样一个精神境界展开描写。
作者用平白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蔡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所起的作用,以及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所具有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蔼然仁者,慈祥诚恳”中理解本文作者对蔡先生的崇敬之情;2)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的特点;3)品味文章“春风化雨”般亲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多媒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生活层面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学习蔡先生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抒发情感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对文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从漫谈北大,从“五四运动”的新思潮谈起过渡到课文。
二、两点探讨: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你如何理解?2、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是什么?[教师提示]总括学生搜集的资料,教育经历、教育理念、教育成果。
两大端:一个是春风化雨,一个是兼容并包。
三、介绍作者:1、你所了解的作者,请同学先介绍。
(出示已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2、教师补充:蔡元培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字鹤卿,号孑民。
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创立爱国学社;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17年任北大校长;1921年获文学、法学博士;1940年于香港病逝。
四、文章分析: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和蔡先生的几次接触?分别给作者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自主发言][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次接触。
第一次:北大的“一个穿堂门的过道中”,“蔼然仁者,慈祥诚恳”,印象深刻;第二次:北大的校长室,“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蔡孑民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
2. 蔡孑民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蔡孑民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敬仰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文章。
2. 参考资料:关于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贡献的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蔡孑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文章,了解蔡孑民先生的品质和贡献。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蔡孑民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分析蔡孑民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贡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情感体验:观看关于蔡孑民先生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敬仰之情。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蔡孑民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蔡孑民先生的认识和理解。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六、教学拓展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蔡孑民先生相关话题的研究,如蔡先生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3. 小组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研究成果。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意见,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蔡孑民先生》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事,了解蔡孑民先生的生平和贡献;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赏析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叙事和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主旨;2. 学习故事背景,了解蔡孑民先生的贡献;3.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写作意图;4. 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1. 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故事主旨;2. 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准备:1. 教材《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第X单元第X课;2. 课件、多媒体设备;3. 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时的内容,复习《蔡孑民先生》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
展开:1. 学习故事的背景知识:a)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提到的古代科学家或思想家进行研究,搜集相关资料;b) 每个小组轮流介绍所选人物的生平和贡献,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班级讨论,梳理人物之间的联系。
2. 阅读理解:a)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b) 分组活动,将课文分成若干段落,每个小组分析一段的内容和语言特点,汇报讨论,学生作品展示。
3. 写作实践:a)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科学家或思想家进行写作练习,描述其生平和贡献;b)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
教师指导学生评价作文的结构、内容、语言和表达能力,提出改进建议;c)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形成最终版本。
总结:1. 课堂小结,回顾学习内容;2. 总结《蔡孑民先生》的故事主题和故事结构。
拓展:1. 自主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历史传记和科学哲学作品;2. 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科学文化知识点进行深入了解,并进行展示。
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程度;3. 学生对蔡孑民先生这一历史人物的理解深度。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二语文(上)《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设计
![2016-2017学年[华东师大版]高二语文(上)《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500d7c2360cba1aa811da8c.png)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
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
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是难点。
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
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革命。
但最重要的是教育。
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只!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能为另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个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
那么,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又来自哪里呢?我们一起阅读一下哲学家冯友兰的纪念文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二上册-第四单元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执教者: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涵咏本文中平实而细腻的语言,提高学生对写人叙事类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2、通过朗读、问题讨论、读写结合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和主旨的理解,感受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精神境界。
3、通过对“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感受文本写作的独特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品读本文平实而细腻的语言2、教学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把握作者写作视角的独特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以“你所了解的蔡元培先生”为话题,请同学谈谈他们对蔡元培先生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了解学生对蔡元培先生的熟悉程度,并为进入文本解读部分进行铺垫。
二、文本解读1、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写他眼中的蔡元培先生的?提示:“春风化雨”“兼容并包”是蔡先生教育的两大端。
设计意图:本文的篇幅较长,因此首先通过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两大要点,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
2、文章的作者如是感叹:“依我的经验,兼容并包并不算难,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
”你有同感吗?请结合对文本的阅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提示:重点体会第2、3、自然段中的语句,来体会“春风化雨”;在文中第二块面的相关段落中引导学生了解“兼容并包”及其产生的影响。
设计意图:概括第二块面中的要点,了解“兼容并包”的内涵及其意义、影响。
重点品味、涵咏文中能够体现蔡元培先生“春风化雨”的词语和语句,感受蔡元培先生独特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境界和气象。
三、深入探究:既然作者觉得“春风化雨”难,为什么还要先写“春风化雨”的部分?提示:就文章而言,“兼容并包”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而“春风化雨”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起作用而形成的,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
“春风化雨”是因,而“兼容并包”是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前后两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作者写作的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的教学设计
沪教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
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
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
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
理解是难点。
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
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感知人物1、你了解蔡元培先生吗?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1、交流蔡元培先生的事迹,(学生对蔡先生的了解可能是肤浅的,这不要紧,只要初步了解人物的生平、学业、事业、人格即可。
)
2、作者认为“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1、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为此后学生能层层深入地理解蔡先生的品格精神作铺垫。
2、抓住关键句,迅速切入本课的重要内容,
朗读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展示蔡先生作为教育家的风采的?
3、要求:
学生圈划,品味,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挑选印象最深的来谈,不必面面俱到)1、学生散读课文。
2、学生圈划、品味。
3、挑选印象最深的描述来把握人物形象。
人格之大:
第一印象:初识即感受蔡先生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
第二印象:作者为办证明求见蔡先生。
感受到先生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第三印象:作者作为接待委员会成员在纽约接待蔡先生,再现先生的书生本色。
第四印象:蔡先生为留学的北大学生演讲,极写先生的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语言格调。
第三、第四印象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中年教育工作者的一句话,北大学生的一个整齐动作都是侧面描写。
事业之大:
改变校风:提倡为学术而学术。
以能者为师:不论派别,不分老幼。
领导新文化运动:突出主流方向。
采用散点式的阅读赏析方式,为的是放开学生的思维。
这实际上是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圈划、概括、赏析、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蔡先生的大教育家风采。
深入文本
梳理结构1、上述材料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梳理本文的结构
2、“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是两大端是否可以交换顺序?为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
1、学生浏览文章,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作者抓住“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两大端来组织材料。
开头(第1自然段)
春风化雨(第2至9自然段)
兼容并包(第10至第22自然段)
第23自然段小结前两端
结尾(第24自然段)
2、不可以交换顺序。
理由:第2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从亲眼所见写起,紧扣题目中“我所认识的”一语;“兼容并包”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举措,一种制度。
而“春风化雨”则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更难得。
只有这种境界才会有“兼容并包”的举措,才有可能成为大教育家,正所谓“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作者赞美的正是蔡先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此环节由品读文章“写什么”开始转向探究“如何写”。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和结构安排严谨有序,体现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和驾驭能力,可资借鉴。
梳理结构也是对主旨的更深刻的认识过程。
深入文本
探究写法1、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其业绩和事迹可谓超然卓着,但作者似乎多写细小平凡之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在表现“春风雨化”和“兼容并包”的教育两大端时,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3、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以记叙为主,为何要议论?(可与雨果的《巴尔扎克之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作比较)。
齐读第9自然段,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内涵。
1、蔡先生一生事业之大,广为人知,本文着力要表现的是先生的人格精神。
那些平凡的小事恰恰从不同角度展示一个大教育特有的“蔼然仁者”的气度及魅力!这是平凡之中见深远的笔法。
2、叙生活小事,彰显人物人格之大,平凡之中见深远。
而议论则将先生的精神上升到哲学层面,这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的独到之处。
3、此处之“道中庸”不是没有是非曲直,而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大心胸,是接纳天地风云的大包容,是“润物细无声”的高尚境界。
文学艺术美在独特。
以平凡小事写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以小见大,并以恰当的议论升华主题,抓住这两点便是把握了该文的精华。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用叙议结合方式来表达情感时水到渠成地解决的!
总结全文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主旨与写法两方面谈。
赞美蔡先生的崇高精神境界。
以平凡小事写人的内在精神品格。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此环节很传统,稍嫌呆板,但必不可少:让学生明白此课所得。
布置作业用平凡之中见深远的笔法写一个你尊敬的人。
完成作业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事例把握主旨,理解蔡先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的内涵;探究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的特点,摄取片断品味平实而细腻的如茶的语言风格。
练习举隅
1、作者与蔡元培仅一面之交时,就感到蔡先生是一位“慈祥诚恳”的“蔼然仁者”,这种印象可靠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章第22自然段写道:从1917年到1919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
这里的“名副其实”具体指什么?“战斗”指什么?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在写人记事时适当地插入议论的语句,请找出一处,谈谈其表达效果。
4、蔡先生下车伊始,就在北大树立了新的学风,有口号曰:“为学求而学术”,但后来蔡先生又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似乎涉及了政治。
这是否自相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