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实践活动十(二)

合集下载

金秋墨弦中学寒假生物作业二

金秋墨弦中学寒假生物作业二
(2)在60s后,处于2mol·L−1蔗糖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溶质浓度将_____,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____溶液。要使该细胞快速复原,应将其置于______中。
(3)在120s后,处于2mol·L−1乙二醇溶液中细胞的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逐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液溶质浓度___________。
A.装置内O2含量变化是引起红色液滴移动的直接原因
B.随实验时间的延长,红色液滴可能相继出现不再移动和向右移动的情况
C.若换用等质量的小鼠成熟红细胞为实验材料,实验现象是相同的
D.增设添加呼吸抑制剂的实验组,可探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否消耗能量
20.NUF2基因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通过调节着丝粒与纺锤体微管的结合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研究发现,女性卵巢癌细跑的扩散迁移与NUF2基因的表达情况密切相关,在卵巢癌细胞中NUF2的mRNA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卵巢上皮细胞。同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卵巢癌、结肠癌、肝癌等多种肿瘤中呈异常激活状态,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16.乙酰六胜肽为人体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具有穿透细胞膜能力的小分子链状六肽,由于能够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信息传导,避免肌肉过度收缩,减少了动态纹的发生,还能有效重组胶原蛋白,增加弹力蛋白活性,多用于化妆品内作为抗皱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酰六胜肽可与甲、乙液等量配制的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
11.种子贮藏中需要控制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若作物种子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质是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下列关于种子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

初中生物学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

初中生物学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

初中生物学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中学阶段的生物学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要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从而推动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物学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一方面要将学生的生物学基本知识进行教授,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所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中学生物学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质进行培养,是当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重心。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活动开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提高初中生物学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本文将从初中生物学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入手,对生物学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一、初中生物学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发的意义首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等一系列科学实验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策略(一)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初中生物学教师在开展生物学科实践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认识生物的生殖与发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好活动方案:1.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入手,如家中的床单、被罩、衣物、塑料制品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这些物品上有什么生物结构;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和问题有哪些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3.组织学生对身边常见的生物现象和问题进行调查,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归纳。

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研究

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研究

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研究导言: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学生物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动态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此次实践研究中,我们将介绍一种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调查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并探究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1.了解本地区生物的多样性情况;2.学会使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和工具;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和装置:1.野外调查工具包:包括显微镜、放大镜、锤子、手电筒等;2.记录工具:包括野外笔记本、相机、测量尺等;3.资料和参考书籍。

三、实验过程:1.准备工作: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的知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调查方法。

2.实地调查:学生集体前往指定的野外地点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过程中,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生物:学生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观察野外生物的形态特征,如花、叶片、昆虫、鸟类等。

(2)采集标本:学生根据实地观察的情况,确定采集的标本种类,将野外生物标本采集回课堂。

(3)记录信息:学生用相机拍摄采集的标本照片,并在野外笔记本上记录有关标本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以及标本的物种分类等信息。

3.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学生将野外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制作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数据分析:学生根据野外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不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情况,了解生物的分布规律。

(2)问题讨论:学生针对调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如发现物种的数量过少、一些环境中只出现一些特定的物种等问题。

(3)思考和探索: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对野外调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并给出合理的解释或对策。

四、实验总结: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仅可以学到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种实践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加深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生物初中实习教案

生物初中实习教案

生物初中实习教案学科:生物年级:初中课题: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繁殖方式。

2. 能够描述植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及功能。

3. 能够分析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4. 能够设计实验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2. 植物的繁殖方式3. 植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及功能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及功能。

2. 掌握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1. 分析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

2. 设计实验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学》2. 实验器材:显微镜、植物样本、显微镜玻片、溴酚红溶液等3. 实验报告模板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植物的生殖器官,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部分。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繁殖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繁殖原理。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的生殖器官结构,用显微镜观察花药、花粉等,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分析(10分钟)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复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繁殖方式。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设计更多关于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实验。

2. 让学生结合实际观察身边的植物,分析其生长与繁殖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高中生物实习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实习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实习教案范文
实习目标:
1.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植物细胞器官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3. 学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并识别植物细胞。

实习材料:
1. 显微镜
2. 盖玻片
3. 果蔬片
4. 植物切片玻片
5. 染色试剂(碘液、苏丹红等)
实习步骤:
1. 理论讲解:介绍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液泡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实验操作:将植物切片置于盖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并
加入染色试剂以突出各细胞器官的特征。

3. 实验记录:通过绘制草图或拍摄照片,记录不同植物细胞的观察结果,并标注各细胞器
官的位置和特征。

4. 分析讨论:与同学们分享观察结果,讨论不同植物细胞的异同之处,并总结各细胞器官
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实习评价:
1. 参与度: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

2. 观察记录:是否有准确、完整的实验记录和分析。

3. 知识掌握:是否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所理解和深入探讨。

实习延伸:
1. 了解动植物细胞的异同之处;
2. 探究植物细胞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3. 研究植物器官特化的原理和机制。

通过本次实习,学生们将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最新高中社会实践报告生物

最新高中社会实践报告生物

最新高中社会实践报告生物在本次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选择了生物学领域作为我们的研究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认识。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活动报告。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生物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活动准备在活动开始前,我们组织了一次预备会议,向学生们介绍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构成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准备了必要的观察工具,如显微镜、放大镜、记录本等。

三、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当地的自然保护区作为考察地点。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观察了多种植物和动物,记录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四、实验室分析收集的样本被带回学校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还对采集的植物样本进行了解剖,探讨了它们适应环境的机制。

五、社区互动为了增强社区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我们组织了一场社区讲座,邀请了生态学家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展示了我们的考察成果。

学生们还制作了宣传海报,向社区居民普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生态保护。

六、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生物学知识,还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

他们意识到了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并表示愿意在未来的生活中采取行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我们也认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七、建议与展望我们建议学校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可以增加更多与生物学相关的项目,如城市绿化、水质监测等,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同时,我们也希望与更多的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研究平台。

中学校生物教研活动记录(3篇)

中学校生物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时间:2021年10月25日二、活动地点:中学校生物实验室三、活动主题:生物实验课教学研讨四、参与人员:中学校全体生物教师五、活动内容:1. 活动开始,由教研组长主持,对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

强调生物实验课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 活动第一环节:教师代表分享实验课教学经验。

(1)教师A分享《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课教学经验,重点介绍了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结构,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B分享《观察动物细胞》实验课教学经验,强调了实验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师C分享《观察植物组织》实验课教学经验,介绍了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活动第二环节:分组讨论,针对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

(1)分组讨论,教师们就实验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如实验器材不足、实验操作不规范、学生参与度低等。

(2)针对讨论中提到的问题,教师们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加强实验器材的配置、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规范、设计趣味性实验等。

4. 活动第三环节:实验课教学观摩。

(1)观摩由教师A主讲的《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课,教师们认真记录教学过程,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教师的教学方法。

(2)观摩结束后,教师们对实验课教学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5. 活动第四环节:总结与展望。

(1)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肯定了教师们在实验课教学中的努力和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2)对今后生物实验课教学提出要求,希望教师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课教学体验。

六、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生物实验课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确了实验课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同时,教师们也针对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生物实验课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生物教学实践调查研究(3篇)

生物教学实践调查研究(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探索适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调查针对生物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调查目的与意义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前中学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市三所中学的100名生物教师和300名学生。

2. 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针对教师和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

(2)访谈法: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

(3)课堂观察法:对部分生物课堂进行观察,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课堂表现。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生物教学现状(1)教师方面:大部分教师具备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但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课堂互动不足。

(2)学生方面:学生对生物学科兴趣较高,但学习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生物实验操作能力较弱。

2. 存在的问题(1)教学理念陈旧:部分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度低。

(3)实验教学不足:部分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实验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

3. 改进措施(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开设丰富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五、结论通过对生物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学生物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同时也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六、建议1. 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生物教学研讨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型?
(四) 如何根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结果 推理出原生质层是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 原生质层;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原生质层)
1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结果直接推理出水 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原生质层
前提:当洋葱表皮细胞置于高于细胞液浓度的 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液泡变小,细胞液颜 色变深,说明水分子从细胞液跨原生质层流向细胞 外,即细胞失水;当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 置于低于细胞液浓度的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现象---液泡变大回复原状,细胞液颜色变浅,说明 水分子从细胞外跨原生质层流向细胞液,即细胞吸 水。
然而,置于30%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发 生了质壁分离,这是客观事实;所以,原生质层是 全不透的命题是错误的,间接证明,原生质层是半 透的的命题是正确的。
依据1 原生质层是半透的 依据2 水分子可以自由进出原生质层 依据3 本实验采用的另一个分子是蔗糖分子 所以,本实验中,蔗糖分子不能通过
(五)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的浓度差的作用是什么?
所以,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原生质层
2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结果间接推理蔗糖 分子不能通过原生质层(反证原生质层不是半透膜 是错误的,进而证明原生质层是半透的是正确的) (1)如果原生质层是全透的,即蔗糖分子也可以通 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内,其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将 呈现等渗状态,进出细胞的水分子也会达到动态平 衡,在这种情况下,洋葱表皮细胞是不会发生质壁 分离的;
如何根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结果推理出半 透膜两侧的溶液的浓度差的作用?
原生质层两侧溶液的浓度差的作用:决定着水 分子的运动方向。
根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结果采用归
纳推理的方式推出半透膜两侧的溶液的浓度差的作用。 其归纳推理过程如下:
前提:1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前提:2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 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流向外界溶液中,细胞 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前提:3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 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细胞 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然而,置于30%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发生 了质壁分离,这是客观事实,所以,蔗糖分子也可 以通过原生质层是错误的,进而证明蔗糖分子不能 通过原生质层是正确的。 (2)如果原生质层是全不透的,那么成熟植物细胞 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由于水分子、蔗糖分子和色 素分子等都不能通过,在这种情况下,洋葱表皮细 胞是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
记号:以箭头指向表示水分子运动方向
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概念模型如下:
水分子运动方向

细细



胞胞




壁膜



低 浓 度
全 透 性
原生质层 ( 半透膜)
高 浓 度
溶液浓度差
成熟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概念模型
活动十(2)
思考讨论及教学: (四) 如何根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结果 推理出原生质层是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 原生质层;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原生质层) (五)半透膜两侧的溶液的浓度差的作用是什么? 如何根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结果推理出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的浓度差的作用? (六)如何建构成熟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概念
从中可见,水分渗入和渗出都是顺水分子相对 含量梯度进行的,即从水分子相对含量高的一侧通 过原生质层向水分子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扩散;
由此推出的一般性结论是:原生质层两侧溶液 的浓度差决定着水分子的运动方向。
六 如何建构成熟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概念模型? 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
原生质层的扩散。
内涵:
1 细胞壁:全透性
2 原生质层的组成和特性(半透来自)3 液泡中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
4 扩散:水分子从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 侧运动。
5 原生质层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决定水分子的运动方向。
因此,引导学生构建模型不仅是实施科学思维训练 的一种途径,也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一种有效方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