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马说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言文专题复习专项《马 说》

中考语文言文专题复习专项《马 说》

一、默写 (1)_祗__辱__于__奴__隶__人__之__手__,__骈__死__于__槽__枥__之__间___,不以千里称也。 (2)_策__之__不__以__其__道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_鸣__之__而__不__能__通__其__意__。 (3)韩愈在《马说》中发出人才常有而发现人才的人不常有的感叹 的句子是:__千__里__马__常__有_______,__而__伯__乐__不__常__有_____。
中考语文言文专题复习专项《马 说》
原文呈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第1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以及被埋没的情形。
原文呈现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 / 不知其能千里 / 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 /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参考译文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 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 得千里马啊!
◎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 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 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 才进行了讽刺。 ◎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2.结构精巧,正反说理,中心 突出。 ◎现实意义 管理者要善于识人用人,任人唯贤,人尽其用,这样社 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甲】《马说》(文略)
【乙】《记承天寺夜游》(文略)

14《马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在作者笔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答案]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

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1.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也”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不知马也”,抒发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才会施展出来。

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1: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你如果有才能,总会有机会施展,得到别人的肯定。

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发光”。

示例2:千里马遇到伯乐,其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

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也只能被埋没。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马说

十四、马说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2011](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201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6)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7)执策而临.之临:面对(8)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到屈辱(2)才美.不外见美:美好的素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样[201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2011](5)执.策而临之执:拿着[2011]3.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状语后置/2022广东]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定语后置/判断句/教材·思考探究]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2021重庆A卷]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021重庆A卷]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1.本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文章这样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教材·思考探究]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初中文言文阅读】马说原文及翻译《马说》阅读练习题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马说原文及翻译《马说》阅读练习题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马说原文及翻译《马说》阅读练习题答案【初中文言文阅读】马说原文及翻译、《马说》阅读练习题答案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整理《马说》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只是)辱(受到耻辱而磨灭就可以)于奴隶人(指马夫。

奴隶,仆役)之手骈死(同列而死去。

骈,两马并驾为)于槽枥(喂食牲口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表示(闻名)也故虽(即使)出名马一食(喝一顿。

甲壳类,喝)或(有时)天下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食(通在“饲”,喂食)马者无人知晓其能够千里而食(通在“饲”,喂食)也就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到(通在“现”,整体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通常的马)等(等同于,一样)不容得(达至)恩(怎么)谋其能够千里也弊(抽打)之不以其道(恰当的方法)甲壳类(通在“饲”,喂食)之无法尽其材(通在“才”,就可以,本领)鸣之而无法通在(通晓,懂)其意谓(拎,挥)策(马鞭)而临(直面)之其真无马邪(通在“耶”,吗)其真(果真)无人知晓(辨识)马也(三)字形字音?(zhǐ)骈(pián)枥(lì)粟(sù)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外见(xiàn)二、阅读探究1.本文的体裁是“说”。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直接表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马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世有伯乐①,然后②有(3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④伯乐不常有。

故⑤虽⑥有名马,祗②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⑨于槽枥⑩之间,不以千里称(11)也。

马之千里者(12),一食(13)或(14)尽(15)粟(16一)石(17)。

食(18)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19)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20)不外见(21),且(22)欲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其能千里也?策(26)之不以(27)其道(28),食之不能尽(29)其材(30),鸣(31)之(32)而(33)不能通(34)其意,执策(35)而临(36)之(37),曰:“天下无马(38)。

”呜呼!其(39)真无马邪(40)?其(41)真不知(42)马也。

[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国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②然后:有“这以后才”的意思,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

④而:但。

⑤故:所以。

⑥虽:即使。

⑦祗(zhǐ):同“祇”,就是现代汉语的“只”字。

⑧奴隶人:指做贱役的奴仆。

⑨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⑩槽枥:“槽”和“枥”,都是马槽,借指养马的地方,即马厩(jiù)。

(11)称:称呼,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千里马)”。

(12)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定语“千里”放在中心词“马”之后。

(13一)食:吃一顿。

(14)或:也许,有时。

(15)尽: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尽”,这里指吃光。

(16)粟:古代是黍、稷、粱、秫的总称,现在专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这里的粟,则是粮食的通称。

(17)石:今读dàn(担),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18)食(sì):通“饲”,喂养。

(19)而:连词。

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20)美:形容词用如名词,优点,长处。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篇——《马说》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篇——《马说》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篇——《马说》《马说》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体裁,奇巧而言辩。

二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读准下面的字祇zhǐ骈pián槽cáo枥lì四、重点字解释1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2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两马并驾)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4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6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8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正确的方法)9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11执策而临之(拿着、握着)(马鞭子)(面对)12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六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3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称)5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7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10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13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14其真不知马也(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七概括段意1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3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马说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马说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马说唐韩愈匕中考考点梳理(第一段)一、重点词语1. 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 同 _________ ,意思 _________2. 重点实词(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 )骈死于槽枥之间(3)不以千里称也辱:______________ 骈:______________称:______________、句子翻译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重点词语1. 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 同 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______ 同 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2. 重点实词(1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2)是马也(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 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尽:______________ 是: ______________ 且: ______________安: ______________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马说(4 )安求其能千里也二、句子翻译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尽粟一石。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马说》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马说》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马说
唐·韩愈
中考考点梳理
(第一段)
一、重点词语
1. 通假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
2. 重点实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_______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____________
(3)不以千里称.也称: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
一、重点词语
1.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__
2. 重点实词
(1)一食或尽
....粟一石一食: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
尽:____________
(2)是.马也是: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____________
等:_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尽粟一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

..不外见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
一、重点词语
1.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马鞭,句中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重点实词
(1)策之不以其道.道: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____________
材: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____________
(4)执策
..而临.之执:____________
策:____________
临: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探究
理解概括
1.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以“食马者”寓____________。

2. 作者为何提及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3. 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

4. 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写作技巧
5. 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6. 作者在结尾中运用了设问这一修辞方式,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意?(统编教参“问题探究”)
主旨情感
7.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

试分析下面三个句子中“也”蕴含的情感。

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其真不知马也!
8.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素养提升设问
9. 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

10. 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起来是否正确?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中考考点梳理
(第一段)
一、1. 祗祇(只)只、仅
2. (1)受到屈辱(2)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3)著称
二、1.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 (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第二段)
一、1. (1)两个“食”饲喂
(2)见现表现
2. (1)吃一次;有时;吃尽(2)指示代词,此,这
(3)犹,尚且;等同,一样(4)怎么,哪能
二、1.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表现在外面。

4.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三段)
一、1. 用马鞭驱赶
2. (1)正确方法(2)竭尽;才能、才干(3)通晓(4)拿着;马鞭;面对
二、1.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 (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3.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内容探究
1. 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 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说明千里马食量惊人这一特性,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导致千里马“食不饱”,“食不饱”则“力不足”,“力不足”则“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则导致千里马被埋没。

表明“食不饱”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最根本原因。

3. 示例: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4. 示例: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因为“食马者”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绝妙的讽刺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

5. 示例:①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6. 示例:作用:用设问的手法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归结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含意:“不知马”的结论揭露
了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压抑的不合理状况,另外强调了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以及识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7. 示例:①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凝聚作者强烈的愤怒、谴责,也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表达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8. 示例: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9. 示例一:不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自身有实力,不论什么条件下都能施展自身的才华。

示例二:同意,千里马需遇伯乐,方有机会将才能施展出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身才能的施展需要一位伯乐来发掘。

10. 示例:千里马一定要有机会展示其特长,才能被人发现,受到重视,甚至一战成名。

这个道理古今都一样,但是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变化了,人的观念也在改变。

在当代,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

“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过时了。

我们既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也要有抢抓机遇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先行一步,增大成功的概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