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议论文阅读解题难点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分析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分析一、2016年全国Ⅲ卷考点分布及特点1、二、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分析1.论述类文章阅读近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章的选材有文艺论文与史学论文交替轮换的趋势。
2016年,全国Ⅰ是史学论文,全国Ⅱ卷是文艺论文,全国Ⅲ卷是“历史与文学”话题,其实还是应该归属为文史类中的史学论文。
综观今年全国Ⅲ卷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试题,考查的重点是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3题改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说法带有推论的特点,前几年考查的题型又回归了。
2.文言文阅读选材上,二十四史材料仍然是热点,但是,不应忽视二十四史以外的材料,因为属于“典范的文言文,文字较为浅易”的文言材料还有很多。
2016年高考卷仍然延续2015年的新题型对“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的考查。
高考命题组把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是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
市场上很多高考应试资料,罗列所谓古代文化知识清单,全面铺开,来个“地毯式”的“扫荡”,极大地增加了考生的负担,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这说明今后的文言文阅读,应会少一些知识性的考查,会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识记4%理解13%分析综合14%;18%表达应用54%鉴赏评价11%;7%探究5%2016年全国Ⅲ(丙)卷3.古诗词阅读选材上,唐宋诗词仍然是热点。
2016年全国Ⅲ卷继续保留了2015年全国Ⅰ卷的第8题要求比较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这样的比较题型,只是把这道题放到了第9题进行考查,这道题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导向,引导学生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考生应当熟悉。
全国卷古诗词的问题设计的特点是忠于文本内容和考查一般诗歌技巧。
从2016年江苏高考命题谈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从2016年江苏高考命题谈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作者:吴涛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6年第12期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型继续延续高考命题在平稳发展基础上的创新,设计风格与去年基本相同,四篇文章材料真实,题材多样,生活气息浓厚。
整体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文章的篇幅与去年基本持平,难度的下降在词汇、长难句以及理解的层面上都有所体现,题目的分布还是2,3,4,6,无特殊文体,每篇阅读文章的单独评析如下:A篇文章文体为应用文,关于网上学习,篇幅与去年差不多,一个小标题下面配几行文字说明。
文中没有超纲词汇,长难句个数不多,基本是短句,与去年一样仍然设置了两道题,难度一般,集中为推理判断题。
两道题都可以根据定位词,回到原文找出题处,对比选项加排除就可以解题。
B篇文章文体为说明文,文章主要通过实验,对比黑猩猩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文章篇幅对比去年390词的电子垃圾文章较少,难度也较低。
文中并未出现很多超纲词汇及长难句。
题目的难度较低,设置了三道题,它们是两道推理判断题和一道主旨大意题。
C篇文章文体为科普文。
文章主要是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介绍及危害等相关情况,这是与今年所谓的史上可能面对的最严重的厄尔尼诺自然现象的社会时事相关联的,贴近社会主题。
文章难度一般,和去年相比,长度差不多,但科普文会提及自然现象等专业术语,所以文中专业词汇及长难句的理解对于本文的解答有重要影响。
考查的四道题分别为细节理解题共2题、推理判断题以及目的意图题,基于文章重要部分的细节及上下文的理解成为本文解答的关键。
D篇文章文体为记叙文,是关于人物介绍的文章,讲了牙买加一名短跑女运动员ShellyAnn FraserPryce的成功励志故事。
篇幅对比去年的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自由与责任)的说明文略微减少,难度下降。
文中几乎没有超纲词汇。
共设置了六道题,题目难度对比去年的D篇题目难度也有所下降。
集中为推理判断题共4题和标题概括题。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Ⅱ卷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展示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Ⅱ卷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展示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Ⅱ卷(辽宁)文题解读及高分作文展示命题解码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命题,继续延续2015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模式,除了关于语文素养的材料以外,还明确了写作任务“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生只要明确任务指令,将三者进行比较,明确观点,合理阐述,就符合作文要求。
这种作文的命题与写作应该注重三方面的问题:(1)作文类型识认。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立意具有多角度,每一个合理角度都切合题意”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只不过是明确考生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习惯评价为“带着镣铐的舞蹈”,“镣铐”就是写作任务,“舞蹈”是指考生的个性作文,高三的师生不要盲目求新,非要给任务驱动型作文归纳写作的方法,这种做法会舍本逐末,应该更关注写作本身。
(2)比较思维考查。
“比较”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基础,它的产生基于事物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比较思维是思维方法中最古老、最基础的,比较思维存在于一切思维活动中。
在进行比较思维时,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①联系与发展是比较思维方法必须坚持的原则;②要把握好事物发展进程中量变与质变的问题;③主观性与客观性分离,是比较思维进行的保障;④分析与综合是比较思维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强化国人“理性思维”的大背景下,这种思维的考察是必要的,是符合高考命题导向的。
(3)高考命题导向。
“立德树人”一直是我们教育的立足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导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豪感之根,“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依法治国”是社会健康运行的保障。
“一点四面”一直是高考的考察方向,在语文考试中更是如此,2015年开始,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这些导向,会一直延续,这套语文作文的命制,就是清晰的体现,值得我们领会、深挖、高扬、实践。
总起来说,这则材料,可以比较三者,选出重要的;还可以找到三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关系,只要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出发思考,完成写作,就是好作文。
2016高考论述类题解析

2016年语文高考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016年新课标Ⅰ卷1【答案】D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 项“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扩大了范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
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
原文“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白斌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关系错误。
2016高考作文备考解析

2016高考备考:高考作文——议论文之总分总式2016高考备考:高考作文——议论文之总分总式一、效果:层次鲜明,一目了然;扣题谨严,行文流利!二、阐释:(1)总:总提观点(2)分1:分论点1(3)分2:分论点2(4)分3:分论点3(5)分4:分论点4(6)总:总括全文,回应标题三:要义:1、学会分成几个方面来论述,分论点不要重复。
2、分论点段落内的层次要清楚、统一。
3、观点句注意文采修饰。
并列展开式优秀例文:尊严之花(1)总:星河云淡,水榭歌台,是谁手持狼毫,泼墨那尊严于宣纸?残月清风,亭台楼阁,是谁怀抱琵琶,拢捻抹挑那尊严于琴弦?岁月的烟云中,那份尊严依旧如新;尊严的世界中,一切的时空围墙均被消弭,只有那尊严之魂,永存于天地之间!(2)分1:尊严如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
丝丝淡黄,用中锋一抹而下,随意,自由,无拘无束,恰似东篱下那位居士。
您用归隐维护尊严,那颗不肯低下的头颅,怎能在权贵前亲吻膝盖!彭泽县令,您丢弃这身外之物,只为尊严。
人可以活得穷困潦倒,但不可以丧失尊严。
金钱权位永远无法摧毁尊严的世界。
如菊尊严,在这时空的画卷上淡定绽放。
(3)分2:尊严似竹,筛风弄月,刚毅潇洒。
节节翠绿,在侧锋中彰显骨气,坚定,执着,犹如零丁洋上那不屈之魂。
破灭的旧国,无能的幼主,尽管处境若此,又怎能奈何您?赤诚的追随,最后化作一屏鲜红,染遍青山绿水树,逊煞红花粉萼。
文天祥啊,你的尊严,不容许您摇尾乞怜,做一只狗,依附在胡人身侧。
似竹尊严,在这时空的画卷上挺立不朽。
(4)分3:尊严如兰,空谷幽香,风流清华。
焦墨下招摇的草叶,靛蓝中隐藏的花朵,在清风冷月下似墨般幽香。
桃花坞中,石木亭下,唐寅的春树秋霜,庆祝着他的劫后余生。
装疯卖傻,街市裸奔。
别人笑你斯文扫地,尊严尽失,又有几人明白真正的尊严究竟何在!宁王的逼迫下,顺从造反是不忠,抵抗到底只有一死。
而你选择放浪不羁,在乱世到中保持尊严,让他人对您的践踏无果而终。
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题分析剖析

2016 高考语文阅读题剖析(江苏卷)总述2016 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着眼于《 2016 年江苏省高考说明》的有关要求,立足于大语文视线所关注的“传统与现代” 的二重关系命题,基本保持了近几年试卷的构造、题型。
整体来说,题型规范,难度较前几年有所降低。
下边就阅读观察的试题作一评论。
欣喜的发现,今年文言文终于没有考佶屈聱牙式的说理的论述文了,而是选用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记述类文本。
题型与昨年同样,文言实词的理解较好解答,对文本的有关内容的归纳和剖析也是表达简短,意思清楚,没有成心在每个选项上设置重重机关犯难考生。
古诗词鉴赏,依旧是紧贴《考试说明》,资料选择了“唐诗宋词”中的宋词——辛弃疾的一首即兴感怀,借古讽今的词。
考题设置上由昨年的三道题变为两道题变为了两道,比从前少了一道,主要观察对诗歌内容的归纳、表达成效的剖析以及感情的感悟领会。
值得注意的是,此词波及到《史记选读》中《李将军传记》里的有关内容。
同时,第11 题的命题方式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第 101 页“品读与商讨”里第二题一模一样。
可见,语文的教课要回归语文教材、侧重知识累积,平常训练要扣本扣纲。
文学类文本阅读采纳的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会明》,文本讲的是一个旧时代军队中的伙夫的事情,借他的视角叙述那个时代生命的低微和老百姓对生活的基本诉求。
选材的宽广程度超越了昨年《比邻而居》,深入人性的根本,突显悲悯、低微但又乐观、坚毅的双面人品,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认识。
四个题目从归纳情节、人物剖析、情节作用和研究意蕴的角度出题,重申答题的精确度,答题角度的全面性。
答题过程中也可能碰到曲折,但难度在正常范围以内,需要仔细审题、理清答题思路。
论述类文本节选北师大教授郭英德的《成人不自在》,以孙悟空为例论述人面对“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中如何找到最正确地点。
选文表现对自由与约束的深层思虑,挣脱了昨年纯文艺理论的思虑,既有文化色彩,又有现实反省意味,是一篇很不错的文化漫笔,在设题上与昨年近似。
2016高考全国卷1作文解析:适合写议论文 论证须有逻辑

山大附中李翠萍老师:2016年新课标1卷的作文是继2007年、2010年之后漫画作文的又一次强势回归。
对于从小接触大量图片的90后考生来讲,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也比较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漫画作文需要认真审读画面内容,读懂漫画的主旨。
漫画有两部分组成。
一个孩子考了100分得到了表扬肯定(吻痕),考了98分就受到了严厉的责罚(掌印);另一个孩子考了55分,受到责罚,考了61分得到了表扬。
考试、成绩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内容,甚至不少学生也曾经历过画面上的这两个孩子的遭遇——因成绩的高低、进退而受到家长的奖罚,对于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切身的感受,所以说这个题目很接地气,让考生有话可说。
但是如果写成对父母的吐槽就太表面化,太肤浅了。
漫画的主要特点就是针砭时弊,能否透过现象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实质,就显示出学生的思维品质的高低,表现在作文中就是立意的高下。
最好从整体立意:从四个画面看,孩子的成绩直接决定了家长的态度,反映了当前存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可以拓展到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参与,使这种状况愈演愈烈;也可以放大到全社会的成败观念,如对职称、职务的品评“唯业绩论”,国家发展、城市发展“唯GDP论”等;还可以去思考教育的目的,分数是学生成长的全部吗?从时间的维度看,成绩有短期和长期的区别,不必太在意一时的成绩,从评价的标准看,成绩未必等于能力,应该有多元化的标准……抓住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的方法。
换一个角度,从两个孩子的遭遇看,进步就得到表扬,退步就受到责罚,这样的处理方式未免太简单粗暴。
教育是一个过程,要给进步多一些鼓励,对退步多一些宽容。
其次,也可以从局部立意。
只看第一个孩子,尽管成绩退步了,但分数依然很高(98分),可以得出对不要孩子预期过高的思考,苛求完美,往往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结果适得其反。
单看第二个孩子,尽管成绩不高,但对他的进步也要予以鼓励。
延伸到社会现象亦是如此。
个人认为是从孩子自身的角度立意不太合适。
权威解析2016年各地高考作文题 .doc

权威解析2016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河南、安徽、湖北、福建、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等)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语文试题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权威解析】解读一漫画作文横空出世,规避还是回归?我刚看到这个作文题目,脑海立即浮现8个大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因为高考作文命题是永远在“规避”和“超越”中前进的,这是必然的现象,也是合情合理的。
命题人为了规避“模仿”“套路”这种现实,于是“漫画材料作文”横空出世了,或者说“又回来了”!这道作文题目有三个典型特点:形象性,现实性,思辨性。
这几个特点都比较符合最新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对于这个题目,首先,我觉得“意料之外”,是因为其提供的材料类型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纯文本形式,而是以一幅漫画的形式来呈现,这可能会对考生有一定的心理冲击。
不过语用专题都有图文转换的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教研室的冲刺作文训练中就提供了一到漫画作文题。
其次,我认为“情理之中”,是因为它的中心话题或者说中心任务非常明确,就是关于家长、老师、社会对待孩子“成绩”的“心态”,只不过题目用了比较形象的“漫画”来呈现罢了。
第三,我认为这道题目比较符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几乎每位考生都会有漫画中的类似经历或体验,有话可说。
第四,作为选拔性考试,我认为这道题目有很好的区分度,虽然考生基本都有话可说,但是想在短时间内写出优秀的文章,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对漫画材料内容的准确理解,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得到了表扬,第二次考了98分挨到了耳光;第二个孩子第一考了55分不及格,受到了批评,第二次考了61分被表扬。
”两个孩子的遭遇明显不同,而这种遭遇正是高度关注分数(教育)的人给予的“评价”——亲吻(表扬、肯定)或耳光(批评、否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索引
方法技能题组
一、(2014四川,5—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 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 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 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 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 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 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 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栏目索引
专题十四
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小结
栏目索引
题型方法归纳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
扰考生。这类干扰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
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栏目索引
这些“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倒置。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弄清楚哪些
是“主要”方面的,哪些是“次要”方面的。
6.混淆是非(肯定与否定) 混淆是非是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 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 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 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条件 必要条件常用关联词语为“只有……才……”,充分条件常用关联词语为“只要…… 就……”。
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
5.组合概括,表述到位 (这是就个别省份的主观表述题而言的)阅读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
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
栏目索引
题,问什么答什么,使答案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 确保文通句顺。牢记:①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 式;②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的作者的语句, 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 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③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④ 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三、论述类文章解题常见失误 1.审题不清 不少考生或由于情绪紧张,或由于急于求成,容易粗心大意,导致出现不
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例如没有注意“主要”,而答了“次要”;没看Fra bibliotek栏目索引
清“选错”,而变成了“选对”;或对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等等。
2.对照粗疏 要正确答题,就必须在总体把握全文(或某一段)的基础上,将选项和原文
一一仔细对照,有时还应该将选项互相对照(因为正、误选项是矛盾
的)。有的考生却缺乏耐心,不太细心,对照粗疏,常常出错:有些选项是对 语句的理解或对事物的概括,而考生对照时,不去注意具体依据是否充 分可靠,不去注意要点是否 全面;有的选项是对事物、道理的判断,有的考生却没有注意其修饰、 限制是否有缺漏,有变异;有的选项表述貌似正确、完美,有的考生就只 凭感觉而不去原文中找依据,轻易选择;有时候选项中某几项与其他项
栏目索引
有质的不同,或某两项之间矛盾对立,而有的考生未加注意;有的选项本
身表达就有错误,而有的考生没有发现,还在原文中四处寻找、比较… …这样,错误就难以避免了。
3.概括失当
解答归纳概括性的题目,要善于利用条理分明、要点完整、切合题意的 表述。但是,有些考生却不善于抓住中心论题,抓住主旨,抓住事情的本 质或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抓住线索脉络或总体纲要,并且在此基础上 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把握不同方面。因此,答案不是答非所问,就是残 缺不全,或者主次颠倒。有些题目,虽然是从某段中提出,却要综合全文
栏目索引
一、 1. 答案 C A.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 养人才”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B.偷换概念,原句是“大数 据”具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等特点,而并非“大数据教育”。D.“第 二门”无中生有。
2. 答案 C 该项说的是教育资源的共享,而不是大数据教育。 3. 答案 D “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错。原文中说学校教育是越来 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等,并没说“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 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重点关注“一定”“ 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语。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发展变化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 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
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栏目索引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
)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 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 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 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 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这个立体原型进行“切片”,分成一层一层的,之后,打印机就将原材料按
照设计图一层一层地“喷”上去,直到最终造出一个手电筒来,只不过3D打印
机喷出的不是墨粉,而是融化的树脂、金属或者陶瓷等材料。 3D打印这种增材制造技术一下子就吸引了美国空军,他们认为,如果将这 种技术用在武器制造上,产生的威力将是惊人的。在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流
9.混淆程度
在遇到涉及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栏目索引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 大、缩小或转移概念,或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二、论述类文章解题“5步”法 1.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这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在阅读中,通过把握文章的关键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 的价值取向。 一般来说,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 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 作者的价值取向。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 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 2.审析题干,吃透选项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
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
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 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 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 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 、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 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
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
栏目索引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 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 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
栏目索引
程中,飞机的3D模型设计好后,需要花费长期的投入来制造水压成型设备,
而使用3D打印技术后,零件的成型速度、应用速度会大幅度提高。在航空 工业上广泛被使用的一种金属是钛,它的密度只有钢铁的一半,强度却远胜
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 式的问题,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阅读题解答的核心是“提取信息”,
亦即筛选。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
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栏目索引
4.文题比较,甄别正误 在辨析过程中,把题中每一个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 是否有变化。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有 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其表述内容 与原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
栏目索引
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
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 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小犯错和标准化的“魔
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
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 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 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栏目索引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 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 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 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