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起源
02-4.3闽南方言与海上丝绸之路

三、 闽南方言的“进”与“出” • 唐宋以来,闽南经济(主要是泉州)发展日益鼎盛,海外贸易
频繁,域外文化输入闽南,闽南文化也流向海外,这种文化交 流和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闽南方言中的外来词和域 外语言中的闽南外借词就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体现。
1. 闽南方言的外来词
• 闽南方言的外来词从来源看有三个途径: 一是与西域文化的交流; 二是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
第四章 闽南方言与海丝文化
第三节 闽南方言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闽南方言的形成 闽南方言形成的年代,学者们的看法不一。
李如龙、 周长缉、林华东、王建设等学者都对 闽南方言的形成做过深入的研究。
• 闽南方言之源在秦汉军民带来的上古汉语。但在闽南历史上还有多次
汉人入闽的浪潮。他们带来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汉语方言,这些方言 不断地丰富着闽南方言,成为闽南方言发展的源流。
超国界: 闽南方言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流播到境外,包括 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 、缅甸、印度、锡兰等。在东南亚华人社区中,闽南方言是使用 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 东南亚的闽南人家庭用语大多是闽南语。 他们把闽南话称作“福建话”。
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全世界说闽南语的达到一亿人之多。 令人 自豪的是,闽南方言还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 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袤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如今, 闽南方言已经成为世界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
2.闽南方言的外借词
• 文化交流包含着双向性,域外文化对闽南的影响在闽南方言中 留下了痕迹;闽南文化和方言也同样对其他国家有过较大的影响。 这就是说,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接触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受惠的。
• 闽南方言对欧洲影响最大的要数“茶”[te24]了。6世纪下半叶, 茶叶开始传入欧洲,“茶”这个词也被借入西方语言。现代英语, 法语和德语的“茶”的说法,可以说都源于闽南方言“茶”的读 音。
闽南语是哪里的方言

闽南语是哪里的方言闽南语是哪里的方言福建古称“闽”,闽南是福建南部地区。
狭义的闽南语是福建省南部的方言。
广义的闽南方言包括厦漳泉闽南地区、台湾省大部、广东省东部地区、东南亚部分地区以及其他境外地区。
闽南语是一种跨越地区、省界、国家的汉语方言。
“台湾话”一般指的是台湾闽南语。
在纽约唐人街,如果会说闽南话,就不怕没饭吃。
初步统计,全世界主要使用闽南语进行交流的有6000多万人。
闽南语的历史地位1.闽南语被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闽南语融合了古代中原汉族的中原话和闽南地区土话。
宋元之后,闽南语未参与官方语言及北方语言的演变,较好地保留了原始发音,其中包含大量的上古音和中古音。
闽南语韵母保留了上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闽南语还保留着中古音的入声调。
懂闽南语的人在古诗词中很容易区分出平仄。
如,“出”是一声,不熟悉中古音的会把它归为平声。
但是“出”在闽南语的发言中是短声,与中古音的入声契合,表达短促急收的效果,应为仄声的入声。
因此,语言学家称赞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2.闽南语被称为“河洛语”,即古代官话。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通知》,这个通知对闽南语的官方表述是,闽南方言在古闽越语、吴楚语的基础上,多次与中原汉语融合,在唐末五代形成较为稳定的地方语言。
唐末五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入闽,促使闽南语有别于其他方言而成为汉语的另一种大方言。
现在,闽南语底层还保留着部分古越语、吴楚语,文读层保留着部分上古和中古汉语语音、词汇,被称为“河洛语”。
“河洛语”是古代黄河、洛水一带的语言,在古代一直作为“官话”使用。
虽然网上对闽南语与中古音的关系有争议,但是这个文件相当于官方为闽南语背书。
隋代陆法言《切韵》定的韵在唐初被定为官韵,也就是官话。
不少语言学者用《切韵》研究闽南语。
比如,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张静芬曾经将闽南方言进行历史比较,就参照了《切韵》音系。
语言分类中外差异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而西方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语言。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语

追追追
• 《追追追》是黄妃演唱的一首闽南语歌曲, 收录于专辑《黄妃 相思声声》中。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那通失去希望每日醉茫 茫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 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 才会赢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那通失去希望 每日醉茫茫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 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 打拼爱拼才会赢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那通 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 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 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 闽南歌,发扬于闽南地带;在台湾则称为 台语歌。在泉州,厦门,漳州一带非常流 行,男女老少都会唱,
《唱歌拼输赢》
• 唱歌拼输赢》是泉州电视台推出的中国大 陆第一个闽南歌PK节目 福建收视率最高的 电视节目 闽南人的“星光大道” 唱歌拼输 赢 • 闽南语频道
爱拼才会贏
• 《爱拼才会赢》,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 由陈百潭填词及作曲,台湾歌手叶启田主唱,后 来有多名歌手曾经翻唱或改编此歌曲。专辑发行 于1988年,正逢台湾人民努力打拼创造台湾经济 奇迹的阶段,且歌词意境多在鼓励落魄或失意的 人们,仍要抱定信心,努力奋斗,因而广获台湾 各阶层民众、大陆民众甚至海外华人的喜爱,为 大陆乃至全球至今最受欢迎的华语流行歌曲之一, 其歌名已成为一句鼓励人们努力向上的格言。 •
闽南语
闽南语,起源于福建泉州。主 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 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 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 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 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 群。
• 闽南歌明星:陈雷、龙千玉、叶启田、蔡 秋凤 、江蕙 等等 • 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我问 天》、《追追追》
驿动的心 闽南语 -回复

驿动的心闽南语-回复题目:驿动的心闽南语引言:闽南语,又称福建闽南话,是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主要方言之一,也是福建省及部分广东、台湾地区的共同语言。
闽南语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拥有庞大的使用人群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闽南语的问题,探索驿动的心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闽南语的历史背景闽南语的起源可追溯到约公元9世纪的唐朝晚期。
在当时,福建闽南地区的经济繁荣以及交通便利促使该地区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
商人们迁徙至海外,将闽南语带到了东南亚和台湾地区,进而形成了福建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共同语言。
第二部分:闽南语的特性和特点闽南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闽南语有丰富的声调,其音调起伏和抑扬顿挫使它如同一段动听的音乐。
其次,闽南语的词汇中融入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元素,反映了福建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最后,闽南语的语法较为复杂,有着严格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变位规则,使得闽南语的句子结构更加精确和严谨。
第三部分:闽南语的文化内涵闽南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更是福建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载体。
它承载着许多历史故事、民俗传说以及先祖智慧。
比如,许多闽南语歌谣中描述了当地农家生活的点滴,描绘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耕的辛勤。
另外,闽南语的俚语和成语常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十五的月亮圆圆”、“福娃当头鼠尾”,其中蕴含着福建闽南地区独有的文化智慧和生活哲学。
第四部分:闽南语的保护与振兴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语,福建省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推广闽南语的教育工作在校园和社区得到了积极推动,包括设立闽南语课程和开展闽南语教学活动。
其次,学术研究机构对闽南语进行系统的研究,编写了大量的闽南语教材和辞典。
此外,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也为闽南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结论:闽南语是福建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历史、独特的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其驿动的心饱含着乡土的情感和文化的温度。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在 茶 叶 、 龙 眼 、 丝 绸 上 。 如 : tea( 茶 ) 、 congo(u)
t au24
ml
sim33
脱 落 脚 下 绣 弓 鞋,(不 女) 心 头,
uan55 tsi55 sim33 t au24 am41 m l k 55 ts e 5
阮 只 心 头 暗 (不女) 苦 切,(於)
ts in33 ts iu 22 kiat5 t kun33
k5 bo24 m l
ian24
就人称代词而言,“我”、“汝”、“伊”(《世说新语》 中最重要的三种人称代词用于对话场合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还
有用作近指代词的“者”、“阿堵”,用作远指代词的“许”
等,闽南话至今沿用。
就称谓系统而言,“阿瓜”、“阿龙”、“阿兄”、 “阿 奴”、“阿母”、“阿大” 这些曾经盛行于汉魏六朝的称呼语, 今天在闽南仍不绝于耳。
亲 像 结 托 无 (不 女) 缘 (於) 君,
n33 ai41 b 41 tsiu41 pi41 bo 5 pun33 s e33 siu 22 s 33
恩 爱 未 就 譬 卜 分 疏。 想 思,
uan55 ta 33 siu 22 s 33 o 5 m l
k ui33 k e55
阮 今 想 思 恶 (不 女) 开 解,(於)
东京的江户博物馆有一件出土文物“急须”,实际 是奈良时代(710—794)的一把茶壶。导游在介绍这件 文物时,对管茶壶叫“急须”,感到不可思议。实际应 是“急烧”,即 “药铫子”或“药罐子”)。如唐·李 商隐《肠》诗:“热应翻急烧,冷欲彻微波。”宋·黄 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 声急须腹。”
当代的外语借词以商业文化为主,大多来自英 语。例如:“大巴”(bus,客车)、“酒吧” (bar)、“恤衫”(shirt,汗衫)、“的时”(taxi,
闽南语

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1、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2、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ť];3、无轻唇音[v]、[f];4、有韵尾[-m]、[-p]、[-t]、[-k];5、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系统不尽相当。
此外,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
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据研究,它是秦汉及其以前中原汉人南迁所带来的汉语与当地闽越土著(少数民族)的语言相结合就开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语音体系;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语、近代的官话、现代的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的表现)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使用闽南语的区域,主要以福建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区域以及闽西龙岩地区为主。
另外,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通行着近乎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
其中,通行有于台中、台北的闽南语,稍偏于泉州腔;流行于台南、高雄的闽南语,则稍偏于漳州腔。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加坡、菲律宾、马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区也使用的语言也属于闽南方言。
? 按照闽南语发音内部特点,在福建境内,分五个次方言区域,分厦门话区:主要分布在厦门、金门、同安等地区;泉州话区:主要分布在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漳州话区:主要分布于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龙岩话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上杭、长汀、漳平县等地;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等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是中国哪些地方的方言?

闽南语是中国哪些地方的方言?闽南语,字面上看即闽南地区的方言,事实上,除了闽南地区之外,闽南语还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
更确切的说,闽南语是南海周边陆地的通用语,是一个跨市、跨省、跨海、跨国的大中华区方言。
闽南语形成于唐代,自唐以降,随着闽南先人不辞辛苦的迁移,也使得闽南语在闽南人的定居处流传开来。
根据地区分布差异,闽南语大概可以分成若干次方言,从北到南依次为:浙南话、闽南话、台湾话、大田话、潮汕话、汕尾话、中山话、雷州话和海南话等(雷州话和海南话,有时也被归为与闽南语并列的闽语次方言)。
(闽南语分布情况)一、浙南话浙南话,也称浙南闽语,主要分布于浙江台山的玉环县、温州的苍南县和平阳县、福建宁德的福鼎市和霞浦县,方言人口大约150万。
该地区闽南语的分布,主要来源自明末清初因迁界而北迁的闽南人,以莆田和泉州下辖的南安、永春、晋江、安溪、惠安、同安等县为主,受温州话和闽东话影响,浙南闽语发生了些许变化,但与泉州话还算相近,彼此可以勉强沟通。
二、闽南话、台湾话闽南语的大本营位于闽南,从古至今,这块区域的方言仍是闽南语的正宗所在。
按年代顺序,唐代闽南指的是漳泉两郡,宋元为兴泉漳三府,明代为泉漳两府,清代为永泉漳龙四州府,民国以后为厦漳泉三地,百变不离其中,闽南即传统上的漳泉,因此闽南话在当地也主要以漳州话和泉州话为主要分类。
受地域阻隔影响,漳州话在闽西还分离出较细的龙岩话和漳平话,漳平话和漳州话差异不大,但龙岩话就比较明显了,与之类似,与漳、泉话相离最大的是大田话。
明清以后,受漳泉合流影响,相继产生了漳泉滥的新口音,分别为厦门话和台湾话,尽管如此,这四种次方言都极其接近,因此也经常将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和台湾话合称为闽南语闽台片,彼此之间沟通基本无障碍。
闽台片闽南语方言人口大约3300万人,其中厦漳泉和龙岩、大田约1700万,台湾1600万。
三、潮汕话潮汕话,历来都被独立视作一种方言,主要是其影响太深刻,不过从文化根本上看,潮汕其实与福建更接近,只是因省级行政分属差异,使得潮汕一直保持独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从闽南方言看闽台地缘、血缘、语缘的亲密关系闽南方言的形成与闽南人的历史休戚相关。今天的闽南方言区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汉人移居,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移入闽,是在“五胡乱华”年代。当时中原一带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大批北方汉人相率离乡背井,来此避难落户;及至“永嘉之乱”,又有“衣冠八族”移居闽地。唐五代,更有成批汉人从中原迁入福建。这些闽南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来自河南,他们带来了不同时期洛阳一带的中原汉语,跟当地原有的语言和方言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闽南方言。客家人习惯上称闽南人为“河洛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便是这个缘故。时至今日,古河洛话在洛阳本土已变得面目全非了,而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却还保留在今天的闽南话里,成了闽南人根在中原、闽南话源于中原汉语的佐证。例如,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保留了较多的古音,并明显地表现出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层次,其中既有秦汉上古音的残余,如“飞”读[b;]①,“猪”读[di],即所谓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又有隋唐中古音的保留,如“接”读[zidp],“节”读[zidt],“席”读[sik],“沉”读[dim]等,即完整保留着中古汉语L—P]、[—t]、[—U三套入声韵尾和r—m]、[—n]、[—ng]三套鼻音韵尾;还有历代语音的变异,如“三”读[snd],“石”读[zi6h]等等。这些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方中原汉语在闽南话中留下的痕迹。
1)
闽南话(Hokkien/Min Nan/Ban-lam-gú/Hō-ló-ōe),又称福佬话或鹤佬话,属于汉语族闽语,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闽南人大规模迁移台湾则始于明代。明天启四年(1624年),颜思齐、郑芝龙领头开发台湾,招募了不少龙溪、海澄、泉州等地的人到台湾屯垦定居。1661年,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后,在台施行屯兵制,分兵到全岛各地拓荒垦殖。郑成功是泉州府南安县人,他的将士也多是泉州人。因此,初期移往台湾的闽南人中,尤以泉州人居多。据《台湾在籍汉民族乡县别调查》(1928年)表明:“当时全省福建系人口计312万,占总人口的73.5%;其中以来自泉州府者为最多,占福建系总人口的54%;漳州府次之,占42%。”②因此台湾闽南话有泉州音和漳州音之分。台湾许多闽南话的地名也为我们提供了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历史线索。这类地名是随着闽南垦民赴台开拓的进展而增加起来的,“它凝聚着垦民由祖居地带来的多种文化要素”④。据专家考证,以“盾”(闽南话用作“房屋”义)来命名地名,这同中原汉人南迁入闽的历史有关。⑤至于象“省”(小丘的山背或山顶),“婉”(边沿)这类独特的地名用字,更是闽台以外其他地方所罕见的,体现了闽台之间地名文化的同一性。其次,这类地名往往冠以闽南故乡的地名或家族姓氏,凝聚着浓厚的乡土观念和思亲念祖之情。台湾一些以寺庙命名的地名,既是闽台民间文化上共同信仰的记载,又是该地移民史的佐证。如清水祖师是安溪籍民的信仰对象,开漳圣王是漳州籍民的主要信仰对象,王爷主要是泉州籍民的主要信仰对象等等。“寺庙转化地名中所包含的信仰习俗、开发史等文化要素,都说明两岸文化的密切关系。”⑧目前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的闽南方言尽管存在着某些土音乡调的差异,但总的说来,内部还是相当一致的。闽南方言声韵调以及词汇、语法方面的基本特征,台湾话都具备,它同今天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大同小异。这是因为当年无论从泉州、漳州还是厦门迁来的移民,入台以后,只有极少数聚族而居、自为村落,多数人是交错杂处,来往频繁、经过长期的历史交汇,全省各地的闽南话自然终于熔冶于一炉。台湾学者丁邦新在《台湾语言源流》中说:“如果我们把台湾闽南话比作当年厦门开埠以后的厦门话,说它不漳不泉、亦漳亦泉、拥有几种方言的特点,实在是很确当的。”⑦台湾闽南话这一特点反映了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历史过程。闽南话中有“踩水过台湾”的古谚,台湾话中有“人同祖,语同源”的俗语。闽南和台湾都有所谓“陈林半天下”的说法,至今闽台两地陈林两姓仍然都是大姓。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闽台之间亲密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语缘关系。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太空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有文读音和白读音两种读音的区别,在社会交际中这两种读音又是并行不悖地使用。文读音与《切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中古标准语音系比较一致,所以闽台两地的闽南人用文读音吟诵唐宋诗词就显得韵律和谐,平仄相合。⑥白读音则是活跃在群众大量的口语词中,如闽台两地都称浇水为“沃”[dk],这是白读音。“沃”作“浇灌”义是有其来历的,《广韵》:“奉沃盟”,疏:“沃,谓浇水也”;当“沃”出现在“肥沃”这个词里头时,又得改用文读。可见文白异读同词汇的构成和社会交际是分不开的。同时,文白异读也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在两地的闽南话里,一个文读音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白读音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精”文读[zZng]“精神”,白读[znZ]“宿精”(精灵、滑头),另一白读[zni;]“精肉”(瘦肉);“成”文读[slng]“成功”,其相应的白读就有[snid]“几成”,[znid]“成才”(一表人才),Lcnid]“成尾”(把收尾工作做好)。这些文白对应的语音材料,为我们了解汉语语音发展演变提供某些线索。⑥
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Amoy) \东南亚福建话(Hokkien)\浙南闽语\潮汕话\海南话
闽台片
亦即本土闽南语。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方言混合而成,均体现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点。基于此,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编辑]
海南片
海南话据说是由闽南(一说莆田)人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闽方言。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的闽南话的差别最大,基本不能通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闽南方言是随着历史上闽南移民东渡台湾而传播到台湾的,如今它已普遍通行于台湾全省大部分地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语典·自序》中说:“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这里所说的“台湾之语”,实际上指的就是台湾的闽南话。从广义上说,台湾话包括山胞话、闽南话、客家话和北方话。从台湾全岛使用闽南话的人口比例看,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1200多万,约占全省人口的80%。闽南话可以说是台湾的主要方言。
在语法方面,闽台两地都将“公鸡”、“母鸡”说成“鸡角”、“鸡母”,“公猪”、“母猪”说成“猪哥”、“猪母”,语素的排列次序与普通话正好相反。这种被修饰成分在前,修饰限制成分在后的现象,正应合了汉藏语系中大多数语言的词序,很可能是远古汉语语序的残序。而象“食饱也末?”(吃饱了吗)、“好势无?”(行不行)、“伊较悬我”(他比我高)等这样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特殊句式,也是古代本有的用法。如:六朝吴处厚《青箱杂记》“(刘焊)问左右曰:'汤滚也未”,、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韩愈《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