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殊句式的标志及类型

2.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教学重难点:

辨别特殊句式的类型并掌握翻译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二.句型介绍: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三.分类说明: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

(5)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3.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4.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介词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4)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5.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6.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7.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8.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

(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

(2)“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

(3)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9.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四.巩固训练:

1.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居则曰:“不吾知也。”

(3)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7)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计其数。

(8)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9)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1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2)竖子不足与谋!”

(1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4)“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5)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16)时人莫之许也

(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下列固定结构如何翻译?

(1)表示疑问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何以……?“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所……?“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奈何……?“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如……何?

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孰与……?“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安……乎?“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独……耶?“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⑵表示反问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何……哉(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何……为?

何以……为?

何故……为?“何辞为?”(《鸿门宴》)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之战》)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 公三年》)

如之何……?“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荷丈人》)

“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君子于役》

岂(其)……哉(乎,耶)?“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 (《之战》)安……哉(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不亦……乎?

不……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非……欤?“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顾……哉?“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劝学》)

独……哉?“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乎?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

庸……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⑶表示感叹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何其……也!“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

直(特)……耳!“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寡人之于役也》)

惟……耳!“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一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亦……哉!“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何如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⑷表示揣度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无乃……乎(欤) “求,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得无(微)……乎?“若辈得无苦贫乎?”(《王忠肃公翱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其……欤?“其可怪也欤?”(《师说》)

……庶几……欤?“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庄暴见孟子》)

⑸表示选择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与其……孰若……?

……孰与……?

与其……

宁(可)……

与……

无宁……“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欤(耶)

抑……欤(耶)?“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其……其……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

⑹其他

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无以(亡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之谓也《诗经》:“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非惟……抑亦“非惟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传》)

尚……况……“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所“荆轲有所待。”(《荆轲刺秦王》)

无所“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是以,是故“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何以“如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传》)

何为、何其“若何为生我家?”(《原君》)“明日何其多。”(《明日歌》)

安有……乎?“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炳烛而学》)

虽……犹……“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论积贮疏》)

虽……则……“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

谓……为……“公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

特……耳……“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读孟尝君传》)

五.熟记特殊的句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