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信解 道解 诗颂

合集下载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全称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贫,故能广大;不尚功,故能成器;不欲独,故能有德;不为大,故能成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此为《道德经》的前三章,全文共有81章。

)注释:- 第一章注释:此章主要讨论道的概念,指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道的真谛,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第二章注释:引导人们理解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比,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无为而治者,不为功利而行事。

- 第三章注释:提出不攀附于财富、权力,不过分追求功名,不独善其身而忽视他人的思想,主张守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时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源头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于是丑恶就产生了。

人们都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于是恶劣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音的和谐,前后的跟随,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务时,不事而治,行动中不言教;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做事自然而然地完成,功绩完成而不自居。

唯独不自居,所以永不离去。

第三章不崇尚贫穷,所以能够广大;不崇尚功劳,所以能够成就器物;不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能够具备德行;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有名声。

多言多语是有限度的,不如守中而安静。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由81章组成,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

下面是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析及通俗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道的无形无象、无法被言语所定义的思想。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亲,无欲无求,却包含着丰富的奥妙。

而人们对于道的认知有时是模糊的,难以言表,需要通过观察自然和人事的变化来领悟。

通俗译文: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道,因为它超出了言语的范畴。

宇宙的开始没有名字,万物的来源有一个名字。

常常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奥妙;常常有欲望,可以观察到它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我们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还有更加玄妙的东西,是所有奇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这一章主要表达了对于美和善的思考。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通过与丑恶相对比而产生的,对于善的认识是通过与恶相对比而产生的。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行事无为,不言教,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运行,而他本人并不以为功成而炫耀。

圣人不张扬自己的成就,所以永远不会离去。

通俗译文:大家都知道美是美的,所以就会对丑恶感到厌恶。

大家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就会对不善感到厌恶。

因此,有和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声的和谐、前后的相随等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促进形成。

圣人做事情无为,不说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也不为此而存在。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本文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是超越言语和称谓的,天地万物的始原没有名字,名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不断地无欲,以观察道的奥妙;不断地有欲,以观察道的表现。

这两个方面虽然是同出一源,却因为表现出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这就是玄妙的道理。

这种玄妙深奥无尽,是通往众妙的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刑,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世间人都知道美丽之为美丽,就会产生丑陋;都知道善良之为善良,就会产生恶劣。

所以,有无相生相继,难易相成相生,长短相对比出现,高下互相依存,音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跟随。

圣人处理事情追求无为,实行无言的教化;所有万物都做事情而不自告奋勇,生长而不具有所有权,行动而不自吹自擂,成就而不停止。

唯独不停止,所以永不被淘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提倡贤能,使百姓不争竞;不重视难以得到的物品,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示可追求的对象,使百姓心境不混乱。

圣人治国,空虚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生活保障,减弱自己的私欲,强健自己的骨气。

常常让百姓没有欲望和无知,使那些聪明人不敢有欲望。

实行无为,就没有事情不能处理好。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深远,而用之或不尽。

道广,而用之或不久。

道圣,而用之或不足。

故有馀而弗能也。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道是匍匐而涌动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穷尽;它是深远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广大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尽头;道是圣洁的,可能运用它而不会有取尽。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老子《德道经》释译

老子《德道经》释译

老子《德道经》释译《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解读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解读

《老子》第一章dào kědào f ēi chánɡdào mínɡkě mínɡ f ēi chánɡmínɡ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wú mínɡti ān dìzhī shǐyǒu mínɡwàn wùzhī m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ɡùchánɡwúyùyǐ ɡuān qí miào chánɡyǒu yùyǐ ɡuān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qí ji ǎo其徼。

cǐ li ǎnɡzhět ónɡchū ér yì mínɡt ónɡwèi zhī xuán xuán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zhī yòu xuán zhònɡmiào zhī mén 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ti ān xi à ji ē zhī天下皆知zhīwéi shàn之为善,yǒu wú xi ānshɡēnɡ有无相生xiàxi ānɡyínɡ下相盈,yěměi zhī wéi měi sīèyǐji ē zhī shàn 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sībú shàn yǐ斯不善已。

nán yì xi ānchɡénɡchánɡduǎn xi ānɡxínɡɡāo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yīn shēnxiɡānɡhéqi án hòu xi ānɡsuíhénɡ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释义)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释义)

《道德经》 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并解释

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并解释

老子道德经全文朗读并解释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比。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

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功劳而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尊崇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而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

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聪明人不敢随意的去做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信解道解诗颂开场白研身心内真学问做宇宙间大文章仔细阅读《道德经》八十一课,老子最期望的读者,是那些侯王们——“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希望他们修道、悟道,遵道而行,回归至无为而治的上古时代,从而根本熄灭春秋无义战的战火,使人民得以永久的安居乐业,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争斗”。

老子还特辟了几章,专门讲授了宇宙生化之理,长生久视之道,入手兴功之法,登堂入室之阶……。

看似短短五千余言之《道德经》,其内容浩瀚深邃,无与伦比,实乃人、神、鬼、仙争相共餐之精神大宴,享之不尽,受之不完;迄今二千余年以来,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大丈夫们口流长涎。

正是:师传虽一悟有别——悟解有别是非生!即使是师门弟子,修持门中亦见凡圣之差,乃至有别立门派者;门外大众更是是非丛生——注解蜂起,两千年来,各是其是,各非其非。

信解方面,憨山大和尚的解读值得重视;也是笔者简要译释《道德经》的主要依据。

道家认为,“身国同构”:精气神,神如君,气如民,精如财;君明则国治,民聚则国强……;治国之道亦治身之道。

“善言入耳,永为道根。

”老子《道德经》之五千善言,上可以用于治国,近可以用于治身——就治身、道解方面,从古以来议之甚多,惟吕祖、黄元吉真人解读得颇为精切,可供真修行人参读。

道法大海信能入,灵台即是楼观台,放松身心虚且静,有字真经翻开来!在这里我们静听老子给大家讲课。

第一课大道体用题示:秦汉以前,诸子百家共奉一道——形而上恍惚之道与形而下器用之道。

形而上恍惚之道,不可道之“道”,约有三义:(一)朱子曰:“道犹路也”,有脚就有路,而“道”则是通向宇宙究竟境界的唯一之路——心悟之路;(二)“离有离无之谓道”的不可道之“常道”,或曰无极○;(三)法则、规律。

形而下器用之道,可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由“首”与“辶”组成。

当代贤人李昌锐阐释曰:“首”字上两点把它平放起来,就成了八卦的阴爻,下一横就是当然的阳爻;阳爻下面的“自”字,即宇宙阴与阳这两个东西之互生互根、流行不息的自然变化;“辶”则为阴阳二物运动变化之轨迹或相状,包括隐在之虚象——“一虚一实道之机”;亦即太极⊙。

就具体修道而言,本课既言道之体用,也讲了入道功夫。

老子之道,尽在于此。

其余五千余言,皆系围着本课进一步讲述和展开。

道可道,非常道。

宇宙运化,井井有条;万物繁衍,欣欣向荣;谁在作主?就是从古至今,古今圣贤,都喊“不知道”的那个“道”!老子名之曰“真常之道”——我们宇宙的真宰。

牠虚而无形,灵而有相——无象之相;无象则无名,强名之曰“道”;故真常之道,可以叫牠“道”,也可以不叫牠“道”。

虚灵的先天大“道”,名“道”字“无极”○。

静为无极(○体),动即太极(⊙用),动静一如。

故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太极⊙;有来自无——来自无极○。

太极⊙——宇宙“干细胞”。

牠是心物一元的“干细胞”,既是物质“干细胞”,也是精神“干细胞”;亦即佛家“三界唯心”之心,更是“万法唯识”之识。

太极⊙之义深也、远也、玄也,不可思议也!——不是不能思议,更不是不准思议,而是思之不及,议之不得,只能像老子、庄子那样,在深深的定境中去慧而悟之!虚灵的无极之道○它不能总是处于先天的本寂状态(道体),它的本智功能在因缘会聚时,终归是要起用的,无极而太极⊙(道用),化而为一,亦即道生一之“一”——太极混沌之气的元始祖气(炁)。

气聚、精生、成形,生出后天的天地万物,及人间万事;万物、万事历经生、长、化、收、藏之后,复又叶落归根——归根复命,回归到无极道海○。

这就是老子在深深定境中,游心于万物发生之初,所观察到之道化万物、万物归道的全过程。

道何以要化生不灭的物质(阴),不朽的精神(阳),同时又给牠们提供生生不息的能量(气);以及令阴阳交媾而产生日月星辰,和牠的杰作“人”……乃至天灾地难、病祸苦痛?“天意从来高难问!”对此老子未予论述。

他的传人庄子给予了说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与老子同时现身的佛祖,也遇到过同样的事情——外道向佛祖提出了十四个宇宙现象方面的根本问题,佛祖也未予回答,称为十四无计。

比如“时间有没有开端?”“宇宙有没有边际?”……等。

佛祖笑了一下——笑而不答。

名可名,非常名。

道本无名,强名曰“道”,皆假名耳;牠化生天地,产出万物,已非常名也——常名曰“道”字“气”。

故可以叫“道”这个名,也可以不叫“道”这个名。

因为先天虚灵之“道”,化为后天的天地万物之后,名字也随之而不断地改变——万物万名,实际上就没有固定的名了,也就是无法名之的“无名”——“道”的新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虚灵的先天无名之“道”○,化为混沌的太极之气⊙,气聚、精生、成形,遂而产生了后天的阴阳——天地。

天地生成——有了固定名称“天地”之后,天地合气,阴阳交媾,万物滋生,宇宙从此就繁荣起来了。

常无欲以观其妙。

虚灵之道,无象之相,无法以“肉眼”直观,但可以“道眼”之心悟慧观。

修真证道者只要常处无私无欲的先天状态,就能深入静定,定而生慧,“道眼”开启,“三眼”齐观,从而提挈天地,深参造化,把握阴阳,透视虚实,这样就能够观察到虚灵的先天之“道”,如何化生后天的天地万物之奥,以及万物化尽收藏复又归根复命之妙;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从而能够认知和掌握宇宙生化的第一义谛,或曰“绝对真理”。

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人为习惯所囿,总想表现自己后天的聪明才智和欲望,便不能进入虚极静笃的甚深境界,“道眼”难以开启,只能依靠自我的主观心智之用,因此其视界被限制在三维之内;即使观察到的也是很有限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能认知宇宙运化一段时空、节序中的“相对真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老子观无,是观虚无道体之中,含有造化万物之奥;观有,观天地万物道化之理,及其归根复命之妙;可见老子是有、无齐观,虚、实共参——有无相生,道器相成;原本一体,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有为法的有欲观徼,玄而且妙;无为法的无欲观妙,妙而且玄;两者都叫做“玄”。

“玄”者,原也,源也,元也,道也。

有为法在表面观玄,门外观玄;无为法在道里观玄,门内观玄;有为法观的是万物泉源之玄,无为法观的是宇宙本元之玄;故两者同谓之玄——同谓之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无玄之,有又玄,无中生有,则玄之又玄;天玄之,地又玄,人居天地之中,则玄之又玄。

玄知大道生化,引导修真悟道者沿着理想之太极曲线,螺旋式的不断地向上升华,就能玄入大道之门——众妙之门。

玄!玄!玄!妙!妙!妙!我们一起来修道,修道悟到玄玄玄,悟道证到妙妙妙;始知:不悟道时妙而玄,悟道之后玄而妙,要知玄妙真消息,除了修道、悟道、证道无别道!诗曰:人生七十古来少,先除少年后除老,中间所剩无多子,又有一半睡着了。

抓紧有生之年,怀抱道德真经,踏着老子脚印,亲证虚灵大道!诗颂序诗1无上天机天已泄,河图洛书太极图。

知此道者二三子,道德五千用“心”读!2仰之弥高钻弥深,韦编三绝阅道经。

读至心领神会时,顽铁有望化为金。

童心是道3道本无言法本空,空中走来一灵童。

无心拨动没弦琴,声声天籁醒痴聋。

4大道道心本平常,像我粗布花衣裳。

七嘴八舌议论多,哎呀说坏我的娘!注:古人曰:道本无言,被人说坏。

5通天大道只一个,登天路标何其多?左道右道都是道,走向邪道莫怪我!注:古人曰:道本无言,非言不显;言有不达,道无以明。

诗颂1道犹路也通天路,一条心路各自悟。

鸿蒙未判悬太空,天地辟后在何处?2氤氲混元太和气,流行宇宙育群生,天变地变牠不变,元天尊兮始天尊.3有是道来无是道,天地万物两个抱,无能生有有还无,有无循环显道妙。

4大道全凭静中悟;大象得从心死后;大智若愚默如雷;大音希声彻宇宙。

5所可道者道之迹,言夫名非道之真,实中之虚无中有,悟解有别是非生。

6老子传道一字:无!须凭真意炼功夫;全凭无意得功夫;任凭心意用功夫。

7丹经道书多假(喻)话,假话背后藏玄机。

老子妙道无中有,玄之又玄上天梯。

8太朴未雕童真体,不假作为显道妙。

一入红尘天真破,难复纯朴风与貌。

9玄之又玄众妙门,入门便把老子寻。

他在高高山顶立,教我(们)深深海底行。

10日日颂读仍是雾,大道微妙赖心悟;真到若有所悟时,却嫌语言欠功夫!第二课美恶善丑题示:先天虚灵之“道”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可名者皆非常名,虚名之不足尚也。

吾人只有在后天“道用”上去体会,如美丑、善恶、有无、难易……等等,溯流而识源,才能了解同出而异名之道妙。

老子在本课教导我们应该效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方为上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丑)已,【信解】大家都知道真善美之美:美就是做慈善之事!啊!纯朴之美就是做慈善之事!说明这时人们的丑恶习贯由来已久了。

突然有人做了一件慈善之事,大家都感到很稀奇。

【道解】大道圆满,没有对立。

一落后天器用,分别心一起,美丑、善恶就顺势而生,从此生生不息。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之善:做了善事就是善!有人做了一件慈善之事,受到夸奖,说明这时早已没有为善的风气了。

终于有人做慈善之事了,大家都感到很高兴。

修真了道,就是从后天之器用返还先天的圆明道体,没有“真善美”对待的真善美境界。

故有无相生,后天的阴阳器用之道,相反而又相成,乃势之必然,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皆是吾人之分别心的发明创造:臭鱼虾,川人嫌而广人爱;麻辣烫,广人惧而川人嗜。

名则有无相生:先是无名的先天之道,生出有名的太极之气,化生名名的天地万物;化尽收藏,名名的万物又弃有而归无名之道——复命归根;如此地反复循环——天道好还。

难易相成,事则难易相成:容易之事不做,久之必积为难事;把容易做之事尽快做好,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大道至简,大法至易。

道因气而立——修道即从补漏筑基,炼精化气下手,呼吸为工,“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持之以恒,量变质变,即化难为易,更上一层楼矣!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反复),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物则长短相形。

位则高下相倾。

言则音声相和。

行则前后相随,你前走,我后随;立正,向后转!我在前,你后随。

长短相形——小周天任督往来,出入呼吸,后行路长而前行路短;高下相倾(反复)——进阳火自下而上,退阴符由上而下,反复循环;音声相和——神融气畅,百脉流通,同声相应,虎啸龙吟;前后相随——活子时至,阳升于后;活午时至,阴降于前;如此地阴阳交媾,时至功成,玉液还丹,灵药产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以无为——顺其自然之理来处理一切事情。

身教重于言教,圣人事事示范,皆可作为我们的模范和榜样。

“安闲自得长生道,昼夜无声转法论。

”率皆大道自然,自然而然。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天地万物赖道以生,依德而长,道之不辞辛劳如此!万物生长壮大,成为可用之才了,也不据为己有。

小周天烹炼完成,任督一通则脏腑百脉无有不通,足以补足数十年来耗损之元气,令坎中之满真个地满起来,达马阴藏象而返老还童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