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历史资料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共计约550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封制的全盛时期,各个封建国家之间相互争斗、纷争不断,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军事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风貌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为众多的封建诸侯国。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主要以诸侯国为主,各个国家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力,封建诸侯在自身领土内行使统治权力。
而战国时期,国家力量逐渐集中,以秦国为首的强大中央政权逐渐形成,其他国家逐渐成为秦的附庸国。
这种政治格局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春秋时期,战争以封建诸侯之间的小规模战斗为主,依托于贵族武士的军队。
战国时期则出现了大规模的阵地战和城市攻防战,军队逐渐转变为由平民武士组成的士兵,采用战法策略。
同时,出现了诸侯国雇佣军队的现象,以增加国家军事实力。
三、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学派和文化传统。
儒家学派的创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重要的是道家学派的兴起,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养和顺应自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墨家、法家等学派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兴起。
四、社会风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丰富多样,众多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竞争使得社会形态不断变化。
社会等级制度逐渐由贵族为中心转向以农民和平民为主,社会地位开始向上层和下层人群更好的流动。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
五、春秋战国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统一。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历史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时期分界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为战国始年等。
·政治社会背景作为对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先秦史有意义的认识理解,我们必须从广义上对周代传统时期为公元前1122—前256年出现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进行了解。
在那个时代最后两三个世纪的动荡对中华民族许多形形色色的变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
春秋战国历史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多个国家兴衰、王朝更替,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思想家,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据传,这个时期是周朝晚期,也是周王室权力衰落,各种国家因此崛起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封建初期国家和尊王制度的确立期。
其中,鲁、卫、齐、晋、楚、燕、赵、韩、魏等国家盛衰兴起,称为春秋九州。
而随着各国之间的战争,形成了“五霸”的境地,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更成为历史的名人。
在文化方面,春秋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发展。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之后的一个时期,大约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学术、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体现出“诸侯并起,千里分崩”的局面,各国之间互相攻伐、争夺天下,也是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崇高统一的借口,历经千辛万苦的无穷泥泞。
在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著名的“七雄”经济、统治力量和开放程度都非常不同,包括齐国、晋国、秦国、赵国、楚国、魏国和韩国。
在战争方面,合纵连横是各国之间的常态,有时也会联合成为同盟。
其中,秦国以推行变法、军备壮大为手段,不断瓦解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最终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同时,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夺的不仅仅是领土和政治势力,还包括文化和思想的传播。
各国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从战国时期开始,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虽然产生了许多思想上的矛盾,但他们的思想却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乃至对全世界艺术历史的重大影响。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
春秋战国历史简介

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持续约550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它涵盖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和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变革,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都被记录在《春秋》这本书中,因此得名。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拉开了中原地区各国的互相攻伐和联盟建立的序幕,是中原地区各国秩序的一片混乱。
但是,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史上最具有文化和学术发展的阶段之一,这也是因为《春秋》这本书所展现的。
在春秋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和内部矛盾开始激化。
以晋国为例,晋国是春秋时期八个大国之一,其实质上就是以贵族地主为主的封建政权。
但是,晋国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现象,这一点可从《诗经》中所反映的人们对贵族的鄙视得而印证。
同时,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其中以晋、楚、齐三国为最具代表性。
这些内部矛盾和外部战争的发生,给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让“兵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初期是战国时期的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开始,是在楚国击败了东周的弱化和中原地区各国的实力差距增加导致的。
最后,楚国借势夺魁,将所有的中原诸侯置于惶惶不安的局面中。
与此同时,各地也开始使用以军事战争为主要手段的互相攻击了。
在这个时期中,秦国逐渐崛起,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个主要势力。
秦国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中原地区长期盘踞的封建贵族集团对权力的垄断,也将重心逐渐向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转移。
这也正是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战争方面,战国初期的主要特点是“齐、楚、燕”三国和“晋、韩、赵”三国之间的互相攻击和阴谋,这也成为了晚期各国纷争的铺垫。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但也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持续了近400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历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与发展。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逐步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内容。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鲁庄公为界,正式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这个时期是以诸侯割据、国力逐渐增强为特征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鲁国和晋国之间的战争,被称为“鲁晋之争”。
这场战争导致了鲁国国力的下降,晋国则逐渐成为华北地区的霸主。
此外,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公元前722年,齐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内乱,被称为“齐宣公之乱”。
这场内乱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幅下降,对整个时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和发展,开始于公元前475年,结束于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历史内容非常复杂,包括了七大强国争霸、思想文化的繁荣以及兵器军事技术的进步等。
在七大强国中,齐、楚、燕三国的实力最强,分别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这些强国之间进行了多次的战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楚国和齐国之间的较量,被称为“楚齐之争”。
这场争斗导致了楚国的衰落,齐国逐渐崛起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始流行,被晋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统治者所推崇。
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战国时期兵器军事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诸侯国开始大规模地征兵,建立强大的军队。
同时,战争的频繁爆发也促进了兵器军事技术的进步,例如兵器的制造工艺得到了改进,战术和战略的理论也逐渐完善。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历史讲解

春秋战国历史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政治制度、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为止的一个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开始与周朝的衰落和分封制度的解体有关。
在这个时代,中国分裂成了多个诸侯国,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外交冲突。
这段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主要是因为《春秋》和《战国策》这两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历史。
二、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由封建制向封建官僚制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王权逐渐减弱,而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增强。
诸侯国的统治者被称为“国君”,他们通过建立官僚制度来管理自己的国家。
在国家内部,封建制度逐渐演变为以世袭制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制度。
国家由一个个封地和领地组成,每个封地都由一个封建家族统治。
这种政治制度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以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兴起为主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铁器的使用普及,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城市的兴起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同时,社会阶级也开始出现。
贵族阶级逐渐崛起,与平民阶级的矛盾逐渐加深。
四、文化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和冲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互相影响,出现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
例如,儒家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道家学派等相继兴起,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很多重要的文学作品陆续问世。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转变,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化也得到了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从公元前770年持续到公元前221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东周时期的后半部分。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发生了繁荣昌盛的春秋时代和割据混战的战国时代,为后来的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一、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社会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从部落联盟制逐渐过渡到封建制度的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部落联盟逐渐分化为诸侯国家,人们逐渐形成了以诸侯为核心的等级制度。
2. 政治背景: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以分封制为特征。
各诸侯国相争不休,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割据局面。
同时,各国内部也有世族势力的夺权斗争,频繁更迭的国君使得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3. 经济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阶段。
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农田扩大,农具改进,生产力有所提高。
同时,商业贸易也逐渐兴起,各国商人频繁往来,货币交换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4. 文化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
出现了众多的诸子百家思想,例如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
同时,春秋时期还是古代兵器、青铜器等冶金技术发展的阶段,文化艺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二、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春秋时期的后续阶段,持续了约两个多世纪的时间。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缘政治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兵家必争之地。
各诸侯国争夺领土,缴获敌方土地和资源成为重要目标。
2. 政治体制变化: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逐渐出现了诸侯割据的现象,形成了七雄鼎立的格局。
3. 军事技术发展:战国时期,战争的频繁发生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
兵器装备从青铜器逐渐转向铁器,各国军队注重训练和组织,使得战争手段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内容_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争、政治斗争和相互之间纷争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历史事件和故事发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
以下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和历史故事。
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间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以《春秋》这部史书命名。
春秋时期的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被称为诸侯国时代。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争斗,争夺地盘和权力。
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鲁、齐等国家成为当时的主要势力。
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过后,进入了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持续了250余年。
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政治斗争。
在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最终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三、孔子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中,孔子的故事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仁爱”、“中庸”、“君子”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被后世尊为圣人。
四、魏国和荀子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中,荀子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来自战国时期的魏国,是魏国的重要官员。
荀子的思想影响了后世,他提出的“性恶论”和对“人性”的分析,对中国的政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楚国和屈原楚国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而屈原则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第一代伟大诗人。
屈原的代表作品是《离骚》和《天问》等,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和对国家的忧虑。
六、秦国和始皇帝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中,秦国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家,最终由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
秦国的第一个皇帝是始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他的最大成就是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保护了秦国边境的安全。
七、赵国和荆轲刺秦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而荆轲是赵国的一位忠诚的政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伴随着私田制和铁器的广泛运用,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迎来变革的高峰。
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彻底瓦解,土地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确立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国的改革或变法运动促进了这一转变。
土地自由买卖已经合法化,参与土地买卖的有贫民、官僚和贵族。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除井田,民得卖买。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秦王扫六合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30年只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1、挥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
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2、破赵逼燕。
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
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
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
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
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3、攻破燕国。
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
燕国的太子丹收容秦国叛将樊于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4、占领魏地。
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
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
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
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
5、大举伐楚。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
李信轻敌冒进,先胜后败。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亲请老将王翦,令率60万大军伐楚。
大破楚军于蕲南,杀楚将项燕,占领楚国大片领土。
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
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
楚国宣告灭亡。
6、吞灭齐国。
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
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俘虏了燕王喜。
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
燕、赵两国彻底灭亡。
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率秦军从燕国边界南下进攻齐国。
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猝然攻入齐都临淄(山东淄博)。
齐王建入秦投降,齐国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疆域折叠编辑本段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重庆、四川大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政治折叠编辑本段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
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
将,又称,是武官之长。
秦国于武王二年(前309)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
楚国一直以令尹为最高官职,柱国或上柱国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
各国次一级的武官为尉,或称国尉、都尉。
国君的秘书称御史,并有监察之任。
郡县的设置更为普遍,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格局。
原来,官吏世袭,各有封地。
战国中期开始,国君对各级官吏改为给以一定粮食作为俸禄,或赏给黄金、钱币。
同时形成玺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玺为凭,调动军队以兵符为据。
从而将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君之手。
县以下,有乡、里、聚的组织。
乡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
聚是村落,其下有伍、什的编制,五家为一伍,有伍长,十家为一什,有什长。
官制折叠编辑本段中央结构战国各国都吸收春秋时君权下替的历史教训,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纠过去宗法贵族把持国家大权之失。
战国时中央最高的官吏为相邦。
相邦是百官之长,治理朝中百事,对大小官吏有赏罚之权。
各国都置此官,但名称上略有歧异,有些国家借用太宰、冢宰、令尹之类的旧名。
有的国家称为宰相,秦有时不置相邦,而设左、右丞相。
较相邦为低并分掌各种具体职务的官吏,有主管民政、军事和工程事务的司徒、司马和司空(见三有事),有管理刑罚和辞讼的司寇或司理。
还有专管农业、手工业、山林资源的司田、工师、虞师等官。
地方机构地方上一般都分成若干县,以替代过去贵族的封邑,秦商鞅变法后,全国共设四十一县,《战国策》说魏有百县。
县也称都,古书中常将县都连称。
在县以下有乡、里。
有的国家在乡、里之间还有州。
里之下又分成若干个什、伍,伍是五家,什是十家。
县的主管官吏为令,秦或三晋,也称县令为大啬夫。
在令之下有丞、尉、御史以及县司空、县司马等官。
乡、里设三老、里典、伍长等。
县置于君主统治之下,君主的政令可通过地方小吏一直贯彻到乡、里,中央集权制比过去大为加强。
各国在边境地区或新占领的地方,往往设郡以统县。
如魏在河西设上郡,秦灭蜀后设蜀郡,赵打败林胡、楼烦后建立云中、雁门等郡。
战国时的郡都比较大,韩的上党郡有十七县,赵、燕的代、上谷郡都各有三十六县。
郡的主管官吏为守,也有称太守者。
设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地方的军事防御能力,故郡守除治民外,还掌握兵权,可以率兵自卫或出击敌人。
从相邦到地方的守、令,都由国君来任免。
在任命官吏时要授予官玺。
官吏有了官玺才能行使其权力。
在免官时君主又要将官玺收回,当时称为收玺或夺玺。
君主通过所谓的上计,考核官吏治绩。
官吏不称职或有过失者,君主可收其玺而免其官。
《荀子》说:相邦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相邦为百官之长,如君主对其不满,随时可被免职。
可见当时对官吏的考核是比较严格的。
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大都能保持较高的行政效率。
任人唯亲春秋时实行任人唯亲,官吏主要由公子、公孙担任。
战国时任人唯贤比较流行。
虽然象齐、楚等国任用宗族的现象仍未断绝,但多数国家都主要从平民中擢用有用人才,甚至象申不害、范睢等出身于贫贱者也能被破格任用。
秦多用外来的客卿,广揽天下的英才。
秦能最强于天下,与此不无关系。
官吏人才多通过大臣或名流之推荐和保举。
如果推举者徇私,则将受到一定的惩罚。
如秦国对于凡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官吏一般都是领取实物为俸禄。
高官可以食禄千钟,甚至到三千钟、万钟。
稍低的俸禄为一千石,依次而下为八百石、七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一百石、五十石。
更低者为斗食。
按照秦制,六百石以上者皆属高官级别。
官吏有特殊功勋者,国家往往赏赐田地。
如《商君书》曾说:得甲首一,赏爵一级,益田一顷。
封爵仍有,但和春秋之制有较大区别。
如属宗室或有功之大臣,可获得君或侯之称号,有封邑或封地,主要食租税,仅有一定的治民权。
这些封君多终身或传数世,很难长期世袭。
稍低者为卿或大夫,一般是奖励给功臣或名贤。
秦的爵制,级别较多,从侯到大夫、士。
其中的低爵,获得者为平民或士兵。
法律折叠编辑本段战国初,各国变法进一步使法律系统化。
魏国李悝所编《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
盗法治偷窃,贼法治杀人。
囚法和捕法是对盗贼侦查和逮捕的处理程序。
杂法是对盗、贼以外犯罪的惩罚规定。
具法是根据情况对犯罪予以减轻或加重处罚的规定。
秦国本来就有族诛之刑。
商鞅变法,设连坐之法,更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
其它各国也竞相制定严刑酷法。
如齐有烹、杀、酝、金刀等刑,楚国有戮、肢解、烹、贯耳、鞭,笞、刖、宫、梏、砾、灭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狱、劓等刑。
战国时各国都用严刑峻法以治国。
为此而制订出一批新的成文法典。
魏有李悝的《法经》,最为有名。
赵有《国律》,燕有《奉法》。
但这些法典都早已亡佚。
秦律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编订而成,也已不复存在。
但1972年出土的云梦秦律和其他有关材料,其中大部分都应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法律条文,是了解秦或其他国家法制状况的宝贵资料。
秦律将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放在首要的地位,如对犯盗窃罪者处罚极为严酷。
凡参与分赃或窝赃者,则将和盗窃者受到同样的惩罚。
窃贼盗窃所得,其价值超过六百六十钱,就要被处以次于死刑的重刑。
如盗窃别人的桑叶,其价值不到一钱,也要服苦役三十天。
其次,法律对官吏的违法行为颇为重视。
秦律中有多种的官府法规性质的内容,如有《置吏律》、《效律》、《军爵律》等,还有和生产有关的《田律》、《工律》和《金布律》。
官吏在执法时忽于职守者为不胜任,对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为不直,不胜任和不直都构成犯罪。
不廉洁的官吏为恶吏,也为法律所不容。
战国时刑罚残酷。
刑罚有死刑、肉刑、徒刑等类。
肉刑分髡、黥、刖、劓等。
徒刑是使罪人长期服苦役,三晋称这类罪犯为胥靡,秦称刑徒城旦或鬼薪、隶臣。
秦徒刑中以城旦为最重,犯人髡发穿赭衣,颈中戴铁钳,脚上戴铁釱。
同时还要处以黥、劓等肉刑。
城旦在严密的监督下服长期的苦役,实际上成为罪犯奴隶。
肉刑在战国时已成为前一时代的残余,而徒刑则变为一种重要的惩罚手段。
较轻的刑罚有迁刑、笞刑和罚金、罚徭。
迁刑是把犯人迁徙到边地去服役或戍守。
犯人的家属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法经》中的三族刑,即犯人的父、母、妻的亲属也要受株连。
秦律中所谓的收,也是指籍没罪人的妻孥。
诸侯国折叠编辑本段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
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
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
小国有宋,卫,中山,鲁,滕,邹等。
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国,蜀国,闽越。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
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
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
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
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
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