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
赵国官僚制度述考

赵国官僚制度述考
崔 向东(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 院 , 辽宁 锦州 1 1 1 ) 20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 国在战 国七雄 中较早地 建立 了中央集权制和与之相应 的官僚体制 。赵 国实行 的郡县制 、 因 赵 “
毅” 官吏任命时授“ , 。 玺”告老、 免职或辞官需将 “ 交回。 玺” 对于将军, 发兵无“ 则违法。 符” 符” “ 、
{渤 制 学掌撮 哲 学 自己手 中。第 耋玺”大君主将权力牢牢掌握在 学 再版 “海 ,
拜谢 。 狐乃引 弓送而射之 , ‘ 日:夫荐汝 , 公也 , 以 五, 年终考绩制度 。在 中央集权制下 , 各级行政 汝能当之也 。夫仇汝 , 吾私怨也 , 不以私怨汝之 故 拥汝 于吾 君 。故私 怨不 入公 门 。 解 狐所谓 公 ’ ” 组 织都 是 君 主 的 办事 机 构 , 谓 “ 在 四方 , 所 事 要 在中央。 圣人执要 , 四方来效 。 l 权 ”J 1 5 君主要掌控 门 , 沏 已把赵氏作为君主来看待 , 而所荐之相 , 其 赵襄子时 , 各级官吏 , 就必须有“ 知百官之要” 的考核制度 , 职责当不仅仅是负责赵氏内部事物。
赵 国的 中央集权 官 僚制 度 主要 表 现在 几 个
物, 他在封 国内部又继续分封 , 诸侯封君对 国家 政分开 , 文武分职。 官分文武 , “ 王之二术也。 一 ” 的控制是依靠分封制。赵国的君主是晋国的卿 方面是以相 国为首的掌握行政权 的文官系统 , 另 一方 面是 以大 将 军为 首 的掌握 军 权 的武 官 系 大夫 , 他源之于分封 , 但在其后分封制逐渐退 出
论述题

1.分析中国奴隶制国家采用国家联盟形式的原因2.试析中国奴隶制国家产生的途径与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关系3.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分析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5.分析中国封建制国家监察制度的作用和本质 6.分析夏、商、西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7.分析世卿世禄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8.分析春秋时期赋税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变革的重大影响9.分析强卿专制对孕育中央集权专制政体的作用10.分析战国变法运动对以后历代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深远影响11.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强化君主专制的组织形式12.分析家臣制与世卿世禄制、家臣制与官僚制的不同13.分析列卿制度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关系14.分析察举制和后世科举制的不同15.分析察举制度的弊端16.试述汉代州职责的演变17.分析三公宰相制与丞相的不同18.试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演变与发展19.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过渡性质20、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中拥有较大自主权和较多权力的原因及其利弊。
2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及职能的形成过程22、试述魏晋南北时期门下省机构的定型23、试述魏晋南北时期行政决策方面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24.分析隋唐行政监察制度的成就25.分析差遣任职法的利弊26.简述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调整措施27.简述唐代外制诏书的形成过程28.元丰改制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评价29.分析宋代未出现地方割据的原因30.分析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和弊31.综述宋代监察制度的成就和弊端32.分析宋代优待官员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33、分析辽、金、元三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异同34.分析辽、金“因俗而治”原则在地方行政体制中的具体体现35.概述行省制度形成的过程及其在政治制度上的重要地位36.分析辽、金、元三代行政决策中氏族制度残余的影响37.概述元朝监察制度的建树并分析其弊端38.分析辽、金、元三代在官员选拔和升迁上的民族歧视政策39.分析内阁制度和宰相制度的根本不同之处40.三司分权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41.分析明代皇帝在票拟、批红决策系统中的作用43.综述清代中枢机构的演变44分析清代督抚与明代督抚的不同45.试析军机处在清朝行政决策中的地位46.试析清代监察制度与君主高度集权的关系47.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对行政体制的影响48.分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49.分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50.试述总理衙门在行政管理上的特点1.分析中国奴隶制国家采用国家联盟形式的原因。
古文观止古代文化常识出题

古文观止古代文化常识出题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 ②④⑦⑧⑪⑬C ①②④⑧⑨⑭D.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历史中考 论述题模板 专题复习

班级姓名学号论述题专题复习【格式要求】观点:陈述句(史实+评价)(2分)论述:史实+ 史论(史实的地位、作用、影响、意义)(1+2分)史实+ 史论(史实的地位、作用、影响、意义)(1+2分)结论:升华、启示(怎么做)(2分)【答题注意事项】观点:观点是陈述句,不能写成短语、名词或疑问句,不要过长。
论述:1.审清题目,看清是否要求只能从材料中提取两个信息加以论述,决定了是否能用材料以外的史实。
2.史实尽量用材料的例子,提高准确度。
3.论述至少写两个史实,每一点必须做到史论结合:史实+史论。
4.注意论述的先后,哪一个史实在前,哪一个史实在后。
5.要注意考虑相关史料的熟悉程度。
结论:1.要呼应开头,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2.常用“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因此……”作开头。
3.结论与观点在表述上要有所区别,照抄会扣分。
4.总结的2种方法:添油加醋法:在原来观点上增加适当的词句补充。
改头换面法:用表述不同但本质意思相近的句子替换观点。
【史论结合:史实+史论】史实(历史事件:最完整的表述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例子: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了模仿我国唐朝典章制度的改革——大化改新。
倘若时间与人物不记得就不要写,写好哪国哪个事件就可以。
例如:日本大化改新模仿我国唐朝制度。
史论(事件评价:地位、作用、影响、意义等)例子: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常用观点模板】1.改革创新类:改革创新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适宜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符合国情的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
2.政治制度类: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
先进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发展。
新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曲折的历程。
3.民主与法制类: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
加强民主与法治,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法治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革命类: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春秋战国历史-城邑和关塞要津的设防

春秋战国历史:城邑和关塞要津的设防春秋以前,列国除国都以外,一般城邑和关隘要津多不设防。
这从军事上说,主要是由当时的民兵性质决定的。
如秦穆公袭郑,从华阳(今陕西华阳县东南)出兵,一路经过函谷关(今河南宝灵县东北),二崤山(今河南济宁县西北。
崤山有二:曰东崤、西崤)、环辕、伊阙,而后到河南偃师,行程二千余里,途中遇到郑商人弦高始被发觉,所有周、晋的关隘要道均无兵防守,就是很好的一例。
但是,战国时代由于战争频繁和常备军的出现,过去那种“津梁未发,城险未修,渠答未张”的情况已成为历史了。
战国时的城邑一般都驻有重兵。
据《商君书》、《战国纵横家书》、《尉缭子》等,一个万家之邑或百丈、千丈之城,即有一万战士防守。
如遇敌人来攻,还要动员全城男女老弱上城助守。
设防的城市,城墙要修得“厚以高,壕池深以广”。
城上每隔一定距离设有一个候楼,既是守城的屏障,又便于监视敌人。
各设防的城市应能独立作战,又应互相支援,做到内有坚守之兵,外有救援之军。
“关梁”,在春秋以前本是阻绝交通、雍塞道路的障碍,而战国时却忽然发现是“邦国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宝也。
”《盐铁论·险固篇》说:“诸侯之有关梁⋯⋯盖自战国始也。
”明代董说所著《七国考》统计,七强的主要关梁达四十余处。
如秦的商、洛、殽、函,楚的巫山、方城,齐、赵的常山、河、漳,韩的巩、洛、成皋、商阪之塞等。
魏在七强中无“名山大川之限”,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被人看作是“四分五裂之道”。
总之,战国时“备边境,充要塞,谨关梁,塞蹊径”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同时,列国还纷纷在边境修筑长城,驻兵御敌。
楚国的长城号曰方城,以鲁关(今河南鲁山县鲁阳关)为中心向东经犨县(今鲁山县东南),到达瀙水,折向东南,到达沘阳(今河南泌阳县),由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今河南栾川县南),南向达穰县(今河南邓县)。
特点是东西两面有城,南北与山连接,故号曰“方城”。
齐国的长城规模也很大。
《齐记》说:“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春秋“方城”城邑、缯关地望考

春秋“方城”城邑、缯关地望考贺金峰春秋时期,楚文王二年北渡汉水,扩展疆土,申缯故国遂被纳入楚国势力范围,为实现“争霸中国,控霸南土”政治抱负,巩固既有成果,曾在北部的古缯国境内缯关基础上依山构险,建制城邑,修筑长城,《吕氏春秋》称其为“方城”,与“黾阨、井陉(xing)、崤”等并为天下“九塞”。
依据战国时期遗物《鄂君启金节》,“方城”同时又是城邑,似无异议。
由于“方城”城邑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占据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关于春秋时期故“方城”城邑地望研究,已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且已形成一些研究成果,但至今仍众说纷纭。
笔者试依据古代文献以及北魏时期成书、国内外史家一直认可的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对这一问题作以考证,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叶县霸王城说”与《水经注》所载之水流向不合此说以《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古迹》“又一古城,俗称霸王城,在县东南六十里,干江保。
世传项羽所筑,据《水经》‘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在潕水之西,今观此城盖故之方城也”记载为依据(【1】),所主“方城”城邑位于今叶县保安镇东北前古城,此遗址正扼“夏路”古道,有位于《水经注》所载“苦菜”“于东”两山之间,北有河水通过,确为楚国春秋时期申缯古国北部东西走向楚长城防御线上一重要隘城。
但细考此地河流方位,却与《水经注》所在地望不合。
1、从地志学家张嘉谋的考证看,叶县霸王城非“方城”。
民国三十年代,已故河南历史地理学者张嘉谋在注《明嘉靖南阳府志·古迹》时就对此载提出质疑云:“《水经·潕水注》潕水东北迳于东山西。
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东北径方城。
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
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
苦菜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
’案此谓方城山附近之小城,非方城县。
”(【1】第三册四六)张嘉谋先生在经过引经据典慎重考证后认为,此城可能是“西舞南舞之一”。
2、从《水经注》记载看,北经霸王城之水流向不合。
《封建考论》冯天瑜

冯天瑜:《“封建”考论》题记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 Hegel1770—1831):《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2002年夏,笔者访学德国,曾乘船旅行于山川如画的莱因河中游,舟行间,只见两岸每距二、三十公里的苍翠峰峦,多有灰色城堡耸立,它们或者已是断壁残垣,或者还保持着巍峨壮丽的旧观。
这正是西欧中世纪诸侯林立的封建社会的物质遗存。
面对此景,近二十年来一直思考着的“封建”概念辨析问题,骤然齐集心头。
“封建”本为表述中国古代政制的汉字旧名,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近代以前在汉字文化圈诸国(中、越、朝、日)未生异意。
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以降,日中两国先后以“封建”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衍为一个表述普世性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的新名。
“封建”一词经历了概念的古今转换和中西移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化了此一术语的涵义。
“封建”作为近现代概念史上的重要案例和历史分期的关键环节,释义纷纭,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演绎状况,其成败得失与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关联,故对其考索探究、阐微决疑,既非细事,也非易事。
近代以降,汉字文化圈在对译西洋术语时,取音译、意译两法。
音译所用汉字扬弃了字意,仅存字音,起着拼音符号作用,以模拟原语的读音,如以“逻辑”译logic,以“布尔乔亚”译bourgeoisie。
音译不会引起词义错位,但也未能给译词提供意义支撑,其含义只能在词形以外另加诠释。
然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不仅有语音,还有语意,包蕴着文化内涵,掌握汉字文化的人更倾向于用意译方式推介外来词。
所谓意译,指按外来语的构词词素,将字面意转换成相应的汉语表述,如上举两例英语词logic(逻辑)和bourgeoisie(布尔乔亚),又意译为“论理学”和“资产阶级”,可由词形窥探内涵,从而为译词提供意义支撑,意译的优长即在于此,掌握汉字文化的人可以观文索义,易于理解。
采邑制度与封君封臣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采邑制度与封君封臣制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主要围绕采邑制度和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采邑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土地分配与封赏制度,它是封君封臣制度中的具体实施手段之一。
根据采邑制度,君主会将国家的一部分土地赐予贵族或官员,作为其封赐的奖赏。
这些土地被称为采邑,贵族或官员则成为采邑的拥有者。
采邑可以由拥有者自由支配,包括收取田租、征税和管理土地等。
封君封臣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政治组织制度,通过对君主和贵族的封赏,确立君臣关系和贵族的地位。
在封君封臣制度中,君主封授贵族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贵族则担任君主的重要助手和地方统治者。
通过这种制度,君主与贵族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同时也确保了统治的稳定性。
采邑制度与封君封臣制度在古代中国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采邑制度为贵族和官员提供了一种丰厚的物质奖赏,激励了他们为君主效力和维护封建秩序。
同时,采邑制度也为贵族和官员提供了一种土地经营和财富积累的方式,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封君封臣制度则通过赋予贵族以封地和称号的方式,建立了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力关系和等级秩序。
这种制度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同时也使得君主能够依靠贵族阶层的支持来统治国家。
综上所述,采邑制度和封君封臣制度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巨大的重要性。
它们不仅为君主提供了一种管理土地和控制贵族的手段,也为贵族和官员提供了一种物质奖赏和地位提升的途径。
这些制度的存在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封建社会的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要素:文章结构的说明:在这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几个主要章节和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章节划分的依据:说明每个章节的划分依据,例如根据不同的主题、时间顺序、地域划分或是比较研究等,以使读者能够理解每个章节的核心内容。
章节内容简介:对文章的各个章节进行简单的内容预告,概括提出每个章节将会讨论的主题、问题或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战国封君问题的专文,解放以来仅有两三篇,新近再版的杨宽同志的《战国史》辟专目作了概述。
我们这篇文章就同志们未曾论及或论而不详以及有分歧的问题,再作一些探和补充。
一、战国封君的概况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
“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
《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
”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唐贾公彦又疏道:“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
”这里指出了称君的两个条件,一是据有土地;二是属有臣子。
然而从春秋的历史看,郑、贾的说法并不确切。
直到春秋末,在正式名号上卿大夫没有称“君”者。
卿大夫称“君”有个发展过程。
在“卿大夫”这个名号外,最先加的是“公”号,到了春秋末年才出现“君”号。
卿大夫另称之为“公”者最早出现在楚国。
楚灭申之后封巫臣于申,号“申公”;灭郧之后封钟仪于郧,号“郧公”;灭蔡之后使弃疾为“蔡公”。
泛称为“县公”1。
楚卿大夫称“公”者多有,中原诸国则很少见,但亦有个别称“公”者,如齐有“裳公”2,杜注:“齐裳邑大夫。
”受封卿大夫冠以“君”号者,最早也出现在楚国。
《墨子·鲁问》记载楚有鲁阳文君。
鲁阳文君即《国语·楚语》中的鲁阳文子。
韦注:“文子,平王孙,司马子期之子鲁阳公也。
”说明此时“公”与“君”已可通用。
吴起说楚“封君太重”的封君实际上即卿大夫之辈。
中原诸国最早称卿大夫为君者,是卿大夫的家臣称其主子为“君”。
鲁大夫季氏之家臣称季氏为“君”3,晋史墨称赵简子为“君”,也称范氏、中行氏为“君”4。
我们囿于所见,尚未发现有诸侯在封卿大夫时冠以“君”号的。
中原最先封臣子以君号者不是诸侯,而是赵襄子。
《史记·六国年表》记述:(赵)“襄子,元年未除服,登夏屋,诱代王,以金斗杀代王,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
”《史记·赵世家》中也谈到这件事说:襄子杀代王,“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
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
太子早死,故封其子”。
又据《史记·六国年表》注,赵襄子封代成君在公元前457年。
封君在各国的普遍现象,是在战国中期各国君主称王以后的事情。
各国诸侯多在公元前340年前称王。
据已有的材料统计,终战国之世的254年中(公元前475年至221 1《左传》宣公十一年。
2《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左传》昭公十四年。
年),各国先后封君见于记载的有百余人,有时间可考的88人。
公元前340年以前受封的仅有楚国的鲁阳文君、阳城君、工君、州侯、彭城君、安陵君;赵国的代成君、番吾君、魏国的中山君(魏挚)、山阳君;秦国的兰田君、商君;齐国的成侯等十几人,其余封君均是公元前340年以后的事情,史籍在案,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战国时期成为封君的条件主要有二:一是计功分封,像《管子》中所说:“臣之能谋厉国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名者,割壤而封”5;二是亲亲受封,如苏秦说:“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6除此之外,战国时还有因名望和色幸成为封君的。
关于分封的具体情况可参见有关文章和著作,这里不再重复。
战国时封君的权力在君主手中,但有时也需要经过群臣廷议。
燕国大臣陈翠曾经劝说燕太后,要公子东质于齐,太后不肯。
陈翠说,王愿封公子,群臣会讲:“公子无功,不当封。
”今质于齐,则为有功,可封公子。
否则“太子即位,公子贱为布衣,故非及太后与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7。
又如江尹为魏之山阳君请封于楚,楚王表示同意,而大臣昭奚恤反对说:“山阳君无功于楚国,不当封。
”8赵孝成王为谢信陵君救赵,“与平原君计,欲以五城封之”9。
赵主父欲封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10。
这几例都可说明大臣对封君有议论之权。
战国时期的封君有“君”、“公”、“侯”等称号。
君与公、侯称谓虽有不同,但对于封君可置换使用。
如楚平王之孙鲁阳文子封为阳文君,又称鲁阳公11。
孟尝君又称薛公12。
卫鞅被秦封为彻侯,又号商君13。
范睢封于秦国的应地,号应侯,而《史记》本传中亦称之为应君14。
战国封君有着各种名号,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作为名号的根据主要有几种类型:1.以封地为号秦封卫鞅“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15。
“秦封范睢于应,号为应侯。
”《索隐》云:“封范睢于应。
案:刘氏云,河东临晋县有应亭,则秦地有应也。
”16“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后数立战功,二十六年,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
”《索隐》云:“严君是爵邑之号,当是封之严道。
”17魏国以信陵封公子无忌,号信陵君18。
燕昭王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19。
2.以原籍或发迹地为号5《管子·揆度》。
6《战国策·赵策二》。
7《战国策·燕策》。
8《战国策·楚策一》。
9《史记·魏公子列传》。
10《史记·赵世家》。
11《墨子·耕柱》。
12《史记·孟尝君列传》。
13《史记·秦本纪》。
14《史记·范睢列传》。
15《史记·商君列传》。
16《史记·范睢列传》。
17《史记·樗里子列传》。
18《史记·魏公子列传》。
田单破燕有功,齐“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索隐》:“以单初起安平,故以为号。
”203.以功德为号白起数立战功,秦封为武安君。
《正义》说他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21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
《正义》:“襄,举也,上也。
言乐乘功最高也。
”又廉颇封为信平君,也是嘉奖他“笃信而平和也”22。
4.谥号齐田婴封于薛,称薛公,卒后,盡王“谥为靖郭君”23。
《索隐》按:“谓死后别号之曰‘靖郭’耳,则‘靖郭’或封邑号,故汉齐王舅父驷钧封靖郭侯是也。
”当以《史记》正文为是。
5.雅号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阳24。
楚“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后又改封于吴,而终号春申君25。
秦封吕不韦于洛阳,号为文信侯26。
齐封邹忌于下邳,号曰成侯27。
以上数例所举之封号均为雅号。
求取封君是战国中后期普遍流行的政治思潮。
张仪在游说魏王时就曾经指出说:人多奋辞而少何信,这是因为说诸侯成功就可以“封君”,所以天下的游说之士“莫不日夜蝨腕目切齿以言从(纵)之便,以说人主”28。
这条材料生动地描述了人们为求取封号已经激奋到了何等的地步,而且反映出在当时求取封号的人不是少数。
《经法·国次》篇说:灭掉一个国家之后,“列(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胃(谓)天功”。
这里不仅鼓吹裂土分封,而且从理论上将其上升到“天功”的高度,谁悖逆这样做,谁就是违反天意。
于是国君们纷纷“举其秀土,而侯封之”29,魏王甚至将自己的爱妾也封为龙阳君30。
战国时期女人封君实属空前未有,它也从侧面说明在当时求取封号是一股强大的思潮。
二、食邑与封君的关系食邑制与封君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并不是必然连在一起的。
从战国的情况看,享有食邑者不一定是封君;反之,受有封君之号者又不一定有食邑。
20《史记·田单列传》。
21《史记·秦本纪》。
22《史记·赵世家》。
23《史记·孟尝君列传》。
24《史记·赵世家》。
25《史记·春申君列传》。
26《吕氏春秋·不侵》。
27《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28《史记·张仪列传》。
29《吕氏春秋·禁塞》。
战国时期享受食邑的范围相当宽。
除了封君、封侯、将相之外,立有一定功绩,达到一定职位,或因某种特殊关系而享有食邑者很多。
秦商鞅变法时规定,达到军功爵第九级“五大夫”即可“税邑三百家”31。
陈戴任齐国的“卿”,并不是封君,但有食邑32。
《商君书·赏刑》中说:“周(周围)官之人,知而讦(告发)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代替)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说明当时到一定官职便可享有食邑。
秦将樊于期降燕,秦悬赏,如有得樊于期之首者赏“金千金,邑万家”33。
战国时期贵戚的汤沐邑也是食邑的一种,但享受汤沐邑的不一定是封君。
张仪游说楚秦和好,愿以秦女嫁楚,并“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34。
与汤沐邑相类似的还有养地。
西周为了与秦结好,提议把应邑献给秦太后作为“养地”35。
《墨子·号令》有“封之以千家之邑”,“封之二千家之邑”的记载。
《荀子·荣辱》篇曾谈到:“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等等,这些受千家、二千家以及“取田邑”的士大夫也不都是封君。
封君是不是一定享有食邑呢?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战国封君非食其封地”。
胡注显然是错误的。
事实上,战国多数封君享有食邑,但也有只具封号而无食邑者。
例如蔡泽为秦相,“号为刚成君”36,蔡泽有君号而无封地。
楚封苏秦为“武贞君”37,苏秦并没有在楚任实职,也未在楚久留,显然是一种荣誉称号。
《荀子·议兵》篇和《战国策·楚策四》中都提到的临武君,似也是虚荣之封。
由于封邑与封君不是必然连在一起的,因此封邑与封君便具有不同的性质。
就封邑而论,它有两种不同性质:一种是将封邑的行政权与征收赋税和徭役的权力一并封给了受封者。
这种封邑从郡县行政体系中分化出来,由封君或其他受封者领有和支配,成为与郡县制并行的另一种制度。
关于这一点将在第四、第五部分专门论述;另一种封邑的行政权仍由君主任命的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受封者既不临土又不治民,当然也不能征发徭役,君主只是把赋税赏给封者,作为俸禄。
前边提到的齐国卿陈戴食“盖禄万钟”38,但“盖”这个地方并不属陈戴领有,另有王欢为盖大夫,担任盖地方的行政长官39。
《孟子·离娄下》又明确记载,官僚去官之后“遂收其田里”。
《商君书·赏刑》篇中讲到的“田禄”也是随官之在职与否而去取。
《商君书·境内》篇明确地分为“赐邑”与“税邑”两种,“赐邑”属于前一种,“税邑”则属于后一种。
封君与封邑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封君对封地的关系,封君具有不同的性质:一种封君临土治民,不仅终身享用,而且还可将土地传给儿孙,这种封君具有独立的体系,就像附庸小国,如魏之安陵君;另一种封君不临土不治民,只是收取税赋,如同一般官僚的禄田,如赵之武安君苏秦;还有一种封君是虚荣之号,如秦国的刚成君蔡泽。
总上所述,封君与食邑不是一回事,有关联,又有区分。
31《商君书·境内》。
32《孟子·滕文公下》。
33《战国策·燕策三》。
34《战国策·楚策一》。
35《战国策·西周策》。
36《战国策·秦策三》,《史记·蔡泽列传》作“纲成君”。
37《战国策·齐策三》。
38《孟子·滕文公下》。
三、封君与爵号和职官的关系等级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
在古代等级显而阶级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