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食养篇--餐桌上的中医药
盘点《舌尖上的中国》健康饮食

盘点《舌尖上的中国》健康饮食常识(1)《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来,吃货们的口水流了一地。
前段时间《舌尖》第二季开播,又到了口水与泪水齐飞的季节,面对着见过的没见过的令人垂涎欲滴的各地美食,吃货们纷纷表示不愿坐在电视机前流口水,跃跃欲试。
而片中提到的食材也受到广大吃货们的一致追捧,不管是线上线下都一片热卖。
然而世上食材千千万万,搭配起来更是数不胜数,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食用。
虾酱《舌尖》提到,香港大澳偏居中国南海一隅,早年因盛产海盐而闻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林国华教授指出,所谓“虾,发风动疾,生食尤甚,病人忌之”,“多食动风助火,发疮疾,有病人勿食。
”小虾加入盐,经发酵磨成粘稠状后,做成的酱食品即虾酱。
虾酱含有虾这种过敏源,故患有宿疾、过敏性疾病的人及患有皮肤病的人需禁食。
由于虾酱含盐量30%左右,因此,需要限制食盐摄入量的人,如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等,最好不要食用虾酱虽然味道鲜美独特,但在腌制发酵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还会产生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在胃肠道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化为亚硝酸胺。
在辽东、山东、广东等沿海地区,人们素有食用虾酱的习俗,但同时这些地区也是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的高发区。
林国华表示,“吃虾酱同时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可以阻断亚硝酸胺在胃内的合成。
”竹笋《舌尖1》跟《舌尖2》都有提到竹笋,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且竹笋的蛋白质比较优越,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和胱氨酸等都有一定的含量,是优良的保健蔬菜。
竹笋单独食用或过度食用易损伤脾阳。
因此,建议吃竹笋要适量,并最好搭配各种肉类共同烹饪。
比如竹笋西瓜皮鲤鱼汤,有健脾利水、祛湿降浊的功效,同时能适用于湿脚气、足浮肿麻木、沉重无力、身重困倦、小便短少、大便不畅等症状。
患有胃溃疡、胃出血、肾炎、肝硬化、肠炎者,尿路结石者,低钙、骨质疏松、佝偻病人不宜多吃。
舌尖上的中药-五脏健康百病消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南方医科大学

舌尖上的中药-五脏健康百病消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一章测试1.辛味食物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2.甘味食物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3.我国第一部营养学家专著是什么?答案:饮膳正要4.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精、气、神,统称“三宝”答案:对5.药膳疗效确切,越贵越好答案:错6.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所以又名五神脏答案:对7.红色食物作用是什么答案:养心8.绿色食物作用是什么?答案:调肝9.常见的绿色食物有哪些?青绿豆;菠菜;西兰花;青椒10.黑色食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案:填肾精;养肾阴;益肾气第二章测试1.肝开窍于答案:目2.肝其华在答案:爪3.夏枯草煲猪肉这道药膳偏寒凉,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不宜食用对4.指甲的中部不凸起,边缘翘起,颜色苍白,出现纵纹,都说明与与哪个脏腑有关答案:肝5.下列选项中属于桑葚的功效的是答案:补益肝肾6.具有“营养金矿”之称的水果是答案:猕猴桃7.下列选项中属于芹菜食疗价值的是答案:平肝降压8.决明子入药部位是答案:种子9.花店里购买的观赏玫瑰也可以用来泡茶答案:错10.饮菊花酒是“端午节”民间避祸消灾,祈求延年长寿的传统习俗。
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心开窍于答案:舌2.心其华于答案:面3.夏季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答案:对4.枣仁粥药膳的功效是滋阴养血、宁心安神答案:对5.下列人群中不适宜食用龙眼的是答案:阴虚火旺者6.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苦瓜列为什么答案:一等瓜7.大枣不具有的功效是答案:清热生津8.莲子的归经是答案:归脾、肾、心经9.灵芝被誉为“长生仙草”答案:对10.甘草的功效答案: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祛痰止咳第四章测试1.脾开窍于答案:口2.脾其华于答案:唇3.扁豆栗子粥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无华等答案:对4.人体的四肢、肌肉,均需要哪个脏腑运化的水谷精微答案:脾5.既可以治疗腹泻,又可以缓解便秘的水果是答案:苹果6.被誉为"天生复脉汤"的是答案:甘蔗7.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薯蓣丸”是用哪种中药制作的?答案:山药8.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炽盛者均不宜使用黄芪。
舌尖上的药膳(一)

手足情深
适用人群:气虚体质、阴虚体质出 现腰膝酸软的人群,及妇女产后缺少乳
着笨重的身躯。按中医“以形冶形”的 食疗观点,食猪蹄能补人的两脚,使人 步履轻捷、腿肌有力。猪蹄和猪皮中含 有大量的皎原蛋白,可用于气虚体质、 阴虚体质出现的腰膝酸软和妇女产后缺 少乳汁等症者。多吃猪蹄还具有丰胸作 用,对女性朋友尤为合适。 在菜里加上山楂则很好地体现了 中医特色,山楂可以消脂消食,既可 减轻猪蹄的油腻,又增加酸甜的味道, 一举两得。
詹强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杭 州市中医院)副院长、国家级重点 专科的学科带头人、杭州市名中医。
果的药膳,自己家里都能操作的。”
药材普通,炊具寻常
“药膳之所以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 最大的障碍就是老百姓不知道如何在普 通食材中添加适当的药材,做出既能调 理体质,又好吃、好看、好做的药膳食
和对药膳的兴趣,他开始潜,£研究药膳。
“药膳其实不是那种黑漆漆的、药味浓 厚的,我想推荐大家好吃、好做、好效
些菜都是经过他——烹制过精选出来的。
这193道药膳被分成了6大板块,分别 是养生凉拌菜、养生热菜、养生炖盅、 养生粥、养生茶以及养生主食和甜点。 “所有的药材在药店都能够购买到, 除了石斛、灵芝等几味药价格略高,其 他大部分中药材都是老百姓能轻松购得
舌尖上的药膳(一)
编辑/张琼 这个人叫詹强,杭州中医院副院长,也 是一位名中医。 詹强出生中医世家,爷爷是中医外 科郎中,外公、父亲也都是当地有名的 老中医,在这种浓厚中医氛围里,詹强 也成为了一名中医师,加上中医的推广 疗,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传播的。” 詹强认为,“将药材融入到食材中,因 此药膳的药昧并不重,不用担心孩子不 喜欢口感。药膳老少皆宜,全家人都适 合享用”。 詹强共列出了193道药膳菜品,这
舌尖上的健康密码

舌尖上的健康密码作者:李凯菲来源:《晚晴》2014年第08期《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美食纪录片让人垂涎三尺,可谓把舌尖玩了个透。
其实,舌尖除品尝美食,还掌控着我们的健康密码。
在中医看来,舌头是人体健康的一扇窗户,无论外形,还是颜色,都透露着身体的疾病征兆,舌诊也成为中医几千年来的经典手法。
受访专家:刘剑锋: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主任医师,气色形态手诊法创始人杨力: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谢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授舌形:胖大齿痕舌——肾虚代谢差瘦小发红舌——阴虚有热胖大舌,常见的一种舌象,舌头看上去又白又肿,所以又被称为“白玉舌”。
白玉舌太“胖”,边缘与牙齿摩擦,往往会有齿痕。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说,有胖大舌的人,还往往口水多、怕冷、手脚冰凉、没精神,这是肾虚的表现,表现在疾病上,就是肾功能不好,有慢性肾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刘剑锋教授说,这种患者大多是30-40岁,工作忙,生活不规律,熬夜、喝酒,体内废物代谢不出去的人。
施治应健脾利湿,平时可常吃一些茯苓、山药、大枣、山楂等食物。
另外,杨力说,除了胖大舌,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瘦小发红的舌头,一般是老年人常见,这可能提示肾阴亏,或阴虚有热,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等来改善。
舌苔:白厚腻——脾胃差易腹泻黄厚腻——有湿热少饮酒“淡红舌,薄白苔、大小适中、平衡、对称,这应该是正常而健康的舌头。
”刘剑锋教授描述,何为正常的薄白苔呢?简单地说,应该是能“见底”,即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到下面的舌头,如果不能“见底”,被“盖住了”,那就是厚苔。
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就是舌苔白厚腻,即舌头上一层厚厚的白色舌苔,揩之不去,刮之不脱,并且上面附着一层油腻状黏液。
这种舌象往往提示脾胃不好,消化不良,常常出现腹泻、胃疼等问题。
“尤其是芒种过后,气温高、湿气重,就特别容易出现白厚腻的舌苔。
”杨力提醒。
还有种黄厚苔也很常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授谢宁说,舌苔很厚,颜色发黄,并且腻腻的,证明体内有湿热,这种舌象在爱喝酒的人身上很多见。
中药饮食文化与舌尖上的传统文化

中药饮食文化与舌尖上的传统文化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诠释了中国人饮食养生的智慧与传统。
中药饮食文化渊源悠久,起源于古代华夏文明,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一项独特且丰富的文化现象。
它不仅承载着中国人保健养生的信仰和秘方,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饮食文化以食疗为核心,将中草药与食材相结合,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食物的烹饪、搭配和食用方法,达到调养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其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则:与药食同源、因食而治、药食同源。
与药食同源是中药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药饮食文化中,许多中药材也可以被用于食物烹饪,如枸杞、山药、当归等。
这些中药材常用于调味煮汤、制作糕点和药膳,不仅能增添食物的香味和口感,还能发挥其药物成分的作用,起到健康养生的效果。
因食而治是中药饮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具有药性,不同的食物搭配和烹饪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药效。
所以,在中药饮食文化中,人们注重食物的选择和搭配。
例如,有些食物具有滋补益气的作用,适合于体质虚弱、气虚等人食用;而有些食物则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合于火气大的人食用。
通过合理搭配和食用,可以调理身体,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药食同源是中药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中医药学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正确的饮食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所以,中药饮食文化强调食物本身的药用价值,通过选择药食同源的食材,达到药物治疗的效果。
例如,菊花、薄荷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泡茶、调理饮品;羊肉、山药等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适合寒冷季节或体质虚寒的人食用。
中药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中医药学的支持和推广。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药饮食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将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药饮食文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药饮食文化也在融合创新中保持着活力。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经典食谱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经典食谱中医药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而与中医药密切相关的中药饮食文化也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药饮食文化中,有一些经典的食谱以其药食同源的特点备受推崇。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药饮食文化中的经典食谱,以及它们的功效与制作方法。
第一道是陈皮蒸牛肉。
陈皮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中药材,具有理气、行滞、开胃的功效。
它的皮呈现出橙黄色,故得名陈皮。
陈皮蒸牛肉可以让牛肉更加嫩滑,同时也能帮助消化,增加食欲。
制作陈皮蒸牛肉的方法简单,首先将牛肉切片后放入锅中焯水,去除血水和腥味,然后将陈皮切成细丝备用。
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加入切好的陈皮和牛肉,用小火蒸熟即可。
这道菜肴香气扑鼻,口感鲜嫩,非常适合夏季食用。
第二道是山楂醪糟鸽蛋。
山楂是一种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消食功效的中药材,它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和纤维素。
而鸽蛋则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品,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
山楂醪糟鸽蛋不仅美味可口,还有助于消化和提高免疫力。
制作这道菜品的方法是将山楂、醪糟和鸽蛋一起蒸熟。
制作完成后,色泽金黄,味道酸甜可口,既健康又美味。
第三道是当归炖乌鸡。
当归是中医药中的极品药材,有补血、调经、养颜的功效。
乌鸡则是一种珍贵的食材,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
当归炖乌鸡既是一道佳肴,又能滋补身体。
制作方法简单,将乌鸡宰杀后洗净,与适量的当归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加热至沸腾后改为小火炖煮2至3小时即可。
这道菜色香味美,汤汁浓郁,能滋补身体,对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贫血等问题有良好的作用。
第四道是茯苓白木耳炖瘦肉。
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有利尿、祛湿的作用,还可以降低血脂和改善皮肤问题。
白木耳富含膳食纤维和胶质,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胆固醇。
茯苓白木耳炖瘦肉是一道无油炖菜,对于降脂减肥和保持肌肤健康非常有益。
制作方法简单,将瘦肉切块后与茯苓和白木耳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炖煮2至3小时即可。
舌尖上的中国

美丽的田野
美丽的田野
总结:
看完《舌尖上的中国》感触最深的其实并不是某个 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 观的智慧。这并不是仅仅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更不 是一部宣传地方风味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 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跑遍天南地北,面对各种复杂 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我想支撑的 动力早已不只是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 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记得片子的结尾说道: “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 看一看天。”觉得很是很是切合。
厨房的秘密————“蒸”
在中国的村宴里,蒸菜往往是主角。前,蒸被认为比煮加热更
快,并且更容易保持食材的完整形状。历史上, “蒸”字曾经和“祭”字同义。牺牲、祭品要 保持完整形状。而水蒸气的运作,使热量比较 均匀弥散。
当然,在中国,因为一般都是吃熟食, 所以烹饪的手法有很多,在这里也不可能 一一列出,除了“煮”、蒸以外,我们最 喜欢的应该算是炒了,当然还有煎、炸、
舌尖上的中国
制作人:宋小康
概述: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 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 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 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 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 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 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 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 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 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 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清香自然的食物————笋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 到笋。人们偏爱它,是因为笋的材 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同时,笋能够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 感觉,入口也十分香脆,确是一道 很棒的菜肴。
舌尖上的中国3,养生食疗药膳

舌尖上的中国3,养生食疗药膳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四集内容里就介绍了许多种养生食疗药膳,比如春季喝的花胶炖鸡汤,夏季喝的吃草药炖鸭,冬季喝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那么这些养生食疗药膳要怎么做呢?《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于昨晚在央视第九套纪录频道播出了第四集,第四集的主题是养食疗并用的中华药膳,小编看完整集节目也是刷新了平常常喝的养生汤啊!下面,就来看看《舌尖上的中国3》之养生食疗药膳吧!《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于昨晚在央视第九套纪录频道播出了第四集,主题是“养”,一年四季,我们的身体都离不开养,未病先养,是养生之道,而选择养食疗并用的中华药膳是中国人的补养身心的传统观念,这也深深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舌尖上的中国3》之养生食疗药膳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四集内容里就介绍了许多种养生食疗药膳,比如春季喝的花胶炖鸡汤,夏季喝的吃草药炖鸭,冬季喝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那么这些养生食疗药膳要怎么做呢?花胶炖鸡汤的做法1、把鸡清洗干净,去掉鸡皮,去掉脂肪。
2、姜洗干净,切姜片,准备好地道的药材。
3、将处理好的鸡肉和姜片,注意炖汤的时间最好是在3个小时,不能超过3个小时。
4、最后的20分钟就将准备好地道的药材一起放入炖盅,开小火慢炖。
5、花胶要在最后5分钟快速放入,然后关火。
注意关火后不能马上打开盖子,因为这样会让食物元气跑掉。
花胶炖鸡汤是一道适合春季和冬季滋补的汤,那么,花胶炖鸡汤的做法也不复杂。
草药炖鸭的做法1、采集好十样白等等草药,如党参、黄芪、党参等,将之清洗干净,晒干水。
2、在选择鸭子的食材也是有讲究的,要挑乡下吃谷子食物,养的时间久的老鸭,当然在价格方面也是贵一点的。
3、将老鸭清洗干净斩成块。
4、选择炖锅炖汤,味道才更纯香,将老鸭和已准备好的草药放入炖锅中,注意炖汤的时间最好是在3个小时,不能超过3个小时。
吃草药炖鸭在淡热的夏天喝清凉消热,去湿气,滋润秋燥。
那么,吃草药炖鸭的做法也是很简单的。
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做法1、准备好羊肉,清洗干净斩成块,生姜切片,当归切两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食养篇--餐桌上的中医药
舌尖上的中国食养篇--餐桌上的中医药
2018年2月22日晚,以“探寻中华特色美食”位宗旨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四集以“药食同源”——食疗并用的中华药膳为主题。
为我们开启了一个餐桌和中医药文化的新领域。
郝万山老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授课的课堂上说到:“我们人类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吃饱不饿,再一个是怎么健康不病。
”而做一道健康的药膳,既满足了吃饱不饿,又可以保持健康不病。
中国拥有极其古老的综合性营养学,很多食物被食用,很多农作物被栽培,就是因为他们的药用和营养价值。
人们烹制食用的目的不是风味,而是补养身心,益寿延年。
中医药和中国饮食“药食同源”的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饮食生活。
这些意义非凡的食物,形成了中国人的餐桌上最为独特的体系。
从乡村小镇到繁华都市,总有那么一群在餐桌上把病治好、把身体调理好的人,他们有的来自海外,有的守着自己的一小片土地。
整日纠结是吃米还是吃面的你,是时候学一些新的吃法了。
五汁膏以生姜汁、牛奶、蜂蜜、白萝卜汁、雪梨汁在慢熬成膏后,到达能后滴水成珠的程度,再靜置冷凝成合宜的状态,对于改善胸闷气短干咳、少痰、肺热咳嗽具有一定的功效。
枣泥山药糕将山药水泡去涎,削压成泥;红枣去核蒸制处理为枣泥,用枣泥为馅。
做来简易
便利,红枣补脾生血,山药健脾益肾,味道清甜,甘能入脾,易于消化,流传已久的滋补之品。
中国人以寻常食物来有效养生和疗愈是如此普遍。
早在唐代,药王孙思邈就说过:“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世界万物相互联系,人体是宇宙中的一个微观世界,从人体到宇宙,都是由气来提供能量,简单的说,在食养领域这种能量就是抽象的生命力,以不同形式存在于食物之中。
枸杞羊肉羊肉性温味甘,归脾肾经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配伍之后,七情和合,功能益气补虚,温肾暖脾。
猪肚鸡益
气养胃百合莲子健脾润肺,除烦安神,养心助眠。
艾叶豆腐豆腐甘寒清热,艾叶苦温除湿。
扶阳利湿,解热祛暑。
传统中医药才炮制的手法,比饮食烹饪技法还要丰富,运用炮制的手法,目的就是要提升食材的效力,消除副作用,变得更安全,更有效,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老酒炖鸡子用冰糖红糖调制糖水,添加老酒以补足元气,半糖半水,半酒半温,打入鸡蛋,文火慢炖,保持60度左右的温度,酒气蒸腾,让蛋液悬浮凝聚,成形即止,关火后不开盖,让蛋继续成熟,慢慢封住蛋和酒的元气,集中食物的生命力。
以养生保健来治未病的观念,形成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在饮食上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
药食同源、药食同功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宝库和智慧源泉。
响螺片椰肉猪骨汤生津止渴,解暑滋阴润肺水开后加入猪骨、
姜块、响螺片,大火煮开,再转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后,加入椰肉和陈皮再煲十五分钟。
花胶炖鸡汤补中益气,滋阴养颜
花胶事先泡发鸡腿去皮去脂肪,切块切小,与姜片一起放进炖盅,炖煮不超过3小时,在最后20分钟,放入道地药材,文火慢炖,最后5分钟放入花胶炖煮,关火后等锅里平静下来,食物元气全回到汤里再开盖。
中国的食用植物大约有两千多种,药用植物还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中医药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药食同源的思想也扩大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理解。
中国人懂得跟着季节吃东西,用本土草药做菜,也要应时应季。
春季好养肝,《黄帝内经》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春三草炖鹅
鹅肉甘甜,关门草清肝,日日有解毒,山韭菜正当时令,配伍成春季食养菜。
酒糟芋头面芋头健脾补虚,散结解毒,酒糟活血止痛,温中散寒,再搭配其他食材,就是冬日散寒的好食膳。
秋牡蒿蒸嫩鸭嫩鸭肉滋阴补肺润燥,牡蒿解表退热止咳,搭配起来,适宜在秋燥季节食用。
败酱草小肠汤小肠和败酱草都属于寒性,只需简单煮汤,就有利于在夏天解毒利尿清热。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
补精益气。
偏僻的乡村,浓郁的风土人情,随处可见食疗药材,藏在远处山村的古老文化,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探索和发展,离不开新一代年轻人的传承,北京中医药大学,就有无数这样痴迷中医药文化,并深深融入其中的年轻学子。
山药鸡子黄健脾益气止泻为母翻遍医书的孝子王泽平,在假期即将到来之际,将准备已久,可以调理母亲身体的山药鸡子黄粥练了一遍又一遍。
把山药与鸡子黄煮熟,依比例碾压成泥做粥。
简简单单,却一丝不苟。
当归生姜羊肉汤
这是东汉张仲景的方子,益气血,去寒邪,止疼痛,温中补虚之功。
做法:羊肉加入料酒烧开,以松化质地,解放机理,而后加入生姜,再次以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后加当归再煮15分钟,吃来就能让人气运血行。
用食物来实现疗愈与养生,在人类历史上,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追求固本培元,养正攻邪,方便易得以日常手段来强身去痛的基础理念,构筑出我们的现代食养体系。
古老的传承里,仍有着我们尚未知道的价值。
舌尖上的中医药,或许将您餐桌上的一道菜稍稍加入一点新意,便成了一道美味的药膳。
转发此文,让更多人将中医药搬上餐桌吧!热门文章开课通知|6位中医大师3月齐聚长沙“讲透经方”“减肥”影响“智商”
中医一出手,流感快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