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6分类之1

合集下载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二.水坑(坑头)石离寿山村东南面约二公里,由于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矿脉垂直倾斜,洞深如井,凿采困难,且坑洞深入溪涧底,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故名「水坑」;凡坑头所产石,统称为「水坑石」或「坑头石」。

水坑石亦由矿洞内开采而得,并非产自于水中,因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显得莹澈凝腻,鉴赏家特别将它另列一类以示珍贵;但因矿层稀薄,一般块度仅在方寸之间,极少有大件的作品出现,若能成方型者,更为难得。

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

可见水坑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水坑石凝腻富光泽,但产量稀少、块度通常不大,常夹杂有金砂点或小砂团,若将杂质剔除干净,多数难以成材,因此若能达基本洁净之要求,即使略有瑕疵,也已经是相当难得的珍品。

水坑石以透明度高、肌理莹洁者为上品,其中以红及黄色为最罕,明色胜暗色。

旧坑所产石相当纯洁通灵,但矿洞已塌陷开采困难,民间流传之水坑石珍品多为百年前之旧物,甚为稀罕,有「百年稀珍水坑石」的美誉,上品和田黄一样保值;近来新开的矿坑虽深入旧坑下方,但所采莹洁佳品甚少,多数呈灰白或灰黑色。

由于坑头占位于高山峰之下,同属一矿脉,故凡水坑所产的各种色象纹理石种,高山几乎都有,鉴别颇费功夫,差别仅在质地的结与松、莹澈与浑浊、纹理的隐与现而已;水坑石的质地结而微坚,下刀处线条清晰,高山石则显得松软,惟近年来所产坑头冻石,深入高山矿脉,质地略为松软,已含山坑石的特性,在鉴别上就更加困难。

色白清明的水坑石应尽少油养,尤其上品凝灵晶莹,过度油养反而会变暗或牙黄。

市门所见莹澈灵白的晶冻,除了灰黑或略浑白的坑头石外,莹澈纯洁的水坑真品不多,大部份为山坑所产。

据长居福州的石商表示,曾访问过当年开采水坑的老石农说,其实水坑所产冻石,从来只有白、灰黑或灰赭色,并无所谓红、黄或桃花点;也就是说水坑石,除了白色水晶冻、鱼脑冻、环冻、天蓝冻及带灰赭色的牛角冻、鳝草冻和灰黑色的坑头冻外,并无真正的黄、红水晶冻、黄冻、桃花冻或玛瑙冻,寿山石书上所说的并不确实。

寿山石寿山石寿山石寿山石真有三大...

寿山石寿山石寿山石寿山石真有三大...

寿山石□寿山石真有三大坑类吗?清·毛奇龄《后观石录》概将寿山石分为:田坑、水坑及山坑等三大坑类。

其中以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

后来也常被研究寿山石的专家及书籍拿来引用。

但严格说来,寿山石应该仅略分为掘性及洞产石二种。

因为所谓的田坑,是指矿体受到外力崩落,沿寿山溪流埋在溪二旁水田中的零散独石,无脉可寻,多为当地农人农闲时挖掘偶得,并不是真的有一个「坑洞」;而水坑石并不产于水中,它和其他山坑石一样,也是矿洞采石,只因矿层地下水丰富,矿层稀薄,凝结莹澈,稀罕珍贵,特别将它列为一种坑类。

因此,寿山石有三种坑类,其实只是对于寿山石质地一种概括性的区分。

□寿山石真有一百多个品种吗?寿山石最早是以色泽、色象来定名分类的,后来发现各产地的质性有很大的差别,例如蜜腊,就极可能出现田黄、旗降与连江黄等不同的石种,原先那种以色取名的方法,已无法符合实际的需要,才逐渐改为冠予产地及矿洞来命名。

到目前为止,寿山石仍出现以色泽、质地色象、矿洞、矿状来命名的紊乱情况,例如田坑石仍以色泽来分类;水坑石仍以色象来分类;山坑石则依产地矿洞,配合色泽、质地色象来分类,故种类繁多而紊乱。

由于寿山石的开采有相当长的历史,有一些石种已绝产无法再一睹真面目,如无佛头坑;有一些则产量极为稀少,即使玩石数十年也无法拥有一方,如鸭雄绿;有一些则因绝产或产量太少,致无法判别徒惹争议,如高山的世元洞、大健洞、油白洞、和尚洞、小高山;杜陵坑的芦荫;月尾的回龙岗;金狮峰的鬼洞、野竹桁;吊笕的鸡角岭;柳坪的黄洞岗;虎岗的栲栳山、狮头石;老岭的豆叶青、圭背石;猴柴南的白九茶;旗山的鸡母孵、马头岗、水洞湾、大洞黄等,均徒有名称而不曾见石。

如果仅将田黄、水坑石各类为一种品种,山坑石仅以质性相差不多的矿脉,不依矿洞、亦不考虑色泽及质地色象来分,则仅有十八、九种品种而已;如果以较常见且知名的品种来分,则仅有高山石、荔枝、鸡母窝、太极头、四股四、水洞、玛瑙洞、鲎箕田、杜陵、尼姑楼、迷翠寮、蛇匏、鹿目格、碓下黄、花坑、月尾、善伯、虎岗石、房栊岩、吊笕、连江黄、山仔濑、柳坪、猴柴南、旗降、焓红、老岭、大山、文洋石、三界黄、牛蛋黄、墩洋绿(二号矿)、鸭雄绿、松柏岭、黄巢洞、寺坪石、山秀圆、芙蓉石、峨嵋石、半山、溪蛋、寺坪石、煨乌等约四十几种品类而已。

科普寿山石

科普寿山石

科普寿山石寿山石因主要产于福州北郊 30 余千米的寿山而得名。

相传女娲补天余彩石,途经寿山、芙蓉、九峰三山,见这里的山苍郁滴翠、水故滟清澈,激动之余,遂将补天余石尽撒在这山山水水之间,于是便有了闻名遐迩的寿山石。

寿山石印章历史文献记载和宋墓出土的寿山石俑证实了寿山石的开采至少有1500 年以上的历史。

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大规模开采,经元、明、清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寿山石雕刻生产行业。

寿山石质地晶莹、凝脂如玉、色彩斑斓,享有“细、结、温、润、凝、腻”六德之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

以寿山石制作的印玺在古代就是权力的象征,明清时期的帝、后对寿山石情有独钟,使用寿山石制作印玺,其中田黄自古就有“石中之王”的美誉,寓有“福寿田丰”之意,乃石中极品,乾隆皇帝的田黄“三链章”更是无价之宝。

伴随寿山石的不断开采,寿山石雕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明清开始文人雅士的介入,寿山石雕融合历史、文学、书画艺术,吸收了佛、道、儒诸家思想,蕴涵着博大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寿山石文化。

一、寿山石的基本性质(一) 寿山石的矿物组成寿山石(Larderite)的主要矿物为迪开石、叶蜡石、高岭石、伊利石、珍珠陶土,次要矿物有石英、黄铁矿、硬水铝石、红柱石、绿帘石、绢云母等。

寿山石的矿物组成多样化,所以在印石中寿山石的品种最为繁多。

寿山石的质地与其矿物成分有一定的关系。

当寿山石完全由迪开石组成时,呈无色或白色,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当寿山石完全由叶蜡石组成时,呈白色、淡青色或浅米白色,质地温润、蜡质感很强,当寿山石主要由伊利石组成时,石性不稳定,易脆裂,工艺价值变低;当寿山石中含微晶质石英时,硬度增高,光泽增强,倘若含变余石英斑晶、黄铁矿或红柱石颗粒时,由于它们的硬度远远高于黏土矿物的硬度,不利于雕琢,工艺上称之为“砂钉”,它们的含量越多,工艺价值越低。

(二) 寿山石的化学成分寿山石主要化学成分有:SiO2,A12O3、FeO、Fe2O3 、TiO2,还有少量 CaO、MgO、K2ONa2O,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 Mo、Zn、Cu、Cr、Ni、Co、V、Sn、Pb、Sc 等。

寿山石分类

寿山石分类
寿山石盖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 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全国艺术发展委员会、篆刻委员会执行主 任、寿山石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玉文
寿山石——
下黄石(之七)
下黄石都是黄色,淡如蜂蜜,深色如糖果, 质地比连江黄更优。下黄石不透明,常有细而密 的裂纹,内中多有白泡点。收藏者或石商不喜欢 这点儿,俗称“卵”。
点。有如藕粉也参与黄橙红斑点,大小相间,各 色鲜艳,呈现五彩缤纷之状,颇为夺目。其质纯 无砂者光泽强,相当难得。
寿山石——老虎石(之十)
老虎石产于寿山内之羊虎山。石质脆而粗。 色黄、青、灰、黄褐相间者多。产量比较多,但
少于高山石,多被雕刻成摆件。
月尾石出产于都成坑北,月尾溪水边,故有 此名。石质结实有光泽。不够细腻,有紫、绿色。 紫者称为月尾紫,其产量比月尾绿多。材料较大, 光泽较好,中间有闪烁的银光点。阳光下看到银 点闪闪,泛有紫色,不透明,优者紫色沉于肌理,
当他遇到他,他们在船上尽情的演奏音乐,音乐已经不再是他的工作和爱好了
非浮在表面。月尾绿光泽较紫色者亮,质地较松, 有深淡两种。深色称为艾绿石,淡色称为艾背绿 石。摩挲久了容易变色,特别是淡绿色变为紫色, 绿而温润者实为罕见。开采至今产量品质有所不 同,有翠绿色如老岭水晶,质地透明晶莹如玉, 色永不变,非常珍贵。
寿山石——寺坪石
(之十二)
寺坪石,产于应坪寺,因此得名。早年开采 出来多被寺院贮存。因寺院毁于水灾,很多石被 埋入土中,后人又发掘而得到。其中还有各种寿 山石,芙蓉,田石,高山石等。寺坪石有红,白, 黑各色。有透明也有不透明,因为石种比较多,
这多是人为,品种比较杂。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2f8cc 尖锐湿疣的传播方式/yixun/hpv/cb/

寿山石之精细分类

寿山石之精细分类

寿山石分类山坑石:是寿山地区的高山、旗山、月洋三个山头方圆几十公里的矿洞中出产的矿石。

山坑石色泽丰富,“人间诸色它俱在,人间所无它也有”。

石种以产地命名,如:高山石、铁头岭、虎岗石、尼姑寮石等。

以色相命名的如:桃花冻高山石、艾叶绿石、藕尖白芙蓉,以地形环境、民间传闻命名的如:太极头高山石、马背石、无头佛坑石等。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开采历史最悠久,品种最丰富,资源量最大的人间美石。

高山石:出产于高山,高山座落于寿山村的南面,海拔983米,是寿山村的主轴山。

高山石有30多个品种石,色彩丰富多彩,质地通彻透明,惟质稍松,含水分较多,容易干裂,须用油保养。

质地洁净的纯黄、纯红、纯白的高山石非常罕见。

因高山石质地较软,适宜上油保养,因而称其为“财主石”。

高山石长久抚玩,会上“包浆”颜色变旧,火气褪尽,更加古雅可人。

高山石作品不宜置于强烈的阳光下,最好用玻璃罩或摆设于橱内。

长久收藏高山石,上油后应用不透油的玻璃纸包裹置于盒中。

杜陵坑石:产于杜陵坑山中,石质坚结,有不少凝灵细润的石材。

杜陵坑石质稳定,没偶遇高山石那么松软,也不宜变色,被金石家们称为山坑之首。

杜陵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于善伯旗山、善伯山、月尾峰对峙。

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匏石、尼姑楼石、迷翠寮石和花坑石。

杜陵坑又有“度麟坑”之说。

(传说不细讲)杜陵坑石有红、白、黄、灰、紫等色,表里如一,永不变色。

善伯洞石:特征明显,质地晶莹脂润,蜡性较强,半透明或微透明,富有光泽。

老性善伯洞石中有金砂点,有的石中油粉白色的色斑,俗称“花生糕”。

善伯洞石的质地微坚而有韧性,所以雕刻凿坯时比较吃力,修光时刀下石粉的颗粒较大。

善伯洞石的色泽很丰富,有黄、红、白、灰、紫、黑等,单色或多色交融,色界分明。

按色相分可分为红善伯、李红善伯、白善伯、黄善伯、红黄善伯洞石等。

按质地又分:老性善伯、脱蛋善伯、新性善伯、善伯尾等,其中质地纯洁明粹者为上品。

寿山石及分类

寿山石及分类

寿山石及分类福建的寿山石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它质地凝腻柔美、通灵温润,纹理婀娜多姿、气象万千,色泽五颜六色、精彩纷呈,在石间世界里,算是国色天香、倾国倾城,是历代文人墨客赋诗赞美的对象。

寿山石主要分布在福州北部与连江、罗源交界的“金三角”地带,以寿山村为中心,北至党洋,南至月洋,东至连江,西至旗山,方圆不过二三十里。

从福州寿山石的分布可以测清楚地看出,该区域按寿山石出产地点名称划分,可分为两大产区:一个是寿山产区,另一个是月洋产区。

寿山产区是寿山石的主要产区,从地形上看是一个盆地,主要山峰有高山、旗山、老岭、猴柴山、金狮公山。

北面和东面海拔700米以上的,还有黄巢山、柳坪和金山顶等。

东面是一条流动的玉带——寿山溪。

这里的田间、水际、山头、坑洞,纵横交错地分布着寿山石矿藏。

寿山石的分类有以下三种:一、三坑分类法即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三种。

田坑石因其产于溪流两旁的稻田底层而得名。

从地质成因上分析,它是内生成矿作用后又经历外生成矿作用而形成的矿石,也就说它是原生成矿经区域构造而支离破碎,从水坑石和山坑石中剥离出来,经过风吹、水流、重力作用,最终掩埋在溪田深层的古砂砾中,故称为“田石”,又因其“无根而璞”,无脉可寻,所以又称“独石”。

这里凝聚着寿山石中的珍品,如黄色的田坑石称田黄,其中透明似胶冻者称田黄冻,又有“熟透”与“未熟悉透”之别。

“熟透”之田黄冻为寿山石中极品;白色的称“田白,如外表还裹一层黄色的叫金裹银,外表白色,内裹田黄石的称银裹金,均为高稀有品种。

红色的田坑石称田红,其中呈橘皮红色的叫红田石,呈橙红色的叫煨红田。

黑色的田坑石称黑田,分黑田石、乌鸦皮、灰黑田三种。

田黄石简称“田黄”或“田石”。

因产于福州闽侯县寿山乡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优良品种之一,其矿物成分与寿山石基本相同,系由寿山石经风化剥落、冲刷搬运及交代蚀变而成,故变得质地晶莹、温润,色彩转淡,隐约地显现出萝卜状细纹或橘瓤纹,其外包裹着黄或灰黑色石皮状如虾蟆皮,或具红色格纹,这是判别真正田黄石的特征。

福建寿山石石质特色

福建寿山石石质特色

福建寿山石石质特色福建寿山石石质特色及雕刻艺术种类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石头,深受广大收藏家喜欢。

寿山石的种类五花八门,。

张祖仁说一、鲎其石,出于高山石大洞前面,山脚夹谷中。

1986年由芹石村潘家挖掘发现石头,以地名命名“鲎箕石”。

鲎箕石以块状埋在山里,经过悠久的土壤滋养,有的形成皮,质地细嫩,粗纹萝卜丝。

白色和白田极为相似,俗称“鲎箕田”。

颜色也有金黄色、暗红色。

二、荔枝洞石,1986年出于高山半山腰的北面,洞口有株野荔枝树,故得名。

寿山石农潘家祥等合股开采,石质通灵,艳丽无比,红、黄、白、黑各色俱有,性老质坚,并含细纹萝卜丝,可为寿山石中上品。

1993年又开出新荔枝洞石,但与旧荔枝洞石相比,在色泽上偏差很多。

三、大山石,由于工业用老岭石大量开采,开出较多的大山石,是以地名之。

大山石中有大山通、大山黄、大山绿、大山红、大山白。

质地硬,大部分有圆形斑纹,体现其自然美。

大山通,具有特别通灵结晶体,有红、黄二种。

绿、白色两种多数含砂,难于手工雕刻。

四、鸡母窝石,位于荔枝洞石矿后背。

以地名取名。

其石质相似荔枝洞石,大部分薄性,并含有石皮,少见萝卜丝,石料偏小,多裂痕,质坚,白色有的含有蓝地,相似天蓝冻,石多有黑点,有红、黄、白、黑、蓝色。

五、月尾仙(善伯尾)石,由善伯山脉向月尾方向开采的石头为月尾仙。

其石质相似于老善伯,有红、黄、白、黑色,但含有月尾绿色地,虽然石量很大,但多出现花生糕杂质,好坏石质各占一半。

六、松坪岭石,位于大山隔壁山脉,地名为松坂岭,历史上就有开采的记载并以松坪命名,所以现在仍命名为松坪岭石。

当地石农又开采出石头,石量不大,大部分偏粗,质坚,有红、黄、白、黑、绿色。

俱有细裂纹,有小部分质地通灵,相似于高山石,绿色好的如艾叶绿。

七、马背石,在寿山马鞍山背山开采,取名为马背石,由于和都成坑同一山脉,其石质与都成坑相似,料大、偏粗、石实,少裂痕,有红、黄、白、黑,有的有通灵结晶,薄线相似于都成坑。

寿山石的种类、一(田坑石—田黄)

寿山石的种类、一(田坑石—田黄)

寿山石的种类、一(田坑石—田黄)一.田坑石(田黄)田石源自于寿山乡南面的高山峰,此山所产石材产量丰富、质纯细腻,因受地壳变动、山洪及雨水冲涮,使得部份纯洁的高山石矿体崩裂、滚落,流埋于寿山溪两旁水田的古砂层中,数百万年来受地热慢慢蒸酝而成,因此显得特别凝腻、温润、细结,与高山矿洞所开采的高山石有极大的分别;田石从坑头寿山溪随溪而降,可分上、中、下及碓下坂,属掘性零散独石,故呈自然块状,呈鹅卵石状,没有明显的棱角,且具有一层黑或淡黄色的石皮及红色格纹,有红、黄、白、灰、绿与黑等数种颜色,绝大部份都含有黄色基调,故又称为「田黄石」。

鉴别田黄格言有谓:「无皮不成田;无纹不成田;无格不成田」。

也就是田黄必有一层厚薄不一且不甚透明粉黄、白、青或黑色的石皮,这是田石长期经不同颜色田土的沁渍,引起外部皮层的化学变化,例如掩埋在黑砂层的,容易产生黑色皮,掩埋在白砂层的,容易产生白色皮,也有因滚动流埋于不同砂土层而产生二或三层色皮的,因工艺师此在雕刻成品时,都会尽量保留一些石皮,以供辨识;田石石质纯洁细润,必含萝卜丝纹,呈网眼状,由密渐疏,仅有少数透明度高的田黄石,无萝卜丝纹;且大都含有红格、土格、震格(裂纹),这是矿体在滚落过程中受到撞击的天然瑕疵,再经过砂土或其它元素内沁填补而成。

但格痕以少者为佳,以免破坏其美质。

田黄通常由外往内渐淡,难得通体透明或单纯一色的,一块田石有时含二、三种深浅不一的色泽。

但总的来说,上坂田近坑头,所出产的田黄多棱角,色淡莹澈如水坑石,诸如白田、金银田;中坂田色浓美净,出产比较标准的田黄,诸如黄金黄、枇杷黄、熟栗黄;下坂田多产田黄冻,也出产质滞色浓的桐油地或黑田;碓下?质硬色黝,诸如碓下坂田、硬田,为田黄中的劣品;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各坂所出产的田石都可能出现质差与质佳者,故通常不以何坂所产田石来分。

其中白田及黑田,于田黄中百而无一,但识者不多,故价格较低;白田比一般的田黄来得凝灵(透明),也较稀有,但色泽偏淡、多红格,容易与掘性高山石及其它掘性独石相混淆,价格仅及中级田黄;黑田仅和坑头田、掘性杜陵差不多;硬田格多质逊,甚至比不上优质的鹿目田呢!田黄有特别的油润感,那是一种「感觉」,他石难以比拟,质美者细嫩通灵,可谓温润细结凝腻六德兼俱,把玩时滑不留手,把玩后有强烈的宝光,堪称「石中之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都成坑石
• 又称五彩都成坑石, • 为多色混杂的都成坑石。 • 妩媚艳丽,招人喜爱,材大色鲜者为佳。
都成坑晶石
• 都成坑各石中质地最晶灵通透的晶石,称为都成坑 晶石。 • 以黄色居多。
红都成坑石
• 色红,以深浅浓淡,分为橘皮红、桃花红、朱砂红 等。 • 以橘皮红品质最佳。 • 朱砂红中偶有冻石,称为朱砂冻红都成坑石。
黑都成坑石
• 色黑,石性坚实,惟不甚通灵。 • 肌理隐含白、灰色,有水流纹, • 常有砂砾混杂其中。
黄都成坑石
• 色黄, • 也因浓淡深浅,分为黄金黄、桂花黄、熟栗黄、枇 杷黄诸种, • 以色纯性灵质坚者为上。
寿山石6分类之 都成矿脉一
作者:尹贤洙
名称
• 都成坑山位于高山之东。 • 相传古代有麒麟飞到山上,又腾空而去, 因此称“度麟山”,后音讹为“都成山”。
分类
• 都成坑石的矿脉有18个寿山石品种, • 多夹在坚硬的围岩中,称“粘岩性石线”,难得大 块石材。 • 结晶性较强,质地较坚硬,透明度强而富有光泽, 肌理常有并列的弯曲条纹,如水波荡漾,并常有灰 色的石皮或色斑,称“都成屎”。
石质
• 都成坑“石线”较薄,一般不超过20厘米。 • 但五色斑斓,温纯深润。 • 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说它:“外有青黑石皮, 石工留其多寡,刻以薄意之花卉、山水,妙巧天成。 田石几不能比美矣。”
白都成坑石
• 色白,纯白者不见,多白中泛黄、泛灰、泛青、 泛蓝,或葱白。 • 以色清恬、性通灵者为佳。 • 谚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