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3分类之
19第十九节寿山石

第十九节寿山石寿山石因主要产于福州北郊30余千米的寿山而得名。
相传女娲补天余彩石,途经寿山、芙蓉、九峰三山,见这里的山苍郁滴翠、水潋滟清澈,激动之余,遂将补天余石尽撒在这山山水水之间,于是便有了闻名遐迩的寿山石。
历史文献记载和宋墓出土的寿山石俑证实了寿山石的开采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
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大规模开采,经元、明、清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寿山石雕刻生产行业。
寿山石质地晶莹、凝脂如玉、色彩斑斓,享有“细、结、温、润、凝、腻”六德之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
以寿山石制作的印玺在古代就是权力的象征,明清时期的帝、后对寿山石情有独钟,使用寿山石制作印玺,其中田黄自古就有“石中之王”的美誉,寓有“福寿田丰”之意,乃石中极品,乾隆皇帝的田黄“三链章”更是无价之宝(见图3-2-186)。
伴随寿山石的不断开采,寿山石雕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明清开始文人雅士的介入,寿山石雕融合历史、文学、书画艺术,吸收了佛、道、儒诸家思想,蕴涵着博大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寿山石文化。
一、寿山石的基本性质(一)寿山石的矿物组成寿山石(Larderite)的主要矿物为迪开石、叶蜡石、高岭石、伊利石、珍珠陶土,次要矿物有石英、黄铁矿、硬水铝石、红柱石、绿帘石、绢云母等。
寿山石的矿物组成多样化,所以在印石中寿山石的品种最为繁多。
寿山石的质地与其矿物成分有一定的关系。
当寿山石完全由迪开石组成时,呈无色或白色,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当寿山石完全由叶蜡石组成时,呈白色、淡青色或浅米白色,质地温润、蜡质感很强;当寿山石主要由伊利石组成时,石性不稳定,易脆裂,工艺价值变低;当寿山石中含微晶质石英时,硬度增高,光泽增强;倘若含变余石英斑晶、黄铁矿或红柱石颗粒时,由于它们的硬度远远高于黏土矿物的硬度,不利于雕琢,工艺上称之为“砂钉”,它们的含量越多,工艺价值越低。
(二)寿山石的化学成分寿山石主要化学成分有:SiO:、A1203,、FeO、Fe203、TiO:,还有少量CaO、MgO、K20、Na20,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Mo、Zn、Cu、Cr、Ni、Co、V、Sn、Pb、Sc等。
寿山石大分表(三坑分类法)

黄杜陵坑石
白杜陵坑石
掘性杜陵坑石
琪源洞杜陵坑石
元和洞杜陵坑石
坤银洞杜陵坑石
善伯洞石
善伯旗石
善伯洞石的特征很明显,质地晶莹脂润,蜡性较强,半透明或微透明,富有光泽。老性善伯洞石中有金砂点,有的石中有粉白色的色斑,俗称“花生糕”。善伯洞石的质地微坚而又带有韧性,所以雕刻凿坯时比较吃力,修光时刀下石粉的颗粒较大。
善伯洞石的色泽很丰富,有黄、红、白、灰、紫、黑等色,单色或多色交融,色界分明。按色相可分为红善伯、李红善伯、白善伯、黄善伯、红黄善伯洞石等。
善伯洞石按质地又分为老性善伯、脱蛋善伯、新性善伯、善伯尾等,其中质地纯洁明粹者为上品。
善伯尾石
老性善伯洞石
新性善伯洞石
脱蛋善伯洞石
大山石
大山通
大山石是寿山石中山坑石的一种,出产于旗降山附近的大山坑,是露天开采的矿藏。
黄缟老岭
虎嘴老岭石
其他
牛蛋石
寿山石中亦有一些其他品种,包括二号矿、连江黄、牛蛋石、松柏岭石、峨眉石。
峨眉石
松柏岭
二号矿
连江黄
田坑石
白田石
田坑石为寿山石中的大类,简称田石,又称为田黄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田黄石沉积于1-2米深的田地底,采掘艰难,多为当地农民在农闲时,翻田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见珍。
山坑石
高山石
太极头
山坑石是寿山地区的高山、旗山、月洋三个山头方圆几十公里的矿洞中产出的矿石。山坑石因产地不同,矿脉赋存的地质条件,矿物组合及微量元素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山坑石色泽丰富,“人间诸色它俱在,人间所无它也有”。其名目也特别多,石种有以产地命名的,如:高山石、铁头岭石、虎岗石、尼姑寮石等,有以色相命名的,如桃花冻高山石、艾叶绿石、藕尖白芙蓉石等,有以地形环境、民间传闻等命名的,如:太极头高山石、马背石、无头佛坑石等。山坑石矿洞星罗棋布,品种有一百余种,既有历经千年以上的宋代老坑洞,也有近年才开采的新坑洞。
寿山石分哪几类

寿山地处福州北郊山区,峰高一千多米,山中蕴藏着珍奇宝石名“寿山石”,为雕刻艺术家的珍藏。
寿山石属于石英斑岩、火山角砾岩、砂质砂岩为主。
寿山石按特性主要分为山坑、水坑、田坑。
山坑石来源于寿山、月洋两地区十多公里范围内的寿山诸峰,石色艳丽缤纷。
山坑,是穿山凿洞,随山脉流向而采掘。
石之名称,往往因地名、山名而定坑名。
水坑,寿山溪一带,产石有水晶洞、坑头洞、溪中洞等。
水坑石为寿山石中的一大类,离寿山村东南面约两公里有一矿床,由于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是寿山溪的发源地,矿脉垂直倾斜,洞深如井,凿采困难,且坑洞深入溪涧底,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故名“水坑”。
凡坑头所产的石头,统称为“水坑石”,产石有水晶洞、坑头洞、溪中洞等。
田坑,数里绵长寿山溪,两旁水田下淹藏着稀宝──田黄石。
零星散落,无脉可寻,无图可索,只凭翻田搜掘,纯属偶得。
田坑石极其温润可爱,显透明半透明状,肌理现萝卜纹、颜色外重而内淡,石表时有裹黄色、灰或黑之石皮,间有红格纹。
萝卜纹、石皮与格纹是田石之特征,正所谓“无纹不成田”、“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
雕工高手将纹、皮、格化为图形,自然天成,妙不可言。
田石分:黄田、白田、红田、黑田、硬田、搁溜田石及溪管独石。
总之,山坑资源最为丰富,层出不穷,石农争相采掘。
水坑蓄量虽不如山坑,然加强勘探,定有新获。
独田黄石,无固定之坑位,掘剔茫然,唯天赐机缘。
寿山石细分表(三坑分类法)

黑高山石色如淡墨。《后观石录》称其“通体浅墨如虾背,而空明映彻,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蛇背青石(又称为黑高山石)色如淡墨,空灵温润。
白水黄石
白水黄石产于高山东南面的白水黄洞,质坚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见层叠纹,间有各色斑点,外表有黑色或赭黄色的石皮。白水黄石因肌理顔色有黄有白,分为水黄、水白两种。水黄,又分为纯黄、干黄,前者色鲜质细,后者色暗质粗。水白,多白中带黄,质润灵,微透明,似月洋山的芙蓉石。
红杜陵坑石
红杜陵坑石,色红,根据其颜色的深浅浓淡,分为橘皮红、桃花红、朱砂红等,以橘皮红品质为最佳。朱砂红中偶有冻石,称为朱砂冻红杜陵坑石。
黄杜陵坑石
黄杜陵坑石,色黄,石性坚实,惟不甚通灵。其肌理中隐含白、灰色,有水流纹,常有砂砾混杂其中
白杜陵坑石
白杜陵坑石,色白,然不见纯白者,多白中泛黄、泛灰、泛青、泛蓝,或葱白。其中以色清恬、性通灵者为佳。谚语有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
近几年,善伯尾矿洞又出了一种新石,具有善伯洞石的黄色泽,带绿味,半透明,特别是肌理中透出如水草一样的纹样,蜡质强,磨光后光泽度好。
老性善伯洞石
老性善伯洞石是早期开采的善伯洞石。历史上开采善伯洞石的规模都很小,石农多在农闲时开采,产量很少。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海内外“寿山石热”的兴灯光下观察,可发现石的肌理中有细小的金砂点,耀眼闪亮而饶有韵趣,俗称金砂地,又称金银地。这个时期出产的善伯洞石质地与色泽最好,石农称之为老性善伯洞石。
鸡母窝高山石
鸡母窝高山石,又名金母屋高山石。其矿洞位于高山峰北侧,荔枝洞后背的山脊处,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窝而名。这里的地名就叫鸡母窝。说来奇怪,这个洞的矿脉也真像母鸡孵蛋一样,一窝一窝地夹在围岩之中。鸡母窝石多为零星小块,产地与荔枝洞相近,质地稍逊于荔枝洞石,石性比较通灵,呈半透明状,其黄色石料,多有深黄色的小点结晶体,有的石中还含有黑针点。鸡母窝石红、黄、白、黑、蓝各色俱全,是继荔枝洞石之后出现的优秀新石种。
寿山石 种类

1寿山石种类寿山石根据矿石的走势,可分为三大系:高山系、旗山系、月洋系,根据矿石的品类,又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
一、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淳淳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
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
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二、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
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
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
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三、山坑石。
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1)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百种,石质优劣各异,命名多不规范,以色、以相、以产地、以始掘者命名现象都有。
以色分类的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巧色高山。
以相分类的有高山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
以产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2)在高山东北2 公里处的杜陵山中,出产一族相对独立的石材,统称杜陵坑石。
杜陵坑石品种繁多,亦有以石色、以开采人名和开采方式来区别命名石种的习惯,如白杜陵、红杜陵、黄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3)源于杜陵坑山临溪处的善伯洞,从质地来讲,此石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杜陵坑石则无。
从颜色上看,色多鲜艳。
1989 年以来,屡出佳石,其石分为红善伯洞、黄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银裹金2善伯洞、善伯尾等。
四、在寿山村东南8 公里处有月洋山产石统称月洋系石。
月洋系产石仅十余种,其中最佳丽的神品,要称芙蓉石,芙蓉石被称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之一。
寿山石种类图鉴

寿山石品种图典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
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
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中华瑰宝“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一、田坑石种:田坑产地: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特征: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田坑主要出产“田石”。
矿石呈块状,埋藏在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
外表润滑无明显棱角,“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只能靠人工在田中挖坑至一至二米的深层搜掘,偶然而得,故极稀有,是寿山石中最珍贵的品种,备受藏家所珍宝,被尊为“石中之王”。
其价值与金玉相埒,甚至易金数倍,世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
清毛奇龄《后观石录》记:“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
田石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
在微透明或半透明的肌体中,隐约可见纤细纹理,状似剥皮后的新鲜白萝卜,故称“萝卜纹”。
色以纯黄为主,亦有少数呈红、白、黑等色调。
色泽往往外浓而向内渐淡,表层常裹淡黄或灰、黑色皮,间有红色格纹。
埋藏田石的地域,仅限于傍溪得到坑头水灌溉滋养的田地,即民间所云:“吸坑头之水,出石中之王”。
田石产地可分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四个坂段。
上坂又称“溪坂”,是坑头溪发源地的一段田地;中坂紧接上坂,与大段溪会合后,下至铁头岭;下坂自铁头岭至碓下;从碓下到结门潭瀑布一段称为碓下坂。
旧时挖掘田石较集中于上、中坂,色正质嫩,其中精华列为“贡品”进献宫廷。
在清代曾出现过“掘田田尽废”的情景,历经数百年的不断翻掘,几至绝产。
近年以来石农多在下坂乃至碓下坂搜掘,时有佳石出土。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

寿山石的种类、一(水坑-坑头-石、山坑石)二.水坑(坑头)石离寿山村东南面约二公里,由于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矿脉垂直倾斜,洞深如井,凿采困难,且坑洞深入溪涧底,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故名「水坑」;凡坑头所产石,统称为「水坑石」或「坑头石」。
水坑石亦由矿洞内开采而得,并非产自于水中,因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显得莹澈凝腻,鉴赏家特别将它另列一类以示珍贵;但因矿层稀薄,一般块度仅在方寸之间,极少有大件的作品出现,若能成方型者,更为难得。
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
可见水坑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水坑石凝腻富光泽,但产量稀少、块度通常不大,常夹杂有金砂点或小砂团,若将杂质剔除干净,多数难以成材,因此若能达基本洁净之要求,即使略有瑕疵,也已经是相当难得的珍品。
水坑石以透明度高、肌理莹洁者为上品,其中以红及黄色为最罕,明色胜暗色。
旧坑所产石相当纯洁通灵,但矿洞已塌陷开采困难,民间流传之水坑石珍品多为百年前之旧物,甚为稀罕,有「百年稀珍水坑石」的美誉,上品和田黄一样保值;近来新开的矿坑虽深入旧坑下方,但所采莹洁佳品甚少,多数呈灰白或灰黑色。
由于坑头占位于高山峰之下,同属一矿脉,故凡水坑所产的各种色象纹理石种,高山几乎都有,鉴别颇费功夫,差别仅在质地的结与松、莹澈与浑浊、纹理的隐与现而已;水坑石的质地结而微坚,下刀处线条清晰,高山石则显得松软,惟近年来所产坑头冻石,深入高山矿脉,质地略为松软,已含山坑石的特性,在鉴别上就更加困难。
色白清明的水坑石应尽少油养,尤其上品凝灵晶莹,过度油养反而会变暗或牙黄。
市门所见莹澈灵白的晶冻,除了灰黑或略浑白的坑头石外,莹澈纯洁的水坑真品不多,大部份为山坑所产。
据长居福州的石商表示,曾访问过当年开采水坑的老石农说,其实水坑所产冻石,从来只有白、灰黑或灰赭色,并无所谓红、黄或桃花点;也就是说水坑石,除了白色水晶冻、鱼脑冻、环冻、天蓝冻及带灰赭色的牛角冻、鳝草冻和灰黑色的坑头冻外,并无真正的黄、红水晶冻、黄冻、桃花冻或玛瑙冻,寿山石书上所说的并不确实。
寿山石分类

全国艺术发展委员会、篆刻委员会执行主 任、寿山石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玉文
寿山石——
下黄石(之七)
下黄石都是黄色,淡如蜂蜜,深色如糖果, 质地比连江黄更优。下黄石不透明,常有细而密 的裂纹,内中多有白泡点。收藏者或石商不喜欢 这点儿,俗称“卵”。
点。有如藕粉也参与黄橙红斑点,大小相间,各 色鲜艳,呈现五彩缤纷之状,颇为夺目。其质纯 无砂者光泽强,相当难得。
寿山石——老虎石(之十)
老虎石产于寿山内之羊虎山。石质脆而粗。 色黄、青、灰、黄褐相间者多。产量比较多,但
少于高山石,多被雕刻成摆件。
月尾石出产于都成坑北,月尾溪水边,故有 此名。石质结实有光泽。不够细腻,有紫、绿色。 紫者称为月尾紫,其产量比月尾绿多。材料较大, 光泽较好,中间有闪烁的银光点。阳光下看到银 点闪闪,泛有紫色,不透明,优者紫色沉于肌理,
当他遇到他,他们在船上尽情的演奏音乐,音乐已经不再是他的工作和爱好了
非浮在表面。月尾绿光泽较紫色者亮,质地较松, 有深淡两种。深色称为艾绿石,淡色称为艾背绿 石。摩挲久了容易变色,特别是淡绿色变为紫色, 绿而温润者实为罕见。开采至今产量品质有所不 同,有翠绿色如老岭水晶,质地透明晶莹如玉, 色永不变,非常珍贵。
寿山石——寺坪石
(之十二)
寺坪石,产于应坪寺,因此得名。早年开采 出来多被寺院贮存。因寺院毁于水灾,很多石被 埋入土中,后人又发掘而得到。其中还有各种寿 山石,芙蓉,田石,高山石等。寺坪石有红,白, 黑各色。有透明也有不透明,因为石种比较多,
这多是人为,品种比较杂。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2f8cc 尖锐湿疣的传播方式/yixun/hpv/c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冻油石2
石质微透明,似冬冻的油脂,有白、黄、绿、青 诸色。 石多裂痕,且裂痕中多隐黑点。 其中纯洁微透明者,酷似“猪油白芙蓉冻”,惟 稍逊细嫩。
12、冻油石3
可用于收藏的一种石头,产于坑头洞。 石质上佳者宜用于雕刻,因石质不一价值差异大。
13、掘性坑头石1
掘性坑头石是散落于坑头洞一带的块状独石, 有棱角,多黄色,时有丝纹,纹理较粗,皮 粉黄不透明,中则微透明,多具有红筋、裂 痕,且时起白晕点。
寿山石3分类之 水坑石
作者:尹贤洙
品种
水坑石的品种主要以每一块矿石的色象形似而区分:水晶 冻鱼脑冻,又称作白水晶,晶玉, 产自坑头洞和水晶洞黄冻鳝草冻,又称作鳝脊冻,仙草冻, 产自坑头洞和水晶洞,灰中带黄者为好牛角冻, 产自坑头洞,颜色有如牛角,而天蓝冻,又称作蔚蓝天, 产自坑头洞和水晶洞桃花冻瓜瓤红,又称作肉脂、坑头冻、 西瓜水、小桃红, 产自坑头洞,颜色红如桃花,白如玉玛瑙冻环冻,又称作 豹皮冻, 产自坑头洞,水晶洞,颜色灰绿褐色,有环状花纹,如豹 皮。
9、环冻1
环冻为寿山石中水坑石一种。 环冻的肌理中,时有泛水珠、水泡般的环纹出现,或零星 分布,或环环相连,蔚为奇观。有此特征的冻石,通称为 环冻。
9、环冻2
相比其他冻石,环冻皆更名贵,其价多在 水晶冻、牛角冻之上。
10、坑头冻1
坑头冻石 ,坑头洞所出的晶冻各石,统称 坑头冻石,其石温润可爱、纯洁通灵,呈 透明或半透明状。
3、黄冻1
黄冻为雕刻工艺品用材,寿山石中水坑石的一种。 凡“黄水晶”中,色如初剥之枇杷,纯沾无瑕而 凝腻者,称“黄冻”。
3、黄冻2
黄冻质地腻如蜜蜡,故又称蜜蜂蜡,石性纯净无 瑕,色如枇杷,肌理间有红筋,似田黄冻,唯无 石皮。 金石画家陈子奋称其“俨如宜都枇杷,令人食指 欲动”。
3、黄冻3
1、水晶冻1
雕刻工艺品用材。寿山石品之一。 水坑石中,凡石质透明莹澈如水晶, 称为“水晶冻”,又名“晶玉”。 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
1、水晶冻2
常见有白、黄、红三种颜色。 白色者往往于纯洁中有粒点粟起,俗称“虱卵”。 高兆《观石录》称:“白玉肤里,微有粟起。” 肌里有棉花状细纹,名“白水晶”。 黄色者,明如杏黄,间有红筋,名“黄水晶”。 红色者,艳如红烛,名“红水晶”。
7、桃花冻3
其质地纯白而洁净者,品最佳。若渗杂色或含砂 砾、裂痕者,则次之,毛奇龄《后观石录》记载: “桃花水石有名桃花片者,浸於定磁盘水中,则 水作淡淡红色,是其象也。或曰:如酿花天,碧 落濛濛,红光晻然,宜名桃花天。旧品所称‘桃 花雨后,霁色龙葱’。庶几似之。”又云:“石 类水色中有红白花片,随水上下。”
13、掘性坑头石2
掘性坑头石是产自坑头山坡砂土中的块状独石。 色多黑赭或棕黄,外裹色皮,肌理含纤细纹理如 萝卜丝,偶有红筋与田石相近似。 不同之处是此类石含粉白色浑点,有时还夹杂金 属细砂,在灯下闪耀银光,故可鉴别。俗称“坑 头田”,以示珍贵。
13、掘性坑头石3
坑头石中质地通灵者称为 “坑头田”。
未完待续 《寿山石4》
7、桃花冻4
宜用于收藏,也可以用于雕刻,产量少, 市场价值高。
8、玛瑙冻1
雕刻工艺品用材。寿山石品之一。 分红、黄两色,半透明如玛瑙,光彩烂漫。
8、玛瑙冻2
纯红者,称“玛瑙红”; 纯黄者,名“玛瑙黄”, 亦有两色相间或杂灰色块的。
8、玛瑙冻3
水坑石中半透明状如玛瑙者,光彩烂漫,常见红、 黄二色。 玛瑙冻,又称玛瑙红、玛瑙黄,寿山石的一种。 英文名称agate ljardite
10、坑头冻7
常见的有灰、白、灰黑色等。市门所见莹澈灵白 的晶冻,除了灰黑或略浑白的坑头石外,莹澈纯 洁的水坑真品不多,大部份为山坑所产。 非晶冻的坑头石,统称为坑头石,也属于寿山石 质地较好的品种。
10、坑头冻8
宜用于雕刻,也可收藏,市场价值较高。
11、坑头石1
英文名称head pit stone水坑石中坑头洞所采之 石。 坑头石一般质微坚,半透明,有黄、红、灰、白、 蓝诸色,也有二色或多色相间,其中质纯通灵者, 称“坑头冻”。
2、鱼脑冻6
在这种极细的扁豆体边缘,铁质被质扁豆体的粘土矿物吸 附,使之有大量的赤铁矿分布其间成火捺花纹。 泥质扁豆体经变质作用后,泥质重结晶为云母类矿物体合 体,不含铁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称之为 鱼脑冻。
2、鱼脑冻7
据专家分析,端砚的石品花纹的形成,其实是由于某些矿 物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砚石内便出现由白、青、红、褐、 绿等颜色组成的多种花纹,有的成块状,有的成斑状,有 的成纹状,有的成线状等。 冻是发生变质作用的标志,说明有相当多的水云母变成了 绢云母。
6、天蓝冻3
高兆《观石录》称:“对之有酒旗歌板之思。” 毛奇龄《后观石录》称赞蔚蓝天:“渐如晚霞蒸 郁,稍侵柴焰,而垂似黄云接日之气,真异观 也”。
7、桃花冻1
坑头桃花冻石称“桃花水”,又名“浪滚 桃花”。 其状如同片片桃花瓣浮沉在清澈溪水之中。
7、桃花冻2
质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深浅大小不 一,,疏密有致,聚散有情,浓淡掩映,点点分明,光彩 夺目,娇艳欲流,似三月桃花散落水上,凝而视之,似动 非动,如花飘静水。 质佳,量少
10、坑头冻4
水坑石凝腻富光泽,但产 量稀少、块度通常不大, 常夹杂有金砂点或小砂团, 若将杂质剔除干净,多数 难以成材,因此若能达基 本洁净之要求,即使略有 瑕疵,也已经是相当难得 的珍品。 坑头冻石以透明度高、肌 理莹洁者为上品,其中以 红及黄色为最罕,明色胜 暗色。
10、坑头冻5
旧坑所产石相当纯洁通灵,但矿洞已塌陷开采困 难,民间流传之水坑石珍品多为百年前之旧物, 甚为稀罕,有「百年稀珍水坑石」的美誉,上品 和田黄一样保值; 近来新开的矿坑虽深入旧坑下方,但所采莹洁佳 品甚少,多数呈灰白或灰黑色。
4、鳝草冻2
鳝草冻产于坑头洞,质地清灵,色多白微灰黄, 肌理隐含白色细冰纹及色点,或色淡灰黄含灰黑 或白色细毛状纹理,状如水底草叶。
4、鳝草冻3
《寿山石考》曰:二八佳人,猫睛石压鬓。 鬓者耳际细毛也,意指鳝草冻中含有类似 少女耳际之细毛纹。
5、牛角冻1
牛角冻出产于坑头洞中,色赭黑,黑中透出红气, 通明而有光泽,肌里有水纹,如牛角之纹理,故 得名“牛角冻”。
2、鱼脑冻4
此外还有一种砚工称之为“荡”的鱼脑冻,它没有冻那样 轮廓清晰和完整,也没有白如晴云、松如棉絮。 这种“荡”好像神话中描写的仙女,披着白色轻纱,若隐 若现,也像晨曦中飘浮水边的薄雾。 它的色泽是白中带黄,并模糊地透出砚石的地色,可以说 是未成熟的鱼脑冻。
2、鱼脑冻5
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坑洞中出现,如老坑、麻子坑、坑 仔岩等。 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 墨有直接的关系。 鱼脑冻是产在含铁质水云母页岩中,夹有极细的泥质扁豆 体,经过成岩作用过程,发生铁质的迁移和聚集。
10、坑头冻2
坑头冻石由矿洞内开采而得,并非产自于水中, 因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显得 莹澈凝腻,鉴赏家特别将它另列一类以示珍贵; 但因矿层稀薄,一般块度多在方寸之间,极少有 大件的作品出现,若能成方型者,更为难得。
10、坑头冻3
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 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 可见坑头冻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1、水晶冻3
水晶冻主要产于坑头占山水晶洞,是水坑石的上品。 其透明灵澈处可以“隔石观物”,“若玻璃无障 碍”。
1、水晶冻4
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 处的“金三角”地带。 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
1、水晶冻5
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 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 采的矿石。 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 种之多。
11、坑头石2
在坑头洞附近沙土中,偶尔也可获转石,质似田 石,亦具萝卜纹及红筋,但细察之,可见肌里有 白晕起伏,与田石不同。因掘于土中,故名“掘 性坑头”或“坑头田”。
11、坑头石3
坑头石其质地较为坚硬,色彩多样。
12、冻油石1
冻油石,寿山石的一种, 产于坑头洞,因 润滑如结冻之油蜡而得名。
10矿脉,故凡水坑所产 的各种色象纹理石种,高山几乎都有,鉴别颇费功夫,差 别仅在质地的结与松、莹澈与浑浊、纹理的隐与现而已; 坑头冻石的质地结而微坚,下刀处线条清晰,高山石则显 得松软,惟近年来所产坑头冻石,深入高山矿脉,质地略 为松软,已含山坑石的特性,在鉴别上就更加困难。色白 清明的水坑石应尽少油养,尤其上品凝灵晶莹。
属于寿山石(Shoushan Stone),中国传统 “四大印章石”之一。 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 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 高山、旗山、月洋三系。
4、鳝草冻1
鳝草冻产于坑头洞,一名“仙草冻”。 囚色灰中带有微黄,隐细色点,类似鳝鱼之背脊,故名。 另一种,色灰白,呈半透明体,肌里隐粗纹,状如草叶, 亦称“鳝草冻”。
2、鱼脑冻3
鱼脑冻的形态,具体说来应分为三种。 一是浮云冻,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最佳色是 天青作底色,并有浮去轻飘、风吹松散的感觉。 二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鱼脑冻,外围是胭脂火捺,这种 鱼脑冻似天地之间一团浮云和水气运转,有如“浑沌初开” 的气势。 三是鱼脑碎冻,即不是完整的,更不是圆形或椭圆形 的,而是错落疏散,有时像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零零碎 碎地错落分散在砚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