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8单元第2课时

合集下载

北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调查与记录》第2课时 最喜欢的水果

北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调查与记录》第2课时 最喜欢的水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与统计相关的初步知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调查、记录和整理,简单分析数据奠定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统计相关的生活场景,只是学生没有发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
北师二下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
第2课时 最喜欢的水果
课题
最喜欢的水果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最喜欢的水果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单元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物体分类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数据调查的内容。教材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以突出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并通过早期多样化的经验积累,为以后正式的学习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统计》的第二课时,是在上节观察他人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鼓励学生尝试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活动。通过从问题的产生,到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读懂数据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对“正规”的统计知识的学习,但却让学生经历了统计调查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1)班开联欢会,要买苹果、橘子、香蕉、梨四种水果。
·他们正在布置教室,还挂上了漂亮的气球。
·淘气说自己最喜欢吃香蕉。
·笑笑说自己最喜欢吃苹果,要多买些苹果。
……
师:这可怎么办?他们喜欢吃的水果不一样,究竟该怎么买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板书:最喜欢的水果
二、
探究体验
经历过程
活动探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8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8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8 第2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能够独立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问题的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2.教具:绘本、数字卡片、实物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实际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主体
1.讲解问题和解题思路。

2.通过绘本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方法,解决问题。

3. 拓展
1.鼓励学生编写自己的问题,并交流解决方法。

2.在生活中找寻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4. 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写出解题方法。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和训练,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资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这篇《⼆年级下册数学第⼋单元第⼆课时教案》是⽆忧考为⼤家收集的,以下内容仅供参考!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三109页例2,练习⼆⼗⼆第⼗⼆3、4题。

教学⽬标:1、使学⽣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简单的⽅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1格表⽰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的实践能⼒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并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3、能简单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确定⽤不着格表⽰⼏个单位。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谈话:在我们的⽣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活提供⽅便,⽽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

请同学们看,这是⼀条道路上往车辆的录像⽚。

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探求新知1、组织记录。

(1)给学⽣记记录单种类轿车⾯包车客车货车辆数(2)学⽣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正”字的⽅法记录既快捷⼜⽅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记录会产⽣困难,反馈时如果学⽣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

强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记录⼀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统计表。

4、制作统计图。

(1)学⽣分组讨论。

如果运⽤⼀个■表⽰1辆或5辆车,最多画⼏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1个■表⽰5辆车⽐较合适。

(2)师⽣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尝试独⽴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为什么?(3)师⽣总结绘制⽤1格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法。

三、巩固应⽤1、独⽴完成第三者111页的“做⼀做”。

2、完成练习⼆⼗⼆的第⼀~题。

(1)练习⼆⼗⼆的第1题。

组织学⽣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的第2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八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解决实际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八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解决实际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八单元《克与千克第2课时解决实际
问题》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熟练掌握克与千克的换算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导入引思
小明平时喜欢帮助妈妈买菜,今天他去市场买了500克的土豆和200克的茄子,他还想再买200克的青椒,问他一共买了多少克的蔬菜?
三、新课呈现
1. 克与千克的换算
•克(g)是小单位,千克(kg)是大单位。

•1千克 = 1000克,即1千克等于1000克。

2. 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1:小明买了3千克的土豆和5千克的苹果,他一共买了多少克的蔬果?
3. 计算方法
•先算出每种食物的克数,然后将所有食物的克数相加得到总克数。

四、解题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例题1,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小华买了2千克的香蕉和4千克的橙子,他一共买了多少克的水果?
2.小红买了500克的鱼和300克的虾,她一共买了多少克的水产品?
五、拓展练习
1.根据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行设计两道克与千克的换算问题。

2.请同学们互相交换题目,互相解答,然后互相核对答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克与千克的换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了练习。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本次《克与千克第2课时解决实际问题》导学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下继续加强练习,掌握这部分知识。

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导学案

)本书。
(2)二(1)班有图书(
)本。
(3)(
)班的图书最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班的图书最少。
(4)二年级四个班一共有图书(
)本。
(5)二年(4)班比二年(1)班少( 5、气象小组把 6 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本。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称
晴天
雨天
天数
阴天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4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1)每个 表示( )辆车。 (2)小轿车比客车多( )辆。 (3)( )最少;( )最多。 (4)货车和面包车相差( )辆。 (5)客车和货车的总辆数和( )同样多。 (6)这四种车一共有( )辆。
班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备课人
李瑞瑞
课题
统计
学习目标 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导学案
课时
一课时
重、难点
我能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 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导学过程
备注
1、新星家电商场去年六月、七月两个月售出四种家电;产品的数量情况如下: 六月份
家电种类
彩电
冰箱


别 数 性别
男生
数学 小组
生物 小组
女生
①(
)小组的男生人数最多。
②(
)小组的女生人数最少。
③四个小组的男生一共有多少人?

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第二课时)(导学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第二课时)(导学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第二课时)(导学案)1. 课前自测1.1千克有多少克?2.2000克等于几千克?3.如果一个西瓜重2.5千克,它的重量变为2500克,它的重量有没有发生改变?2. 课堂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内容,简要复述一下。

接下来,我将引入今天的主题——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3. 知识讲解3.1 克和千克的概念克(g)是重量的基本单位之一,它是国际单位制(SI)中的重量单位。

1克等于1000毫克,1千克等于1000克。

简单来说,千就是1000的意思,千克就是1000克。

3.2 克和千克的转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公式来将克和千克进行转换。

•克转千克:克÷1000=千克•千克转克:千克×1000=克例如:10000克可以转换为10千克,用公式表示为10000克÷1000=10千克。

3.3 实际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克和千克的单位,例如在市场买菜、称重食材、制作手工等等。

因此,了解克和千克的计算方法对我们学习生活都非常重要。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小明一次购买了6千克面粉,他将面粉分成了10份,每份的重量分别是多少克?•小红买了450克核桃,她想把核桃分成3份,每份有多重?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计算出答案。

4. 拓展练习1.小刚拿了一桶石头,他想把这些石头分成3份,每份重6千克,请问石头一共有多少千克?每份石头有多少克?2.一袋米有4千克,小丽用了2千克后,还剩多少千克?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拓展练习。

2.设计一道题目,练习克和千克的转换。

3.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其他重量单位的概念及转换规则。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多多关注重量的问题,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数学广角—推理-第二课时(导学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推理-第二课时(导学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推理-第二课时(导学案)-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推理: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方法,找出事物的规律。

2. 数字的推理:通过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数字的规律。

3. 图形的推理:通过观察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出图形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事物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推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独立观察、猜测、推理,找出事物的规律。

3. 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推理的方法。

2. 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观察生活中的推理现象,与家人分享你的发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推理2. 数字的推理3. 图形的推理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世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推理的方法,提高观察、猜测、推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导学案

第八单元《统计》教学计划单元学习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单元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学习内容: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

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单元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了解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学习了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几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以及回答简单的问题。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学习目标: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学习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单元学习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人:龙俊学生班级与姓名:,小组:,使用时间:第周星期,午第节。

第八单元第1课认识克和千克
学习目标
经历估测物体质量的过程,感受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重难点
1、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的认识。

(难点)
2、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重点)
课堂模式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
自学教材104页,找到解题的方法。

(二)自主检测
1、1袋盐重400()。

2、一袋大米重25()。

3、一包饼干重125()。

6700千克=()千克()克 5千克+300克=()克
9千克-8000克=()克 300克+400克=()克
(三)纠错互助
二、互助研习
(四)独立探究
探究1:一、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千克。

(1)、知道的信息:_________ ________。

要解决的问题:___________?(2)、尝试列式解决:______________。

答: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______千克。

二、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千克。

(1)、知道的信息:_________ ________。

要解决的问题:___________?(2)、尝试列式解决:______________。

答: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______千克。

(五)合作互助
探究2: 一个苹果约重200克,一个桃约重500克,一块香皂约重250克。

苹果桃香皂
______个重1千克______个重2千克______块重1千克
(六)展示点评
三、巩固练习
(七)达标训练
1、爸爸重80千克,丽丽比妈妈轻35千克,妈妈比爸爸轻20千克,丽丽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比较,那个重一些?
3、小虎家买了一桶花生油,桶和油一共重5000克,一个月后用去了一半,还剩下2700克,原来桶里的花生油重多少千克?
(八)点拨互评
(九)总结评价
估计一堆同种物品大约有多重,先估计()千克的这种物品大约有几个,再用这堆物品的个数除以一千克这种物品的个数,就得出了这堆物品大约有多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