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视节目比较共120页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乏深度和广度等问题。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背景与发展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外国电视新闻 节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涵盖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等各个领 域。
特点与优势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具有信息丰富、报道全面、观点多元等特点,同时注重深度报道和分 析,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积极利用新技术 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例如利用人工 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观众体验 ,以及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拓 展传播渠道。同时,加强对数据新闻 的挖掘和应用,提高新闻节目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改革阶段(1978年-199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创新阶段(2002年至今):电视新 闻节目的全面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28年-1950年代):外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成熟阶段(1950年代-1980年代):外国 电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收视偏好
国内观众更加关注国内时事和民生问题,而国外观众则更加关注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问题。
03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发 展历程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58年-1978年):中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
成熟阶段(1992年-200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专业化、栏目化、品 牌化。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与地域化并存
深度报道与评论并重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继续关注全球范 围内的新闻事件,同时更加注重地域 化特色,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 需求。例如,加强对地方政治、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报道,以及结合地域 特色的本土化新闻节目。
中外电视栏目比较

中外电视栏目比较第一篇:中外电视栏目比较1·广电总局全称(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
2·(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于国庆节试播,年底播出。
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全天播出4小时,内容为新闻简报。
3·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
并播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补酒”)。
4·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是(吕焕斌).5·1999年,荷兰一家电视台推出了(《老大哥》)节目,真人秀节目才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样式出现并发展起来。
《老大哥》节目的名字出自(奧威尔)的预言性小说(《1984》)。
6·调查类新闻节目的“鼻祖”是1953年英国BBC开播的(《全景》)节目。
7·肥皂剧(《伊斯坦德人》)1985年在BBC1首播,该剧是作为独立电视(《加冕街》)的竞争产品诞生的。
8·1936年11月2日,这是一个值得全世界纪念的时刻。
这一刻,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规模颇大的歌舞演出,开始了它的正式播出。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电子电视系统播出的定期节目,因此人们常常把它视作人类电视事业的开端,标志着电视时代的来临。
(实况转播)9·1960年12月9日在ITV首播,(《加冕街》)是英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剧。
10·PBS儿童制作:(《芝麻街》)。
11·美国商业体系中,传统三大广播公司是(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ABC)美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FOX)福克斯广播公司、(CW)哥伦比亚及华纳兄弟联合电视网。
·制播合一是指电视节目的策划、投资、制作、审查、播出等各个环节由电视台内部的节目部门统筹完成的运作体制。
·真人秀一般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同时有着富的奖品,可以获得广泛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
中外电视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节目比较一、都市言情剧的特点1.对爱情与婚姻的探讨:婚恋生活作为电视剧的重要表现题材,受到人们的重视。
琼瑶剧广泛流行,都市言情剧大多在婚姻生活中表现爱情,在爱情追求中探询婚姻,是爱情与婚姻的复合与交响。
《浪漫的事》底层情感关怀和民间婚恋定位的审美特征,为当下都市婚恋现象的浓缩版,富含生活气息和爱情哲理意味的语言对白是它的最大亮点,可以说该剧是一部“言情故事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辨意味的“爱情宝典”。
2.对亲情的呼唤:言情剧创作的题材实现了多样化,创作技巧和电视语言的水平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将叙事和审美的重心定格在回归与坚守家庭这一层面上。
婆媳关系、再组家庭、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都是与家庭温暖有关的题材,作品《家的n次方》正面强调了“家”的存在作用和“家”在婚姻爱情中的核心位置,警醒人们维护“家”的完整与和谐是天大的事;没有了家的存在,不仅一切的情感黯然失色,而且所有的幸福追求都会付诸东流。
主要通过长幼尊卑、孝悌文化、伦理温情等传统元素具体表现出来,在温情中提醒我们该坚守什么和留住什么。
作品对幸福的阐释与理解也含有新意,在固有思维中家庭的幸福就是长辈对晚辈丧失自我与不求回报的付出。
3.对生活的追求:都市偶像言情剧《奋斗》,作品主要讲述了一群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毕业后几年的奋斗故事,对生活理想的热情拥抱与人生目标的不断追求是作品的主要基调,健康乐观且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是作品的主要价值和意义所在。
主人公对人生理想与人生信念的坚守与追寻,与当下都市青年中追捧的放逐理想、消解信念、游戏人生的价值虚无主义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社会性:此外还有一些题材多元的都市言情剧,比如职场的竞争、医患关系、家族斗争等等,一系列的反映当下社会的电视作品。
《非常静距离》是安徽卫打造的一档具有李静特色的深度访谈节目。
从2009年6月开播,主持人随意,幽默,风趣辛辣的谈话风格更是深得观众的喜爱。
节目名字中包含了主持人的名字,一个“静”字就是要让受众静品人生,享受节目。
中外纪录片比较

中外记录片比较系别:政法传媒系班级:影编094:孙璐学号:200902313402大型电视记录片《敦煌》赏析------被遗忘的文明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
匈牙利,法国,日本,俄国等的探险队纷至沓来,揭开了这被遗忘文明的神秘面纱。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大型纪录片,历史6年完成制作。
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
虎年春节假期,当各地电视台上演明星抢夺战,纷纷炮制自己的娱乐晚会争抢收视群体是,央视新闻频道却在晚间9点半的“黄金时段”播放了一部人文记录片《敦煌》。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10集得《敦煌》从敦煌的传奇发现讲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和文化宝藏,诉说了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也记叙了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这部底蕴深刻,内涵厚重的纪录片让热闹的春节电视荧幕上多了一份文化与历史的重量,也让人们通过影像感知着敦煌这一民族文化宝库。
这样的题目可以从很多角度入手,比方奇情的,比方悲叹的。
就仿佛在片中无法回避而再一次用影像的方式引用的那句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然而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走得更远,而是在轻轻一点之后,用一种更带欣赏的、浸入的方式,“展示”敦煌。
虽然十集内容间,出现了无数位研究者、批评家,或者是再现的历史人物,但是这一部敦煌的气质,在片中出现的一位敦煌研究院的雕塑家身上,表达得最为深切,这就是淡定。
全片不急不缓,在节奏和速度上,以臻于成熟的控制力,铺陈故事,串联所有关于敦煌这个地方,以及这个主题之下的全部历史与经验。
总共10集,每集从一个不同切入点入手,全方位的记录并且展示了敦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其令人称叹的艺术造诣。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获得文书,此后,法国伯希和、日本橘瑞超、俄国奥登堡等探险队纷至沓来……中国学者虽然姗姗来迟,但终于展开了对敦煌文书的拯救,1909年,由于罗振玉等人的奔波呼吁,清政府命人将剩余的敦煌文书运送北京,但这些文书仍旧面临着一场浩劫……本集将为观众展现一部中国近代的伤心史。
中外电视节目形态发展比较

中外电视节目形态发展比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外电视节目形态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中外电视节目在内容、制作方式、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在内容方面,中外电视节目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中国电视节目注重宣传、教育和娱乐等多种元素的结合,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而西方电视节目则更加注重真实性和娱乐性,通常以情节剧、综艺节目和体育赛事为主要内容。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真人秀、恶搞和犯罪剧等类型节目的差异上。
其次,在制作方式方面,中外电视节目也存在差异。
中国电视节目制作通常注重宏大的场景和极富中国特色的视觉效果,例如历史剧和武侠剧中常见的大场面和华丽服装。
而西方电视节目注重情节的发展和剧情的张力,通常采用更真实、自然的拍摄手法,以增加节目的真实感。
再次,节目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电视节目注重家庭观念和道德价值观的传承,通常以正能量、感人和温情著称。
而西方电视节目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度的表达,以幽默、搞笑和吸引人的才艺展示为特色。
最后,在影响力方面,中外电视节目也存在差异。
中国电视节目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受众广泛,特别是一些综艺节目和偶像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爱。
而西方电视节目具有全球影响力,走出国门,征服了许多海外观众,例如美剧和英剧,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受欢迎。
综上所述,中外电视节目在内容、制作方式、风格和影响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既反映了各自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的不同,也受制于制作方式和市场环境的差异。
随着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外电视节目也在相互借鉴与融合中不断发展进步。
中外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差异可以追溯到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宣传和教育意图的影响,早期的电视节目多以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主,而文化大革命时期则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政治控制。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电视节目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特点。
在内容方面,中国电视节目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
中外真人秀节目比较

中外真人秀节目比较前言 :从2000年开始,欧洲以《老大哥》(Big Brother )掀起浪潮,美国以《生存者》(Survivor )作为标志,中国以《走入香格里拉》《欢乐英雄》等作为呼应,推动了真人秀或者西方国家所谓的“真实电视(Reality TV )”的全球浪潮。
第一章 真人秀和泛真人秀电视浪潮 第一节 全球电视进入泛真人秀时代 一、《楚门的世界》(Truman Show )和“真人秀” 二、“泛真人秀”的时代Endemol 公司《老大哥》(Big Brother )CBS 《生存者》FOX 《诱惑岛》(Temptation Island )法国M6 电视台《阁楼故事》(Loft Story )德国电视《硬汉》(Tough Gug )瑞典《求婚》(Marry Me )NBC 《学徒》(Apprentice )第二节 解释电视真人秀 一、“真人秀”的定义1、真人秀的定义: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1)自愿参与者 (2)竞争行为 (3)真实记录 (4)规定情境 (5)目的 (6)规则(7)艺术加工二、真人秀的类型第三节西方电视真人秀的流变一、早期的真人秀1、《观众点播》(1950年—1959年)和《这是你的生活》(1952—1961年)2、《真实的人》(NBC)3、《一个美国家庭》(An American Famlily)(1973,PBS)——具备真人秀基本形态要素的最早的真人秀节目。
二、真人秀在欧美国家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批更为成熟的真人秀节目应运而生,迅速在西方世界风行。
1、《生存者》2000年开始在CBS电视网首播。
该节目被《时代》周刊评为“2000年最佳电视节目”之首。
2、《老大哥》《老大哥》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之一,它形成了完整的节目游戏规则和规范的跨国经营模式,是目前传播最广泛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之一。
该节目始发于荷兰,随后迅速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几十个国家移植制作了各自的版本。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电视新闻节目是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中外电视新闻节目中,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比较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视觉风格、报道内容和传播方式方面的差异。
首先,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视觉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以严肃、庄重为主导,通常采用较为简洁的画面,注重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展示方式。
而在西方国家,电视新闻节目更注重视觉冲击力和娱乐性,经常使用动态的图像和视频剪辑,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西方新闻节目还更加注重个人形象的展示,主持人通常精心打扮,在镜头前表现自信和魅力。
其次,在报道内容上,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重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报道,尤其是关于国家领导人活动和政府工作的报道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相比,西方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国际事务和全球议题的报道,报导范围更加广泛,包括对国际冲突、经济变化以及社会问题等的深入分析和报道。
最后,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通常由国家控制的电视广播机构制作和播出,传播途径主要依靠传统的电视频道。
而在西方国家,电视新闻节目通常由多个不同的商业和非商业机构制作和播出,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包括电视频道、网络直播以及社交媒体等。
总的来说,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视觉风格、报道内容和传播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新闻和信息的需求和喜好的差异。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电视新闻节目,它们都为观众提供了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比较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视觉风格上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审美观和风格偏好,也影响了新闻的呈现方式和效果。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严肃、庄重风格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新闻报道的认真态度和重大性的关注。
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中会采用正式的语言风格和肃穆的面部表情,以提醒观众对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崇尚严谨、庄重的价值观。
中国电视节目与国外电视节目的借鉴与比较

中国电视节目与国外电视节目的借鉴与比较在各种传播媒介中,电视无论在信息传播方面,还是休闲娱乐方面都占据了一定优势地位,尤其对于普通百姓,电视更多的承担了满足他们多元情感需求的功能。
但是,在这样相同的功能之下,国内和国外电视节目还有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以及观众的不同价值取向、道德准则、精神品格。
只有在充分认识到了深层次的原因之后,我们的电视媒体才能够生产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观众愿意接受的电视产品,也才能承担起电视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关于中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借鉴”、“模仿”乃至“克隆”,曾有许多电视学者和电视同行都通过不同的形式的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但多滞留于节目样式的介绍和宏观的比较。
而能够对具体的节目会诊、解剖,并进行翔实的介绍、分析、对比、鉴别的并不多见。
跨文化比较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已经遍及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学以及经营管理学等领域,渗透于当今世界文明的各层面,电视界也急需通过跨文化研究来找出电视节目本土化的解决办法。
这几年,跨文化电视比较研究,尤其是电视节目的本土化研究成为备受国内电视理论界关注的研究领域,研究的部分成果如论文等散见在国内的一些学术期刊上,但是,迄今还鲜见电视理论工作者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对不同类型的、具体的中外电视节目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
下面就《鲁豫有约》和《奥普拉脱口秀》进行对比研究。
《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2001年开始播出的一档电视谈话节目,目标受众定位于文化层次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人群,注重节目内涵和深度,体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鲁豫有约》打出口号:“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节目讲述的故事不仅中听、中看,而且还能使观众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加上鲁豫自然而又有亲和力的谈吐,总能恰到好处地挖掘到故事中最令人感到兴奋的兴趣点,嘉宾在她的引导下讲述着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出他们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给观众以心灵触动和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