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水煎中药法

合集下载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一、煎药前的浸泡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

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

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

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

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用水的选择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

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

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四、煎药的火候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

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

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

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五、服法有讲究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

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

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六、服药有禁忌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

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

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

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古人煎煮中药方法

古人煎煮中药方法

古人煎药法随病异一、煎药时间古代的煎药时间是通过加水多少来控制的。

齐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就已经提出了一个近似标准的汤剂煎煮时间方案:“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

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

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

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

”一般药物按当时的度量衡每二十两药物加水一斗的比例,煮至水剩四升时说明药物已经煎好,但是发汗、涌吐、泻下等方剂就需要少量的水,煮较短的时间,而补益方剂需要大量的水煎煮较长的时间。

北宋官颁的《太平圣惠方》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按照方书记载的水量煎药:“凡煮汤……其水数依方多少,不得参差。

”此种标准历代相沿。

李时珍指出:“陶氏所说,乃古法也。

今之小小汤剂,每一两用水二瓯为准,多则加,少则减之。

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

”陶弘景已经明确提出了不同功用汤剂煎服时间有所不同,而实际应用中仍有细微区别。

清代名医徐大椿特别指出了煎药时间的重要:“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其法载于古方之末者,种种各殊……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者,皆各有意义。

清代伤寒学家柯琴的论述生动而有说服力,他认为大、小承气汤的区别不仅在于药物、剂量,更在于煎法:“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义。

大承气用水一斗,先煮枳、朴,煮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内硝者,以药之为性,生者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

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

缓于制剂者,正以急于攻下也。

若小承气则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只四合。

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

”由次可见煎药时间及“内药”(下药)顺序在中医治疗中的玄妙了。

二、煎药次数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记载,都采用一次煎煮法,即一剂药只煎一次,多分三次服。

某些汤剂的“再煎”是“去滓再煎”,即汤剂的再浓缩,与今天常规煎药采取一剂药先后煎煮二次不同。

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中药熬多少时间合适

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中药熬多少时间合适

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中药熬多少时间合适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中药熬多少时间合适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中药熬多少时间合适,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

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

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 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 10分钟投入锅内。

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

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中药的煎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

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

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中药煎服方法

中药煎服方法

中药煎服方法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

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

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

【煎法】中药在煎煮时,首先应注意煎药用具、煎药水量、煎药的火候及煎药的方法。

1.煎药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

也可用搪瓷器皿、铝锅、不锈钢锅、铁锅、铜锅等煎煮药物。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均可。

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3.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

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

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

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

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

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

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毒性。

4.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

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煎煮。

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

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晶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药液。

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

另外,还有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方法来煎煮,现介绍如下:(1)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磁石等,因质地坚硬,难以出味,应打啐先煎,煎煮后20分钟再下其它药物,以使药性充分煎出。

除此,泥沙含量大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质地较轻而体质大的药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应先煎取汗澄清,然后以药汁煎煮其余药物。

中药煎熬的方法

中药煎熬的方法

中药煎熬的方法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8.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中药煎药操作规程

中药煎药操作规程

中药煎药操作规程
《中药煎药操作规程》
中药煎药是中医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的煎药操作规程对于中药的药效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般的中药煎药操作规程。

1.选材:首先要选择优质的中草药材料,确保无杂质、混杂或
虫蛀等情况。

2.洗净:将选好的中药材洗净,去除表面的灰尘和杂质,保持
中草药的质量。

3.浸泡:将洗净的中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浸泡时间根据中药
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浸泡时间在半小时到数小时之间。

4.煎药:将浸泡好的中药材和适量的水放入药锅中进行煎药,
火候要适中,一般来说,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

煎药时间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通常维持在20-30分钟之间。

5.取药:在煎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中药材的变化,根据
具体情况控制火候,煎煮好的中药液需要及时取出并过滤,去除渣滓,取得清澈的中药液。

6.冷却:取出煎好的中药液后,需要让其自然冷却,保持中药
的活性成分。

中药煎药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正确的煎药操作规程可以帮助中药材充分释放药效成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中医人员在进行中药煎药的操作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做到慎重细致,确保中药煎煮的质量。

高压锅熬中药的正确方法

高压锅熬中药的正确方法

高压锅熬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熬制中药的正确方法
1、准备好原料:
在熬制中药时,应先准备好所需的中药原料,以确保所用药材的质量,如每味原料不得低于国家药典所制定的标准。

2、洗净原料:
在熬制中药时,应先将中药原料洗净,以去除外来秽物,并将其按规定的用量分别装入高压锅内,以准备熬制。

3、放入高压锅:
将准备好的中药原料放入高压锅中,并加入水至适当的位置,把锅盖放好,将温度调到最大,使之进入加压状态。

4、开始熬制:
当锅内压力达到设定的最大值后,立即将锅内的温度调节到一定的低温,使中药熬制的流程进入常温熬制的阶段。

5、熬制完毕:
当熬制的时间达到规定的时间后,即可停止加热,将中药放凉,熬制完毕。

二、高压锅熬中药的注意事项
1、高压锅的温度:
在熬制中药时,高压锅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好,否则会影响中药熬制的效果,并影响药效。

2、添加水量:
在高压锅熬制中药时,一般要求添加水的量不得超过锅体的三分之二,要求水量不足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添加水的量。

3、熬制时间:
高压锅熬制中药的时间一般要求在40分钟到50分钟之间,时间过长的话会影响中药的药效,时间过短的话,会造成中药的药效不全。

4、高压锅的盖子:
在熬制中药时,一定要将高压锅的盖子紧紧盖住,以防止水分过多的情况出现,影响中药的熬制效果。

还不会熬中药?这份中药煎煮与服法图解为你量身定做,值得收藏!

还不会熬中药?这份中药煎煮与服法图解为你量身定做,值得收藏!

还不会熬中药?这份中药煎煮与服法图解为你量身定做,值得收藏!普及用药知识,服务大众健康—1—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为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不锈钢锅更次之,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以上,或遵医嘱。

加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水量,防止煎干、煮焦。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二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100-300毫升,成人每剂400-600毫升,一般分两次服用。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药”:将“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后下药”同煎5-10分钟即可。

3、“烊化药”:待药物煎好后,取药汁,加入“烊化药”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包煎药”:将“包煎药”用药用纱布包扎好,与其它药同煎。

5、具体情况按医嘱煎煮。

—2—中药的服药方法宜饭前服用类1、补益药:此类药物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人参系列药品等宜在饭前服用,利于吸收而充分发挥其补益作用。

2、化痰止咳平喘药:此类药物饭前服用,祛痰镇咳作用明显。

宜饭后服用类1、健胃药:饭后服用有利于其充分接触食物,达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

2、辛辣刺激性药物:这类药物如干姜、川椒、旋复花、乳香等,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3、清热泻火药:此类药物药性偏寒凉,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饭后服用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宜睡前服用类1、安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有利于迅速睡眠。

2、润肠类:睡前服用有利于消除肠胃积滞,使排便更轻松。

—3—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的水煎中药法
“水煎中药好?还是科学中药强?”的确,科学中药服用起来方便、也比较经济,而水煎中药(简称水药)则虽然“料理”起来比较麻烦,但是也由于水煎药的“量身定作”、以及“现煮现喝”,所以药效方面往往比较令人满意,对于重病、急病或慢性病的治疗,水药的效果是相当迅速的,相对地,如果只是感冒、肠胃炎等轻微的疾病,只要用科学中药就相当有效,不必一定要“花钱”喝水药才行。

问题是,水煎药材一定是四碗水煮成一碗吗?其实不然,由于水煎药材的成分不同、煎煮的方法当然要“因药而异”,才能充分发挥每味药材的药效;临床上,常见的药材煎煮法有下列几种:
1. 标准煮法:药材为一般的补药(例如包含有当归、黄芪、熟地)
步骤一:先将药材放入锅内(不可使用铁锅或铜锅),加入适量的水(超过药面约2公分、大约4碗水),浸泡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将煮好的药液倒出于碗中,再重复用三碗水煎煮成8分,前后两次混合服用。

2. 快煮法:药材含有挥发性中药(例如银花、菊花等治疗感冒的中药)
步骤一:先将药材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刚好盖过药面,约三碗水),浸泡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10分钟,不可打开盖子,煮一次即可服用,不必重复一次。

3. 后下法:药材中含有不耐煮的中药(例如天麻、钩藤、麻黄等)
步骤一:先用四碗水浸泡药材约半个小时。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时,再将不耐煮的中药(一般会另外包)投入再煮5分钟,将药液倒出于碗中即可服用。

4. 先下法:药材中有一些需久煮的矿物类(例如:滑石、石膏)。

步骤一:先将矿物类的中药(另外包)加入六碗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其它药材。

步骤二:以武火(大火)煮沸后,再以文火(小火)煮到剩一碗水(约250ml.),将煮好的药液倒出于碗中服用即可。

5. 另煎法:药材中含有一些名贵药材(例如人参)
步骤一:先将一般药材加四碗水放入锅内,浸泡半个小时,大火煮沸后,小火煮到剩一碗水,放凉。

步骤二:将名贵药材的药材,加一碗水,于电饭锅中蒸30分钟后,取出与上述药液相混,即可服用。

“良药苦口”,中药本来就不太好吃,何况是水煎中药?可是,如果真的病情需要服用水煎中药,那么,至少也要“料理”正确、水药的药效才会彻底出来,所以,如果有机会服用水煎中药时,别忘了问问您的医师、该如何煎煮您的中药,可不是一味地“四碗煮成一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