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论语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人和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1. 自我反省和约束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中庸之道的各种解释

中庸之道的各种解释

中庸之道的各种解释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在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背景下,“中庸之道”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1. 儒家的解释: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强调“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它主张人们在言行上要保持适度,不过分也不过分不足,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儒家认为,“中庸”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

2. 道家的解释:在道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行干预,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和谐。

3. 佛家的解释:在佛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和境界。

佛家强调“中道”,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点,以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

《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四)关于“哲学思想”(一)中庸之道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世的方法。

这一道德规范被孔子视为美德,“其至矣乎”。

什么是中庸,从孔子提出之后,儒学后人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

其核心就是要求人们要能把握一个恰当的尺度,来保持事物的平衡。

例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从而达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境界,进而使社会秩序稳定,在高位的人不骄横,处于下层的老百姓不反叛,最终实现对立的平衡以及矛盾的调和。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中庸的确是一种高境界,但在现实中,所谓的“聪明人”很多,中庸的人却很少见。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庸可以从思想上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道:“子张和子夏两人谁更强一些呢?”孔子说:“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评析】“过犹不及”是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这就是对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

既然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两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3.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得不到中道之士与他结交,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仁义礼智信”向来被标榜为儒学的道德标杆,但是每个字后面都有它辩证的含义,你了解吗?“中庸”一向被奉为儒家的处事哲学,但究竟何为“中庸”,你真的会运用吗?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断章取义,要力求寻找最全面、客观的答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谈论处事原则的,而这其中又有怎样的中庸之道?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爱好行仁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爱好明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游谈无根;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伤害自己;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狂妄自大。

”这六句话正体现了孔子的处事之道,让我们来逐一分析。

其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譬如,一看到有人要钱,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立刻就给钱,事实上别人是利用你的同情心来骗钱。

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了解了之后就不会上当,大家都不给钱的话,这种事情就会消失了。

行仁是好事,但要能够了解道理并具备判断的眼光,而不是光凭好心。

其二,“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何谓好知呢?就是喜欢听取各种新的理论或消息,但是不肯好好学习。

“荡”就好比船在水上,没有方向,顺着水流漂来漂去。

所谓“样样通,样样松”,有些人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每一门都学一些,到最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够深刻。

这就是游谈无根,浪费时间。

其实,好学不在多,但是要学得透彻。

其三,“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爱好诚实本是好事,为何会伤害自己呢?因为答应别人的事情都去做,没有思考该不该做,结果让自己疲于奔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其四,“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这种情况很常见。

有些人很直率,没有学习如何与别人来往,没有做到说话婉转而恰当。

凡事有话直说,难免尖酸刻薄,别人听了也很难过。

其五,“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有些人很勇敢,什么事都一马当先。

但没有学习调整的话,人生就会有所偏差,到最后恐怕会变成胡作非为。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思想中除了“仁”和“礼”比较重要外,“中庸”思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概括了中国人为人处事之道。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中庸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子注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有人误会“中”就是不彻底,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

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也就是中。

我认为中庸有以下内容: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浑然一体。

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下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中”是动态的中,也就是“时中”。

“中”也是我们通常讲的“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这个度,就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中和。

《礼记·中庸》把中和的思想提到了宇宙观的高度。

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说,中和之道是天下最普遍的法。

中庸与权变的关系,也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庸要求事物从时间而言要保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和谐;从空间而言,要保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从动态而言,要保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和谐。

所谓发展变化中的和谐就是要求以最小的成本、最不容易留下后遗症的方法、最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发展,这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合的过程。

因为中庸是“时中”,是动态的、是与时谐行的、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

中庸有阴阳兼备、刚柔并济、该强则强、该弱则弱、一张一弛的特点。

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柯原(荐稿)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是不偏不倚,中正,无过不及。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不易谓之庸,不偏离正常。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最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在《论语·先进》中,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贤能?孔子回答:“子张处理事显得过了一些,子夏处理事又显得不足”,子贡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回答:过和不及的性质是一样的。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凡事取中间状态,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如果用数学方式来表示的话,中庸之道就是0.5或黄金分割位0.618,实际上这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

中庸之道,它不是一个定量的值,它是一个变量,是随机的。

中庸之道不是任何一件事都取其中间状态,它如同太极图阴阳鱼的分界线,是呈S形的,是一条变化的曲线,随着阴阳鱼的变化而变化,使阴阳永远处于平衡状态。

中庸之道是变化之道,是按照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而变化,所以也是自然之道,是顺其自然之道。

比如,我们处理事物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选择:坚持还是妥协?斗争还是团结?如果取中间状态,就是不坚持也不妥协,不斗争也不团结。

不用说,这种中间状态在实际中不可能做到。

即使可以做到也不符合中庸之道。

按照中庸之道的要求正确做法是:该坚持时就坚持,该妥协时就妥协,该斗争时就斗争,该团结时就团结。

比如,治理一个国家应该是宽好,还是严好?如果凡事采取中间状态,应该是不宽不严。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浅谈孔⼦的中庸之道与⼤学⽣⼈格养成孔⼦的中庸之道对⼤学⽣⼈格养成的影响孔⼦追求中庸的理想⼈格。

中庸⼈格具有执两⽤中、和⽽不同、权变时中的特点。

我们⼤学⽣正处于个⼈世界观、⼈⽣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孔⼦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学⽣的⼈格培养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

其中蕴含的折中主义和调和主义在孔⼦的阐述下有特殊的⽤意,对我们有重要启⽰。

什么是孔⼦的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来⾃《中庸》,是对“中庸之道”的经典描述。

所谓“中”是指“喜怒哀乐之未发”,内⼼平正⽆偏⽆易。

所谓“和”是指喜怒哀乐已发,但能合乎法度。

“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

但构成“和”的各种不同因素必须保持⼀定的量和度。

所以“和”与“中”是⼀回事,可⽤“中”的标准去把握“和”,⽤“和”的精神去理解“中”。

中庸之道实质是预防冲突之道、化解⽭盾之道、维持凝聚之道、实现平衡之道。

把中庸这种执中、防偏、追求公正的⼈⽂思想⽅法扩展到个⼈的⼈格发展,便有了中庸的修⾝之道。

中庸之道如何修⾝?孔⼦是⼀个处世⼤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

孔⼦在教导他⼈“中庸”思想时,同样,也要求⾃⼰的⾔⾏合乎“中庸之道”的标准,“师也过,商也不及” ,是他评价⼈物的中庸;“乐⽽不淫,哀⽽不伤” ,是他审美的中庸;“敬⿁神⽽远之” ,是他对待⿁神的中庸;“周⽽不⽐” 、“和⽽不同” ,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

孔⼦避免了弟⼦们的短处,⼜以⾃⼰的长处教育他们,可见,孔夫⼦之所以胜于他⼈,就在于他善于利⽤“中庸之道”。

“中庸”可以说是儒家所持有的⼀种积极⽽不激进、执着⽽不偏执的思维⽅式,是⼀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论在⼈类社会还是⾃然界,都可以说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个最为稳定和谐的状态,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中庸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中庸之道》一、中庸的起源“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

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

“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

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

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

乡下上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

梁就是房屋的最正、最中、最重、最大、最主要的物件,它也是一个标准,老百姓家都非常看重这一点。

你如果坐在直升飞机上看北京的古城,你看从天坛到紫禁城到皇陵,它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古城是一个中庸、平和的、是对称的,这是一个建筑美学,是城市规划的美学,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是这样。

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考古资料,辽阳的辽河流域,有一个古代四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遗址,那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祭祀上天,他有一个遗存,他有祭坛,相当于北京的天坛。

可见我们这个民族,它的审美,它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它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

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个结构,这可能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美的一个结构。

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孔子主张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是一个“其至矣乎”,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也是可及的。

中庸的第二意思,它是一个方法。

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智慧和方法,处理各种事务的一个方法,或者叫方法学。

中庸的“中”就是中正的“中”。

中庸的“庸”字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平凡,很平常;第二个意思: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第三个意思:庸就是下面的第一部分叫做用,所以中庸也可以颠倒过来说庸中,叫使用中道的方法,叫庸中。

所以庸有三个意思,从字义上说,庸者常也,是个常道;庸者不易也,庸者用也,中庸也许就是用者这样的意思。

有一次子贡问老师孔子,他说:“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老师的“师”其实是指颛孙师,是子张;“商其实是卜商,也就是子夏。

他们都是孔门了不起的弟子。

在性情上面,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啊?孔子就说,在品行上“师也过,商有不及”。

子张有时候会稍微过头一点,子夏有时候会有不足、不及,还达不到这个标准。

那么子贡就问,“然则师愈与?”那是不是子张过了一点更好呢?孔子的回答是:“过犹不及”。

过和不及都不好,都没有达到中正的标准。

要死守一个中道,子夏的处事有一点赶不上,子张的处事有一点过头,这样都不好。

孔子还有一句话,谈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和质这个内容,文和质要相当,形式和内容相当才比较好。

孔子在评价一首诗的时候,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不至于太淫荡,哀伤的时候也不是过分的痛楚,保持一个中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表达是这样。

孔子的弟子说孔子的性格是“温而厉,威而不猛”,他有威风,但是不至于过分,不是像现在主张的超男、猛男。

然后“恭而安”,严肃、恭敬而又很安详。

三、中庸之道的原则性中庸之道是不是不要原则呢?是不是说滑头主义呢?是不是说老好人?是不是迎合所有的人?有的人说孔子是主张乡愿的,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儒家在原则性上非常的好,像孔子,有道的人请他去做官、治理国政他不去,所以他有原则立场,不是哪个政治家把儒生抓来就怎么样的,他可以不昭。

所以中庸之道不是乡愿,不是“滑头主义”。

《礼记·中庸》中记载孔子的话,“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意思是随时的符合标准,要与时迁移、与时携行的。

孔子也是主张礼、乐这些方式、这些原则、这些标准都是可以调节,和时代的要求相中和的。

孔子讲立于礼,不是机械的而僵死的符合某种教条,他提出一个“权”的观念,权利的权字,就是秤砣,通权达变是儒家中庸的思想,也就是今天所讲的动态的平衡,大家也要想到中庸,我告诉大家一定要想到从前他到紫禁城、到十三陵这一条中轴线,城市美学对称平衡的一个原则。

孔门有一个大弟子叫有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用一种专门的规矩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协调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的处理正好恰到好处,这是礼乐的制度的价值。

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

这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一种精神。

孔子还有一个思想叫“叩其两端而竭焉”。

如果有人问他一个问题,孔子不一定马上回答他。

但是孔子的方法从这个提问的问题的两边慢慢的去启发问题,然后慢慢的去回答对方的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一点一点问,两端来问。

我们处事,正和负、快和慢,两个方面怎么把它相互地去叩问、相互去思考,达到一种平衡。

他还有“只取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两端之中保留一个动态统一的平衡的机制具体去分析,灵活去处理,辩证地去综合。

四、中庸的涵义孔子的孙子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的孙子。

他作的中庸,在《礼记》里面保留的中庸、表记等等几篇文章相传都是子思写的。

中庸开宗明义的三句话叫“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它讲的是性、道、教三者的关系。

性就是人性,《中庸》讲它是天所赋予的,有时候这些人性被遮蔽了,我们反而不知道最根本的人的特性、内在本质是什么东西,孔子子思就告诉我们了,过去有一首诗《诗经·大雅》当中的,孟子记载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这首《蒸民篇》,懂得人文的道德,是一首好诗。

天养育了我们小民,每一个物、每一个事都有它内在的原则,那么作为人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趋向美好的道德,它总是向上的、总是为善的。

人和禽兽的差别是什么呢?孟子讲:“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君子是谓君子,保留的恰好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和禽兽差别的这个差距,就这么一点点,所以我们说儒家,孔子、孟子,特别是孟子以后推崇性善论,孔子对《诗经·蒸民篇》的推崇,作为人的本质的东西是善。

人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我们也有道德的情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施琅之心。

喜怒哀乐这些感情没有抒发的属于平静的状况,叫做中;“发而皆中节”,叫做“和”,我们抒发出来了,符合于我们当时所处的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伦理、社会的要求。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情感没有发的时候,心截然不动,是中的状态,没有过和不及的规避,中是道之提、信之德,如果情感抒发恰到好处,自然而然就叫和。

和是道之庸,中是天下事物的大原则,和是天下可以通行的叫做达道,君子的自省的工夫,达到至善至美综合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安于其所、运行不息,万物是各率其性,生生不已。

中和就来自中庸,它所追求的中和的境界。

孔子所讲的“五伦”,又叫“五达道”,君臣、父子、朋友、夫妇、兄弟等等的关系,这五者通过人伦关系去学习人道。

学习的途径还要学习“三达德”,叫智、仁、勇,日本有个公司用“智、仁、勇”作为它的公司的精神理念。

“智”是智慧,知人任事;“仁”是仁慈、仁爱、推已及人;勇是勇敢,勇者不惧。

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我们爱好学习接近着智慧,知识不是智慧,力行实践。

我们要知道羞耻就是勇的开始,知这三者才是修身,这是内圣,这跟《大学》的主张是一致的。

《中庸》的境界让我们成就自己,还要成就他人,成就万物。

我们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我们爱自己,我们也爱别人。

我们在爱别人的过程中学会爱自己,在爱自己的过程学会爱别人。

这就要从我们个体的生命,从形躯中超脱出来,使万物各安其位,我们人就会提升自己的境界。

孔子的第74代孙孔繁森,他就是具有成己、成物、成人这样一个精神。

他在阿里和藏族同胞生活在一起,他是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来成就自己。

他的仁德、他的智慧、他的勇敢三达德发挥到极致。

这就是《中庸》所讲的“尊德性”和“道问学”的统一,也是《中庸》所讲的平凡和伟大的统一。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意思是说我们既要保护天赋给我们的善良的本性,也要重视后天的学习、修养。

我们既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不离开凡俗的生活,我们是人之子女、人之父母,我们要尽人道、尽家庭、尽社会的责任,追求真善美合一的目标。

像孔繁森这样的人物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五、中庸的品德在现代的意义“中庸”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普遍的方法。

儒家思想讲和,不仅讲社会的和谐,还讲人和自然的和谐平衡,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平衡,人和自己内在的身和心,内在的平衡和谐。

儒家讲和,孔子讲和而不同,和不是同,和也不是不同。

和是多样的统一,“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不是天下没有对立,而是说我们要达到和谐的状态,要争取克服这些对立,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一个人文的睿智。

这个智慧是现代化的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它不只是生态平衡,不只是社会的和谐,他是人和天地万物的整体的和谐的思想,这是讲的“和”,普遍和谐,这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它发挥到一个极高的境界,万物生长就茂盛。

中国哲学、儒家哲学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物我的相通。

人际关系也要次序化、和谐化,天地人物之间达到《中庸》这本书里面所说到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形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意思是指万事万物共同的繁荣发展,彼此不相妨害,个人所追求的道并行不悖。

这就是一个宽容的、平和的、兼收并蓄的,博大恢弘的品格,这正是我们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多民族统一的文化,华夏文明、华夏的种族,一个根本性的品格。

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就是西方哲人雅斯贝尔斯所讲的轴心文明的时代,君不见那个时代的文化巨人、文化渊源之处,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到后来晚一点的波斯,现在的希腊人已经不是古代那个希腊雕塑的黑头发的英俊的希腊人的后代,希腊的人种已经消散斯拉夫族群中去了。

埃及、印度不是古埃及、古印度的一个延续发展。

中华的民族、中华的文化,在长期的中庸平衡、中和之道,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文化统和过程中,她慢慢地相延成形。

它的语言、它的文化、它的生存方式、它的价值世界,一直到今天延续下来。

这说明我们是一个爱好历史的民族,我们是一个爱好有一个崇高理念,有一个崇高追求的民族。

我们是一个不断地吸纳周边的文化和人种,种族和文化的发展都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代谢。

这就是“中庸中道”。

中庸之美就是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之中,就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一个经验,我们要珍惜这个经验,我们和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他们的文化相比较,才有了真正的认识,中国华夏孔孟当然他有老庄的,还有佛家的这个智慧,都是世界顶级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