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人的中庸之道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精髓之一。
它是一种中间立场的思想,主张不偏不倚,保持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极端。
中庸之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影响力,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庸之道的来历中庸之道始于周代,是一种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中庸之道主张谨慎的态度,诚实正直的行为,平和的心态以及对事物深入的思考。
此外,中庸之道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因此,它被视为人类和谐共存的基本准则。
二、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1、道德至高中庸之道主张的是道德至高的观念,即不折不扣地遵从道德法则,绝不为私利而败坏原则。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危险时救人心平气和,发愤图强,不屈不挠,这些都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道德行为。
2、诚实守信中庸之道强调诚实守信。
只有保持诚实和信用,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一个人谎言连篇、不守信用,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导致个人形象的崩塌。
3、不极端不偏激中庸之道是反对极端和偏激的。
它主张避免事物两极化的倾向,尽量保持稳定状态,不要走极端或偏激的路线。
只有保持中立、稳健的态度,才能处理事情得当,取得更好的结果。
三、中庸之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1、用中庸之道对待工作在工作中,中庸之道告诫我们切勿走极端,应通过妥善把握工作的重点,使工作得到平衡和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用中庸之道对待人际关系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中庸之道的应用也相当重要。
我们应该懂得权衡利益,并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真诚、友善的态度。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时,我们需要尽可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要听信谣言,也不要主动搬弄是非,这样才能体现中庸之道支撑的公正平等原则。
3、用中庸之道对待个人发展在个人发展方面,中庸之道也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中国人的中庸

中国人的中庸中国人的中庸,是指中国文化中一种兼容并蓄、平衡中立的态度和价值观。
中庸思想起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主要体现在道德规范、行为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
作为中国人的共同特征,中庸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的核心思想在于“中”,即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中庸追求和谐的道德观,强调避免极端,兼容并蓄。
中国人思维开放、包容,倾向于化解矛盾、寻求平衡,在面对问题时尽量采取折中的方式,以求和解。
在道德规范方面,中庸要求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诚信和宽容为基础。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和社会规范,注重维护和谐与和睦。
中庸的思想让中国人不断努力追求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对方的权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我利益。
在行为习惯方面,中庸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礼仪,讲究行为规范。
尽管个体差异存在,但总体上中国人倾向于控制情绪,避免极端行为。
中庸的思想让中国人更倾向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遵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文化传统方面,中庸也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中国文化倡导对于万物的平衡和谐,中庸思想贯穿于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中。
中国人格言中不乏“中庸之道”之类的词语,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庸思想的崇尚和膜拜。
中庸的思想作用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更加倾向于妥协、平和、和谐。
在面对争议、矛盾甚至是冲突时,中国人往往选择争取共识,平抚情绪,以期达成和解。
这种中庸思想也使得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善于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寻找各方的利益平衡点。
中庸的思想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有时中国人可能过于追求中庸,而忽视个人的情感和诉求。
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中国人往往倾向于忍耐和自我压抑,而不是积极表达和解决问题。
总之,中国人的中庸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
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联系紧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庸思想让中国人更加注重和谐与和平,追求共识和中立。
它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庸之道的定义

中庸之道的定义
答: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1.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2.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3.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适中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可以从中庸之道中汲取智慧,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中庸主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

中庸主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国老子、孔子重要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由“子思“整理成书,和《论语》、《大学》、《孟子》同列为儒家四大经典。
中庸的哲学思想起始于古老的黄老哲学,而中庸作为社会的政治原则源于舜的时代,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意识形态,被认为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历史上迄今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本文对中庸的起源、老子的中庸哲学和三大理想、儒家中庸及其反思、中庸和现代人类的社会责任等多个问题进行探讨。
标签:老子孔子中庸主义传统文化一、前言中庸,意指事物运动,不偏离中心目标,保持正常运行,维持稳定平衡、和谐状态,在中国古文化中,是道家、儒家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谓之四书,是儒学的四大经典。
《中庸》是子思所著,是对孔子的学术思想的整理,是孔子继承和发展老子学说的重大证明,称为中庸之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庸之道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和提高,不少现代学者如国内李怡等尊之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是人生成败的根本,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指导原则[1]。
二、中庸的起源(一)尧舜时期的原始中庸根据《中庸》第六章《大智篇》孔子认为中庸是人的最大智慧,最有代表意义是舜的政治,“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好察迩言,抑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认为舜能深入考察,调查研究国情民意,分析善恶,权衡利弊,以中庸为原则,作优选决策,制恶扬善,去管理社会,在《中庸》《祖述篇》,孔子进一步说明尧舜,是以中庸之道去制订文武治世方策;上律天时,发展农业;下袭水土,改造生产,生活环境,防治灾害,优化环境,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不息,大德敦化的和谐世界。
所以中庸之道,是从舜开始贯串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的老传统观念。
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整个历史过程产。
儒家精髓,中庸之道的内涵:99%的人都只理解到第一层

儒家精髓,中庸之道的内涵:99%的人都只理解到第一层随着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儒家的中庸思想这个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悠久历史性的理论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
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著名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庸”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这两种解释都认为“中”的含义为中道.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
而这一点分歧实际上并不是本质性的。
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子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绝对不是所谓的不偏不倚、折中处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更不是所谓的所谓的软弱、不作为的表现,那些不追根究底,不走极端,各打五十大板,明哲保身的表现更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很多人认为,“中庸之道”是华夏文化糟粕,他们认为,华夏人很多弱
点缺点,如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不思进取,不敢冒险,因循守旧,生怕枪打出头鸟,生怕出头的椽子先烂,都是受其影响。
其实,诸如此类弱点缺点,很多是个人理解的问题,与儒家“中庸之道”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是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中庸之道,错误的去执行中庸之道,结果走入了歧途。
其实,他们并不是践行的真正的中庸之道,而是利己之道。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与天地参”意即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中庸之道”乃是至高的仁德或人生智慧,他代表的是一种理想境界。
而很多人所践行的所谓中庸之道不过是厚黑学的一种自我美化而已,厚黑学绝对不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认识

中庸之道的认识1、中庸之道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
中庸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先驱之作,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标准的道德。
中庸思想之所以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息,自有它存在的理由。
中庸思想不但非常精粹,也非常深邃,它立足于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天道伦理基础之上,蕴含了人世间的伦理道德,中庸之道更是治国安邦的思想智慧。
中庸之道不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意识形态,他对于人类的未来而言更是不可埋没的思想宝库。
2、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以中为本,用和为道。
在《中庸》第一篇对于中庸的解释大意是:“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大道。
天地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繁育。
“中庸”即为“用中”之意,古人的“庸”与“用”词义相通。
中庸之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中的用法,“中庸”一词,“中”是中庸思想的核心,按照中国哲学的思想,“中”就是本体,而“庸”是一种用法。
3、中庸之道的原则是守中致和,和而不同。
当一个人心中平静淡然,办事恰到好处,这就叫“守中”,但人的情绪和事物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人的喜怒哀乐和做事差异必然要表现出来。
如果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而有节度,这就叫“致和”。
二者彼此协调,这便是“中和”。
如果万事万物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这个世界就自然和谐了。
中庸思想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世间的事物可以互补共进、彼此包容。
“和而不同”的文化精髓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黄金规则,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最积极向上的现实意义。
4、中庸之道的本质是系统秩序,和谐之道。
“中”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和”是万物达到“中”的境界的途径或者大道,如果世界上的人和事通过中和都能够达到良好的境界,那么这样一个和谐法则就是天地间一个稳定有序的大系统,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建立起来了,一切万物才能够在这种良好的秩序中自然生长繁衍,生生不息。
5、中庸之道的目的是遵循天道,不偏不倚。
“中”是万物运行的根本,而“庸”是践行或者顺应这种法则。
中国的中庸之道

《中国的中庸之道,值得研究!》1,不可不醉,不可太醉。
不醉,品味不出酒的妙处,进入不了酒的佳境,难以人酒合一,水乳交融。
太醉,胡话连篇,丑态百出,失言失礼,伤己伤人,令人生厌。
正所谓不可不醉酒中鬼才,不可太醉饮中君子。
2,不可不饱,不可太饱。
不饱对不住美食,太饱对不住身体。
不能因为害怕肥胖超重,从而盲目减肥瘦身,一日三餐敷衍了事。
但也不能胡吃海喝无所顾忌,大鱼大肉来者不拒,撑得肚皮圆鼓鼓,惹得“三高”上身。
饱中略饿,饿中微饱,乃养生之道、健康之本,少吃四成饭,多活二十年。
3,不可不防,不可太防。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身处复杂多变的环境,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防备之心不可无,否则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受到威胁和伤害。
太防,在拒绝别人进入自己心灵世界的同时,也把自己硬生生地挡在外面,成为一名空虚孤独的行者。
4,不可不圆,不可太圆。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不圆则方,方则棱角分明,冷面无情,伤人亦伤己。
不圆与人难以相交,处事难以成功。
太圆,处处时时算计人、防算计,使人不敢轻易接近,无异于自设栅栏,自砌高墙,拒人于千里之外。
做人三分傻,不可太圆滑,外圆内方,方圆有度,才是处世之道。
5,不可不察,不可太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不察,恐怕交上坏人;不察,可能做错事情;不察,难免上当受骗被人利用;擦亮眼睛,不可不察。
但是,太过精明会没有朋友,太过苛求会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太挑剔永远无法快乐满足,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还得糊涂。
6,不可不傲,不可太傲。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做人要有骨气,有个性,不能逆来顺受,不能低三下四,不能生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当然也不可太傲,要随和、大度、宽容,于浩然正气中透出温情敦厚、质朴无华。
要穷,穷得像茶,苦中一缕清香;要傲,傲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
7,不可不从,不可太从。
规章制度面前,必须不折不扣遵循。
但是,没有主见地一味跟风,不加分辨地随意苟同,没有原则地随波逐流,势必丧失做人的起码准则,沦为“太从”的奴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庸之道
中庸的原意是不偏不倚,但后来人却偏解了中庸,以致现代人将中庸误用为以下方面:
不讲原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徒”,千百年来这个理念成为国人为人处事的圭臬。
秉持这种理念做人做成了“烂好人”,做事结果可想而知。
你会发现现实中不讲原则,模糊搅和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就是这种中庸颓废理念的产物。
社会管理中徇私枉法、贪污腐败很严重,有的没有法律规定,即使有法律规定的也不遵守。
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关工作是要遵守流程和制度的,要么没有流程,就是有了流程和制度也不遵守。
管理人员就是制定流程和制度并监督实施的,但“烂好人”的现象太严重,最终以组织利益的损失作为人情送掉了……。
执行力是令企业高管很头痛的事情,为了达到执行,又是战略规划,又是绩效考核,最终收效甚微,为什么?中庸、不讲原则的理念根深蒂固。
“诚信、忠诚”是我们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汇,试想一个连法律法规和流程制度都不遵守的人,何谈“诚信、忠诚”?
上面的太极图是道教文化的标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我们现代人对这个图的解释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转化”,可能很多人知道这个图给了西方人发明计算机的灵感,这个图在西方人的眼里就是两个要素,“0”和“1”,这就是二进制,计算机的基础。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发现了煤,但人们当时认为地球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禁止挖煤,也就是现代的“环保主义”。
中国人不挖,外国人就不挖吗?英国人先挖出了煤,所以随之出现蒸汽
机等工业技术,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
我们先发现了煤没有挖,输掉了工业经济的竞争;太极图三千年之前就存在了,西方人受到启发发明了计算机,我们又在信息经济时代落伍了,请问各位我们还有什么可供输的?可惜不可惜?
我们很多人赞赏“中庸”,批评“偏执”,中庸和偏执是相互对立的,究竟哪个对,我们还是用结果说话。
我们说西方人是偏执的,较真的,但现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远远大于东方国家的经济实力,现代科学理论大多是西方人发现和发明的,为什么?中庸的理念导致我们不较真,不讲原则,不坚持真理,所以我们就发现不了真理。
英特尔的格鲁夫说过“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所以英特尔成为了竞争力很强的世界知名公司,为什么像这样强大的公司我们中国没有?这就足以说明中庸的理念是错误的。
颓废的做事心态
“随遇而安”、“识时务者为俊杰”又是我们中国人信奉的理念,这也是中庸的表现。
现代的国人积极进取的少,等靠的多,这种现象除与长期的农耕思想有关外,最主要的就是中庸理念的产物。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就要认识自然的规律,就要改变不合理的要素,不要误解成“人定胜天”。
要改变事物就要进取,就要主动,随和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改变不了的,包括改变人,“随遇而安”、“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随和事物,就是妥协。
细想一下,我们的任何工作就是改变事物的,生产产品就是改变材料的原来状态满足人们的需要,管理就是改变人和物的原来状态,达到我们设想的目标。
改变事物的原来状态就要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是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受中庸理念的影响很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往往把工作看成是遭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所以遇到困难时更多采取逃避和掩盖的颓废做法,困难解决不了,目标就不可能达成。
要达成目标就要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困难,而解决困难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多数人的做法是降低目标要求,妥协于现实困难,这就是所谓的“识事务者为俊杰”。
拉动是精益管理思想的原则之一。
拉动是主动的,是积极的;和拉动相对立的是推动,推动就是被动,就是逼迫。
在推行精益项目的过程中拉动的理念很难被员工接受,大家更愿意接受推动的理念,所以生产流程中存在大量的价值积压,工作中的等靠和推诿屡见不鲜。
客户的要求、标准的要求、目标追求等都是拉动的力量源,要达到要求就要解决困难,就要付出辛苦,所以很多人不接受拉动的理念。
我发现中国人推动的理念是相当严重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多数人不喜欢严苛的环境。
过分充裕的环境就是推动的因素,比如优惠的政策、优越的生活条件、宽松的环境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结果就是培养了大批的“懒汉”;优越的生活条件往往产出“纨绔子弟”;备用设备和过多的中转设施造成了员工不及时维护保养设备和过多的不合格品……,“困境激发智慧”,这是精益生产的鼻祖丰田公司的秘密!
奥巴马在竞选演讲中说过“伟大从来就不是被授予的,而是应该必须赢取的”。
总之,中庸的理念是有害的,在现代激烈竞争的时代,宁肯偏执和激进,宁肯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