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人》之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及效果
杂合理论视角下《看不见的人》主人公自我探索过程解析

杂合理论视角下《看不见的人》主人公自我探索过程解析《看不见的人》是美国作家Ralph Ellison的经典小说,通过一个没有名字的黑人男主角来探索种族歧视、自我认同和个人身份等重要主题。
在杂合理论的视角下,可以对主人公在小说中的自我探索过程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主人公的自我探索始于他对自身身份的认识。
在小说的开头,主人公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描述了他生活在南方农村和北方城市的经历。
他意识到种族对于他的生活的影响和限制,以及白人社会对于他的不可见性和缺乏声音。
然而,在执着寻找自己的身份时,主人公始终感到迷茫和困惑。
这种自我逐渐找寻的过程反映了杂合理论中的“问题部分”,即由于混合种族背景而面临的身份危机。
其次,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主人公不断面临与其他人和社会的冲突。
例如,在黑人社区中,主人公被要求服从传统的黑人身份框架,即被定义为“为黑人服务”的对象。
然而,主人公拒绝接受这种定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打破传统观念。
他加入了一个革命组织,并尝试通过政治抗议和言辞激进来改变社会对黑人的认知。
然而,这种追求自由的行为往往导致了他与自己的黑人同胞产生冲突,因为他们认为主人公的行为过于激进和危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主人公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种族主义的束缚,还要面对来自同胞的社会压力,使他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困境。
最重要的是,主人公的自我探索开始转变为对自身肤色和身份的接受。
在小说的高潮处,主人公最终意识到,与其不断试图去改变自己,不如接受自己所处的现实。
他意识到他的肤色和经历是他独特的一部分,而不是他试图改变或逃避的东西。
通过这一领悟,主人公开始接受自己的身份,并决心以一种平静和坦然的态度面对世界。
这种接受意味着主人公不再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而是要向社会展示他的价值和能力。
综上所述,从杂合理论的视角来看,《看不见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探索过程既是一个寻找身份的旅程,也是一个与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不断冲突和妥协的过程。
叙事的艺术——《看不见的人》叙事分析.巴陇锋doc

叙事的艺术――浅析《看不见的人》的形式1魏莅娟2巴陇锋(1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2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无论是题旨意蕴还是艺术魅力都极富特色。
它是现代叙事模式与传统叙事模式完美结合的典范。
本文着重从叙事顺序和视角两方面,对《看不见的人》进行艺术分析,旨在探明作品的叙事技巧,并力图从这个侧面揭示出拉尔夫·埃利森创作的整体艺术风貌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叙事顺序;视角Abstract: Ralph Ellison is an African- American writer. His novel Invisible Man is widely accepted as his master piece and brings him enormous fame. The novel is characterized in its theme “invisibility”which fully reflects Ellison’s neutral stance towards violence and it features its artistic value buried between lines as well. Meanwhile, it is exemplary for perfectly combining conventional narrative with the modern one.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employed in Invisible Man through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text by means of order and point of view for the purpose of getting a glimpse of the art and the craftsmanship of his writing.Key words: Invisible Man;order ;point of view如果说兰斯顿·休斯开创了美国黑人诗歌创作先河的话,那么,拉尔夫·埃利森及其作品则当之无愧地标志着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的成熟和繁荣。
《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

第23卷 第5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3 No.5 2010年9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Sep. 2010——————————————收稿日期:2009 - 12 - 06作者简介:陈晓菊(1969 -),女,浙江象山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① 在《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1995年第8期12-13页中拉尔夫·埃里森回答采访时说自己从1945年开始写《看不见的人》,共历时五年完成写作。
但在任绍曾等译的拉·埃里森著《看不见的人》(文学出版社,1984年)中的出版前言中提到作者历时七年完成小说创作。
特在此说明。
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陈晓菊(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
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看不见的人》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和自我追寻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存在主义;荒谬的极限处境;自我追寻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0)05 - 0021 - 05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1914-1994)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1952),被称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
[1](前言)该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芝加哥保卫者”奖。
作家本人在1969年因该书获美国自由奖章,1970年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85年获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等。
《看不见的人》以第一人称自叙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年轻黑人(作者始终没有给出他的姓名)在美国南部和北部遭遇种种不幸的同时不断追寻自我并思索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现了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常的、无理性的关系。
《看不见的人》的叙述学分析

《看不见的人》的叙述学分析《看不见的人》是由中国当代文学家王朔所著的一部故事集,共收录了十二篇短篇小说,每一篇都围绕着小说主题展开叙述,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当代社会中贫寒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关系。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此书的小说为脉络,从叙事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分析。
小说集中的主题与“看不见的人”这一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全书的主题是以叙述的形式,探讨被社会抛弃的、失去各种社会资源的最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些人多数过着忍辱负重的生活,但却也因此而无法真正地被发现和重视。
他们无形中成为了社会的痛点,被各种形式的压迫和利用,而又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变成了“看不见的人”。
主要叙述中,王朔把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极具想象力。
他不仅描述了这些人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磨难,还对他们的心态和情感有所诉说,挖掘出他们当中的愤慨情绪,以及对社会的憧憬与渴望。
在写作中,王朔呈现出充满感染力的抒情性,使得作品在抒发情感方面更有说服力,产生了深刻的社会风景意象。
此外,王朔以叙事的手法强调了主题的细微变化,对小说的故事脉络及人物关系也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他将贫寒阶层几乎无人重视的社会关系和状态进行抽象分析,把握了其中的矛盾,从而突出了自己的主旨。
从叙事结构来看,王朔拥有很高的叙事能力,在描写的过程中,他将人物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一个个有机的故事世界,展现了小说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他极富想象力地表现了人们在社会低穷、被遗忘的阶层生活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表达了小说主题思想的宏伟气势。
从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王朔以短小精悍的叙事形式,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幅动人的静物画。
他以深刻的视角把握住了小说的主旨,运用有力的叙述手法把握住了作品的精髓,通过他的文字,将原本沉默的生活中的每一份温暖和痛苦都表达出来,这一切构成了这部小说集的文学价值。
总而言之,《看不见的人》是一部融入了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其叙述让人深受感动,挖掘出了当时社会底层阶级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呈现出作品最引人入胜的叙述特色。
黑人_人_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_埃里森_看不见的人_的写作手法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35・黑人・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 ——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写作手法赵林娟(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黑白两种文化冲突是多数黑人小说中揭示的主题。
《看不见的人》作为埃里森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我”自身的经历,揭示了黑白文化的总格局和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书中主人公“我”一系列的经历和加之于身的挫折,使之形成了虚无的存在,而“我”在纽约的经历又使“我”找到了真正的存在。
此一过程打上了萨特的“虚无存在—超然存在—真正存在”的烙印。
书中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尤其是象征手法,更有助于主题的表现。
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种族歧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06)06—0035—02[收稿日期]2006-09-02[作者简介]赵林娟(1981-),女,黑龙江大学外语教研室教师。
一 、《看不见的人》的历史地位《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Ralph.Ellison)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但正是这部小说以独特的主题,娴熟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被评为美国当年(1952)的最佳小说。
1953年获得很有影响的全国图书奖,1965年又被两百多名作家、评论家一致推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版的美国最优秀小说,埃里森由此成为当代美国的著名作家。
二 、《看不见的人》的写作手法(一)自然主义、表现主义、超表现主义1.以第一人称叙事——表现主义:黑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强烈感受“看不见”《看不见的人》以第一人称叙事,从小说的总体来看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但它又不是传统的、标准的现实主义,而且有浓厚的表现主义和超表现主义的成分。
小说按照表现主义的原则,在许多地方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强烈感觉。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自我发现之旅

s o n ) 的《 看 不 见 的人 》 是 美 国黑 人 文 学 界 和 美 国文 学 公想和他沟通 . 却 换 来 雨 点 似 的 拳 头 打 在 身 上 与 黑 界 一 部 不 朽 之 作 小 说 描 绘 了在 西 方 社 会 黑 白 两种 人 兄 弟 没 有 真 正 交 流 . 同样 在 与 白人 的交 往 中 也 是 文 化 冲 突 下 黑 人 的 生存 困境 .突 出 了主 人 公 一 步 步 如 此 当诺 顿 向主 人 公 讲 述 他 女 儿 的 故事 时 . 主 人 公 从 寻找 自我 、 发 现 丧 失 自我 、 创 造 自我 、 实现 其 真 正存 却 认 为 坦 露 自己 的 内 心 世 界 是 件 危 险 的 事 : “ 没 有 人 在 的过 程 。 关键词: 寻 找 自我 创 造 自我 《 看 不 见 的人 》
能理解你 。 他 们 甚 至 会 讥笑 你 . 认为你太傻 。 ” 他 的内 心 世界是封 闭的 . 与周 围的人 , 尤 其 是 像 诺 顿 这 样 有
身 份 的 白人 是 没 有 真 正 的 沟 通 的
《 看 不 见 的 人 》 是 美 国黑 人 作 家 拉 尔 夫 . 艾 里 森 f R a l p h E l l i s o n 1 唯 一 的 一部 长 篇 小 说 . 但 正 是 这 部 小 说
在 荒 谬 的世 界 中 . 人 不 能 掌 握 自己 的 命 运 作 品 中 的主 人 公 想 通 过 自 己的 努 力 去 把握 自己 的命 运 . 可
奠 定 了 他 在 美 国 黑 人 文 学 界 和 美 国文 学 界 的 地 位 . 被 却 换 回一 次 次 地 被 命 运 作 弄 主人 公 想 得 到 布莱 索 校 称 为 现 代 美 国黑 人 生 活 的 史 诗 小 说 以第 一 人 称 为视 长 的 赏 识 . 规 规 矩 矩 地 按 他 的指 示 去 做 事 . 却 被 指 责 角. 讲 述 了一 个 美 国黑 人 青 年 在 美 国南 部 与 北 部 遭受 为连 “ 棉 花 地 里 最 哑 的黑 杂种 ” 都 不 如 他 服 从 白人 的 的种 种 不 幸待 遇 .而这 种 经 历使 他 开 始 思考 自我 的存 命 令 却 与布 莱 索 的意 图发 生 了 冲 突 他 弄 不 明 白 为什 在价 值 . 追 寻 自我 突 出 主人 公 在 黑 白两 种 文化 中经历 了 一个 寻 找 自我 . 发 现 失 去 自我 . 而 后 又 在意 识 到 自己 在社 会 中的看 不 见 的人 的地 位 .意识 到 自己 只有 与 黑 人 的传 统 文化 结 合 在 一 起 . 才 能 找 到 自我 的过 程
论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中“我”之“不可见性”与“可见性”

论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中“我”之“不可见性”与“可见性”作者:马丽娣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3期[摘要] 美国二十世纪后现代派文学的开创者——重要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在他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以黑色幽默的手法,结合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描述了“我”从一个温顺的黑人小子最终变成一个“看不见的人” 的人生经历。
这部小说对美国黑人生活状况的揭示被认为有深刻的批判现实意义,所引发的对于人类生存状况,自我身份认同的讨论也始终热烈。
[关键词] 埃里森《看不见的人》存在主义可见性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48一、《看不见的人》及其相关评论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一生中唯一一部重要作品。
它使他获得巨大荣誉,但也使他沉迷于此,醉心挤入上层社会,再无重要作品发表,并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既与自己种族的人失去联系,又没有真正得到上流社会的承认。
一如《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我”最终变成了找不到自我的“看不见的人”。
但是他的这部小说对于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冲击力至今犹存,它对美国黑人生活状况的揭示被认为有深刻的批判现实意义,所引发的对于人类生存状况,自我身份认同的讨论也始终热烈。
在《看不见的人》中,“我”,一个温顺的黑小子,因为发表了一篇阐释进步的秘诀在于谦卑的演讲,获得接近白人世界和进入大学的机会。
三年级时,被派去陪白人校董游览,无意听到了校董对自己女儿乱伦的回忆,当奉命带校董去酒店喝一杯时,校董被疯子与妓女弄得惊恐万分,夺门而逃时撞破了前额。
黑人校长却因此把“我”开除出校。
此后我几经周折磨难:被油漆公司开除,在锅炉房受伤,进医院后,医生把“我”当作试验品,使“我”丧失了记忆。
出院后,“我”在好心肠的黑女人的帮助下慢慢恢复了一部分“黑人身份”。
但“我”厌恶这个身份,甚至企图砸掉当作制门器的铁铸黑人像。
反转式结局:聚焦主体的转换与视觉倒叙的结合——以《看不见的客人》为例

马 41 马 41 虎 31 马 54 马
去 阴 214 骂 15(沅)/ 骂 55 驾 24 j=虽^ 25 骂 14 骂
声阳
44(濃)
11 骂 13 父
入声 55 抹 14
抹 14 抹 11 福 22 抹 11 抹
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读者致 歉 。
《美与时代》 编辑部 2018年 3 月 2 0 日
流派
湘北派
湘中派
湘南派
支派 岳阳
常德
长沙 衡州 邵阳 零陵
调类 调 字 调值
值例 阴乎 33 妈 55
字 调 字 调 字 调字 调 字 例 值 例 值 例 值例 值 例 妈 33 妈 55 夫 55 妈 44 妈
13(沅)/
P砰 13 麻
麻 13 麻 33 胡 23 麻 11 麻
23(濃)
上声 53 马 11
隐瞒,甚繫利用金钱让此事能销声匿迹。
不够新颖独特,.但是.它的叙亊方式与技巧却尤为突出^直得.国'
瘍:片中的律师逢一角色,一 直 © —割冰冷凶狠的面孔,步 产犯罪悬疑电影借鉴一些经验。
步紧逼的语气_ 态 度 : , 人 时 刻 陷 入 无 所 适 从 的 状 态 。这 踉我们日常认为律师是JE义的使者这一印象形成H太的反謙> 麻 因 为 这 一 確 ,才让我们飄到这样的外衣;t 下 ,是一位 * 去儿乎痛不欲生的母亲。这一大反转让观众倒吸^ 0 冷 % 也让观众感受到母亲这一角色的坚韧5 丹尼尔的父亲托马斯, 这一角色西显了普逋人的美好人性与坚定信念〇g 面对突如其 来的事故时,他从一个乐于助人、开朗热愔的老头变#沉默寡 篆 暴 躁 ,但是他仍然坚信人性的美好,也因此自己展开对案 情真相的调査,影片中劳拉这一角色,并没有太多的篇幅,多 是从他人的视角对她的插述。她可以是艾德里安眼中自私狠心 的形象,也可以是律师推测之中的良心尚未泯灭的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看不见的人》之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及效果摘要拉尔夫·埃里森的巨作《看不见的人》,标志着黑人文学的日趋成熟。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两种视角的对比展现主人公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觉醒的发展轨迹。
叙述者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取得了交叉模糊、直观以及造成悬念等艺术效果。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经验自我叙述自我效果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拉尔夫·埃里森所著的巨作《看不见的人》标志着黑人文学的日趋成熟。
《看不见的人》的叙述者是一位美国的年轻黑人,叙述者讲述了他从美国南北不同的地方不断追寻自我身份的曲折经历,“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觉醒”的过程。
自从小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但大部分是从黑人文化、意识形态与音乐性等方面进行评论,几乎没有人注意《看不见的人》恢弘的叙述构筑思维,以及“故事”和“话语”的完美结合。
一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双重聚焦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的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
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叙述声音和叙述眼光两者之间的区别:“叙述声音”就是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眼光”则指充当叙述视角的眼光,既可以是叙述者的本人的眼光也可以是其他人物的眼光。
他还提出了评论界有名的三分法,即内聚焦、外聚焦、零聚焦。
里蒙-凯南提出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特有的双重聚焦:“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两种不同视角。
埃里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选用了主人公第一人称回顾性的叙事视角,小说一开始就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把故事结局展示在读者眼前,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关心的是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小说的结局。
《看不见的人》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同一个故事。
作者时不时地采用“现在的我”的眼光审视“过去的我”。
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黑人青年“我”回忆往事的首句话为“i am an invisible man”(ellison,2000:1);末句为“who knows but that,on the lower frequencies,i speak for you?”(ellison,2000:581),可以看出,作者在整部小说当中从头到尾一直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的叙述方式。
整部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我”成为看不见的人的全部经过。
在“序曲”中,“我”居住在被人遗忘的地下室,正在“冬眠”,但是为了以后有更大的作为,在整个“冬眠”期间,主人公回顾了他自己所有的经历并且总结了教训。
在“尾声”时,“我”再回到地下室,通过写作的方式消除了一部分愤怒,从而决定结束“冬眠”,离开地下室。
“序曲”从叙述者“我”居住地下室开始,在正文中叙述者放弃叙述自我的眼光,接着使用了倒叙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回到“尾声”时又采用叙述自我的眼光。
在《看不见的人》中,作者通过采用不同的指示词表现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截然不同的想法,对比展现出现在的“我”的成熟与觉悟。
“我”的经历从一场“圣战”展开,正是由于那次高中毕业演讲的成功,“我”被盛情所邀为镇上的白人再一次发表这个演说,演说之前“我”被要求和黑人同学们一起参加“圣战”,来博得白人娱乐。
主人公心里有些疑虑,因为“我”不怎么喜欢参与格斗的这帮人,“in those pre-invisible days i visualized myself as a potential booker.t.washington.”(ellison,2000:18)作者在这里是从叙述者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从而使得读者可以很明晰地感受到叙述者和昔日之事的时间距离,展现出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是以前那样幼稚、单纯并且经常抱有幻想。
那场“圣战”结束以后,“i spoke automatically and with such fervor that i did not realize that the men were still talking and laughing until my dry mouth,filling up with blood from the cut,almost strangled me.i coughed,wanting to stop and go to one of the tall brass,sand-filled spittoons to relieve myself,but a few of men,especially the superintendent,were listening and i was afraid.”(ellison,2000:30),尽管伤口流出的血塞满了嘴巴,而且大多数白人在谈话说笑,但还是有几个人,特别是督学在听“我”的演讲,所以“我”不敢吐掉嘴里的血:“so i gulped it down,blood,saliva and all,and continued.(what powers of endurance i had during those days!what enthusiasm!what a belief in the rightness of things!)i spoke even louder in spite of the pain”(ellison,2000:40)此段之前的the past progressive tense的使用,表明作者是从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来叙事,之后括号内的“those days”表明作者又采用叙述自我的叙述视角,进而对过去“我”的所作所为作了讽刺性的评论。
演讲结束以后,“我”得到了一份州立黑人学院奖学金与一只公文包的回报。
快修完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被指派给一位白人董事诺顿先生去开车,一次不小心我们进了黑人棚户区,让白人董事诺顿先生见到了一位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同时怀孕的黑人吉姆·特鲁布拉德先生;后来,“我”又不小心把诺顿先生带到一所常有患精神病的退伍军人和妓女出入的酒吧。
由于“我”让白人董事看到了本不应该看到的地方,之后“我”就被黑人校长开除了,从此“我”就再也没有机会返回到大学校园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主人公自己所说,南方黑人学院的大学生活都是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但作者通过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选用经验自我的叙事眼光来讲述发生在过去的故事,仿佛这些故事正在发生,如:“we were passing a collection of shacks and log cabins now,bleached white and warped by the weather”(ellison,2000:46),“now”这一表示时间的词与过去进行时混合运用,产生了非常强的现时性效果。
读者通过下面的句子还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我”的内心感受:“now,riding here in the powerful car with this white man who so pleased with what he called his fate,i felt a sense of dread”(ellison,2000:40),主人公“我”和白人董事同坐一辆轿车而感到恐慌,是因为“我”的阅历和种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所造成。
“我”被学校开除以后来到了纽约,并且参加了兄弟会,有了和白人一起工作的经历后,此刻读者可以发现,现在的“我”如果有机会和白人同坐一辆轿车的话就再也不会感到那么紧张了。
“我”初到纽约后的首份工作是在“自由油漆厂”做一名工人,第一天上班就因为工厂发生意外而被迫住到了工厂的医院而接受电击治疗,此时“我”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
出院时,当“我”听到医生叫“我”的名字时:“i heard myself say,“oh!”as a pain stabled through my head and i shot to my feet and looked wildly around me sat down and got up and again very fast,remembering i don’t know why i did it,but suddenly i saw him looking at me intently,and i stayed down this time.”(ellison,2000:246)此段首先是“经验自我”的叙述视角,紧接着“i don’t know…”表明作者又运用“叙述自我”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当时的遭遇,同时交替着“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的两种叙述视角。
二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艺术效果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的双重叙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我”的故事,“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交替运用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1 交叉模糊性:主人公“我”送诺顿先生回到黑人学校当天的晚祷上:“the old man slid forward upon his hands and knees as the two white man took his arms;and now as he stood i saw one of them reach for something on the floor and place it in his hand.it waswhen he raised his head that i saw it.for a swift instant,between the gesture and the opaque glitter of his glasses,i saw the blinking of sightless eyes.homer a.barbee was blind.”(ellison,2000:133)在这里,作者又制造了悬念,通过现在的“我”放弃了叙述自我的叙事视角而转用过去的“我”的经验自我的叙事视角,作者很清楚巴比牧师是一个盲人,但故意隐瞒事情的真相。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后来知道巴比牧师原来是个盲人时,读者和当时在场的所有的听众一样会发出非常吃惊的声音。
在这里,叙述者并没有直接放弃叙述自我的视角,而是间接地把最后的结局有意识地透露给读者,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交互作用手法,取得了模糊朦胧的艺术效果。
2 直观性:在《看不见的人》中,作者在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通过变动时态等策略使叙述自我的视角与经验自我的视角相融合,使得小说的讲述具有直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