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伴性遗传(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高中《伴性遗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伴性遗传》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书写清晰、答案准确。
3.提交作业时,请标注姓名、班级、学号,以便教师批改和反馈。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与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对伴性遗传知识的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以一个具体的伴性遗传案例作为导入,如红绿色盲的遗传,引发学生对伴性遗传现象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展示红绿色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种病男性患者比女性多?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关注性别与遗传之间的关系。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伴性遗传。
4.针对本节课的伴性遗传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科普文章,向他人普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此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加深对伴性遗传知识的理解。
5.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a.伴性遗传病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有哪些?
b.如何预防和治疗伴性遗传病?
c.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为什么伴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4.案例分析,巩固提升: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手段:提供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独立分析。
5.课堂小结,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教学手段:利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进行总结。
6.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与伴性遗传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请学生完成课本中伴性遗传的相关练习题,巩固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类型及遗传规律。
2.结合课堂所学的伴性遗传案例,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遗传图解题目,并尝试解答。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关于伴性遗传的知识,包括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相关概念和遗传规律,以及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2. 伴性遗传中的相关概念,如伴性遗传、伴随性别、伴性连锁等3. 伴性遗传的实际应用和意义4. 伴性遗传与一般遗传规律的区别和联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伴性遗传与一般遗传规律的区别和联系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示例分析和综合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讲授,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通过示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通过综合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伴性遗传的基本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

2. 讲授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伴性遗传的特点、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等内容。

3. 示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中的相关概念和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

4. 综合练习(3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学生可以单独完成练习,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和解答。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课堂设计小贴士1. 在讲授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时,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5高三生物伴性遗传学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5高三生物伴性遗传学案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5高三生物伴性遗传学案苏教版【考纲要求】伴性遗传(Ⅱ)【复习要求】1.伴X显性、伴X隐性及伴Y遗传的特点2.减数分裂与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的联系3.遗传图谱分析及概率运算【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一:性别决定的方式类型X Y型ZW型性别♀♂♀♂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生殖细胞染色体组成举例说一说自然界中雌雄个体的比例接近1:1原因?探究活动二:伴性遗传病的类型和规律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红绿色盲)(1)相关的基因型(见下表)女性男性表现型基因型(2)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1)相关的基因型(见下表)女性男性表现型基因型(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巩固练习】1. 雄蛙和雌蛙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XY和XX,假定一只正常的XX蝌蚪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变成了一只能生育的雄蛙。

用此雄蛙与正常雌蛙抱对交配,其子代的雄蛙(♂)和雌蛙(♀)的比例为(假定在正常情况下发育)( ) A.♀∶♂=1∶1B.♀∶♂=2∶1 C.♀∶♂=1∶0 D.♀∶♂=3∶12. 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母亲为携带者,父亲色盲,生下4个孩子,其中一个正常,2个为携带者,一个色盲,他们的性别是( )。

A.三女一男或全是男孩 B.全是男孩或全是女孩C.三女一男或两女两男 D.三男一女或两男两女3.(2012江苏)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 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D.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4.某女孩是红绿色盲患者,其母亲是血友病患者,医生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不需做任何检查,就能判定该女孩的父亲和弟弟的表现型是()A.两者都是色盲患者 B.两者都是血友病患者C.父亲是色盲患者,弟弟是血友病患者D.父亲是血友病患者,弟弟是色盲患者5. (2012江苏)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复习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有关伴性遗传的知识,包括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相关概念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伴性遗传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2. 教学难点:伴性遗传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复习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2. 复习伴性遗传相关概念3. 伴性遗传的应用举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举例说明,让学生复习并加深对伴性遗传的理解。

2.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答疑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五、教学过程1. 复习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1)通过复习课件和教材内容,让学生回顾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结合实例阐述伴性遗传的过程和特点,让学生对基本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

2. 复习伴性遗传相关概念(1)复习表型、基因型、遗传规律等相关概念,强化学生对伴性遗传相关概念的理解。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3. 伴性遗传的应用举例分析(1)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伴性遗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颜色盲、血友病等。

(2)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伴性遗传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和应用。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师讲解,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2. 教材:让学生回顾教材内容,加深理解。

3. 实例案例:通过实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

七、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知识测验:设计简单的知识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教学反思本次复习课通过复习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举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三新”背景下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复习课《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2024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三新”背景下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复习课《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方法
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讲解与演示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生动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伴性遗传的规律和分子机制。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让学生了解XY型性别决定方式;通过讲解人类的色盲遗传,让学生了解ZW型性别决定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伴性遗传的规律和分子机制。
各阶段设计意图
各阶段设计意图:
1. 情景导入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学习任务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讲解与演示设计意图:通过讲解与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伴性遗传的规律和分子机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鼓励学生提问,并通过提问与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和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关于伴性遗传的问题,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伴性遗传的规律和分子机制。
5.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深入研究和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和分子机制,以及伴性遗传在医学和遗传病研究中的师提问学生关于性染色体的组成和性别决定方式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来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伴性遗传》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复习课对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伴性遗传》复习课将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份关于《伴性遗传》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伴性遗传】是生物学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染色体上的一对非同源基因,以及它们所编码的性状在遗传过程中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现象。

在复习课中,我们将通过回顾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的规律、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复习遗传学基本概念、遗传规律以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遗传学基本概念、遗传规律、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教学难点:伴性遗传的交叉与连锁的区别,伴性遗传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伴性遗传相关的小问题或者是趣味性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为后续课堂的学习做一些铺垫工作。

2. 复习基本概念(10分钟)通过快速回顾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例如:基因、等位基因、染色体等,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举例,回顾孟德尔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等遗传规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规律。

4. 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家族遗传病的阐述,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

通过讲解伴性遗传的计算方法和步骤,结合实例讲解,并给予学生反复训练的机会,以帮助他们更加熟练地解决伴性遗传的计算问题。

6. 性状的连锁和交叉(15分钟)巩固学生对性状的连锁和交叉的认识,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复习课教学设计《伴性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掌握这一知识点对于理解遗传规律和遗传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这一知识点的复习课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伴性遗传》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理解伴性遗传的分子基础。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伴性遗传的遗传模式;- 能够解释伴性遗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分子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伴性遗传的遗传模式和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纺锤体抑制现象的概念和实验发现;- 纺锤体抑制现象在性染色体遗传中的生物学意义。

- 理论授课:通过PPT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以及伴性遗传的分子基础。

- 实验探究:结合实验案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理解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 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对伴性遗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或者引言,引导学生了解伴性遗传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第三步: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结合实验案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理解纺锤体抑制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第四步:讨论交流(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探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伴性遗传》适用对象:高中生物课程,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伴性遗传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3.能够理解并解释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伴性遗传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表现;3.伴性遗传与性别相关的特点;4.伴性遗传的应用。

教学方式: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教科书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表现;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伴性遗传的应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实例引入伴性遗传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2.理论讲解:介绍伴性遗传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伴性遗传在实际中的表现,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伴性遗传的应用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伴性遗传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中的实际应用的理解;6.总结: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伴性遗传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学手段:1.讲义:为学生提供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3.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实验演示或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4.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引导他们进行分组讨论和思考。

评估方式:1.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和发言情况;2.测试成绩:通过课后测试或考试,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来评估其对伴性遗传的掌握情况;4.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堂作业,检验学生对伴性遗传知识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 伴性遗传(第1课时)》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及学习目标】
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重难点分析】
垂点: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解决方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牛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 者的比例。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牛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分别运用正推和逆推的方法归 纳各种伴性遗传的特点,充分理解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1、 直接引入复习课题,分析近4年甘肃(新课标II )高考题涉及到本节内容的题目分 布情况,要求学生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

2、 教师整合学生问题,给出木节复习要点:(1)生物性别决定方式。

(2)伴性遗传的 类型及特点。

(二)讲授内容
一、 伴性遗传的概念
1、 学牛阅读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具遗传方式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 叫做伴性遗传。

2、 根据关键词“性染色体”,“与性别冇关”,简单复习性别决定相关知识。

课件展 示性別决定过程,并及吋进行针对训练。

3、 课件展示X, 丫染色体的形态,引出伴性遗传的几种方式。

【针对训练1】关于果蝇性别决定的说法,下列哪一点是错i 吴的(A )
①性别决定的关键在于常染色体②雌性只产牛•含X 染色体的卵细胞③雄性产生含X 、Y 两 种性染色体的精了H 比例为1 : 1④含X 染色体的呢了是雌配子,含Y 染色体的祀了是雄配 子
A. ①④
B.③
C.②
D.①和③
【针对训练2】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叙述,正确的是(C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 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
C. 位于X 或Y 染色体上的棊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与一定的性別相关联
D. 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二、 分析伴X 隐性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
1、 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是位于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让学生写出色盲基因和正常基 因。

2、 让学生说出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请学生上黑板写出几种婚 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原二中生物组

3、布置学牛思考讨论后师牛共同归纳岀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致病基因是山哪个体传递來的?用成员编
号和“一”写出
色盲基因的传递途径: —8-14 °
(2)若成员7和8再生一个孩了,是色
盲男孩的概率为葩,是色盲女孩的概率为
三、分析伴X 显性遗传病——抗维生
素D 佝偻病 1、学生说出控制抗维生素D 佝偻病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是显性棊因,并写出患病 棊因和止常基因。

2、 7牛写出正常人和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 师牛共同归纳伴X 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针对训练4】一个患抗维生素D 佝偻病(该病为X 显性遗传)的男子与正常女子结 婚,为预防生下患病的孩子,进行了遗传咨询。

你认为下列的指导中有道理的是( )
A.不要牛:育
B.妊娠期多吃含钙食甜
C.只生男孩
D.只生女孩
四、简单介绍伴Y 遗传特点及实例
整合所学的知识归纳岀遗传病的五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 显性遗传、伴X 隐性遗传、伴丫遗传。

【学法指导】“三步法”快速突破遗传系谱题
1. 判断遗传方式
首先,确定是否为伴Y 遗传
其次,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然后,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 遗传
若无上述特征,只能从町能性大小推测
2. 确定棊因型
3. 计算相关概率
【高考演练】
(2014新课标II )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 型。

如图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 遗传,图小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 变界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 (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2) 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 染色体上,依照Y 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 第III 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慕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 ______________ (填个体编号)。

(3) 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 染色体上,则系谱图屮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填个体编号)。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XY 型
1、 性别决定类型 3
2、 X, 丫染色体的形态IzW 型
【针对训练3】下图是一色肓的遗传系谱:
(1)
14号成员是色盲患者,
二、 伴X 隐性遗传病——人类红绿色盲 1、 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2、 儿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3、 伴X 隐性的遗传病特点
三、 伴X 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 佝偻病 仁止常人和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2、伴X 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四、伴Y 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学法指导】“三步法”快速突破遗传系谱题
资料《三维设计》—— P169: 1> 2 ; P170: 3、4 ; 课时作业——P289: 2、3、4、5; 【巩固 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