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外敷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外敷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外敷肛门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和困扰。

中医在诊治肛门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辨证论治和中药外敷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中医认为,肛门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外感六淫等。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证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常见的肛门疾病及中医辨证1、内痔内痔是指肛门齿状线以上的直肠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中医辨证主要分为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等。

风伤肠络证:表现为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肛门瘙痒。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多因风邪侵袭,损伤脉络所致。

湿热下注证:便血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多由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而成。

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常因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肛门所致。

脾虚气陷证:肛门坠胀,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托回,便血色淡红。

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多因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无以摄纳所致。

2、外痔外痔是指发生于肛门齿状线以下的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的肿块。

中医辨证常见的有湿热下注证、血瘀气滞证等。

湿热下注证: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肛缘肿物突起,肿胀灼热,触痛明显,伴有心烦口苦,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多因湿热下注,脉络阻滞所致。

血瘀气滞证:肛缘肿物突起,疼痛剧烈,持续不减,排便、坐卧均受影响,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

多因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所致。

3、肛裂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的一种疾病。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煎煮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煎煮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煎煮肛门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和困扰。

中医在肛门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辨证论治和中药煎煮是重要的环节。

中医认为,肛门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

常见的肛门疾病如痔疮、肛裂、肛瘘等,其病因病机各有不同。

痔疮的辨证,主要分为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等。

风伤肠络证,多因外感风邪,热结肠燥,或内蕴热毒,灼伤血络所致。

表现为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肛门瘙痒等。

湿热下注证,常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而发病。

症状为便血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或不能回纳,肛门灼热疼痛,分泌物增多等。

气滞血瘀证,多因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致。

主要表现为肛缘肿物突起,疼痛剧烈,内痔嵌顿,表面紫暗,舌紫黯,脉弦涩。

脾虚气陷证,多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引起。

常见症状为肛门坠胀,内痔脱出需手法复位,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少便溏等。

肛裂的辨证,主要有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证、气滞血瘀证。

血热肠燥证,因血热内燥,灼伤肠道津液,导致大便干结,排便时撑破肛门而发病。

表现为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肛门裂口色红。

阴虚津亏证,多由阴虚内热,津液不足,肠道失润所致。

其症状为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便时疼痛伴少量出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气滞血瘀证,则是由于气机不畅,瘀血阻滞肛门而发。

主要表现为肛门刺痛,便时加剧,肛门裂口色紫暗。

肛瘘的辨证,分为湿热下注证、正虚邪恋证、阴液亏虚证。

湿热下注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内生湿热,下注肛门而发病。

症状为肛周经常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

正虚邪恋证,常因久病体虚,余邪未尽所致。

表现为肛周流脓液,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神疲乏力。

阴液亏虚证,多因久病伤阴,阴虚内热而发。

主要症状为肛周瘘口,周围皮肤暗红,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常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

肛肠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特点

肛肠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特点

肛肠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特点肛肠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包括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

中医在诊治肛肠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其辨证论治方法具有鲜明的特点。

中医认为,肛肠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

首先,从病因病机来看,常见的原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外感六淫等。

饮食过于辛辣油腻、饮酒过度,容易导致湿热内生,下注肛肠,引发痔疮、肛周脓肿等疾病;长期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可使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肛肠部位气血瘀滞;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会损伤人体正气,使肛肠失去正常的防御功能;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也可能侵袭肛肠,引发疾病。

在辨证方面,中医注重对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

对于痔疮患者,中医会观察痔核的大小、颜色、质地,以及便血的颜色、量和伴随症状。

如果便血鲜红,量多,痔核脱出后可自行回纳,多为风伤肠络或湿热下注证;若便血色淡,量少,痔核脱出后需用手回纳,甚至不能回纳,多为脾虚气陷证。

对于肛裂患者,中医会关注疼痛的性质、程度,以及排便情况。

若疼痛剧烈,呈周期性,伴有便秘,多为血热肠燥证;若疼痛较轻,持续时间较长,大便不干,多为阴虚津亏证。

中医治疗肛肠疾病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风伤肠络证的痔疮患者,治疗常以凉血祛风为主,方剂可选用凉血地黄汤加减;对于湿热下注证者,以清热利湿为法,常用脏连丸加减;脾虚气陷证则以补中益气为主,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肛裂的血热肠燥证,多以清热润肠通便为治则,方选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阴虚津亏证则以养阴清热润肠为主,可选用润肠汤加减。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有多种外治法应用于肛肠疾病的治疗。

例如,中药熏洗法,通过温热的药液熏蒸和浸泡肛门局部,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中药栓剂或膏剂外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能有效缓解症状;针灸疗法,选取特定的穴位,如长强、承山、足三里等,通过针刺或艾灸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促进肛肠疾病的恢复。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五行治疗肛肠疾病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五行治疗肛肠疾病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五行治疗肛肠疾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行学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将世间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肛肠科学巧妙地运用五行学说的原理,为肛肠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脏。

而肛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五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从木与肝的角度来看,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肛肠局部气血瘀滞,引发痔疮、肛裂等疾病。

治疗时,可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常用的药物如柴胡、郁金、青皮等,以恢复肝气的疏泄功能,促进气血流通。

火与心相应,心主血脉。

若心火亢盛,灼伤阴血,可导致血热妄行,引起肛肠部位的出血,如内痔出血。

此时,需清心泻火、凉血止血,可选用黄连、栀子、犀角等中药。

土与脾关系紧密,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生,下注大肠,可导致泄泻、痢疾等肛肠疾病。

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为主,常用的药物有白术、茯苓、山药等。

金与肺相关,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若肺气不利,肃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可出现便秘等病症。

治疗时应宣肺降气、润肠通便,可选用杏仁、桔梗、紫苏子等。

水与肾对应,肾主水,藏精。

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可致虚寒性肛肠疾病,如直肠脱垂。

治疗当温补肾阳,常用药物有肉桂、附子、肉苁蓉等。

在中医五行治疗肛肠疾病的过程中,还需注重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相生关系意味着相互滋生和促进,相克关系则表示相互制约和克制。

例如,木生火,肝血可以滋养心血。

在治疗心的病症时,有时需要从肝论治。

而木克土,肝气太过可能会克伐脾土。

当脾土虚弱时,不仅要健脾,还需疏肝,以防肝气乘脾。

此外,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季节气候等因素,综合运用五行理论进行治疗。

比如,在夏季,火气较旺,对于心火亢盛导致的肛肠出血病症,治疗时要更加注重清热泻火;而在冬季,寒气较重,对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肛肠疾病,温补肾阳的力度则需适当加大。

肛肠疾病辩证分析

肛肠疾病辩证分析

肛痈辩证分析1.湿热蕴结证症舌脉: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皮肤煅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湿热蕴结肛门,局部气血郁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故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皮肤焮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2.气滞血瘀证症舌脉:肛门局部肿起,疼痛较轻,触之硬结,皮色正常或发黯,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或涩。

病机分析:气滞血瘀,肛门局部气血不通,经络阻塞,郁结不散,故局部肿起,触之硬结。

因以气滞血瘀为主,热象不明显,故皮色正常或发黯。

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或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3.火毒炽盛证症舌脉: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伴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病机分析:湿热蕴久,或血瘀日久,化火生毒,火毒炽盛,热盛肉腐则成脓,形成肛痈。

局部气血郁阻,不通则痛;因火毒炽盛,不能消散,故疼痛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因火毒致肛周红肿。

舌红,苔黄,脉弦滑均为热盛之征。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4.阴虚毒恋证症舌脉:肛周肿痛,皮色黯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盗汗。

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分析:阴虚火旺,邪毒不尽,局部气血不畅,故肛周肿痛,皮色黯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

午后潮热,心烦口干,盗汗。

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象。

治法:养阴清热,祛湿解毒。

肛瘘辩证分析1.湿热下注肛周经常流脓,色黄质稠,肛门胀痛,局部灼热,肛固有溃口,按之有条索状通向肛内;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肛门,气血壅滞,日久不去,郁久化热,肉腐成脓,故见肛周流脓,色黄质稠。

肛门胀痛,局部灼热;邪毒旁窜,则成索状管道;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肛肠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诊断和治疗肛肠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在中医肛肠科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肛肠科学中,这一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对于常见的肛肠疾病如痔疮,中医会根据其不同的表现进行辨证。

内痔常见的证型有风热肠燥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等。

风热肠燥证的患者,多表现为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肛门瘙痒,伴有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等症状。

此时,治疗应以清热凉血祛风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凉血地黄汤。

对于湿热下注证的患者,常见症状为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或不能回纳,伴有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等。

治疗则以清热利湿止血为主,常用的方剂如脏连丸。

肛裂也是肛肠疾病中的常见病症。

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与燥邪侵袭、血热肠燥、阴虚津亏等因素有关。

对于早期肛裂,若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时肛门疼痛伴少量出血,舌苔黄燥,多为燥邪侵袭、血热肠燥。

治疗上以清热润燥通便为主,可选用麻子仁丸加减。

而对于陈旧性肛裂,患者常有肛门周期性疼痛、便后疼痛持续时间长、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症状,多属阴虚津亏。

此时,应以养阴清热润肠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润肠汤。

肛周脓肿在中医属于“肛痈”的范畴。

其辨证主要分为热毒蕴结证、火毒炽盛证和阴虚毒恋证。

热毒蕴结证的患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伴有恶寒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等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火毒炽盛证则表现为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伴有高热、烦躁、便秘溲赤、舌红绛苔黄燥等,治疗应泻火解毒透脓,方剂可选透脓散加减。

阴虚毒恋证常见于脓肿后期,症状为肛周肿痛不甚,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治疗以养阴清热解毒为主,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葛根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葛根

肛门疾病的中医辨证与中药葛根肛门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不便。

中医在治疗肛门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药调理,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在众多中药中,葛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中医认为,肛门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有饮食不节、久坐久立、劳累过度、情志失调、外感六淫等。

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肛门部位的疾病。

从辨证的角度来看,肛门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湿热下注证:多因饮食不洁,过食辛辣肥甘,湿热内生,下注肛门所致。

患者常表现为肛门坠胀疼痛,便血色鲜,肛门局部红肿灼热,伴有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热毒蕴结证:多由外感热毒之邪,或体内热毒炽盛,蕴结肛门而成。

其症状为肛门肿痛剧烈,持续不减,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气滞血瘀证: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久坐久立,气血瘀滞于肛门所致。

主要表现为肛门刺痛,有肿物脱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中气下陷证:常见于久病体弱或劳累过度之人,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导致肛门坠胀,肿物脱出,伴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在治疗肛门疾病时,中医会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葛根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在肛门疾病的治疗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

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功效。

在肛门疾病的治疗中,葛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葛根具有升阳止泻的作用。

对于中气下陷型的肛门疾病患者,葛根可以升举阳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改善肛门坠胀、肿物脱出等症状。

其次,葛根能够生津止渴。

肛门疾病患者往往由于疼痛、出血等原因,导致体内津液损伤。

葛根的生津作用可以补充体内的津液,缓解口渴、咽干等症状,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大便的通畅。

此外,葛根还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疾病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疾病

中医肛肠科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疾病在中医的领域中,肛肠科疾病的治疗并非简单的对症处理,而是遵循着辨证论治这一核心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肛肠科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

辨证论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肛肠科疾病,这一原则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中医会对肛肠科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

了解患者的大便情况,是干燥还是稀溏,排便是否困难,有无便血,便血的颜色是鲜红还是暗红,以及排便时是否伴有疼痛等。

同时,还会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起居、情志状态等,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与肛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比如,对于痔疮患者,如果其便血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回纳,伴有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中医认为这多属于风热肠燥证。

治疗上应以清热凉血祛风为主,常用的方剂如凉血地黄汤加减。

再如,肛裂患者排便时疼痛剧烈,便后疼痛持续一段时间才能缓解,伴有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多属于燥热内结证。

治疗则以清热润肠通便为主,可选用麻子仁丸加减。

在肛肠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中,舌象和脉象的观察也非常重要。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能提示体内有湿热;舌淡苔白、脉沉细,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通过对这些细微征象的辨别,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除了内服中药进行治疗,中医肛肠科还会运用外治法来配合辨证论治。

对于内痔出血,可采用栓剂纳肛、中药熏洗等方法。

如果是肛周脓肿,未成脓时可外敷金黄膏消肿散结;已成脓则需要及时切开排脓,并配合中药坐浴以清热解毒、祛湿消肿。

对于肛肠疾病术后的患者,辨证论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气血亏虚、伤口愈合缓慢等情况。

此时,中医会根据具体的辨证结果,给予益气养血、托里生肌的中药内服,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中医还强调情志因素在肛肠疾病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施护】
(一)辩证要点
1.辨内外痔 生于肛门齿线以上,黏膜下的痔上静脉丛发生扩大和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为内痔;生于肛管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反复发炎而形成的为外痔。内痔的主要症状为便血,较大的内痔伴有拖垂;外痔的主要症状为坠胀、疼痛和异物感。
2.辨虚实 内痔实证者下血鲜红,或便前便后,或量多量少,或如射如滴,湿热下注者,其血色污浊;虚证者,下血色淡而清,或晦而不鲜。内痔较大者伴有肛门脱垂。气虚者,痔核脱出不纳,肛门有下坠感。血虚者,痔核脱出,便血量多色淡。
肛 裂
肛裂是指肛管后正中位(少数在前正中位)由于反复损伤和感染引起的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溃疡,经久不愈。其典型的症状是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和便秘。好发于肛门后、前正中位、以肛门后部居多。肛裂最多见于中年人,但也可发生与老人及小儿。在肛门直肠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痔疮。
西医学中的肛裂,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治疗代表方:脏连丸)
(3)脾虚气焰
症候表现:肛缘肿物隆起,肛门坠胀,似有便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无力。多见于经产妇、老弱体虚者。
护治法则: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痔外治法:
1.内痔
(1) 熏洗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脱出时。将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湿敷。具有活血止痛、收敛消肿等作用,常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等。
西医学中的各期内痔和各种炎性外痔,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或便秘、久泻、久痢、妊娠多产 、负中远行等导致湿热下注,血行不畅,血液淤积,经络阻滞,淤血浊气下注肛门而形成。内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静脉壁薄弱,失去了正常的弹性,加之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远行、负重等,导致血行不畅,血液淤积,热与血相搏,结滞不散而成。外痔的发生多因湿热下注或肛门裂伤、毒邪外侵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或热迫血下行,愈结不散而成。
(二)辩证分型
1 、内痔
(1) 内伤肠络
证候表现:大便带血,呈滴血或喷射状,颜色鲜红,兼有肛门瘙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治疗代表方;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
证候表现:便血颜色污浊,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肛门灼热,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弦数。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治疗代表方;脏连丸)
肛肠疾病中医辨证论治
———————————————————————————————— 作者:
———————————————————————————————— 日期:
二.肛肠疾病
肛肠疾病是指因风、湿、燥、热、气虚、血虚等引起的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一系列疾病。常见的有痔、肛隐窝炎、肛裂、肛痈、肛瘘、脱肛等。中医文献统称为痔疮、痔漏。本节主要介绍痔和肛裂。
护治法则: 补气升提 。(治疗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苔淡黄,脉弦涩。
护治法则:行气活血。(治疗代表方;止痛如神汤) (2) 湿热下注
证候表现:便后肛缘肿物隆起不缩小,坠胀明显,甚则灼热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 气滞血淤
证候表现:肛门肿物易脱出,易因炎症、水肿而发生嵌顿,触痛明显,肛门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水肿,舌黯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疗代表方;止痛如神汤)
(4) 脾虚气陷
证候表现:肛门有下坠感,痔核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面色无花,少气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于外伤、感染及肛门内括约肌痉挛等因素有关。阴虚津乏或热结肠燥而致便秘,干硬的粪便常引起肛管皮肤的损伤,是产生肛裂的基础;肛隐窝感染,炎症向肛管皮下部蔓延,致使皮下脓肿破溃而成肛裂;由于肛管部位的慢性刺激,使肛门内括约肌处于痉挛状态,黏膜肌层和肛管皮肤弹性减弱,紧张力增强,致使肛管皮肤撕裂。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主要辨虚实。实证多因大便坚硬干燥,强怒损伤肛门成裂,或因气滞血瘀,结于肛门,肠道气化不利,大便失于推动,滞而不行,久则干结,用力则损伤肛门成裂,常由风热燥火结于胃肠,灼伤津液,水不行舟而成。临床多见于形体健壮者,并有肛门刺痛,脉数有力等。虚证则多因年老体虚,产后血虚,大量失血,阴血亏虚,肠道失养,津亏肠燥,大便秘结而成。虚证多见于形体衰弱者,并伴有面色萎黄,脉细无力等。
(二)辨证分型
1.血热肠燥
证候表现:大便数日一行,质干硬,便时肛门疼痛、滴血或手纸染血,裂口处色红,腹部胀满,小便黄,舌红,脉弦数。
护治法则:清热润肠通便。(治疗代表方:凉血地黄汤合麻仁丸)
2.阴虚内热
证候表现:大便干结,便时疼痛伴点滴下血,裂口深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而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并由此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痔是常见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好发于成年人,在肛门直肠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工作与生活。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有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之分。
内痔指发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又称里痔,以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外痔指发生于肛门齿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破裂或反复炎症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以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混合痔是指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兼有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
(2) 敷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手术后换药,将药膏或药散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等作用。常用药物有马应龙痔疮膏、桃花散、生机玉红膏等。
(3) 塞药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门,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如化痔栓。
2 .外痔
(1)可用苦参汤煎水冲洗,以便预防感染。
(2)外痔肿痛时,用痔疮膏或黄连膏外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