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有机肥料新标准
有机肥料新标准NY525-2011要点

有机肥料新标准 NY525-2011有机肥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有机肥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以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和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加工的下脚料为原料,并经发酵腐熟 后制成的有机肥料。
本文件不适用于绿肥、农家肥和其他农民自积自造的有机粪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01 化学试剂 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制备 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8576 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测定 真空烘箱法 GB 18382 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 GB 1887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T 19524.1 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GB/T 19524.2 肥料中蛔虫卵死亡率的测定 HG/T 2843 化肥产品化学分析常用标准滴定溶液、标准溶液、试剂溶液和指示剂溶液 NY 884 生物有机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有机肥料 Organic Fertilizer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经过发酵腐熟的含碳有机物料,其功能是改善土壤肥力、、提供植 物营养、提高作物品质。
3.2 鲜样 Fresh Sample 现场采集的有机肥料样品。
4 要求 4.1 外观颜色为褐色或灰褐色,粒状或粉状,均匀,无恶臭,无机械杂质。
4.2 有机肥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1 的要求。
表1项目指标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以烘干基计)/(% ) ≥45总养分(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质量分数(以烘干基计)/(%)5.0≥水分(鲜样)的质量分数/(%) ≤30酸碱度(pH)5.5—8.54.3 有机肥料中重金属的限量指标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有机肥料新标准ny525-

有机肥料新标准NY525-2011有机肥料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有机肥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以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和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加工的下脚料为原料,并经发酵腐熟后制成的有机肥料。
本文件不适用于绿肥、农家肥和其他农民自积自造的有机粪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01 化学试剂滴定分析(容量分析)用标准溶液制备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8576 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测定真空烘箱法GB 18382 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GB 1887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T 19524.1 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GB/T 19524.2 肥料中蛔虫卵死亡率的测定HG/T 2843 化肥产品化学分析常用标准滴定溶液、标准溶液、试剂溶液和指示剂溶液NY 884 生物有机肥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有机肥料 Organic Fertilizer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经过发酵腐熟的含碳有机物料,其功能是改善土壤肥力、、提供植物营养、提高作物品质。
3.2 鲜样 Fresh Sample现场采集的有机肥料样品。
4 要求4.1 外观颜色为褐色或灰褐色,粒状或粉状,均匀,无恶臭,无机械杂质。
4.2 有机肥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项目指标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以烘干基计)/(% )45≥5.0总养分(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质量分数(以烘干基计)/(%)≥水分(鲜样)的质量分数/(%)≤30酸碱度(pH) 5.5—8.54.3 有机肥料中重金属的限量指标应符合表2的要求。
有机肥料 标准

有机肥料标准
有机肥料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原材料:有机肥料的原材料应来自于动植物的有机物质,如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食品废弃物等。
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物质或工业废弃物作为原材料。
2. 生产过程:有机肥料的生产过程应符合环保要求,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添加剂或转基因技术。
生产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处理和发酵措施,以确保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充分分解和稳定。
3. 营养成分:有机肥料应含有适量的氮、磷、钾等植物所需的营养成分,并具有合理的比例。
此外,有机肥料还应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有益微生物,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全面营养。
4. 确认标识:有机肥料应在包装上标明“有机肥料”字样,并注明其成分、营养成分含量和使用方法等信息。
同时,应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和认证,以确保有机肥料符合标准要求。
以上是一般认可的有机肥料的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有机肥料的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
ny2541-2014有机肥料的标准

NY/T 2541-2014《有机肥料的标准》是由我国农业部颁布的国家标准,该标准旨在规范有机肥料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保障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有机肥料的定义、分类、质量要求以及标识等方面对该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1. 有机肥料的定义有机肥料是指由动物粪便、植物秸秆、沼气污泥等有机物质经过发酵、腐熟而成的肥料。
与化学肥料相比,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微生物和有效养分,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农药残留,对土壤和环境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
2. 有机肥料的分类根据原料种类和生产工艺不同,有机肥料可以分为畜禽粪便肥料、秸秆腐熟肥料、沼气废渣肥料、生物有机肥料等几大类别。
在实际生产和使用中,不同种类的有机肥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料。
3. 有机肥料的质量要求《有机肥料的标准》规定了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等多项质量指标。
其中,有机质含量是评价有机肥料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养分含量则直接关系到其营养价值和使用效果。
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是有机肥料中需要严格控制的有害成分,其超标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4. 有机肥料的标识根据《有机肥料的标准》,生产厂家应在产品包装或标签上标注有机肥料的名称、成分、含量、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农户正确选择和使用有机肥料,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标有“有机认证”标志的有机肥料还需符合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的要求,可通过专门机构进行认证和监督,确保其符合有机产品的质量标准。
《有机肥料的标准》不仅规范了有机肥料的生产和质量要求,也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生产和使用中,各方应严格按照该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提高有机肥料的质量和使用效果,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有机肥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应用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有机肥料国家标准及各个指标的检测方法

有机肥料的国家标准及各个指标的检测方法简介:本文介绍了生物有机肥肥料的国家标准,以及各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具体包括:有效活菌数,有机质,水分,PH,粪类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N,P5O2,K2O,重金属等指标的测定方法和流程。
可供同行人士参考,可大大缩减您查阅资料的时间,本文采用word文字编辑,下载后可以直接复制粘贴.一.各个指标的标准2.重金属指标二.各个指标检测方法1.有效活菌数的测定(1)稀释称取固体样品10g,加入带玻璃珠的100ml的无菌水中,静置20分钟,在旋转式摇床上200r/min充分震荡30分钟,即成母液菌悬液。
用5ml无菌转液管分别吸取5ml上述母液菌悬液加入45ml无菌水中,按1比10进行系列稀释,分别得到10-1,10-2,10—3、、、稀释倍数的菌悬液。
(2)加样及培养每个样品取3个连续适宜稀释度,用0.5ml无菌移液管分别吸取不同稀释度菌悬液0。
1ml,加至预先制备好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分别用无菌玻璃刮刀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均匀地涂布于琼脂表面.每一稀释度重复3次,同时以无菌水作空白对照,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菌落识别根据所检测菌种的技术资料,每个稀释度取不同类型代表菌落通过涂片、染色、镜检等技术手段确认有效菌。
当空白对照培养皿出现菌落数时,检测结果无效,应该重做。
(4)菌落计数以出现20—30个菌落数的稀释度的平板为计数标准,(丝状真菌为10—150个菌落数),分别统计有效活菌数目和杂菌数目。
当只有一个稀释度,其有效菌平均菌落数在20-300个之间时,则以该菌落数计算.若有两个稀释度,其有效菌落数在20—300个之间时,应该两者菌落总数之比值决定,若其比值小于等于2应该计算两者的平均数;若大于2,则以稀释度小的菌落数平均数计算.有效活菌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同事计算杂菌数。
N1=(x*k*v1/m0*v2)*108 N2=(x`*k*v1/v0*v2)*108式中:N1-—————质量有效活菌数,单位为亿每克;N2——-——-体积有效活菌数,单位为亿每毫升;x·——————有效菌落平均数;K———————稀释倍数;V1—-————-基础液体积,单位为毫升;V2—-—-———菌悬液加入量,单位为毫升;V0—————--样品量,单位为毫升;M0-—————-样品量,单位为克.2.有机质的测定(1)方法原理用定量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在加热条件下,使有机肥料中的有机碳氧化,多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同时以二氧化硅为添加物作空白试验。
有机肥新标准 有机质

有机肥新标准有机质
是指由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经过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有机
肥是一种天然的肥料,它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
植物生长,同时还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为了规范有机肥的生产和
使用,我国制定了新的有机肥标准。
新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机肥的定义、分类、质量要求、生产和使用
等方面。
其中,有机肥的定义是指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和养分,能够
改善土壤肥力和促进植物生长的肥料。
有机肥分为动物性有机肥、植
物性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三类。
质量要求方面,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
不得低于25%,总养分含量不得低于5%,重金属含量和有害物质含
量要符合国家标准。
生产和使用方面,有机肥的生产应符合环保要求,使用时应按照植物的需求量施用,避免过量使用。
有机肥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土壤肥力。
同时,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可以促进
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品质。
有机肥还可以减少化肥的使
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然而,有机肥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有机肥的养分含量较低,不能
满足植物的高产要求。
其次,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需要一定的技术和
管理水平,否则容易造成土壤污染和植物病虫害。
此外,有机肥的价格较高,不利于农民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有机肥是一种天然的肥料,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新的有机肥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规范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提高有机肥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机无机肥料新标准

有机无机肥料新标准有机无机肥料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对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有机无机肥料的使用也日益广泛。
为了规范有机无机肥料的生产和使用,我国于近日颁布了新的有机无机肥料新标准,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新标准对有机无机肥料的生产、质量、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首先,针对有机肥料,新标准规定了其原料的选择和使用,严格规范了有机肥料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保证了有机肥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对于无机肥料,新标准规定了其成分含量、生产工艺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无机肥料的有效成分含量和安全性。
此外,新标准还对有机无机肥料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量进行了规定,以避免过量使用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
有机无机肥料新标准的颁布,对于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方面,新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有机无机肥料的质量,促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安全化。
另一方面,规范有机无机肥料的使用将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机无机肥料新标准的出台,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新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确保有机无机肥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农民在使用有机无机肥料时,也应按照新标准的要求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造成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有机无机肥料生产和使用的监管,确保新标准的有效实施。
总的来说,有机无机肥料新标准的颁布,对于推动农业生产的优质化、安全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方应共同努力,严格按照新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和使用,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新标准的引领下,我国的农业生产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有机肥料新标准

有机肥料新标准一、引言有机肥料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健康。
为了规范有机肥料的生产和使用,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有机肥料新标准。
本文将对有机肥料新标准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二、原料要求1. 有机肥料的主要原料应为动植物残体、畜禽粪便等有机物质。
2. 原料应无恶臭、无有害微生物及病虫害。
3. 禁止使用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等有害物质作为有机肥料原料。
三、外观要求1. 有机肥料应呈均匀的颗粒状或粉状,无结块、无霉变。
2. 颜色应为深褐色或棕色,有光泽。
四、堆肥质量要求1. 有机肥料应经过堆肥处理,充分腐熟。
2. 堆肥过程中应控制温度、湿度和pH值等参数,保证微生物的活性。
3. 堆肥成品应无害虫、无杂草种子、无病原菌。
五、有机质含量要求1. 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含量应不低于30%。
2. 有机质含量越高,说明肥料的质量越好。
六、氮、磷、钾含量要求1. 有机肥料中的氮、磷、钾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以保证肥效。
2. 不同类型的有肥料对氮、磷、钾含量的要求不同,应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和标识。
七、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要求1. 有机肥料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2. 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过高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其含量。
八、微生物指标要求1. 有机肥料中的微生物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以保证肥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常见的微生物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具体要求应根据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有机肥料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有机肥料新标准
新版有机肥料标准(NY 525-2012)已于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为能让广大肥料生产者和销售者充分学习、领会2012版有机肥料标准。
本文将新旧标准的主要差异作以简要的比较解读,为生产、流通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一点参考。
旧标准对有机肥料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然而,随着有机肥料市场的壮大,旧标准的部分指标限值已经滞后于有机肥料行业的发展。
为此,农业部组织了专家在综合科研院所、企业、流通商、肥料用户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旧标准的部分技术指标进行了修改,制订出了NY 525-2012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
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在增强了对有机质和总养分含量的要求,放宽了对有机肥的水分含量和酸碱度的要求,同时也对大肠杆菌值进行了重新定义;而在肥料的质量安全方面,新标准严格了重金属含量的限量指标。
一、新旧两版有机肥料标准的主要差异。
(一)新标准放宽了质量指标的要求。
新标准将有机肥料的水分含量由≤20%放宽至≤30%,酸碱度(pH)由5.5~8.0放宽为5.5~8.5。
对水分含量和酸碱度要求的放宽是为了满足企业和用户在生产和应用的要求,由于旧标准对水分要求严格,生产企业不得不增加了成粒后继续烘干这个环节,产生了不必要的能耗。
虽然新标准水分含量有所增大,高水分也容易滋生肥料中杂菌,而新标准对蛔虫卵和大肠杆菌值指标没有变化,保证了质量,防止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
对生产企业来说,仍需对有机肥原材料和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总之,新标准结合实际地对有机肥水分的放宽,一方面可以做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在保证产品合格的情况下给肥料
中有益的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新标准重新定义的技术指标。
有机质含量是有机肥料关键的技术指标,其含量决定了肥料的商品性。
然而无论是企业还是质检部门在实际的肥料检测工作中,对有机质的检测方法一直有争议,给肥料生产配方和指导施肥带来不便。
新标准选择GB18877-200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为有机质测定方法,增加了氧化校正系数 1.5,新标准对有机质含量检测的重新定义,与GB18877-2002一致,解决了存在的争议,有利于对有机肥的质量控制。
(三)新标准严格要求的技术指标。
有机肥的总养分含量低是有机肥难以取代化肥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有机肥中的总养分含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由于有机肥原料来源多样,容易带来重金属污染。
因此,新标准一方面提高了有机肥的养分含量要求,将总养分(N+P2O5+K2O)含量从≥4.0%提高至≥5.0%;另一方面,对有机肥中的重金属含量作出了更严格的限制(见表1)
表1有机肥中重金属的限量标准对比(mg/kg )
Cd Pb Hg Cr As
(旧标准) 3.0 100 5.0 300 30
(新标准) 3.0 50 2.0 150 15
二、新标准对有机肥料行业发展的影响
新标准的实施,将对有机肥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强调了肥料企业的环境责任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节能减排、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
新有机肥料标准的放宽了水分要求,此可在生产中减少了反复加热环节,以煤为燃料的烘干设备会消耗大量能源。
烘干过程高温和碱性环境很容易使氮素变成氨气挥发.而造成有机肥氮养分的损失,干燥过程中持续的高温和低湿度的环境使微生物活动几乎停止。
总之,如果对有机肥料选择不科学干燥,既引起环境污染,又会使资源浪费。
(二)强调了企业的食物链安全责任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是食物链的核心环节,食物链营养健康与安全是肥料产品创新和标准的共同的追求。
新标准对有机肥料中的重金属限量标准更加严格,新版标准中为食物链安全设置了第一道防线。
因此,新标准执行后,企业应改变以往将有机肥作为工农业废弃物出路的思路,应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生态农业提供优质、安全的有机肥肥料产品上来。
有机肥企业应增强维护食品安全的使命感,加大优质有机资源开发和生物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共同做好食物链的最前沿的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