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的《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化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后续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本节课主要围绕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定义、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原子中的数量关系以及电子的排布规律。
(3)学会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并能解释一些基本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原子的定义、原子结构以及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为: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应用。
教学重点之所以选择这些内容,是因为它们是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难点则是因为电子排布规律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理解和掌握。此外,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离子化合物等打下基础,因此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疑问、反馈评价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2.生生互动:分组讨论、实验合作、互相评价等,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利用游戏化教学促进“微粒观”建构——以“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为例

利用游戏化教学增进“微粒观”建构——以“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为例引言:现代教育要求老师在教室教学中接受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同砚的进修爱好和乐观性。
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游戏元素融入到教育环境中,可以培育同砚主动探究和自主进修的能力。
本文以“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增进同砚对“微粒观”的建构。
一、游戏化教学的观点与特点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将游戏元素融入到教学中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入游戏的情境、规则和目标,激发同砚的进修爱好和主动性。
游戏化教学不仅可以提供进修内容和技能,还能增进同砚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育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游戏化教学中,同砚可以通过实践探究和互动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游戏化教学在“原子的结构”课程中的应用在“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中,同砚初次接触原子结构的基础观点,此时通过引入游戏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同砚更加直观地理解“微粒观”并建构相关的观点。
1. 设计游戏情境在教室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个任务场景,让同砚化身为探险家,探究未知的“微粒世界”。
通过设计迷宫、收集珍罕之物等游戏情境,激发同砚的爱好和求知欲。
在游戏情境中,同砚可以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互动沟通,逐渐建立起对“微粒观”的认知。
2. 制定游戏规则在游戏化教学中需要设定明确的游戏规则,以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例如,可以要求同砚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指定数量的原子结构模型,或依据原子数量进行游戏排名。
通过竞争和合作,激发同砚的乐观性和探究欲望。
3. 设置游戏目标合理设置游戏目标是游戏化教学的关键。
在“原子的结构”课程中,可以将游戏目标设置为同砚能够娴熟精通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并能用简易的语言描述出来。
通过游戏目标的设定,可以引导同砚主动进修,达到进修效果。
三、游戏化教学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估在实施游戏化教学时,需要遵循按部就班、循环迭代的原则。
起首,激发同砚对游戏情境的爱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理解记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原子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数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想象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结论来源于事实依据,化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提前把本节课需要交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打印在A4纸上发给每一位学生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的地位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如果我们抛弃化学变化这个限制,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化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经历上百年的探究才凝练出书本中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来一起感受原子结构的探究史吧!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原子的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的球体(说到道尔顿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他还为化学做过什么贡献吗?)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同学们想一想汤姆孙发现电子意味着什么?有的同学说的很好,原子里有电子意味着道尔顿的实心球说法是错误的,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到了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既然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那我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请同学们填写任务单的第一个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会表现出什么现象?教师解答:每个轰击粒子都应该表现出同一种现象。
于是他就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在轰击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
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
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3.2原子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此外,学生应该掌握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元素。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引导探究法: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互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与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关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题目。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5.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人们通过对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已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知的重要成果。
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本课中,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
所以,本课在整个的化学知识体系中作用十分重要。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又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困难,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原子到底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等等。
在教学中可以自制或借鉴一些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课时2 离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3.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并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回顾】通过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回顾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和原子。
【过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哪些这些微粒有多小呢?【类比】1.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人教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教案:第1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分钟练习1学生通过书写Li、Be、B的原子轨道表示式,巩固泡利原理和
轨道表示式书写
1分钟发现问题2学生思考基态C原子轨道表示式的可能书写方法。
1分钟知识讲授2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介绍洪特规则。
4分钟练习2学生通过书写7~24号元素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式书写。
教师根据学生对Cr元素轨道表示式的书写,简介洪特规则特例。
1分钟练习3学生通过书写Cu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
式书写。
2分钟知识讲授3教师通过以上核外电子的排布,给出能量最低原理的定义。
1分钟小结学生整理归纳电子在原子轨道排布的三原则。
4分钟思考与练习学生通过讨论问题,运用电子排布三原则分析综合问题。
1分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
同时提出新的问
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出下一节内容。
环节二环节三通过学生活动诊断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系结构的联系,落实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族、分区的划分
了解化合价与族的关系,过渡元素的特点
【元素周期表的未来】
通过学生活动展望元素周期表远景图,预测119号元素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来诊断学生对于构造原理和元素周期表关系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一电离能变化的一般规律,找到其与电子排布的联系
【电离能与化合价的联系】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逐级电离能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将此作为诊断学生的活动
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1.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增排列的序列称为元素周期系。
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呈现元素周期系的表格。
元素周期系只有一个,元素周期表多种多样。
注意:1 .元素周期系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_呈现元素周期系. X,尸元素周期表!决定I只有一种绘制‘右干种.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原子序数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根据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可以解释元素周期系的基本结构。
(1)周期(七横七周期,三短四长)(2)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i根据构造原理,将能量相近的能级分为一组,按能量由低到高可分为7个能级组,同一能级组内,各能级能量相差较小,各能级组之间能量相差较大。
ii每一个能级组对应一个周期,且该能级组中最高的能级对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和表格数据特点,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应的能层数等于元素的周期序数。
生周期性的重复。
的关系同军褥丽西丸制作的。
元素形成周期系的根本原因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3)根据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中元素种类数 元素周期系中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第一周期从IS 】开始,以"2结束,只有两种元素。
中间按照构造原理依次排满各能级。
其余各周期总是从〃 S 能级开始,以〃 p 结束,递增的核电荷数(或电子数)就等于每个周期里的元素数。
具体数据如下:周期ns —*np 电子数 元素数目—• Is 1-2 2 2 二 2sL2 2P 「6 8 8 三 3s 1 23p, 68 8 四 4s l-23d l-104p |-6 18 18 五 5s i-24d l-105p |-618 18 六 6sl 2 4f l i4 5dl l0 6P 「6 32 32 七7sL2 5fll4 6d 「l 。
7P 「63232小V f - 546讣77f5£ Kd 访]规律:递增的核电荷数二元素个数六32七32五18周期一元素数三 四18若以一个方格代表一种元素,每个周期排成一个横排,并按S 、p 、d 、f 分段,左侧对齐,可得到如下元素周期表:【思考与讨论】1950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推荐了一张元素周期表,书末的元素周期表就是参照其新版 请问:怎样将图1-17变成书末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交流理解核外 电子排布 与元素周 期表中周 期与族之 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
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原子弹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威力呢?原子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秘密呢?(板书题目)(视频)原子弹
爆炸时产生的蘑
菇云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看视频
感受到原子
弹的威力
设置情境,引入问题,激
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与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过渡新课教学。
一、原子的构成
张开想象的翅膀:
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 导入原子构成发展史
介绍汤姆生与卢瑟福的成就用语言激发学生
的兴趣
介绍几位科学家
的成就,并把学
生的想象与科学
家联系上。
提出各种猜
想如:球、
很小、南
瓜…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
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
观领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为什么大多数带正电的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方向上的偏转,极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被反弹?
原子核小到什么程度
多媒体展示体育场与蚂蚁的比较
原子核很小,但是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继续观看动画,大家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引导学生动手用大括号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表示出来激励学生:谁愿
意来亲自操作一
下,体验一下卢
瑟福实验的情
景。
请这位同学
说一说你看到
α粒子是如何
运动的?
让学生发挥自己
的想象力想像原
子内部的原子核
和原子的比例
引导学生分析粒
子运动的原因
引导学生自己比
喻原子与原子核
体积
投影展示原子核
的构成的动画
板书原子的结构
将学生分成小组
讨论找出规律并
将规律书写在黑
板
一名学生拖
动鼠标,其
他学生观察
我看到光屏
在正面时接
收到的α
粒子最多,
在侧面较
少,还有极
少数的在背
面出现。
学生做出各
种猜想:
1原子象地
球原子核象
乒乓球。
2原子象大
象原子核象
小蚂蚁。
3原子象西
瓜原子核象
西瓜籽。
观看动画再
次对原子的
内部结构加
深
小组讨论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
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
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激
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发现原
子的内部结构,使学生有
很强的成就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
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
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激
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
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
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
激起无穷的想象。
设问: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投影)
原子种类质
子
数
中
子
数
核外电
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8 8 8
钠11 12 11
磷15 16 15
硫16 16 16
氯17 18 17
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写出找到发现的规律
思考并回答。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阅读教材P54第1-2自然段和图
3-10,并提炼出核心内容。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讲解】
(1)原子核与原子的相对大小关系。
(2)(投影)以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为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并讲解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层的划分。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基本规则(略)。
倾听,理解:(1)原子核很小,
居于原子中心;(2)电子在一
个很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
倾听,理解核心内容:(1)能
量较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
区域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通
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2)
从里到外,依次记作第一层、
第二层……第七层,分别用K、
L、M、N、O、P、Q七个符号表
示。
倾听,理解,记录。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
习惯。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倾听,思考,认识原子结构示
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模型。
【问题3】观察图3-12所示的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看看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下
表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