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新技术的特征及评价研究

临床新技术的特征及评价研究
临床新技术的特征及评价研究

临床新技术的特征及评价研究

黎明、国祥、罗长坤

(第三军医大学训练部临床管理处,,400038)

摘要:提出了临床新技术具有相对先进性、技术创新性、临床实用性、应用可及性和伦理可行性5大特征;结合管理实践,建立了临床新技术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临床新技术评价的应当把握导向性、激励性、实用性和综合性4项原则。

关键词:临床新技术特征评价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Clinical New Techniques/Chen Liming,Liu Guoxiang,Luo Changkun.//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 2010,17(3):02-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we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inical new technique.Based on our administration practice, we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linic new technique,and verified in our practice. We also probed into some principles followed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Key words Clinical New Technique, Character, Evaluation

First-auther’s address Section of Clinical Administration,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38,China

开展临床新技术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医院科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临床新技术已成为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1][2]。技术评价是新技术临床

准入和应用推广的基础,也是医院实施激励、扶持措施的前提[3]。

1.临床新技术的特征

临床新技术是一个相对概念,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结合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功能定位,我们将临床新技术定义为:在一定围开展较早、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应用价值较大,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或治疗确有成效的临床新业务、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规,也包括对临床诊疗器械、药物、试剂等进行的技术革新、改造和应用功能拓展等[4]。

临床新技术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1.1相对先进性

一方面,新技术必须是先进的,或者说相对于常规诊疗手段而言是先进的;另一方面,这种先进性又具有相对性,即在一定的时间、地域和应用上具有相对先进性。

1.2技术创新性

这种创新,既可以是原始的核心技术创新,也可以是既往成熟技术的改进和革新。由于临床技术的应用性特征,大多数临床新技术的创新性体现在多种成熟或相关领域技术的集成(如信息技术、材料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移植或者应用围的拓展等方面,甚至仅仅是成熟技术的改进或完善等。

1.3临床实用性。

一方面,临床新技术必须是能够应用于临床,帮助解决临床诊疗的现实问题,区别于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和实验室技术;另一方面,临床新技术应该是相对成熟的,其核心

技术必须被证明是安全的,即便未能在临床得到验证,其理论上也必须是严谨可行的;同时,临床新技术还必须有明确的应用围和较广的应用前景。

1.4应用可及性

由于临床新技术直接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应用成本(主要指经费)应该是可以承受的,其开展的条件应该是相对容易满足或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这些条件在不同的社会及机构背景下,满足的程度不同,既包括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也包括技术储备、管理制度、协作机制、机构人员资质等软件条件。没有可及性也就谈不上实用性。

1.5伦理可行性

即临床新技术的开展必须满足医学伦理要求,符合社会公序良俗。任何违背社会伦理的新技术,既难以被患者所接受,同时也潜伏了安全隐患。即便医患双方(个体)都接受但如果构成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挑战,往往也是不可行的。社会伦理对于临床新技术的要求,往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因此,临床新技术的伦理可行性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背景。

2.临床新技术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临床新技术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即引导临床技术发展)、鉴定功能(确认临床新技术的价值)、选优功能(即水平的高低)、激励功能(即调动医务人员创新积极性),从而可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基于对临床新技术特征的把握,我们参阅相关文献,结合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功能定位,建立了我校的临床新技术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践研究。

2.1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定性(水平)评价标准和分项评分标准2部分构成,只有多数专家定性评价确认且分项评分达到60分以上者,方可确认其评价等级。

2.1.1定性评价标准

共分三级五等,即一级甲等、一级乙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二级甲等、二级乙等(国先进或领先)和三级地区领先水平。定性评价依据主要包括开展时间、应用病例数、关键技术水平等方面,其中甲级要求在地域最早开展,乙级则要求成功开展的医疗机构不超过5家,且距离最早开展时间的在1年以。

2.1.2项目量化评分标准

根据临床新技术特征,我们设定了9个评分项,并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其相应权重;每个评分项按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对应计76-100、51-75、26-50、0-25分,具体分值由评审专家确定。每个分项得分与相应权重的积为该分项得分;各分项得分之和为项目总得分。项目量化评分的意义:一是确认该项目具备的等级条件;二是项目的排序依据。评分项目包括创新性、有效性、可推广性、效益贡献等9个方面,并根据专家咨询法赋予不同权重。

2.2 评价实践

在健全管理制度、建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我校每年对各附属医院的临床新技术进行评定。评定按照形式审查、同行函审、集中评审的程序进行。

2.2.1形式审查。主要审查申报项目是否属于规定受理围,重点审查项目的合法性和

真实性。

2.2.2同行函审。为确保临床新技术的权威性,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邀请国知名专家进行同行评审,把函审结果作为集中评审的基本依据。

2.2.3集中评审。考虑到不同学科发展水平的差异和鼓励不同学科和谐发展的需要,按照“专业评审与综合评定相结合”的原则,在同行专业评审的基础上,邀请多个专业专家组成终评专家组,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集中评审。

评审结束后,对评定结果进行进行为期2周的公示,再发布评审公告。评审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业绩考核体系。

3.讨论

技术评价作为临床新技术应用管理的重要方面,其结果既是实施激励的基础,也是作为项目推广或应用管理的依据。因此,开展临床新技术评价,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3.1 导向性原则

作为医疗管理机构,其政策导向在于鼓励创新[2][3],因此,标准中的创新性权重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对于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贡献等也是重要的评价因素;而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其政策导向可能更关注管理的规[5],因此其评价标准体系应重点在技术安全性把关、人员和机构资质审核、社会资源消耗评价等方面。国医科大学对于附属医院的管理模式有多种[6],其新技术评价的着眼点各不相同。我们的定位是,以鼓励创性为主要的出发点,把安全性、伦理与病人接受度作为否定性指标,兼顾激励和规的平衡。

3.2 激励性原则

开展新技术对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都意味着高风险;尤其是占主导性地位的医务人员,承担的压力和风险更大。因此,除了在法律法规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外,还必须有一定的配套激励措施。我们在尽可能确保评价体系科学和评价程序公平的基础上,将开展临床新技术情况直接纳入医务人员的任职评价、职称晋升等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并建立了高水平临床创新成果者的晋升“绿色通道”,高职人员任期无创新成果实行“一票否决”,有力地推动了临床技术创新。

3.3 实用性原则

临床新技术必须能够解决临床现实问题,直接服务对病人的诊疗服务。我们明确了临床新技术评价受理围,将不能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排除在受理围之外;在评价体系中,围绕实用性要求,从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可推广性、病人接受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以区别于临床科研。

3.4 综合性原则

临床工作经验性强,定量评审常常有失偏颇,而经验评价又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在评价体系设计中,我们特别注重定性判断和定量相结合,项目水平按照评定标准,由评审专家根据经验判定;同时,评审专家根据评审标准,对每一个评分项进行量化评分。量化得分是项目定级的门槛,即只有达到一定的得分标准,其评价意见才能有效。在评价组织上,我们注重专业和综合的结合。即参考科技成果评审办法,先请全国同行专家进行项目的专业评审,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综合性医院的特点,

再邀请若干专业的临床专家组成进行综合评价。

在建立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连续三年组织对附属医院开展临床新技术进行评价,共受理推荐项目223项,经形式审查、公示评议、同行函审、集中评审等环节,最后认定的项目总数、项目水平和学科分布基本反映了我校附属医院的临床技术创新态势,受到专家的认同。同时,我们将评审结果和医务人员晋职晋级、经济奖励等挂钩,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有力地推进了附属医院的技术建设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魁,吴伟斌,蒲金辉,等.军队医院开展特色技术管理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2,9(5):438-439.

2.周典,心报.医院新技术与新项目的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217-219.

3. 马德库,林宝昌,王伟刚,等.医疗技术分类项目管理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1):40-41.

4.罗昌,罗长坤,黎明,等.综合性医院开展临床新技术管理的实践[J].医学,2009,38(11):1411-1412

5.金虹.医疗新技术期待规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05,22(10):30-32

6.黎明,戢强,袁蕾,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管理的有效模式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34-35.

发表于《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3):2-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