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基础知识与赏析

合集下载

书法作品赏析

书法作品赏析

书法作品赏析书法以用笔为上,精妙的用笔是一幅作品经得起久看、细看和反复品味摩挲的重要因素。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书法作品赏析,希望你们喜欢。

书法作品赏析书法的“十美”一、形态美书法以用笔为上,精妙的用笔是一幅作品经得起久看、细看和反复品味摩挲的重要因素。

“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若“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平齐”那样机械而单调的排列,就势必破坏字形的结构美。

姜夔《续书谱》中说:“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之精妙也”。

相传王羲之写点“万点异类”,再看杨凝式的《韭花帖》、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几乎找不出形态相同的点画。

而这些形的变化,又都是在笔势的作用下产生的,显得自然,其基本笔调协调统一,合乎情理,圆笔的婉媚,方骨的雄强,藏锋的含蓄,露锋的神气,不同的形态变化可以给观赏者不同的艺术感受。

用笔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而且还包括角度上的微妙变化。

切忌横画如梯架,不见到有平齐的笔画排列在一起,故善书者贵能于不平中求平,不齐中求齐,不匀称中求匀称,才能给观赏者以一种美的享受。

二、质地美“质”是指点画的质地、质感、份量、力度、文采等。

有质感的点画,其意味风韵,浑厚含蓄,其表虽朴实而无外饰,其里却“藏骨抱筋,含文包质”,这是一种内在而深刻的美。

颜真卿的《祭侄稿》、杨凝式的《韭花贴》、李建中《土母帖》和張旭《古诗四帖》,尽管风格不同,但都能给人以一种浑厚饱满、沉着顿挫、痛快淋漓、骨肉相称的艺术感受。

这种线条在“内容”上是丰富而充实的。

“笔中有物”,正是指此而言。

故富有质地美的点画,其画的两面往往不光而毛,或挺拔有力,或婀娜凝练,如飞入动,笔韵流畅,无凝滞板之势。

这种深得“疾涩”的用笔,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深厚功力和纯熟的笔墨技巧,以及雄健的笔力,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相反,一些浮薄扁平、墨不入纸、版刻光滑、怯弱无力、抛筋露骨、臃肿露肉、龌龊渣残的笔画,往往失去用笔的自然美,皆非书者所宜。

书法审美与基本技法

书法审美与基本技法

书法审美与基本技法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意境,也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法审美是指对于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和赏析,而基本技法则是实现书法作品形成的基础,以下将分别从书法审美和基本技法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书法审美指的是通过欣赏与鉴赏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美感。

书法审美的关键在于提高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情趣,正确认识和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对于书法作品的欣赏,需要根据书法作品的内容、构图、结构、笔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解读。

此外,审美还需要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书法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能够传递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

这也是为什么在书法界重视书法的“泼墨飞动”和“气韵生动”的原因。

其次,基本技法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它是通过对书法字型、笔画、构图、字体规范等的学习和掌握来实现书法作品的合理组织和形成。

在书法创作中,需要注重笔法的灵活运用和技巧的掌握。

书法的笔法主要包括直笔、横平、点、撇捺、折钩等多种基本笔法,这些笔法不仅要求结构严谨,还要求笔画的速度、力度、厚薄、虚实等方面的掌握。

此外,构图是书法作品的基本要素,它决定了作品是否美观和舒展。

书法构图要求有板有眼,刚柔相济,同时还要有内韵和外韵的协调。

字体规范是书法创作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要求书写时要按照一定的字形规范进行写作。

综上所述,书法审美和基本技法是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书法审美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书法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美感。

而基本技法则是实现书法作品形成的基础,它需要通过对字型、笔画、构图、字体规范等的学习和掌握来实现书法作品的合理组织和形成。

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书法审美和基本技法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写出更加精湛和优秀的书法作品。

书法学习入门知识

书法学习入门知识

书法学习入门知识·书法欣赏的方法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

”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

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

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

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

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

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

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

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

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

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张扬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

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高能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黑格尔说:"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法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现他个性的一些特点"。

书法虚实美漫谈书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与古代文化思想相映成趣,了解这一点会使我们从另一个度品度书法,加深对书法艺术的体悟。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它以线条为基本表现语言,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是虚的体现。

但同时它又以汉字为书写对象,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它同时具有实指性,是实的化身。

书法融虚实于一体,兼收古代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学科的诸多因素,表达物象更为独特、深邃,更加博大精深。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书法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不仅要求字体的形状和布局,还要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本文将从书法的起源、分类以及欣赏与赏析等方面探讨书法的魅力。

一、书法的起源与分类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

在甲骨文、金文和篆字的基础上,经过演变和整理而形成了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的书体形式。

1.楷书:楷书起源于东汉时期,是对篆书的改进。

它以直线为主,笔画平整,字形规整,清晰易懂。

楷书字体端庄大方,被广泛应用于印章、书法作品和书籍中。

2.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笔画流畅,扁平而简洁,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一般用于记事、书信等实用场合。

3.草书:草书起源于汉朝,是书法中最具艺术创造性的一种形式。

草书的字迹横空出世,形态多变,笔画迅疾奔放,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力量和个性。

4.隶书:隶书是汉代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制定的一种官方字体,其字形严谨简洁,线条纵横交错。

隶书主要用于文书、碑铭等场合。

二、书法的欣赏与赏析书法艺术的欣赏与赏析需要准确把握字体的韵律、筆画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的笔墨情趣。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1.韵律与节奏:字体的韵律是指笔画的顺序、距离和力度等因素所造成的节奏感。

通过欣赏字体的韵律,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的力度变化和情感表达。

2.构图与布局:书法艺术中的构图和布局是指字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合理的构图和布局可以使字体在纸面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使欣赏者产生舒适的感觉。

3.笔画与用墨:通过观察字体的笔画和墨迹的运用,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笔墨情趣和个性特点。

一支硬笔或毛笔,一块墨,通过精准的运笔和呈现,带给观者视觉上的享受。

4.意境与情感:书法艺术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适合教师的书法内容

适合教师的书法内容

适合教师的书法内容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对于教师来说,掌握一定的书法知识和技巧,不仅可以提升自身修养,还能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个适合教师的书法内容,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书法艺术于教学中。

一、毛笔书法基础知识作为教师,掌握毛笔书法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教师应了解毛笔的结构和分类,掌握毛笔的正确握持方式和书写姿势。

其次,教师需要学习基本的笔画和字体,如横、竖、撇、捺等,掌握常见字体的结构和特点。

此外,了解毛笔书法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

二、书法教学方法与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来进行书法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毛笔,帮助他们掌握书写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书法水平。

三、书法与教学融合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与各个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为教学增添色彩。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欣赏和赏析,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文字之美。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书法作品讲解历史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此外,书法还可以应用于作文教学、美术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书法艺术欣赏与鉴赏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书法艺术欣赏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习他们的技法和风格,培养学生的艺术眼光和感受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书法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提高他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五、书法与教师个人修养作为教师,修养是非常重要的,而书法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种方式。

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练习书法,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和艺术修养。

通过书写和欣赏书法作品,教师可以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从而更好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精编初中语文专题辅导资料 书法(解析版)

精编初中语文专题辅导资料 书法(解析版)

精编初中语文专题辅导资料书法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书法内涵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二)书体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篆)、燕书(包括燕行)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1.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zhòu)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2.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如《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

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

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

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

四面刻,均为隶书。

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

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3.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

书法的赏析与领悟

书法的赏析与领悟

书法的赏析与领悟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艺术形式。

通过书写的艺术感受和笔墨境界,书法传达着深邃的思想和美学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书法赏析的重要性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领悟。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字的形状和结构,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作者的心境和个性。

通过观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欣赏到每一笔每一画所蕴含的气韵和艺术力量。

例如,一幅行云流水的行书,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豪放和洒脱;一幅严谨而庄重的隶书,则表达了作者的严谨和认真态度。

通过书法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字体之美、布局之美,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同时,书法赏析也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中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欣赏和研究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在书法中,我们可以找到儒家思想的形而上的追求,可以感受到佛教艺术的内心平静,可以领悟到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品格。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书法赏析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求作者在书写之前心境平和,专注致志。

在观赏书法作品时,观者也需要放松身心,沉浸其中。

通过书法赏析,我们可以体会到书写的过程中需要专注和纯粹,能够使我们暂时摆脱繁杂的思绪和外界的纷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书法赏析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还能够对我们的心灵成长和修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书法赏析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毅力。

书写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探索,需要反复的修正和调整。

通过欣赏和学习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书法家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于细节的执着。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缺乏耐心和毅力,过度追求瞬间的满足。

而书法赏析通过让我们对一件事情深入去思考和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毅力,使我们更加懂得在琐碎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现了王羲 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书 之造诣。
2、《祭侄季明文稿》
颜真卿其人其书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故又称“ 颜平原”,官至“鲁郡公”,故亦称“鲁公”。颜真卿中唐 代是一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相传他少时家贫 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其楷书点如坠石,厚重 雄伟,质朴自然,与王羲之追求的妍雅之美截然不 同,他的行书,多为手稿,竟从不经意处发挥,故 显得很自然洒脱。
《兰亭序》。
《兰亭序》解读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 得极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 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 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 忽右,气韵生动,
“趣舍万殊静
躁不同”这几
字,形势倾斜,
忽左忽右,气
韵生动。
总之,《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

云梦睡虎秦简:是隶书初创于秦的标志性材料。秦隶在 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 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二)简朴方正时期--------西汉至东汉 前期隶书 西汉早期隶书多采用实用性用笔, 没有 粗细相间,缺乏墨韵。结字没有要求,在 改秦篆的圆转为方折的同时,产生了破坏 “平衡”的笔画,在文字的最后一笔,出 现所谓的“隼尾”。 到了较为成熟的西汉,将竖画、横画都掺 和“隼尾”,使古隶早期不平衡的结字又 趋于平衡。
鼎盛
公良欧 权、阳 等薛询 稷、 、虞 颜世 真南 卿、 、褚 柳遂
明清
台阁体、馆阁体
文宫 所廷 用起 楷草 书诏 书告 体等 公
元:赵孟頫
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
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
欧阳询
源出于汉隶 受北 朝书法影响 特点: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作品: 墨迹有《卜商帖》、 《张翰帖》等, 碑刻有《九成宫醴泉 铭》、《皇甫诞碑》 等
书法知识 与赏析
重庆市垫江第五中学校 李凯军

什么是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 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 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 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 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 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 楷之间的过渡。
二、隶书知识与赏析
泰山刻石: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
可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 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 字体,小篆。线条圆 润流畅,疏密匀停, 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 受。唐张怀瑾称颂李 斯的小篆是:“画如铁 石,字若飞动”。
隶书的起源

2隶书的创始者——秦代程邈 隶书相传是秦代书家程邈所作。 程邈,秦代下杜人,初为县之狱吏,他对文字很有研 究,后因得罪了秦始皇,被囚在云阳(今陕西省淳化 西北)狱中。 他感到当时官狱公牍繁多,篆书结构复杂,书写不便, 因此就在原来大小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削繁就简, 变圆为方,拟定了一批日常应用的标准隶书,成隶书 3000字奏之。 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而且起用为 御史,并以其所创造的隶书发交官狱应用佐书,故曰 “隶书”。所以世称程邈为“隶书之祖”。
东汉隶书刻石欣赏
子游残石
汉元初二年(115) 六月刻,隶书。碑 断为二,下截存78字,上截存93字。 此碑是汉隶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 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 则疏朗有致。康有为评其书“有浑厚 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殆,《 张黑女碑》所从出也。”


裴军纪功碑



此碑全称《汉敦煌太守 裴岑纪功碑》。汉永和 二年(137)八月立,隶 书,6行,行10字 。 此碑字体系以篆入隶, 圆劲古厚,气势磅礴。 字形较它碑为长,宽博 大度,章法茂密。 清方朔谓其书“雄劲生 辣,真有率三千人禽王 俘众气象。乃以篆为隶, 由篆变隶之渐也。”
作品:
《多宝塔》、《东方画赞 碑》、《麻姑仙坛记》、 《郭家庙碑》,《颜勤礼碑》 等
簪花仕女图
40
勤礼碑
麻姑仙坛记
多宝塔碑
41
柳公权
站在巨人的肩头
从钟书、王书中化出 从欧、褚中化出 从颜书中化出
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 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 遒劲丰润,自名家。 ----宋朱长文《墨池编》
作品: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43
玄 妙 观 重 修 三 门 记
44
小结
产生 楷书 演变与成熟 顶峰与延续 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峭拔精劲,瘦而不枯
点画圆浑厚实,整体气 势雄伟饱满 瘦硬,内敛 点画分明、结字 稳定的法度规范
赵孟頫
45
四、行书知识与鉴赏

什么是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 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 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 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 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 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 的叫“行草”。
三、楷书知识与赏析
一、什么是楷书 二、楷书的发展 三、楷书的特征 四、鉴赏课本上楷书作品
一、什么是楷书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 等,是“八法”齐备、结体方 正,继篆隶书之后广泛使用和 流行的又一种汉字“正体”。
二、楷书的发展
东汉
萌芽
魏晋
成长
体取 汉代 字隶 书 成 为 通 行 的 正
隋唐
《兰亭序》之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 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 亭,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以表示 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那天,大家坐在水边随 意取饮,作诗唱和。这些诗集江在一起称为“兰亭诗 ”,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36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37
皇甫诞碑
九成宫醴泉铭
38

“如高峰之坠石, 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 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 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 角,如一波之过笔”。
39
颜真卿
一反初唐书风 特点: 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 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 气概凛然
行书的发展
成熟:东晋 “二王” 唐代:颜真卿、李邕、杨凝式、李建中 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薛绍彭、岳飞
元代:赵孟頫
明代:文徵明、董其昌 清代:傅山 清后期:何绍基、赵之谦
三大行书欣赏
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 《黄州寒食诗》。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
隶书发展简史

(一)、篆隶混参时期-------秦代隶书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 整无波磔。

云梦睡虎秦简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 和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 正秦隶的资料。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 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快” 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 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华山庙碑


全称《汉西岳华庙碑》。东汉 延熹八年(165)立, 22行,行 37字。 此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其结体 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 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是汉 隶中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代表 作品。 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 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 清朱彝尊谓;“汉隶凡三种: 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 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 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 当为汉隶第一品。”
特点:
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柳字一字值千金”
作品: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 石》、《玄秘塔碑》、《冯宿碑》、 《神策军碑》。 墨迹《蒙孟頫
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提倡学习晋唐经典风格,他的楷书主要继 承唐人传统。
特点: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 体严整、笔法圆熟、世 称“赵体”,


汉阳嘉残 碑 133年 横平竖直, 蚕头雁尾, 无论点画 还是结体, 都是已经 成熟而且 典型的隶 书。此碑 书法方整 秀劲,波 挑夸张, 飘逸多姿, 允称汉隶 中之佼佼 者

汉熹平石经残 石,东汉熹平 四年(175)刻 石,是隶书字 体成熟以后的 标准楷模。隶 书字体由此广 被天下,成为 流行字体。
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
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贴兰亭序》、《祭侄文
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1、《兰亭序》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
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 王右军”。他出身于东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王氏家 族,本人的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 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又博览李斯、曹喜、 梁鹄、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擅长隶、 楷、行、草诸书体,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
赵崡《石墨镌华》云:“西汉 石刻传者极少,此字简质古 朴。”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 谓其“浑沦朴古,隶法之未雕 凿者也。”


(三)、蚕头雁尾时期--------东汉中后期 正体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发展经历过两个阶段。 一是结体由圆转变为方折。字形由颀长变为扁平, 笔画上将回环缭绕的线条切割为一段一段的横的 和竖的短线。 二是在短线的基础上加以粗细变化,产生出横、 竖、撇、捺、点各种形状不同的笔画。因此进入 东汉,隶书的发展着重于点划形式的突破,一波 三折,蚕头雁尾等写法逐渐成熟。
汉《石门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