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对今天高校办学的启示
稷下创新心得

稷下创新心得稷下创新心得篇1探索未知,实践创新:探索与思考的结晶背景介绍:稷下学宫,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学术机构之一,以其包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和卓越的创新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旨在探索稷下学宫的创新精神,以期为现代创新实践提供启示。
概览:稷下学宫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其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学宫内部设有不同学派,各学派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态系统。
这种多元化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者们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术进步。
价值:稷下学宫的创新精神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学术领域,不同学派之间的竞争促进了知识的繁荣和思想的解放。
在社会生活方面,创新精神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
例如,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竞品对比分析:与稷下学宫相比,现代的创新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改进:首先,缺乏多元化的学术氛围。
现代学府往往过于强调学科的划分,导致学者们难以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
其次,竞争机制不完善。
在现代的创新实践中,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得优秀的创新项目难以脱颖而出。
最后,社会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项目往往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制约了创新的发展。
可靠性:稷下学宫以其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学宫内部的学者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推动了学术和社会的进步。
这些优秀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靠性依据,证明稷下学宫的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学术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性:稷下学宫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其敢于挑战传统、勇于突破束缚的思想。
学宫内部的学者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推动了学术和社会的进步。
例如,在医学领域,稷下学宫的学者们通过对当时认为无法治愈的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找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用性:稷下学宫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其实用性。
学宫内部的学者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推动了学术和社会的进步。
稷下学宫特色管理对当今高校发展的启示

护 的责任 ,与他 的士人 价值 要求是 一致 的 。学 界对
这个 事件 一直存 疑 ,所疑 之处在 于是否 可 以由此判
— —
( 责任 编辑 :袁 海军)
- - — —
4 0
早 的 时 期 。其 中 最 有 名 的 是 齐 国 首 都 的 稷 下 书
行讽 谏 。因 此 ,稷 下 学 官 的 政 治 服 务 功 能 十 分 鲜
林 栗所 言反 复 “ 验 ” 参 ,叶适 得 出的 结 论 是 “ 其 知 言熹 罪 ,无 一 实 者 ,特发 于私 意 而 遂 忘 其 欺 尔 ” 。
叶适 明确说 明 自己是 为 “ ”而 为朱 熹 辩 护 。 “ 义 栗 虽贵而 近 ,臣虽贱 而远 ” ,因为涉及 “ 义” 大 ,所 以
院 。① ” 他甚 至还将 其 与柏 拉 图在 雅 典创 建 的学 院相
比较 ,用他 的 话说 ,叫 “ 同” ②可 见 ,稷 下学 宫 趋 。
明 ,参政 议政 作用 十分 突 出。综 合上述 内容 可 以看 出 ,稷下 学 宫 融 育 才 、研 究 、咨 议 几 大 功 能 于 一 身 ,充分 展现 了古代 高 等教 育的 完备职 能 。 3 兼容 并 包—— 学术 管理特 色 . 齐 国统 治 者 出 于 “ 天 下 者 必 先 争 人 ” 的 目 争 的 ,把兼 容并包 作 为稷下 学宫 的办 学方 针 ,打破 了 各 家 各 派 的 门户 之 见 ,不 分 国 别 、派 别 ,只 要 有 “ 治平 之术 ”就 加 以 吸 收 ,使 其在 稷 下 享 有 一席 之 地 。儒 家 、道 家 、法 家 、阴 阳家 、名家 等各 家各派 几 乎都 云集 到稷 下学 宫研 究学 问 、著书 立说 、授徒 讲 学 ,不断 发展 和壮 大 自己的 学派 ,而 官方却不 加 干 涉 和 限 制 。另 外 ,各 家 各 派 的 学 术 地 位 是 平 等 的 ,齐 国统 治者并 没 有 “ 尊儒 术” 或根 据 自己 的 独 喜 好来 贬低 一些 学派 的理论 价 值 ,公 平公 正地对 待 每 一学 派 的 观 点 。各 个 派 别 在 相 互 斗 争 辩 难 的 同 时 ,又 自觉 地相互 吸 收 ,不 断走 向融合 。因而 ,出 现诸 如 苟子这 样 的博采 众家 之长 的集 大成 者也就 不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一、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稷下学宫,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学宫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
稷下学宫始建于公元前475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稷下学宫的创始人齐宣王为了吸引天下英才,提倡“笃信好学,博览群书”,鼓励学者们自由探讨,独立思考。
在稷下学宫,学者们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不受任何政治势力的干扰,这种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为稷下学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重视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稷下学宫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也能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倡导师生互动和共同进步稷下学宫实行“名师授课,弟子聆听”的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密切的互动关系,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实现共同进步。
4. 强调德育和品行修养稷下学宫认为,学问的根本在于做人。
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德育和品行修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勤奋好学。
这种全面的教育理念使得稷下学宫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对于当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重视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在当今社会,学术自由和独立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该尊重学者的研究兴趣和方向,鼓励他们自由探讨,独立思考,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高校还应该加强学术诚信建设,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 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校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开设更多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学府,它的办学特色和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
一、教育理念稷下学宫的教育理念是以“仁爱”、“诚信”、“礼义”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教育理念与现代高校所倡导的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等理念相契合。
例如,现代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都与稷下学宫的教育理念有着共同点。
因此,我们可以从稷下学宫的教育理念中汲取灵感,为当代高校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教学方法稷下学宫的教学方法非常多样化,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形式。
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和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现代高校中很多课程都会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方式,这些都是受到稷下学宫教学方法的启发而形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稷下学宫的教学方法中得到启示,为当代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人才培养稷下学宫注重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例如,现代高校中很多专业都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都是受到稷下学宫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而形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稷下学宫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启示,为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在中国古代,有一所名为稷下学宫的著名学府,它的办学特色和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临淄,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设立的一所全国性高等学府,汇集了各地的学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入手,探讨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一、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1.1 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稷下学宫的办学理念是“兼容并包”,即兼收并蓄各种学术流派,使各种学问得以繁荣发展。
这种办学理念使得稷下学宫成为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前来讲学、著书立说。
这种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对当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应该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
1.2 强调实践教学稷下学宫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认为学问的根本在于实践。
因此,稷下学宫的教学内容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际操作的训练。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对当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
1.3 选拔优秀人才稷下学宫选拔人才的原则是“德才兼备”,即选拔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这种选拔人才的原则使得稷下学宫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选拔人才的原则对当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应该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优秀的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2.1 坚持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稷下学宫的开放包容办学理念对当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校应该打破学科壁垒,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
高校还应该积极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稷下学宫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对当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一、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稷下学宫,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牛逼吧!其实,它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一所大学,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有很多,比如说:1. 教育资源丰富:稷下学宫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者,他们在这里传授知识,交流思想。
据说,光是稷下的讲师就有360人之多!2. 学术氛围浓厚:稷下学宫提倡百家争鸣,鼓励学者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受任何束缚。
这种自由的学术环境,使得稷下学宫成为了当时的学术圣地。
3. 实践教学注重:稷下学宫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非常重视实践教学。
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操作,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4.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稷下学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课程设置非常丰富。
除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基础课程外,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课程,如医学、军事、法律等。
二、稷下学宫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那么,稷下学宫的这些办学特色对我们当代高校建设有什么启示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我的看法:1. 教育资源要丰富:现在的高校虽然数量很多,但是教育资源还是不够丰富。
我们应该借鉴稷下学宫的做法,吸引更多的优秀学者来到我们的学校任教,提高教育质量。
2. 学术氛围要浓厚:学术氛围对于一个高校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实践教学要加强:现在的高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较弱。
我们应该借鉴稷下学宫的经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4.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要开设更多其他领域的课程,让学生在多个领域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努力提高我们的高校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浅论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对当代高校办学的启示

说 , 讲 学 和 争 鸣 互 为 因 果 、 为 表 里 , 现 了 稷 下 学 宫 作 为 与 互 展
高 等学 府 的 特 色 。 三是 育 才 。 下 学 宫 罗 织 了 当时 中 国绝 大 其 稷
多 数 的学 派 . 来稷 下 的学 派 又 均 有本 学 派 的从 学 弟 子 : 些 而 这
期 教 育 上 的 重 要 创造 ,百 家 争 鸣 的 中 心 和 缩 影 . 当时 东 方 文
化 、 育 、 术 的 中 心 , 既 弘扬 了西 周 官 学 的 办学 形 式 , 综 教 学 它 又
四 家学 派通 过 大 师 的 著 述 和讲 学 ,培 养 着 学 派 的传 人 和 时 代
所需 的各 种 人 才 。 弟 子 职 》 为 学 宫 的 学 生守 则 , 起 居 饮 食 《 作 从
稷 下 学 宫 是 战 国时 期 团 齐 政 权 所 刨 设 的 一 所 著 名 学 府 , 它 始 刨 于 公 元 前 4世 纪 . 经 齐 桓 公 、 威 王 、 宣 王 、 闵 历 齐 齐 齐
王 、 襄 王 、 王 建六 代 , 间长 达 1 0年 。 下 学 宫 是 战 国时 齐 齐 时 5 稷
度 等 五个 方 面 。
一
等 多方 面规 定 了学 生 必 须 注 意 的事 项 ,表 现 了稷 下 育 才 的 目 的 性 和 组织 性 。其 四是 咨 政 , 下 学 宫 事 实 上 是 一个 咨政 、 稷 议
政 机构 。 “ 下 先生 喜议 政 事 , 干 世 主 ” 这是 稷 下 学 宫 的一 稷 以 ,
大 特 色 。稷 下学 宫 为 各 家 学 者 提 供 了一 个 固 定 的 议 政 论 坛 .
“ 治 而 议 论 ” 际 上 是 通 过 稷 下学 宫 为 齐 国 聘 请 、 集 了一 不 实 召
略论稷下学宫对现代高校办学提供的借鉴

略论稷下学宫对现代高校办学提供的借鉴稷下学宫是中国最早、规模宏大又比较正规的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
它的创立和办学实践,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即使到今天,仍能给我们以很多的启示。
本文经过对其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指出了其办学形式、教学方式、学术活动及管理办法对现代高校办学所提供的借鉴。
[标签]稷下学宫现代高校高校自治学术自由它既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教育史上的重要创举,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至今仍可对高校办学以很多启示。
所谓“稷下”,乃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附近地区,齐国国君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
一、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一)稷下学宫的性质春秋战国时期,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渐发展成熟,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生产大发展,思想、科学、文化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私学大兴,养士之风盛行。
养士而强、士多而霸,成为各国公室和私门的共识,招纳有识、有才之士而礼遇之蔚然之风。
齐国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田恒发动武装政变,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标志着封建制度在齐国的确立。
为了适应对内政治经济变革、对外争霸称雄的需要,齐国统治者不仅要招纳、网罗天下贤才,而且还想培养、训练新一代贤士,由此稷下学宫便应运而生。
稷下学宫的初创是出于齐国统治者“招致贤人”的目的,这种养士,用士的目的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办的学校。
事实上,像稷下学宫这样容纳成千上万师生,如此规模宏大的学府,非官办不行。
所以,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因为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所以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所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
稷下学宫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齐国官方不多加干预。
而集于稷下的名士,大多办有自己的私学,大都是带着学生来到稷下的,各家各派自主安排教学,师生皆来去自由,一扫官学死板风气。
从这些特质来看,稷下学宫又带有私学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对今天高校办学的启示李建丽摘要:作为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兴衰与田齐政权的存亡相始终,在它一百五十年的兴衰史中,稷下学宫不仅促进了那个时代文化、教育、学术的繁荣发展,也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出色的教育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术自由、环境宽松是稷下学宫最基本的特点,也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稷下学宫的这一办学思想对当今高校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稷下学宫;学术环境;高校建设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Ideas of Running Ji-xia Academy to theHigher Education TodayLi JianliAbstract: As a famous institution of Qi Stat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Jixia School had gone with Tianqi Regim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In its 150-year history, Jixia Academy not only promoted the ancient culture, education and academic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by its unique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and splendid education model. Academic freedom and loose environment were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the main reasons of success. The idea of running Jixia School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universities.Key words: Jixia School; academic environment; university’s construction论稷下学宫的办学思想对今天高校办学的启示李建丽所谓“稷下”,乃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附近地区,齐国国君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以学术研究为主的著名学府,始创于齐桓公当政时期,历经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齐襄王、齐闵王、齐王建六代,历时约150年,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强,历史之久,史所罕见。
它既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教育史上的重要创举,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至今仍可对高校办学以很多启示。
一、稷下学宫的兴衰始末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并随着田齐国势的强弱而兴衰。
它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150年,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1.创建阶段。
稷下学宫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公元前374—前357) 时期。
据东汉人徐干考证:“齐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
”(《中论·亡国》)田午继位时,由于田氏代齐的时间不长,政权刚刚稳定,一方面需要为其政权合理性做政治舆论,另一方也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急需大批人才为之服务,稷下学宫应运而生。
2.发展阶段。
稷下学宫的初步发展当为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时期。
齐威王继位时,内乱不绝、外患不断、国势艰险。
齐威王为实现其振兴齐国、称雄天下的宏伟大业,广开言路、广纳贤才,稷下学宫迅速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士人人数也日见庞大。
3.兴盛阶段。
齐宣王(公元前319—前301)时,齐国实力迅速壮大,稷下学宫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齐宣王为了实现“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孟子·梁惠王上》)的统一大业大力发展稷下学宫,以便让这些稷下先生为他的政治目标广造舆论,或选拔有政治实践经验的稷下先生委以重任,直接参与政治活动,这个时期的稷下学宫已成为当时各家各派自由争鸣的场所和当时的文化学术交流中心。
4.中衰阶段。
齐闵王(公元前300—前284)执政前期,齐国国势依然强大,稷下学宫仍然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
但是,闵王在后期,独断专横,狂妄骄暴,对内不恤百姓,不用良臣,对外穷兵黯武,听不进稷下先生的批评,甚至他们的直言诤论不但不受欢迎,而且受到威胁。
于是有些著名的稷下先生在失望中纷纷离去。
使稷下学宫出现了自开办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萧条。
到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伐齐国,占领齐都临淄,稷下学宫被迫停办、中止了五六年之久。
5.中兴阶段。
齐襄王 (公元前283—前265)即位后得以复国,齐襄王为了重振齐国,使中断的稷下学宫得以恢复,“田骈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这时的稷下学宫,由于齐国国力大削,元气大伤,虽经襄王大力恢复,已不能出现像威、宣二世那种盛况了。
6.衰亡阶段。
稷下学宫衰亡于齐王建(公元前264—前221)时期。
齐王建年幼,权力由其母君王后执掌。
这个时期,政治黑暗,朝政腐败,齐国统治者对于稷下先生不以为然,不再像其前任那样重视人才,再加之齐国面对强秦的兼并,“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通鉴》六),苟延残喘,最终为秦所灭,稷下学宫也随之衰亡。
综上所致,稷下学宫的兴衰是与齐国田氏政权的兴衰一脉相承的,随着强秦灭齐统一中国而消亡。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一)稷下学宫的性质稷下学宫初创于齐桓公当政时期 (约公元前370—前360) , 距今2300多年。
它之所以产生于齐而非其他诸侯国,是由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春秋战国时期,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渐发展成熟,思想、科学、文化空前繁荣,百家争鸣,大兴私学,养士之风盛行。
而齐国是实现封建制较高的国家,齐国统治者为了适应对内政治和经济改革、对外争霸称雄的需要,招纳、网罗天下贤士,培养、训练新一代贤士,稷下学宫便应运而生。
1.独创官私联营的办学形式稷下学宫办学的最初目的是“招致贤人”, 这种养士、用士的目的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办的学校。
而稷下学宫的规模如此之大,能容纳成千上万的师生,在当时的条件下,也非官办不可。
所以,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但由于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的教学和学术活动多半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的传统,不受齐国官方干涉和限制的办学风格。
各家各派自主安排教学,师生皆来去自由,由于它这种既官又私的办学形式,有学者称其为一所“官私联营”的高等学府,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功能于一体将稷下学宫定性为高等学府的理由是充分的。
“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的办学目的决定了学宫不是一所以普及文化知识为己任的基础学校,而是一所以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
它在发展中的诸多实践也证明了这一性质。
首先是讲学。
稷下学宫是一个十分集中的游学场所,讲学活动兴盛。
稷下各派同时又是一个个的教育团体,通过讲学来实现学术思想的传授和后继人才的培育。
同时,由于各学派聚集于一地,客观上使学者可以跨越学派门墙,广泛求学,学无常师。
甚至在稷下还有定期的学术交流会—期会,即各派学者定期举行的演讲、讨论、辩论的学术交流会。
从中可以看出稷下讲学活动已规范化和制度化,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讲学特色。
其次是著述。
稷下学者留下的著作堪称丰富,除了学术风格鲜明的各家子书外,还有一些集体劳动的学术成果,给后世留下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
其三是育才。
稷下学宫罗致了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派,而来稷下的学派又均有本学派的从学弟子。
这些私家学派通过大师的著述和讲学,培养着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的各种人才。
稷下的学派共处和百家争鸣创造了人才培养的良好学术环境,培养出了如善于出谋划策、排难解纷的鲁仲连、博采众家之说的荀子等出色人才。
其四是咨议。
稷下学宫实际上还是一个咨政、议政机构,“稷下先生喜议政事”是学宫的一大特色。
稷下学宫为各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议政论坛,政治色彩十分鲜明。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容纳百家,地位平等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目的,稷下学宫对所有学者均来之不拒,各家各派的主张都可以在稷下设坛讲学。
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和阴阳家,可能存在过的农家以及由道而法者、博学而无归属者等学者。
齐国国君对不同派别的学者,不以己之好恶横加抑扬,而是平等相待,选择有利于齐国者而用之,使得各派在平等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如淳于髡、孟轲、荀况、尹文、邹衍等都曾在稷下擅一时之风流。
2.学术自由,不治而议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的最大特点。
稷下学宫充分尊重士人所学,其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官方并不多加干预。
办稷下之学,目的就是要各派学者对齐国如何巩固封建制政权和实现统一霸业作理论上的探讨。
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国君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行政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议论。
这不仅使学者有生活保障而无政事烦劳,可以专心著述,更重要的是这表示了齐王待学者们以“不臣之位”之意,也就是说稷下先生与齐王的关系不是君臣,而是师友。
于是稷下学者及其所持之“道”就有了相当的独立和自由。
学术自由还表现在稷下学宫欢迎游学。
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学宫内各位先生间也允许学生求师自由,可以尽弃旧学而从新识。
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极大地促进了学术发展。
这种流动的游学制度使稷下的内部各学派之间、稷下学术与外部学术之间,不断处于交流状态,表现出富有发展的活力。
3.百家争鸣,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集结了众多私家学派,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自由辩论的局面。
当时稷下出现了许多雄辩之才,如被人称为“天口骈”的田骈、“谈天衍”的邹衍、“雕龙”的邹奭,孟子自谓“岂好辩哉? 予不得以也”,荀子也称“君子必辩”。
当时参与辩论的学派之多、问题之广、气氛之活跃,实为中国教育史上所罕见。
这些辩论不仅有个人之间的,也有集团之间的;不仅有先生之间的,也有师生之间的;不仅有学宫内部的,也有学宫与外部的;不仅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
这样大规模的辩论,使学术氛围更加富有生气,甚至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也使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缩影。
4.礼贤下士,待遇优厚“不治而议”是齐国君主给学者们很高的一种待遇,因为学者们所看重的是自己的理想与主张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