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学前教育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五章-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PPT课件

苏联学前教育领导体制的问题:管得太死,缺 少灵活性。由于不许私人开办幼儿园,而国家的力 量又有限,导致幼儿园的发展供不应求,儿童人园 率一直不高。
12
2020/3/21
2.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紧密结合 苏联的学前教育是以解放妇女劳动力和保护、
教育儿童为目的的。学前教育机构从一开始就担负 着教育和保育的双重任务。 这种情况导致了苏联学前教育的一个特点:教 育和保育工作的密切结合,既要对儿童的日常生活 进行护理和照顾,又要对儿童进行全面的教育。同 时,把发展托儿所和幼儿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兼顾了幼儿教育需要和社会要求。
并举行学前教育会议,讨论有关问题。
4
2020/3/21
(二)30至40年代幼儿园教育的正规化
30年代初期至40年代中期苏联学前教育的发 展——制定规程、指南和规则等,促使幼儿园的教 学和管理走向正规化。
1、1938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 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
前者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幼 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 求。
托儿所和幼儿园在教育管理分别属于卫生部和教育
部,由此产生了许多矛盾,使学前教育机构的负责
人无所适从。
为消除上述不合理的现象,就需要创办统一的7 学前教育措施,并实行一元化的行政领导。
2020/3/21
(2)过程 1959年5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
公布了关于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决定。其重 点是创立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 学前教育设施,并将这种设施的指导和监督 权,统一于共和国的教育部,卫生部则在儿 童的保健方面负主要责任。
8
2020/3/21
在以上背景下,出现了第三种学前教育 机构“托儿所——幼儿园”,招收从出生到6 岁的儿童,后成为苏联学前教育机构中的主 要类型。
(可直接使用)4俄罗斯学前教育.ppt

(2)1959年5月21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公 布了关于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决定。其重点是创立 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学前教育设施, 并将这种设施的指导和监督权,统一于共和国的教 育部,卫生部则在儿童的保健方面负主要责任;
1.第一次学前教育改革: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
(3)在原有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基础上,又出现了 第三种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一幼儿园”, 招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
二、苏联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时期的学前教育改革及发展
三次大规模的学前教育改革。 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重
点是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
1.第一次学前教育改革: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
(2010年 简述苏联托幼一元化的发展。)
(1)战后20年代末,苏联出现了托儿所。此后, 托儿所急剧发展,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
(4)1959年以后苏联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基本上 都是这类机构,并逐渐占据多数,成为苏联学前教 育机构中的主要类型;
1.第一次学前教育改革: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
(5)1962年,苏联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综合婴幼儿 教育的《幼儿园教育大纲》。该大纲将出生后2个月 至6周岁的儿童按年龄阶段分为7个班。将原来婴幼 儿(0-3岁)和学前儿童(3~7岁)互相分离的教育 内容系统化、一元化了。
费的寄宿幼儿园。
沙俄时期的学前教育是为封建农奴制度服务的,学 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特殊阶级子女班的学 前教育都是私立的、收费的,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 式都是为他们服务的,广大的劳动人民没有接受教 育的权利。这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缓慢。
二、苏联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时期学前教育
1.第一次学前教育改革: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
(3)在原有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基础上,又出现了 第三种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一幼儿园”, 招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
二、苏联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时期的学前教育改革及发展
三次大规模的学前教育改革。 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重
点是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
1.第一次学前教育改革: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
(2010年 简述苏联托幼一元化的发展。)
(1)战后20年代末,苏联出现了托儿所。此后, 托儿所急剧发展,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
(4)1959年以后苏联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基本上 都是这类机构,并逐渐占据多数,成为苏联学前教 育机构中的主要类型;
1.第一次学前教育改革: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
(5)1962年,苏联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综合婴幼儿 教育的《幼儿园教育大纲》。该大纲将出生后2个月 至6周岁的儿童按年龄阶段分为7个班。将原来婴幼 儿(0-3岁)和学前儿童(3~7岁)互相分离的教育 内容系统化、一元化了。
费的寄宿幼儿园。
沙俄时期的学前教育是为封建农奴制度服务的,学 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特殊阶级子女班的学 前教育都是私立的、收费的,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 式都是为他们服务的,广大的劳动人民没有接受教 育的权利。这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缓慢。
二、苏联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时期学前教育
俄国的学前教育PPT课件

市建立俄国第一批幼儿园;1869年,在彼 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幼教月刊《幼儿 园》;地方性的福禄倍尔协会也于1870年 先后成立,随即开展了普及福氏幼教理论 的运动。
4
(二)19世纪下半期的幼儿教育 面对当时经济状况的尖锐化,俄国政
府仍继续推广孤儿院;慈善团体在19世纪 下半叶很是活跃。
5
(三)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 1919——1928年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 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 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 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 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8
(二)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学前教育的发展
30—40年代,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网急剧增长,苏联教 育人民委员会不断通过制定规程、指南和规则等方式, 促进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走向正规化。1938年,教育人 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 指南》。前者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 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 《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 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 容和方式具体化了。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 《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 和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等 问题做了统一规定。表明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确立, 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形成。
(一)主要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2.教学论思想
(二)对俄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6
三、苏联的学前教育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二战前的苏联学前教育
• 苏联是20世纪公共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十月革命 以后,苏联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学前教育,强调 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优越性,制定有关方针 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4
(二)19世纪下半期的幼儿教育 面对当时经济状况的尖锐化,俄国政
府仍继续推广孤儿院;慈善团体在19世纪 下半叶很是活跃。
5
(三)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 1919——1928年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 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 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 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 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8
(二)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学前教育的发展
30—40年代,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网急剧增长,苏联教 育人民委员会不断通过制定规程、指南和规则等方式, 促进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走向正规化。1938年,教育人 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 指南》。前者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 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 《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 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 容和方式具体化了。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 《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 和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等 问题做了统一规定。表明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确立, 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形成。
(一)主要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2.教学论思想
(二)对俄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6
三、苏联的学前教育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二战前的苏联学前教育
• 苏联是20世纪公共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十月革命 以后,苏联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学前教育,强调 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优越性,制定有关方针 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可直接使用)4俄罗斯学前教育.ppt

列宁、苏联第一夫人
反对“遗传决定论”及“自由教育”
取决于儿童生活条件 儿童教育要有计划地进行,要制定专门的教育教学大纲,有
目的、有计划地儿童进行教育。
批评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
理论上是错误的,具体方法上是形式主义的。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相一致,社会教育与家
庭教育相结合,共同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下一代的责任。
在乌申斯基的影响下,学前教育活动家强调教育的民族 性原则,主张俄国人民必须有自己的学前教育制度,重 视俄罗斯祖国语言在教育学前儿童中的意义,倡导采用 反映乡土自然生活及俄国民众生活劳动的游戏和作业, 并用俄罗斯的民间歌曲和童谣伴随进行。
第一节 苏联学前教育沿革
19 世纪末,俄国政府继续推广孤儿院。 1845年,在圣彼得堡开办了第一个乳婴期儿童托儿所。 1880年,在莫斯科纳门纺纱厂附设第一个工厂托儿所。 1891年,开设农村孤儿院。 1894年,在圣彼得堡开设了最早的免费平民幼儿园。 1990年,在莫斯科开办了第一所以聋哑儿童为对象的纳
2.乌索娃的学前教育思想
乌索娃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学院通讯院士,学 前教育研究室第一位领导人,苏联工人的学前教 育理论家。
将教学原理应用要学前教育领域,并加以具体化 确定苏联学前教学的任务和内容 提出学前教学新方法——指示法 确立幼儿园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必修作业
四、俄罗斯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
(2)1959年5月21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公 布了关于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决定。其重点是创立 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学前教育设施, 并将这种设施的指导和监督权,统一于共和国的教 育部,卫生部则在儿童的保健方面负主要责任;
1.第一次学前教育改革: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
(3)在原有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基础上,又出现了 第三种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一幼儿园”, 招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
反对“遗传决定论”及“自由教育”
取决于儿童生活条件 儿童教育要有计划地进行,要制定专门的教育教学大纲,有
目的、有计划地儿童进行教育。
批评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
理论上是错误的,具体方法上是形式主义的。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相一致,社会教育与家
庭教育相结合,共同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下一代的责任。
在乌申斯基的影响下,学前教育活动家强调教育的民族 性原则,主张俄国人民必须有自己的学前教育制度,重 视俄罗斯祖国语言在教育学前儿童中的意义,倡导采用 反映乡土自然生活及俄国民众生活劳动的游戏和作业, 并用俄罗斯的民间歌曲和童谣伴随进行。
第一节 苏联学前教育沿革
19 世纪末,俄国政府继续推广孤儿院。 1845年,在圣彼得堡开办了第一个乳婴期儿童托儿所。 1880年,在莫斯科纳门纺纱厂附设第一个工厂托儿所。 1891年,开设农村孤儿院。 1894年,在圣彼得堡开设了最早的免费平民幼儿园。 1990年,在莫斯科开办了第一所以聋哑儿童为对象的纳
2.乌索娃的学前教育思想
乌索娃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学院通讯院士,学 前教育研究室第一位领导人,苏联工人的学前教 育理论家。
将教学原理应用要学前教育领域,并加以具体化 确定苏联学前教学的任务和内容 提出学前教学新方法——指示法 确立幼儿园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必修作业
四、俄罗斯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
(2)1959年5月21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公 布了关于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决定。其重点是创立 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学前教育设施, 并将这种设施的指导和监督权,统一于共和国的教 育部,卫生部则在儿童的保健方面负主要责任;
1.第一次学前教育改革: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
(3)在原有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基础上,又出现了 第三种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一幼儿园”, 招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
4俄罗斯学前教育

根据《教育法》,俄联邦教育部学前司于1994-1995年间,制订了学前教育标准草案,这是国家对 学前教育大纲提出的宏观指导,也是对以前教育成 果的肯定和发展。其目的在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 量,保护儿童在教育变迁的情况下不受不合格的教 育的影响”。其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学前教育国家标准草案》
(四)苏联学前教育的特点
①中央集权的学前教育体制 苏联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统一领导与集中 管理。统得过死,缺少灵活性。幼儿园发展供不应 求,儿童入学率一直不高。 ②苏联学前教育机构担负教育与保育双重任务 学前教育是以解放妇女劳动力和保护、教育儿童 为目标。学前教育机构从一开始就担负着教育与保 育双重任务。
沙俄时期的学前教育是为封建农奴制度服务的,学 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特殊阶级子女班的学 前教育都是私立的、收费的,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 式都是为他们服务的,广大的劳动人民没有接受教 育的权利。这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缓慢。
二、苏联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时期学前教育 这一时期是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20世纪20 年代,苏联确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苏维埃政府明 确地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苏共八大) 这一时期,苏联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网的工作初见成效,培 养了许多学前教育干部和教师。1918年,在圣彼得堡建立 了世界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学前教育学 院,以代替原有的福禄贝尔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学前教 育的高级干部,并兼有学前教育理论研发中心的职能。
(二)30年代初期至40年代中期苏联学前教育的发展
30-40年代,苏联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走向正规化。
1932年,苏联颁布了最初的幼儿园教学大纲草案,第一 次明文规定了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俄罗斯学前教育

第一节 苏联学前教育沿革
二、苏联学前教育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二战前苏联学前教育
这一时期是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苏联确定了学 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苏维埃政府明确地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苏联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网的工作初见成效,培养了许多学前教育 干部和教师。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世界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 学府——学前教育学院,以代替原有的福禄贝尔学院。
费危机导致俄罗斯教育系统功能的下降和教育基础资金的匮乏。
措施: ①依靠有偿服务和部分收费、接受慈善捐款和赞助等。 ②给予教育机构最大的经济自主权,赋予其进行企业活动的权。 ③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建立非国立教育系统。
第三节 俄罗斯学前教育改革动向
三、发展趋势
①非政治化和非意识化的趋势,以往课程的较浓厚的政治倾向将 进一步被削弱和取消。教育内容直接以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为前
1938年,《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
儿园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具体化。
1944年,《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和 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问题作了规定
,表明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基本确立,苏联特色学前教育制度基本
形成。
第一节 苏联学前教育沿革
不得不完成教学大纲,以满足领导和监察机关的要求。
第一节 苏联学前教育沿革
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 系影响的客体。面向全体的教学形式,按小学上课形式进行的 作业。游戏在时间上受限制,且被成人严格规定。形式主义泛
滥,成人与儿童疏远,儿童消极性增加,继而出现抗拒症。
第二节 俄罗斯学前教育现状
俄国的学前教育

三、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特点
1.注重对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根据 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俄 罗斯的学前教育界认为,学前时期是儿童生理 和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学前教育的内容 和方法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否则会给儿童的健 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从30年代起,苏联学前 教育研究机构就积极开展有关学前教育的各项 研究,并为全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幼儿教 育的各种大纲、规划、计划和教材。
•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成就是培养了许多学前教育 干部和教师。教育人民委员会学前教育局从工 作的最初几个月起,就着手组织了每期为3个 月的训练班。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学前教 育学院,以代替原有的福禄贝尔学院。该学院 的任务是培养学前教育高级干部,并兼有学前 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功能。 • 1919——1928年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 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 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 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 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四、苏联及俄罗斯幼小衔接的实践
1、苏联幼小衔接的举措及问题
(1) 20世纪50年代:采取有组织的作业教学 早在20世纪40年代,俄罗斯联邦教科院学前教 育研究室以乌索娃为首的科研团体,探讨了将系统 的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引入幼儿园大班的适宜性以及 成人在教学中施以直接影响的可行性,以解决由于 入学年龄从8岁改为7岁后,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学习 不适应的问题。 此后,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就在20世纪50年代 被正式引入幼儿园,并长期影响了苏联幼儿园的教 育实践。
(2) 20世纪80年代—小学设置零点 班
1969年,苏联小学学制由4年改为3年以后, 由于小学教养内容中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学制的 缩短,学生负担明显加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苏联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 所所长A.B.查包洛热茨等人,又探讨了如何 将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的一半内容下放到幼儿 园6岁班的可行性。 这次实验的结果是,幼儿园6—7岁预备班 作为零点班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正式 被纳入小学学制。
俄罗斯学前教育简ppt课件

俄罗斯的学前教育
• 一、学前教育的性质 •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 • 三、学前教育的途径 • 四、俄罗斯学前教育的特点 • 五、俄罗斯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学前教育的性质
• 1992年7月,俄联邦政府颁布的《教育法》
明确规定:“教育领域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俄 罗斯《教育法》的颁布,使学前教育的发展开始 受市场经济的调节,教育必须满足家长的多层次 的需要,并使儿童的发展适应未来社会。这种状 况使俄罗斯的学前教育的福利性质发生改变,它 不再是社会公益事业,受市场经济的调节。家长 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幼儿园。改变封闭式的 管理模式,家长、社会团体和企业都可参与幼儿 园的管理。
学前教育课程
• 课程目标:着眼于高素质公民培养
1.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使儿童免受一切生理、心理的伤害,保证 儿童身体的发展,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2.向儿童介绍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 创造的兴趣,发展儿童的智力、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
3.向儿童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培养儿 童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精神,教育儿童尊重别人和别人的劳动成 果,帮助儿童养成愉快、乐观 的心境,满足儿童情绪交往的需求,提高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
• 1.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使儿童免受一切生理、心理
的伤害,保证儿童身体的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 2.向儿童介绍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儿童的求知
欲,培养儿童创造的兴趣,发展儿童的智力、想象力、语 言表达能力。
• 3.向儿童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俄罗斯的文化
传统,培养儿童热爱祖、关心国家大事的精神,教育儿童 尊重别人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帮助儿童养成愉快、乐观的 心境,满足儿童情绪交往的需求,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 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世纪20年代,苏联确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苏 维埃政府一反沙皇轻视学前教育的做法,明确地把学前 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19年3月举行的第八次苏共 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了苏联学前教育的两大任务: 第一,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共 产主义教育的任务。第二,解放妇女。苏联的学前教育 机构从成立之日起,不仅负担教育幼儿的任务,而且是 一个带有服务性质的机构。
•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成就是培养了许多学前教育 干部和教师。教育人民委员会学前教育局从工 作的最初几个月起,就着手组织了每期为3个 月的训练班。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学前教 育学院,以代替原有的福禄贝尔学院。该学院 的任务是培养学前教育高级干部,并兼有学前 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功能。
第五章 俄罗斯学前教育
第一节 俄罗斯学前教育沿革
一、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的幼儿教育
18世纪下半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开始解体,法国资产阶级 启蒙运动也影响到俄国,沙俄政府曾实行一些开明政策。 为解决弃婴和孤儿的收容问题,1763年,在莫斯科开办 了俄国第一所教养院和产科医院。19世纪上半期,社会 上一些进步人士组成各种慈善团体,为外出谋生的母亲照 顾孩子。这些团体开办了收容所和孤儿院。
(一)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的影响
三、苏联的学前教育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二战前的苏联学前教育
• 苏联是20世纪公共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十月革命 以后,苏联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学前教育,强调 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优越性,制定有关方针 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机构从一开始就负担着教育和保育的双 重任务,既要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护理和照顾, 又要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12小时
3. 教学—训导型模式教学模式。
• 在这种模式中,教学的目的是用知识、机能和技 巧武装儿童,并使之听话。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 主导作用,儿童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 的客体。在这种模式下,形式主义泛滥,造成了 成人与儿童的疏远,儿童消极性的增加,继而出 现抗拒症。1989年的《学前教育构想》提出了 “个性——定向式互相作用模式”,虽然变为 现实还是很困难,但指明了苏联学前教育存在的 问题和解决的方案,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二、19世纪下半期至俄国十月革命前的 幼儿教育
俄国于1861年废除奴农制后,生产力发展较 快,社会改革运动风起云涌,幼儿保教问题 引起更多人士的重视,同时,福禄倍尔幼儿 园运动已波及俄国,这两方面的因素推动了 19世纪下半期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福禄倍尔运动的发展 1860年左右在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
• (1)学前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实现法律化、民 主化和多样化。
(2)强调学前期在个性形成中的意义;将出生头
7年儿童的发展分为婴儿期、前学前期和学前期 三个阶段
(3)教育工作的人道主义化,以“个性——定向 式互相作用模式”取代以往的“教学——训导 型互相作用模式”。
(4)家庭和幼儿园互相渗透的原则。
(三)战后苏联学前教育的改革几发展
• 战后,为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50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 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20 年代末,苏联出现了托儿所。带来一系列问题,为消除 不合理现象,就需要创办讲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 的统一的学前教育措施,并实行一元化的行政领导。 1959年5月21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公布了关于 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觉定。其重点是创立将托儿所和幼 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学前教育设施,并将这种设施的指 导和监督权,统一于共和国的教育部,卫生部则在儿童 的保健方面负主要责任。此后,在原有的幼儿园和托儿 所上,又出现了第三种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 —幼儿园”,招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
• 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四种类型:托儿所 (3~7岁)、托儿所幼儿园(0~7岁)、特殊幼 儿园、学校幼儿园(乡村)。
(四)苏联学前教育的特色及利弊
1.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统一领导与集中管理。苏联把 学前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入托儿童一年 费用的80%由国家负担。国家通过教育法、幼儿 园章程、规则和大纲等对学前教育实行统一管理, 以保证质量。主要问题是统的太死,缺乏灵活性。 不准私人开办幼儿园,入园率低。 2.教育工作和保育工作紧密结合
• 60年代末开始的苏联第二次学前教育改革,力 图根据儿童心理学的教育实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 小学改革的情况,重新审定学前教育的方法和内 容,加强幼小衔接,强调智力开发。
• 以1989年6月16日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和公 布《学前教育构想》为标志,苏联开始了学前教 育的第三次改革。这次学前教育的改革强调了儿 童个性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个性定向式教 育策略”。改革内容:
市建立俄国第一批幼儿园;1869年,在彼 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幼教月刊《幼儿 园》;地方性的福禄倍尔协会也于1870年 先后成立,随即开展了普及福氏幼教理论 的运动。
(二)19世纪下半期的幼儿教育 面对当时经济状况的尖锐化,俄国政
府仍继续推广孤儿院;慈善团体在19世纪 下半叶很是活跃。
(三)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 1919——1928年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 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 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 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 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二)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学前教育的发展
30—40年代,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网急剧增长,苏联教 育人民委员会不断通过制定规程、指南和规则等方式, 促进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走向正规化。1938年,教育人 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 指南》。前者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 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 《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 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 容和方式具体化了。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 《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 和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等 问题做了统一规定。表明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确立, 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形成。
•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成就是培养了许多学前教育 干部和教师。教育人民委员会学前教育局从工 作的最初几个月起,就着手组织了每期为3个 月的训练班。191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学前教 育学院,以代替原有的福禄贝尔学院。该学院 的任务是培养学前教育高级干部,并兼有学前 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功能。
第五章 俄罗斯学前教育
第一节 俄罗斯学前教育沿革
一、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的幼儿教育
18世纪下半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开始解体,法国资产阶级 启蒙运动也影响到俄国,沙俄政府曾实行一些开明政策。 为解决弃婴和孤儿的收容问题,1763年,在莫斯科开办 了俄国第一所教养院和产科医院。19世纪上半期,社会 上一些进步人士组成各种慈善团体,为外出谋生的母亲照 顾孩子。这些团体开办了收容所和孤儿院。
(一)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的影响
三、苏联的学前教育
(一)十月革命以后至二战前的苏联学前教育
• 苏联是20世纪公共学前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十月革命 以后,苏联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公共学前教育,强调 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优越性,制定有关方针 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机构从一开始就负担着教育和保育的双 重任务,既要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进行护理和照顾, 又要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12小时
3. 教学—训导型模式教学模式。
• 在这种模式中,教学的目的是用知识、机能和技 巧武装儿童,并使之听话。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 主导作用,儿童仅被视为接受某种教育体系影响 的客体。在这种模式下,形式主义泛滥,造成了 成人与儿童的疏远,儿童消极性的增加,继而出 现抗拒症。1989年的《学前教育构想》提出了 “个性——定向式互相作用模式”,虽然变为 现实还是很困难,但指明了苏联学前教育存在的 问题和解决的方案,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二、19世纪下半期至俄国十月革命前的 幼儿教育
俄国于1861年废除奴农制后,生产力发展较 快,社会改革运动风起云涌,幼儿保教问题 引起更多人士的重视,同时,福禄倍尔幼儿 园运动已波及俄国,这两方面的因素推动了 19世纪下半期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福禄倍尔运动的发展 1860年左右在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
• (1)学前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实现法律化、民 主化和多样化。
(2)强调学前期在个性形成中的意义;将出生头
7年儿童的发展分为婴儿期、前学前期和学前期 三个阶段
(3)教育工作的人道主义化,以“个性——定向 式互相作用模式”取代以往的“教学——训导 型互相作用模式”。
(4)家庭和幼儿园互相渗透的原则。
(三)战后苏联学前教育的改革几发展
• 战后,为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50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 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托儿所和幼儿园一体化。20 年代末,苏联出现了托儿所。带来一系列问题,为消除 不合理现象,就需要创办讲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 的统一的学前教育措施,并实行一元化的行政领导。 1959年5月21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公布了关于 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觉定。其重点是创立将托儿所和幼 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学前教育设施,并将这种设施的指 导和监督权,统一于共和国的教育部,卫生部则在儿童 的保健方面负主要责任。此后,在原有的幼儿园和托儿 所上,又出现了第三种新设的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 —幼儿园”,招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
• 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四种类型:托儿所 (3~7岁)、托儿所幼儿园(0~7岁)、特殊幼 儿园、学校幼儿园(乡村)。
(四)苏联学前教育的特色及利弊
1.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统一领导与集中管理。苏联把 学前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入托儿童一年 费用的80%由国家负担。国家通过教育法、幼儿 园章程、规则和大纲等对学前教育实行统一管理, 以保证质量。主要问题是统的太死,缺乏灵活性。 不准私人开办幼儿园,入园率低。 2.教育工作和保育工作紧密结合
• 60年代末开始的苏联第二次学前教育改革,力 图根据儿童心理学的教育实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 小学改革的情况,重新审定学前教育的方法和内 容,加强幼小衔接,强调智力开发。
• 以1989年6月16日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和公 布《学前教育构想》为标志,苏联开始了学前教 育的第三次改革。这次学前教育的改革强调了儿 童个性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个性定向式教 育策略”。改革内容:
市建立俄国第一批幼儿园;1869年,在彼 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幼教月刊《幼儿 园》;地方性的福禄倍尔协会也于1870年 先后成立,随即开展了普及福氏幼教理论 的运动。
(二)19世纪下半期的幼儿教育 面对当时经济状况的尖锐化,俄国政
府仍继续推广孤儿院;慈善团体在19世纪 下半叶很是活跃。
(三)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 1919——1928年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 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 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 经费来源、教学法研究、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 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二)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学前教育的发展
30—40年代,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网急剧增长,苏联教 育人民委员会不断通过制定规程、指南和规则等方式, 促进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走向正规化。1938年,教育人 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 指南》。前者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的、任务、组织、 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 《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是根据《幼儿园规程》编写 的,它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将幼儿园工作的任务、内 容和方式具体化了。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 《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幼儿园的性质 和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幼儿园的开设等 问题做了统一规定。表明苏联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确立, 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