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瓷 1、 宋代时,传说浙江龙泉有章姓两兄弟,分别设窑 …
哥窑之谜可能被解开,龙泉黑胎青瓷是北宋哥窑

哥窑之谜可能被解开,龙泉黑胎青瓷是北宋哥窑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官钧定的哥窑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二,跟第一的汝窑一样至今未发现窑址,是章生一窑烧造的瓷器,如今已经断烧了一千多年。
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金丝铁线,深色的打开片成黑色,浅色的细纹开片为淡黄色,考古发现哥窑瓷片为黑胎青瓷,至今未发现宋代哥窑的窑址,所以有人根据龙泉窑黑胎青瓷推断龙泉窑黑胎青瓷就是北宋哥窑。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为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1950年左右在龙泉窑核心地区的大窑、溪口、金村、溪口骷髅湾和李家山两处窑址也发现7处龙泉烧造黑胎青瓷的窑址一、龙泉窑黑胎青瓷考古发现历程龙泉黑胎青瓷首次被发现于民国时期,关于研究龙泉青瓷最大的问题就是龙泉是不是哥窑章生一窑的烧造地点。
小梅镇瓦窑路窑址的考古发掘为龙泉窑黑胎青瓷的研究又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在一个3×2.5平方米,深仅40厘米的探方中,出土了200余件可复原的黑胎青瓷器物,同时也有较多的匣钵、支垫具、窑塞、火照等窑具出土。
这些瓷器的胎壁很薄,釉层并不厚,釉质多玻化,而且釉层都开有细碎片纹,片纹多呈灰黄色或灰白色条纹状,而与常见的开片青瓷风格差距较大。
器型也十分丰富,在这200余件器物中就有14类20多种器型,包括“河滨遗范”葵口碗、八角碗、菱口盏、盖杯、把杯、多边折腹盘、菱口折腹盘、葵口碟、折沿洗、盖罐、鸟食罐、胆瓶、纸槌瓶、盘口瓶、鬲式炉、带盖粉盒、觚、尊等。
二.龙泉窑黑胎青瓷分布范围、年代与性质从持续多年对黑胎青瓷考古调查以及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情况来看,龙泉黑胎青瓷的生产中心地区除比较典型的溪口瓦窑垟一带外,尚有大窑,且其分布范围几乎涉及到整个大窑地区,此外在小梅镇瓦窑路、石隆一带乃至龙泉东区都有黑胎青瓷窑场的存在。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十章小北宋官窑篇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十章小北宋官窑篇在满地古陶瓷传说和故事碎片都奉为经典的时代,真相,让人看起来反而像是恶搞。
宋人嘴上的“哥窑”,实际是说“小窑”。
是宋人在指官窑附近,另一个小一点的官窑区。
宋人和近代人不同,今人普遍称排行小的男性为“弟”,宋代不是,宋代的武大郎,平时招呼武二郎应是叫“二哥”的,武二郎对武大郎应是敬称为“兄长”的。
在宋代,这种关系里没有“弟”这个字。
宋人父称子也为“哥”。
宋徽宗和大儿子宋钦宗都称宋高宗为“九哥”。
宋高宗的侄子,太子赵昚去见高宗,高宗一定得说:“大哥来了。
”赵构管赵昚叫大哥,宋史记载不止一处。
今天电视剧里的宋代人,如此相互叫来叫去会让人觉得别扭。
不过,如果宋人穿越过来看见有人管自己的兄长叫哥,说不准会更不舒服。
宋人流传下来的“哥窑”之名,其实是官窑外的一个小官窑,排行小,且规模也小的官窑。
如果真的如考古学者所言,南宋官窑窑址附近就有一个“哥窑”,那么,北宋官窑窑址附近也应有一个“哥窑”。
未来北宋官窑发掘,一定会连带掘出来一个小官窑(哥窑)窑址来。
所谓“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衍生出来的“哥窑”、“弟窑”传说,一定是明代以后的人杜撰出来的。
宋代皇室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执意在官窑旁建一个相对独立小官窑区呢?其实这和祭祀用瓷器用途不同,烧制仪式不同,及生产分工,工艺需要有关。
所谓哥窑,其实只是单独窑炉、窑区,管理依然是依附于官窑。
走近哥窑真相的视角一定是宗教,而不是帝王。
哥窑是专门烧制祭祀地祇瓷器的。
自哲宗徽宗始,陶瓷参与祭祀,似乎一直遵循着汝窑礼天,哥窑礼地的原则,这可能源于古代“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旧制。
祭天于郊坛,祭地于社稷,祭祖于宗庙。
汝窑作为礼器应起于禋祀郊庙。
这从逻辑中留下一个空白:血祭社稷的礼器中有没有陶瓷器呢?如果有,可能是那种窑器呢?唯一可确认的一点,即汝窑不可兼任。
汝窑器中的祭器上皆是有意彰显的祭天礼神符号,圆形、天青色、单数支丁。
祭祀地祇瓷器的窑器首先得具备“黄琮礼地”的黄色基调,琮形制式的礼神符号,符合这种特征的窑器就是哥窑。
哥窑的基本介绍

哥窑的基本介绍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哥窑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哥窑的简要介绍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
然而到现在未找到确切窑址。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哥窑的历史文化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
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
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绝类古官窑”也正与以后的文献描述的哥窑特征相符。
南宋龙泉窑双系方口瓶.元明精品.赏析(之二十四)

南宋龙泉窑双系方口瓶.元明精品.赏析(之二十四)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主要产区在浙江龙泉市而得名。
龙泉窑青瓷创烧于五代(也有三国两晋之说),盛于宋、元,终于清代。
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成为江南青瓷第一名窑。
相传南宋龙泉县有章氏两兄弟在此开设窑厂,其兄章生一所烧的窑名为“琉田窑",又名“哥窑"。
其弟章生二所烧窑名为“弟窑",又名龙泉窑。
“哥窑"所烧的瓷为黑胎青瓷,“紫口铁足"类似官窑,“金丝铁线“冰裂纹成为宋代有名的“五大名窑"(官汝哥均定)之一的“哥窑"。
其“弟窑"为白胎和朱砂胎青釉瓷,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如玉,胜似翡翠,从而把龙泉窑青瓷烧制推向顶峰,成为江南第一名窑。
1,南宋龙泉窑青釉双系刻花方口瓶高36.5cm,口径9×10cm,底径10×13cm。
方口,束颈,溜肩,椭圆腹,腹下渐收,方浅圈足,肩部两侧各植对称螭龙耳,内外通体施青釉,底足无釉,胎体坚实施紫色护胎酱釉。
釉质肥厚,为南宋时的石灰碱釉,釉色偏黄。
器身暗刻划花卉纹,纹饰流畅,刀法有力娴熟,花卉构图简洁典雅,器形端庄独特少见,为南宋早期龙泉窑精品。
2,元代龙泉窑青釉“净瓶”高28.5cm,口径4cm,底径8cm。
直口,长颈,肩下渐收,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颈下部有轮状出沿,肩部刻两道弦纹,内外满施青釉,釉面匀净莹润,釉色为珍贵的梅子青,胎质坚实,老化自然,传世特征明显。
此器腹部横竖出筋现对接痕,可见当时手工制作工艺难度较大。
此件与北京故宫一级文物的元龙泉窑净瓶器型一致(附图):这种俗称净瓶的器物,实际上属于“军持"的一种,也称“军迟”,意为“水瓶"。
本为印度民族的一种生活用具,后来被佛教赋予宗教涵义,用于贮水,以备云游四方时饮用,净手等。
章村根

就章村根而言,他的真实性我在本文里不作过多说明,相关后来的史实里有一点点踪迹可寻,那就是“宋仁宗时期,茶道大行天下,相应瓷器应运而生,各种生活及玩器多有人寻,瓷品质量要求之高,章村根对瓷器的研发代表了当时的顶尖水平。是宋代瓷器制造的集大成者,一生精于制作和研究瓷器,汝窑创始人,其作品主要供给皇室和儒、道、佛志士。晚年好茶独饮,两子各撑一方瓷窑(哥窑、定窑),载民国刘大杰《宋人散札》。还有明代嘉靖年的上海人陆深所著《春风堂随笔》载:“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大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有关章村根及其二子的记录还有一块石碑在今天的龙泉窑遗址附近的一座庙里,上面的字已不清晰,难以识出,但龙泉地区的烧窑人都奉章家三父子为窑神,开窑时必去拜祭。每年正月,当地的木偶戏团还会走乡串户演出章家父子的故事。
作品介绍
汝窑、龙泉窑。
汝窑: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汝窑。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冠,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代三任帝王均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制,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另一部分。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 临汝窑:即汝窑)
茶,不是独立载于世的,它必须要有相应的助阵物,那必然是茶水和茶具。我国早期茶具几乎全是白、青瓷类,章村根作为一代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为我国茶品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相信他有如他的后世子孙相信他一样,只有纯朴的百姓才能代代相传纯朴的人物,这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些比黑社会还要万恶的历代政治王朝下篡改的“正史”来得更亲切,更真实得多。
哥窑和弟窑

哥窑和弟窑
哥窑又名哥哥窑、琉田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之一,为宋代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在龙泉琉田创建的瓷窑;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在龙泉也有瓷窑,叫弟窑。
哥窑是中华民族用“天工开物”的方式创造出的艺术形式,是全人类的文化艺术瑰宝,而哥窑的美是神秘的,是不规则的,是独一无二的。
传说古代时在龙泉曾有兄弟二人烧窑。
哥哥的烧造技术比弟弟高明,招致弟弟的嫉恨。
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而哥哥全无察觉。
烧好后开窑一看,瓷器釉全裂开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仔纹,还有的像蟹爪纹。
心地善良的哥哥见此情景惊呆了,怎么办呢?只好拿到市场去处理,没想到一到市场,人们对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产生极大兴趣,一抢而空,于是哥窑便由此而闻名天下。
而弟弟仍烧造青釉瓷器,质量总是略逊于哥哥一筹,人们称其为弟窑。
龙泉窑介绍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
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龙泉青瓷的文献记载:《处州府志》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
凡器之出于生二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之一"龙泉窑"条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初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所烧,土细••,质颇粗厚,色甚葱翠。
亦分浅深无纹片。
唐代《肆考》云:古龙泉器色甚葱翠,妙者可与官哥争艳。
"
清佚名《南窑笔记·龙泉窑》亦记载:"出宋处州,即名处州青。
传钱王时造者名越窑秘色,王甚宝之,用以为贵。
其土质坚白,釉色葱翠,所谓'粉骨龙泉是也'。
盖龙泉由来久亦。
……龙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与官窑争艳。
间有纹片者,俱堪珍贵。
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陶瓷网。
叶英挺揭秘龙泉官窑之谜

叶英挺揭秘龙泉官窑之谜上世纪的20年代,很多人纷纷来到浙江的龙泉,他们中间有文物贩子、也有盗墓者,他们大肆挖掘瓷窑遗址,撬开坟墓,搜寻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传说中一种贵比黄金的龙泉青瓷。
据说,他们发现了一种特别精致、世上罕见的龙泉青瓷瓷片,盗掘者们把它们全部装箱运走了,后来不知去向。
神秘的龙泉青瓷碎片,就成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无人知晓的秘密……■2004年,来杭州出差的叶英挺,意外发现了一批釉色纯正、刻花精美的瓷器碎片,他敏感地意识到,这些瓷片对中国瓷器的历史来说,非比寻常。
叶英挺,现为浙江省丽水青瓷博物馆的馆长。
2004年的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来杭州出差的叶英挺,一大早就来到了杭州二百大古玩市场。
就在他随意闲逛时,一堆零散的瓷片把他吸引了。
在昏暗的灯光下,叶英挺发现,这是一批釉色纯正、刻画精美规整、器型庞大端庄的瓷片,从这些器型和釉色上,叶英挺已经明确地感觉到了它们的非同寻常。
通过和摊主聊天,叶英挺得知,在这段时间,市场内的不同摊位上都出现了这样的瓷片,它们不但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而且数量极其庞大。
对于这些瓷片的出处和历史,此时的叶英挺很难说清,但直觉告诉他,这将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叶英挺决定把整个市场上的这些瓷器碎片全部收购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寻访和查找,叶英挺收购了自己所能得到的全部碎片,这些碎片全部加起来足足有5吨重。
就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这次意外的发现,将揭开中国陶瓷史上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隐秘。
■面对成堆的瓷器碎片,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此大量的瓷器碎片,到底是从何而来呢?<BR><BR> 从那些售卖的人那里,叶英挺所能得到的惟一线索,就是这些瓷器碎片全部来自于浙江的龙泉。
龙泉是一个在中国陶瓷史上赫赫有名的地方。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代表性的大窑系,由于地处瓯江流域,水陆交通方便,同时,龙泉有着极为优质的瓷土。
从三国两晋到清代,龙泉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因此,它也成为了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窑系,特别到了宋代,龙泉制瓷工艺更是达到了巅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朝兴 张海文 张海文 青 瓷1、 宋代时,传说浙江龙泉有章姓两兄弟,分别设窑制作瓷器。
这就是享有盛誉的哥窑和弟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特点是釉层晶莹,如玉似冰。
釉面显露纹片,间有大小纹片的叫“文武片”;形成细网眼的叫“鱼子纹”;仿佛冰裂般的纹片叫“百圾碎”。
《处州府志》称哥窑的百圾碎“冠绝当时”。
弟窑的产品胎骨厚实,釉层饱满丰润,釉色青碧柔和,有如翠玉,代表龙泉窑正色。
粉青、梅子青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宋朝民窑巨擘。
龙泉青瓷源出五代。
宋室南迁后,士大夫云集杭州,出现了偏安的表面繁华,为了满足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的需要,龙泉瓷工吸取了历代名窑的优秀传统技艺,烧制出精致优雅的瓷器,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时期,并且驰誉全球。
那时瓯江两岸群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梭。
单是目前发现的古窑遗址就有200多处。
1504年,英国威尔海主教送给牛津新学院一件精美的青瓷碗,轰动整个英国。
这件精美如玉的瓷器,是传到英国的第一件龙泉青瓷。
17世纪欧洲一位萨克森国王是位中国瓷器迷,不惜用一个团的健壮骑兵与普鲁士国王交换几只龙泉青瓷花瓶,一时传为美谈。
奥斯曼帝国的君主对龙泉青瓷特别喜爱,还认为青瓷盘可辨别毒物。
如今,在土耳其总统的贵宾接待室还挂着几十件龙泉青瓷。
古代阿拉伯人把珍贵的龙泉青瓷作为炫耀高雅和富有物品装饰在室内。
有的还作为寺院内部和墓标的装饰。
东非哥迪和基利菲遗留下的15至16世纪的清真寺废墟里,可以看到按一定比例间隔镶嵌在墙壁上的龙泉青瓷。
2、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
“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
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
“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
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燦烁的“瓷国明珠”。
3、龙泉窑历史悠久,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生产技术高超,产品远销国内外,是我国 历史上一个名窑。
龙泉窑开创于两晋,结束于清代,连续生产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是中国所有瓷窑中生 产年代最长的一个窑。
文物考古工作者反复调查发现,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 龙杨婧徐朝兴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十多个县市,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县,现在已经发现各时期的龙泉窑瓷窑址500多处,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
龙泉窑不仅窑址多,而且产量大,许多窑址的 瓷片和窑具堆积如山,引人注目。
经过考察,龙泉窑都用龙窑烧瓷器,1979年我们在龙泉大白岸山头窑发掘的一座龙窑,窑长82米,宽2米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组 在安福金霸坨窑址发掘南宋前期的一座龙窑,长72米,宽1.85—2.30米。
根据保存在窑底上的匣钵计算,一窑可装烧碗盘3万多件,生产量很大。
龙泉窑的中心产区在龙泉,现已发现瓷窑址350多处,其次是庆元、云和和丽水。
在庆元县的上垟、竹口、新窑,云和县的水碓 坑、赤石、大田坪,丽水县的吕步坑、保定等地都发现了瓷窑群。
龙泉不仅窑址多,而且工艺技术高,出现了大窑、溪口等名窑。
大窑是龙泉窑的主要集中地,从高际头、大窑到坳头村沿溪5公里的山坡上,共有瓷窑址53处,多数瓷窑的十产年代从宋代到明,延续生产数百年,而且瓷器制作之精细,造刮釉色之优美,也大大超过其他窑场,所以将分布在丽水、温州地区的这一类瓷窑定名为“龙泉窑”是非常恰当的。
龙泉在浙江省的南部,北与遂昌县、东与云和县、南和庆元县接壤,西南同福建省的浦城县交界,是浙江与福建交往密切的一个县级市。
这里地方偏僻,道路崎岖,古代交通不便,开发较迟,直到晋代才设龙渊乡,唐初改为龙泉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升乡为县,始设县治。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更名为剑川县,南宋绍兴元年义改为龙泉县。
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分龙泉县的松源乡为庆元县。
龙泉自宋代以来历属处州府,现在属丽水地区。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这丰富的自然资源,烧制出名闻中外的龙泉青瓷。
龙泉窑在我国陶瓷史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颗明珠。
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
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
制瓷作坊地点的选择是很理想的。
宋元时,龙泉、庆元、云和、丽水、松阳等龙泉窑主要产区属处州管辖。
依据我国的传统习惯,即从唐代开始,各地的瓷窑常用州、府之名命名,如越州窑、耀州窑等。
因此在一部分文献中称龙泉窑为“处窑”、“丽水窑”。
例如元代汪大渊在《岛夷志略》巾把销往亚洲、非洲国家的龙泉青瓷名为“处州瓷器”、“处瓷”、“处器”,曹昭《格古要沦》称“古龙泉窑,今日处器、青器、古青器”。
《景德镇陶录》载:“丽水窑:亦宋所烧。
即处州丽水县,亦曰处窑。
”又说:“处窑:浙之处州府,自明初移章龙泉窑,于此烧造至今,遂呼处器。
”这个历史名窑,引起了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早在二十年代,陈万里先生就不辞辛劳,多次跋山涉水去龙泉、丽水等地调查考察龙泉窑址,并将共研究成果在《瓷器与浙江》、《中国青瓷史略》等书巾发表。
五十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分布在浙江省各地的龙泉窑作了反复多次的调查,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窑址,同时对龙泉的大窑、金村、上严儿、山头窑、大白岸、安福金霸坨、金岙湾、石大门山、安仁口岭脚、碗圈山、入窑湾、源口,云和县的大碓坑、梓坊、山行儿,丽水市的保定、吕步坑等地的重点窑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了宋元时王恩怀 施于人期成组的淘洗沉淀池、成型工场、素烧炉等作坊遗迹,以及唐至明代的龙窑、分室龙窑和大量瓷片、窑具等珍贵文物遗迹,为研究龙泉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
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再度辉煌。
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与“弟窑”。
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末代为五大名窑,其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工,釉面布满纹片。
紫口铁是.胎色灰黑,古雅端庄”;弟窑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清丽淳厚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起远销亚、非、欧三大洲。
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并有所突破和发展,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夺魁,其精品被誉为“国宝”,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所陈列和收藏。
1998年10 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畔1国陶瓷 ——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
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习俗。
拜祖师爷 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章生二被 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
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 张贴有“师父榜”。
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 水童子、运水郎君。
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 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 品,俗称;“过日”。
择基建窑 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 能开正建窑。
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
建 窑日严禁儿童、孕妇人窑地,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 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 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口,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 师章生一。
“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
届时窑匠要沐浴斋戒,在祖 师爷的香案卜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父榜前设 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
窑场用膳 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 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窑 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 土地。
在入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晤,要严禁秽物经过,防 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 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 要立“窑公”。
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 做窑福。
青花江西景德镇地处皖赣边区当地原料丰富,技艺上博采众长,产品制作精致,有“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
因为宫廷重视,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出口促进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使景德镇在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1917年4月9日,世界外交史上发生了一件奇闻:奥古斯特二世与邻国普鲁士国王达成一项交换协议,用自己的600名智勇、英俊的御林军将士换回127件中国瓷器。
这些瓷器,至今仍陈列在德累斯登博物院中。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
原始瓷器出现于三千多年的商周时期,到东汉时期开始成熟。
宋代是瓷业最繁荣的时期,名瓷名窑遍及大半个中国,名窑形成不同风格的系统。
如当时最著名的窑址有钧窑、 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熊汉中杨冰 秦锡麟 夏侯文窑被称为五大名窑。
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以元代江西景德镇窑制品为代表。
青花瓷的出现,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命力。
青花瓷器有盘、瓶、香炉、执壶、罐、碗、杯等,胎体厚重,装饰图案繁复,纹饰层次多。
如折沿大盘,盘沿多绘海水,斜方格,卷曲的枝头,缠枝花纹;盘内绘缠枝或折枝花卉;盘子中心绘莲池,鸳鸯、鱼藻、凤凰、花卉、海水、云龙等纹饰。
在一部分瓷器上,画法自由,内容丰富,成为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画面和艺术品。
青花瓷一经出现,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发展,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