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本文结合近年来儿科使用一次性头皮针和静脉留置针情况,重点从护理的角度谈一些工作体会。

1 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 血管选择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从解剖位置看,额正中静脉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因此静脉留置穿刺宜选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颞静脉和骨缝静脉。

1.2 光线的强弱和穿刺台的高度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可使瞳孔缩小,太弱的光使瞳孔增大。因此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

睛不易疲劳。所以建议选用2~3根无灯罩的30W日光灯,来保证充分的照明,而穿刺台的高度距离地面1米左右为宜。

1.3 针头的选择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选用41 2-51 2号大小的头皮针,留置针选用22-24号;而且使用前要对针的质量进行检查:针头有无倒钩、套管有无断裂、开叉及起毛边等现象。

1.4 进针手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45°夹角,夹角的大小应根据静脉的深浅作调整,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穿刺方向前后的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头皮针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可轻轻挤压头皮针的连接管,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留置针穿刺,使针头斜面向上,以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紧留置针护翼,进行穿刺,穿刺时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cm,左手固定针的护翼,先将针芯退入导管0.2cm~

0.5cm后,再将导管全程送入血管,打开调节器,拔出针心后固定。

1.5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 (1)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和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如无回血,可轻轻挤压头皮针连接管见回血,穿刺成功。(2)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

即可固定。(3)留置针穿过血管的补救方法由于肥胖儿的血管深浅不易掌握,且不易显现,凭手感血管的深浅和走向,易出现穿过血管的现象。因此,穿刺时,见回血后,退回针芯到导管,导管内已无回血,证明穿过血管,这时可将外导管慢慢一起退回,并观察回血,见回血后,降低留置针的角度轻送全程导管无阻力,挤压头皮针的软管见回血,再放开调节器,点滴通畅,导管针前端也无肿胀,证明穿刺成功。

1.6 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特别注意的是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留置针的固定,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贴膜一端紧贴在进针点前上方旁2cm处,从左向右将贴膜与肤贴拉紧,使皮肤显现轻度皱纹为宜,将贴膜另一端紧贴在皮肤上,拉紧进针时松弛的皮肤,使留置针牢固固定,为了便于每日更换输液器,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盖住,可采用一条胶布固定在输液器针头的皮肤上,防止患儿活动时连接部脱离。

2 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2.1 无菌操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2 正确穿刺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而不应从血管中段开始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致使整

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穿刺;选用留置针穿刺时,宜选用粗而直的血管。

2.3 注意按压方法及封管

2.3.1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肤的针眼及进血管的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按压时间需3~5min,切忌边压边揉。

2.3.2 运用正确的封管方法将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2~3ml,缓慢推注1.5ml后边退边注入,使针头在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确保留置管内全是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以解决导管长期留置引起的堵塞现象[1]。

2.3.3 重新启用留置针的方法封管后的留置针在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塞。同时把握好留置针保留时间,一般建议留置时间为5天。

2.4 做好宣教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

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抓掉针头。

2.5 加强巡回观察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有无输液反应,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3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3.1 提高自身修养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3.2 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同时善于应变, 灵活敏捷。尽力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3.3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有利于护士在工作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4 小结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儿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

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善于总结工作方法,注意小儿的心理护理。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及自身修养,不仅可以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护患关系。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方法及护理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方法及护理 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儿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善于总结工作方法,注意小儿的心理护理。 1、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血管选择:小儿从出生~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1.2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我科选用2 根30W日光灯,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1.3针头的选择: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12~512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1.4进针手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 1.5 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 1.6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 (一)护理评估 1.患儿病情、年龄、营养状态、心理状态。 2.用药目的,患儿及家长对输液的认知程度。 3.穿刺部位皮肤及血管状况。 (二)护理计划 1.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了解所输药液的使用方法及作用,掌握输液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2.用物准备: (1)输液器、液体及药物。 (2)治疗盘内置:碘伏消毒液及容器、棉签、弯盘、胶贴、备用头皮针等。 (3)其他物品:剃须刀、污物杯、肥皂、纱布、治疗巾、必要时备砂袋或约束带。 3.患儿准备:排尿、为其更换尿布、顺头发方向剃净局部毛发。4.环境准备:清洁、安静,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扫地及更换床单。(三)实施要点 1.在治疗室内核对、检查药液、输液器,按医嘱加入药物,将输液器针头插入输液瓶塞内,关闭调节器。 2.携用物至患儿床旁,核对患儿,再次核对药液,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排尽空气。 3.将枕头放于床沿,使患儿横卧于床中央,必要时约束患儿。 4.如两人操作,则一人固定患儿头部,另一人穿刺。穿刺者立于患儿头端,消毒皮肤后,一手紧绷血管两端皮肤,另一手持头皮针柄,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处将针头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皮肤,然后将针头稍挑起,沿静脉走向徐徐刺入,见回血后推液少许,如无异常,用胶布固定。 5.调节滴速,将输液管妥善固定。 6.整理用物,记录输液时间、输液量及药物。 (四)注意事项

1.认真查对,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2.穿刺中观察患儿的面色及一般情况。 3.合理调节输液速度。 4.正确处理输液中的各种异常情况。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素质要求 洗手、戴口罩 备齐用物 础护理” 操作前准备 穿刺 固定 整理与记录 拔针 整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患儿仰卧或侧卧位,头垫小枕 助手固定患儿头部、躯干及四肢 选择静脉(静脉在发迹内应用刀具剃净局部毛发) 输液完毕取下胶布 拔针 用无菌棉球压迫 整理用物 记录输液时间、药物、输液量及滴数

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流程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操作者准备:着装规范、洗手 评估:患者病情、血管情况、自理程度、合作程度、治疗计划、药物对血管影响;解释、问二便 核对医嘱:检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有效期、有否混浊、变 质 用物准备:治疗车上层:软包装液体1袋(或瓶装液体1瓶)输 液吊篮、药物、输液管、头皮针、输液贴(胶 布、小纱)、止血带、皮肤消毒剂、棉签、砂 轮、治疗碗、手表、治疗执行单输液卡、手 套、快速手消毒液 治疗车下层:污物回收盘、锐器回收盒 加药:核对后拉开软袋输注口保护套消毒锯开安瓿→消毒→

掰开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检查有效期、有否 漏气)→抽取药→加入液体中→摇匀→再检 查有无混浊、沉淀 挂补液:再核对、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消毒输注口插入输液 器选择合适头皮针(检查有效期、封口是否 完好,有无破损等)挂于输液架上 排气:排出的药液盛于治疗碗内检查输液管内有无气体, 排净管内小气泡、备输液贴(排气时,将精 密过滤器垂直提高,让药液均匀缓慢地浸润 过滤膜) 选静脉:戴手套、在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选择合适 的血管 消毒:范围:直径5×5cm

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 查对、进针:再次排气、查对进针:与皮肤呈20°角→见回血降 低角度再进少许→松止血带→打开调节器 固定:输液贴→穿刺点→头皮针软管胶布、小纱:胶布贴 针翼→小纱盖于穿刺点→头皮针软管贴于小 纱上→输液管贴于前臂上 调滴速:成人:40~60滴/min老人、儿童:20~40滴/min, 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医嘱、调速 查对交代注意事项 整理: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分类 放置、洗手、记录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我在这二十一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护理体会,其中包括;1、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重点归纳为,血管的选择,光线的强弱的影响,针头的选择,进针的手法,针头的固定,肥胖小儿的静脉穿刺方法,六点。2、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其中也包含为,严格的无菌操作,穿刺顺序,固定要点,按压方法,必要的宣教工作,巡回观察。3、心理护理。4、护士的心理素质。5、总结。现将具体体会如下。 一、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一)、血管选择:小儿静脉注射较成人难度大,因为小儿不易合作,所以其血管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整体的解剖角度来说,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 1、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穿刺前,仔细刮去血管周围头发及汗毛,充分暴露血管,以利进针和固定。 2、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等。对慢性疾病患儿宜由远心端选用,抢救患儿和静脉推药时宜选用肘静脉和大隐静脉,一般治疗宜选头皮静脉和肢体静脉。 (二)、光线的强弱:光线的强弱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可使瞳孔缩小,太弱的光可使瞳孔开大。因此,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适宜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在光线不太好的房间、阴雨天气以及夜晚,就只有借助日光灯,选150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50cm为宜。总之,不论选用哪种光线,操作者的身体与手勿挡住穿刺部位的光线。 (三)针头大小的选择: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头皮静脉选用5号半针头比较适宜,四肢静脉选用5号半~6号半针头。 (四)、进针手法: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直刺法和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45°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0~1.5cm,针头与皮肤成20°~30°,将针头刺入静脉。当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本文结合近年来儿科使用一次性头皮针和静脉留置针情况,重点从护理的角度谈一些工作体会。 1 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1 血管选择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从解剖位置看,额正中静脉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因此静脉留置穿刺宜选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颞静脉和骨缝静脉。 1.2 光线的强弱和穿刺台的高度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可使瞳孔缩小,太弱的光使瞳孔增大。因此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

睛不易疲劳。所以建议选用2~3根无灯罩的30W日光灯,来保证充分的照明,而穿刺台的高度距离地面1米左右为宜。 1.3 针头的选择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选用41 2-51 2号大小的头皮针,留置针选用22-24号;而且使用前要对针的质量进行检查:针头有无倒钩、套管有无断裂、开叉及起毛边等现象。 1.4 进针手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45°夹角,夹角的大小应根据静脉的深浅作调整,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穿刺方向前后的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头皮针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可轻轻挤压头皮针的连接管,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留置针穿刺,使针头斜面向上,以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紧留置针护翼,进行穿刺,穿刺时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cm,左手固定针的护翼,先将针芯退入导管0.2cm~ 0.5cm后,再将导管全程送入血管,打开调节器,拔出针心后固定。 1.5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 (1)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和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如无回血,可轻轻挤压头皮针连接管见回血,穿刺成功。(2)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

患儿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观察

患儿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21T11:23:47.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作者:刘静邢红英 [导读] 河南省郸城县妇幼保健院儿科静脉输液在患儿疾病治疗康复中具有较为重要意义,临床应用广泛。 刘静邢红英 (河南省郸城县妇幼保健院儿科河南周口 477150) 【摘要】目的:探讨患儿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92例静脉输液儿童,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输液操作法,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应用FLACC量表、Wang-Baker笑脸量表对患儿静脉穿刺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及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FLACC量表评分与Wang-Baker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液依从性好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儿依从性,缓解儿童静脉输液疼痛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小儿;护理干预;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225-02 静脉输液在患儿疾病治疗康复中具有较为重要意义,临床应用广泛。儿童进行静脉输液时往往产生输液反应,使得患儿病情更加恶化,情况严重时往往导致死亡,需及时予以有效处理,且予以有效护理,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选取92例静脉输液儿童,分析患儿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92例静脉输液儿童,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4.31±0.28)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4.43±0.3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方法进行输液,经家属协同固定肢体完成静脉穿刺。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①因患儿往往认知、好奇好动,当难以表达时往往哭闹,特别在有输液反应时,因痛苦而烦躁、哭闹,使得家长产生不良心理,护士需对患儿家属进行安慰,指导其合理看护,与家长一起安抚患儿,缓解患儿情绪。②护理人员给患儿输液前应保持积极热情态度,通过正确讲解提高患儿信心及勇气,提高患儿输液依从性。③因害怕疼痛而出现哭闹患儿,护理人员应通过抚慰、树立榜样方法改善其恐惧情绪,患儿有好胜心态时可适时地赞扬、奖励,由此激发患儿面对疼痛的勇气。④改善输液环境,有效转移患儿注意力。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动作准确轻柔快速,应用静脉留置针预防反复穿刺。 1.3 评价指标 患儿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应用Wong-Baker笑脸量表予以自我评分,分成0~10分,分值越高显示疼痛越严重。应用FLACC量表对患儿疼痛予以客观评分,观察其肢体动作、哭闹行为、面部表情及可安慰性,总分0~10分,分值越高显示疼痛越严重[1]。一针穿刺成功:穿刺顺利,中途未发生意外,无需重复穿刺。依从性好:基本未哭闹,可进行有效配合或低声哭闹,不影响穿刺;依从性差:患儿哭闹严重,影响穿刺,需经旁人协助完成穿刺[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应用SPSS17.0系统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组间对比以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FLACC量表评分与Wang-Baker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x-_+s,分) 组别 n Wang-Baker评分 FLACC评分 观察组 46 2.36±0.36# 1.15±0.06# 对照组 46 4.02±0.63 4.22±0.3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依从性及一针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液依从性好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依从性及一针穿刺成功率对比[n(%)] 组别 n 依从性好一针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 46 39(84.78)# 44(95.65)# 对照组 46 33(71.74) 39(84.7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患儿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引发静脉输液反应因素主要为:药物因素、输液器质量因素、患儿个体差异因素、环境和输液操作因素。针对患儿输液反应引发因素,予以合理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处理静脉输液反应[3]。 输液反应若发生,往往使得患儿受到严重痛苦,导致病情更为严重,使得患儿预后受到不利影响,而且导致家长的不安情绪更为严重,往往因此而出现医疗纠纷。所以在患儿发送输液反应时,需立即通知医生,予以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缓解患儿临床症状。而且应通过宣传教育,使得家长了解病变情况及看护方法。护士对患儿实施护理干预时应先得到患儿的信任,通过详细了解,根据患儿具体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小儿心理的可塑性较强,极易因外界因素而受到影响,使用昵称及合理抚慰往往能够增强患儿对于爱和善意的感受,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儿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得患儿能够接受护士的护理操作。护理人员是否具有高水准的操作技术对于临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小儿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技巧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每个儿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笔者结合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不断地研究、探索,现将小儿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的技巧介绍如下. 2.1 小儿头皮静脉特点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显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额正中静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一般为首选;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浅、直,暴露明显、不滑动,因血管较细,穿刺技术难度大;耳后静脉稍粗,但皮下脂肪厚,不易掌握进针深浅度,且不好护理;颅骨缝间静脉较粗、直,但易滑动。 2.2 头皮针选择以4.5号头皮针为宜,因4.5号头皮针的针尖斜面较小,穿刺成功后根据血管的走向、曲直针头可随意选择送入血管的深浅,不会造成送针过浅而有一半针尖斜面在血管外引起液体外渗,如头皮血管较粗或特殊治疗需要,亦可用5.5号头皮针或静脉留置针。 2.3 血管的选择区别头皮静脉和动脉(手指触摸有搏动感),选择合适的静脉,辨别粗细、深浅、活动度及走向。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其次为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亦可选择耳后静脉、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等。 2.4 皮肤准备毛发影响胶布的粘贴,导致固定失败,应递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 cm处皮肤的毛发,避开受损、感染、囟门和骨隆突处皮肤。 2.5 执针手法传统的手法用右手拇指和示指执针柄上、下面,进皮肤后改为执针柄的前、后面刺入血管。此手法的缺点:手掌心朝上,手的灵活性欠佳,不好掌握进针的力度和速度,造成速度过快或过慢现象,过快穿破血管,

过慢不能顺利的进入皮下,且进入皮下后变换执针手法容易视线分散以及针柄摆动,造成针尖失准,导致穿刺失败。现我院采用的手法:右手拇指和示指执针柄的前、后面,指尖顶到针柄的根部(手不可触及针梗)稳妥执针。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且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对于肥胖.发热.脱水的患儿,如果在头皮针前约5cm处反折输液管,利用互压穿刺,会更容易见会血的. 2.6 穿刺要领常规消毒皮肤,小儿头皮静脉宜采用直刺法,针尖斜面朝上通过皮肤直接刺入静脉。进针角度以前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为5°~15°,头顶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眶上静脉为15°~30°。掌握穿刺过程中的力度和速度得当,进入皮肤时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针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引起疼痛剧烈及进针不畅,进入皮下后放平针头,针头与血管平行,用力轻稳、速度宜慢(否则易穿破血管),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根据血管的曲直走向再平行血管送针少许。若患儿重度脱水,头皮血管较瘪,回血较慢或不回血时,可于进血管后捏一下头皮针导管即可见回血或穿刺前用5 ml的注射器抽吸少量的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进行穿刺,进血管后抽吸有回血,打开输液器调节开关局部无肿胀即可固定。 2.7 针头固定稳妥贴好第一根胶布是关键,穿刺成功后用左手示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置(垫)于接近针柄的塑料管的下方,可随意调整针体与皮肤成一适宜的角度,保持针体与血管平行,防止针尖翘起。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用第一块胶布将针柄粘贴牢固,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签头部,用第二根带有棉纱的输液贴宽胶布贴在针体并遮针眼。用第三根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四根胶布固定。第五

儿科论文输液护理论文

儿科论文输液护理论文 浅谈儿科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小儿静脉输液护理缺陷。方法改进输液区设置,改善输液环境,设置合理的操作流程,加强查对、巡视、责任心意识、加强护士的培训。结果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除1例小差错外无1例医疗事故纠纷的发生。结论本方法不但能减少患儿输液的护理缺陷,而且能提高穿刺水平和患者家长的满意度。 关键词:输液护理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生命最首位的方法,因为小儿不谙世事,易动、易哭,所以给小儿静脉输液的难度较大。我科输液患者中90%是小儿,因小儿缺乏表达能力,这就给护士操作工作带来难度,使护士的输液工作极为繁重,短时间内大批输液易出现护理缺陷,因此熟练掌握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加强对患儿静脉输液的管理,可避免多次穿刺的不良影响,具体做法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问共收治输液患儿600人次左右,发生护理缺陷4例,占总数的0.06%,2例因换瓶不及时输液器内进气泡,引起小儿家长的不满而发生纠纷现象。

2 护理措施 2.1 心里护理 让患儿与家属参与协助穿刺操作,对较大的患儿进行安抚、夸奖、鼓励,减轻其紧张感与危机感,使之配合,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前也应情绪稳定,不要总想着注射失败后会受到患儿家长的指责,心理上的不平衡。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2.2 选择血管 操作者还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穿刺是否成功,找血管是一个关键环节,小儿可选择头皮静脉,因为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较大的患儿一般常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及踝静脉。 2.3 灵活应用穿刺的手法 水肿的患儿静脉几乎看不到,弹性也差,可按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按压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份,显露静脉后立即穿刺,失血的患儿,穿刺时不易回血,可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生理盐水,在后接头皮针,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再接输液器,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一般很难看到,但静脉有弹性,较难固定,据其解剖位置,用指尖顺着静脉走向探摸,当摸到静脉时,用手指甲轻轻下压。静脉穿刺时还应注意:①扎止血带的距离与松紧度适中,一般小儿止血带在静脉的上方4~在5厘米处,如对胖大儿止血带应扎紧些,对新生儿,早产儿及皮肤细嫩者,应适当松些。②对长期树叶的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的心得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的心得 发表时间:2012-12-13T10:02:37.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陈华明 [导读] 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 陈华明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儿科 637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310-02 【摘要】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结果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和否和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尽量减少紧张惧怕的心理,使患儿及时进入良好的穿刺状态。 1.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2.选择静脉穿刺点的方法 2.1看摘要: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2.2找摘要: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2.3摸摘要: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新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心得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2.4指压手推法摘要: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充盈的目的[1],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 2.5轻压横摸法摘要: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条血管。 2.6静脉按摩法摘要: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2.7拍打振动法摘要:经以上6种方法仍无法选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非凡适用。 2.8非握拳穿刺摘要: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便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 2.9热敷法摘要: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2.10低瓶高调法摘要:低瓶高调法可明显降低输液管内液体的压力和阻力,静脉血管内压力差增大,穿刺进针后回血速度明显加快,从而提高静脉穿刺输液成功率。 2.11负压进针法摘要:对细小血管、休克患儿的血管,宜采取负压进针法,将输液器内气体排尽后,关好调节器。 3.持针手法 经实践探究发现,用3个手指持针,即右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持针柄的前后两面,示指持针柄的上面,穿刺力度和进针。角度控制自如,不用换手,切实可行。 一般静脉穿刺法 3.1新生儿摘要: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特征,所以穿刺时应绷紧皮肤,靠远心端5°~10°进针,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刺入一段后固定,进针时应快,但切忌过深,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开皮后就是血管。如有头皮血肿应避开血肿,不在此做静脉穿刺。 3.2婴幼儿摘要:①额正中静脉摘要: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身和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②颞静脉摘要: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耳后静脉及枕静脉摘要: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 ④大隐静脉摘要: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4~5cm。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征,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稍深些。⑤手背、足背静脉摘要: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⑥毛细血管摘要:如眶上静脉。表浅、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⑦颅骨骨缝穿刺法摘要: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4.固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可下压针柄,应用左手拇指指尖垫住针柄,右手迅速固定。多用4~5条4~7cm长胶布固定,一条固定针柄。一条保护针眼,另一条稍长交叉固定针柄,然后将头皮针胶管盘曲固定于头皮暴露处,最后将剩余头皮针胶管固定于同侧耳郭上。手足静脉网固定多以夹板固定为主。手背固定摘要:将夹板自手心处插入袖中,固定针头后将除拇指外另外4指固定于夹板上,在手臂端用绷带固定。脚背固定摘要:将夹板置内踝处固定。大隐静脉固定摘要:将夹板固定于足跟处。应注重夹板固定的松紧度,固定时切不可向前推针,以免穿破血管。 5.穿破静脉后补救方法 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消毒手指,穿破静脉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出,当有回血时停止,立即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进行四肢血管穿刺时,于此时松开止血带,按压片刻后,再向前平进一段,避免渗漏。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给药以其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痛苦小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穿刺仅凭借肉眼观察进行,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各种选择静脉穿刺点方法及把握非凡静脉穿刺法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浅淡门诊静脉输液患儿心理护理

浅淡门诊静脉输液患儿心理护理 正确实施门诊静脉输液患儿心理护理,保证患儿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健康的目的。 标签:患儿;门诊;心理护理;静脉输液 儿童做为门诊就诊患者特殊群体,在年龄、心理、身体上都有别于成年人。而静脉输液做为最迅捷和有效的给药途径,不但在短时间内可以控制患儿病情,减轻其痛苦,更重要的是能尽早促进患儿康复。那么做好门诊静脉输液患儿心理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心理特点 1.1紧张在门诊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大都会存在一定的紧张心理。这种心理暗示无形中会给患儿带来紧张情绪,导致负面效应,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1.2焦虑部分患儿因为曾经有过”难忘”的就诊的经历,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对孩子曾经的治疗所受的”痛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输导,会导致患儿将痛苦的情绪放大和延续。过分的焦虑会使患儿手脚冰凉、不喜言语,完全失去了平日轻松活泼的样子,有的患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会不停的跑出跑进,大声喊叫,不愿配合治疗等。 1.3恐惧此种情况多出现于年龄较小,特别是有多次就诊经历的患儿,看到输液针头就产生恐惧感。由于这种恐惧心理,使一些不能接受静脉给药的患儿改用其他给药途径,从而增加了患儿痛苦,延长病程,延误治疗。 2心理护理 为帮助患儿充分认识静脉输液的特殊性,,提高治疗效果。根据患儿的心理反应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施以心理疏导。 2.1做好患儿输液前心理准备工作家长应提前告知孩子为什么要输液,输液过程中会遇难到的事情。要善于鼓励孩子,对就诊时的表现应该及时的予以表扬。语气中带着轻松、平和、稳定,让孩子感受到”看病”是一样非常平常的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从而培养孩子自信心,增强孩子对抗疾病,善于挑战自己的能力。 2.2营造温馨的就诊环境患儿因生病来院就诊,突然变化的环境使他们感到局促不安、紧张和恐惧,而营造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是做好患儿心理护理的重要工作。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将治疗区内外做简单的装饰。这样不仅为患儿营造了一个温馨、轻松、愉悦的就诊环境,以分散其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更重要的通过环境的影响,引导患儿积极以愉悦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达到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7-10T11:37:46.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马秀娟[导读]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百余年来,护理学通过实践研究并结合其他知识。 马秀娟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 811199) 【摘要】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发现,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和安全与否与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滴速控制等因素有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静脉穿刺护理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201-02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百余年来,护理学通过实践研究并结合其他知识,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护理质量的需求更是越来越高,护理操作已不单只是一门操作,更可以说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临床上静脉输液最多见。通过静脉输液,不仅可以及时快速补充体液、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通过输送药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且越做越好。 一、静脉输液的临床要求 (一)心理素质要求 1、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掌握不同年龄段小儿的心理特点、体贴、关心、了解患儿父母的心理要求,给与适当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 2、娴熟精湛的技术、敏捷而准确的操作,能提高较高的穿刺成功率。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蔼可亲、语气温和地做好的输液的解释工作。 (二)静脉的选择要求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选择血管时多采用以下方法: 1、看: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2、找: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3、摸: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的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掌握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4、指压手推法: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此法。四肢静脉可先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然后用大拇指反复轻快地在静脉的远心端进行压迫,向近心端推行3~5cm,以达到静脉充盈的目的,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 5、轻压横摸法: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条血管。 6、静脉按摩法: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7、拍打振动法:经以上6种方法仍无法选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非常适用。 二、静脉输液的基本方法 (一)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1、血管选择小儿静脉注射较成人难度大,因为小儿不易合作,所以其血管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整体的解剖角度来说,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 2、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可使瞳孔缩小,太弱的光可使瞳孔开大。因此,明亮的自然光其亮度适宜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在光线不太好的房间、阴雨天气以及夜晚,就只有借助日光灯,选150W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50cm为宜。总之,不论选用哪种光线,操作者的身体与手勿挡住注射部位的光线。 3、针头的选择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头皮静脉选用5号半针头比较适宜,四肢静脉选用5号半~6号半针头。 4、进针手法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直刺法和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45°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0~1.5cm,针头与皮肤成20°~30°,将针头刺入静脉。当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挤压输液器软管,如穿刺成功,即可见回血。直接法适合于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斜刺适于肘静脉、大隐静脉等。 5、针头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蝶形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要适宜,过大容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 (二)静脉进针方法 1、非握拳穿刺: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便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注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 目评分细则分值扣分标准扣分 原因 得分 素质要求5% 1.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轻盈矫健 2.服装鞋帽整洁,头发、着装符合要求 3 2 目的5% 1.补充液体、营养,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2.使药物快速进入体内。 3 2 叙述不全面 酌情扣分 实 施要 点80% 评 估 10% 1.自我介绍,说明输液目的,询问药物过敏史。 2.评估患儿全身情况:目前病情,治疗,进奶时 间与量,有无溢奶习惯等。 3.局部情况:局部皮肤、静脉血管。 4.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等。 5.健康知识:家属对疾病及输液认识程度;查 看患儿大小便,必要时换尿片。 6.环境评估:床单位整洁,室内光线充足。 2 2 2 1 2 1 未评估不得 分,评估不全 面酌情扣分 操 作 前 准 备 10% 一、治疗车上层: 1.输液器、已配好的药液、处置卡片。 2.治疗盘、安尔碘、无菌棉签、胶布、头皮针 (4 2 1~5 2 1号)、方盘(铺无菌巾,内放已吸好 生理盐水5ml的注射器)。 3.一次性备皮刀、污物杯、肥皂、纱布、治疗巾, 必要时备砂袋或约束带。 4.手消毒液,剪刀。 二、治疗车下层: 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锐器盒。 2 3 3 1 1 一项不合格 扣1分 少备一项扣 1分 物品定位不 合理扣1分 操 作 流 程 60% 一、操作前: 1、携用物至床旁呼唤患儿姓名。核对医嘱或处 置卡片、床头卡,患儿腕带。 2、(1)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取得合作; (2)协助采取适当体位(枕头靠近床沿,患 儿侧卧或平卧于床中央;必要时全身约束法约束 患儿); (3)调整点滴架。 3、打开治疗车下层各个桶盖。 4、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 5、(1)操作前查对; (2)挂输液瓶,一次排气成功,不浪费药物 (药液至乳头处距离针头约5cm)。 二、操作中: 3 2 4 2 1 2 2 4 每项未做不 得分,做得不 全面酌情扣 分。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注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注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项 目评分细则分值扣分标准扣分得分 原因素质 1.仪表大方,举止端庄,轻盈矫健 3 要求 2.服装鞋帽整洁,头发、着装符合要求 2 5% 目的 1.补充液体、营养,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3 叙述不全面 5% 2.使药物快速进入体内。 2 酌情扣分 1.自我介绍,说明输液目的,询问药物过敏史。 2 2.评估患儿全身情况:目前病情,治疗,进奶时间与量,有无溢奶习惯等。 2 评未评估不得 3.局部情况:局部皮肤、静脉血管。 2 估分,评估不全 4.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等。 1 10% 面酌情扣分 5.健康知识:家属对疾病及输液认识程度;查 看患儿大小便,必要时换尿片。 2 6.环境评估:床单位整洁,室内光线充足。 1 一、治疗车上层: 1.输液器、已配好的药液、处置卡片。 2 实 2.治疗盘、安尔碘、无菌棉签、胶布、头皮针 11操一项不合格(4,5号)、方盘(铺无菌巾,内放已吸好施 22作扣1分 前生理盐水5ml的注射器)。 3 少备一项扣要准 3.一次性备皮刀、污物杯、肥皂、纱布、治疗巾, 1分

备必要时备砂袋或约束带。 3 物品定位不点 4.手消毒液,剪刀。 1 合理扣1分 10% 80% 二、治疗车下层: 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锐器盒。 1 一、操作前: 1、携用物至床旁呼唤患儿姓名。核对医嘱或处置卡片、床头卡,患儿腕带。 3 2、(1)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取得合作; 2 (2)协助采取适当体位(枕头靠近床沿,患操儿侧卧或平卧于床中央;必要时全身约束法约束作患儿); 4 流 (3)调整点滴架。 2 每项未做不程 3、打开治疗车下层各个桶盖。 1 得分,做得不60% 4、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 2 全面酌情扣 5、(1)操作前查对; 2 分。 (2)挂输液瓶,一次排气成功,不浪费药物 (药液至乳头处距离针头约 5cm)。 4 二、操作中: 1、(1)选择头皮静脉方法正确(动静脉判断)、并尊重家属意愿; 2 (2)如所选静脉在发际内,垫治疗巾后消毒;1 (3)顺头发方向剃去周围毛发,以纱布擦净局部皮肤。 3 2、(1)更换治疗巾; 1 (2)消毒皮肤(直径不小于5cm、方法正确); 1 (3)准备胶布; 1 (4)以注射器接头皮针,驱除针内气体。 1 3、操作中查对。 2 4、穿刺: (1)操作者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绷紧静脉两端皮肤; 2 (2)右手持针在距离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 0.3cm左右处成15—30?角刺入皮肤; 4 (3)将针头稍稍挑起,沿静脉走行方向平行、徐徐刺入; 2 (4)见回血后推液少许; 2 (5)如无异常,右手固定针柄,左手用胶布固定(第一条固定针柄,第二条固定针头,第三条蝶形固定针柄,第四条蝶形固定头皮针)。 4 5、(1)取下注射器,将头皮针与输液器相连接 (防止气体进入); 2 (2)调节滴速; 1 (3)将输液管弯绕于患儿头上适当位置,胶布固定。 1 三、操作后: 1、操作后查对。 2 2、整理患儿衣被,协助取安全、相对舒适体位; 无陪护下视情况应用约束带。 2 3、整理用物,盖桶

【护理医学论文】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医学论文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医学论文 1.临床资料 我院2009.5~2011.4期间,观察320例患儿静脉输液过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88例,输液患儿外渗现象占27.5%.其中婴幼儿59例(67.04%),学龄前期16例(18.18%),少儿期13例(14.78%)。男孩58例,女孩30例;年龄为1月~6岁;包括化疗患儿15例,50%葡萄糖静注8例,10%葡萄糖+10%KCl静脉滴注45例,其他20例;外渗部位为:头皮45例,前臂15例,足背部14例,内踝9例,其他部位5例。其中轻度40例,中度32例,重度16例。(轻度:疼痛局限于注射部位,肿胀面积小于2cm;中度:疼痛难忍,肿胀面积约2~4cm;重度:肿胀面积大于4cm,皮肤颜色由苍白转变为暗红色)。 2.各年龄组患儿的特点及输液外渗的原因 2.1.患儿因素 2.1.1.婴幼儿(1~3岁)

新生儿幼小,反应能力最差,头部静脉丰富,交错成网,管腔内无瓣膜,且血管内压力低,管腔幼稚,影响操作判断。皮下脂肪薄,皮肤松弛,极易受到周围组织的牵拉,造成血管移动,导致钢针错位,形成外渗。婴幼儿静脉穿刺难度相对较高,极易导致胶布松动使针头脱出静脉,在本临床资料中,婴幼儿导致输液外渗的现象相对较多,占输液外渗的67.04%。 2.1.2.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的儿童存在怕打针的现象,常常哭闹,害怕注射时疼痛,不配合治疗,当静脉穿刺一次性不能成功时,部分患儿会拒绝输液穿刺,家属很着急,激动的情绪会影响护士的操作。患儿不能很好地合作,造成输液外渗。 2.2.穿刺部位 婴幼儿穿刺按常规是定位于头皮静脉穿刺,由于婴幼儿易动,对顺行穿刺有阻力者,采用逆行穿刺。学龄前儿童可在手背或足背上穿刺定位。对特胖、静脉隐匿的患儿可选择内踝部位大静脉,腹泻脱水较严重的患儿,可考虑选择肘窝部位的静脉进行穿刺。婴幼儿患者其本身血管就不易找,又

最新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心得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 护理心得

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科研论文 题目: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心得 学生: 指导老师: 2013年10月31日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护理心得 【摘要】: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小儿静脉输液往往也是影响医护关系的重要因素,我在儿科工作了多年,目睹了很多次的纠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护士的静脉穿刺不成功而造成的, 由于患儿哭闹、好动的特点,易致液体外渗而反复穿刺,如穿刺时能“一针见血”,多数患儿逐渐安静,如失败,可致患儿烦躁不安,家属极易产生意见,直接影响护士情绪,致使再次失败而引起护患纠纷,所以,我们应实施人性化的优质护理,勤练苦练技术,从而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和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密切相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实施人性化的护理,如穿刺前做好健康知识的宣教,让患儿和家属对你有信赖和可亲的感受,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人性化护理

前言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 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发现,小儿静脉穿刺成功和安全与否与护士的心里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滴速控制等因素有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 1、心理素质 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关键在于更新护理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人性化护理的本质是“以病人为中心”,其思想内涵是“我能为病人做什么”,在病人的身心及社会需求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护理服务,从而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护理。因此,要求临床护士深入地学习和认识人性化护理的实质和内涵,改变施护观念及行为,走出那种被动等待和执行医嘱、一切以方便操作为前提的误区,应该主动去和病人进行深入地交谈,了解病人、询问病情,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充分尊重病人的尊严和对治疗、护理操作的自主选择权,做到知情同意,学会换位思考,适时表达出对病人的理解与同情和必要的告知,为患者提供医疗费用日清单,让病人明明白白消费,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开展和深化人性化护理的关键,也是赢得病员、提高护理效益的关键。 当前儿科的护理人员变化较频,又以年青人居多。对小儿输液往往会有怯场的现象,心理有压力而失败,加上小儿静脉输液操作中,患儿及家属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个别家长会伤心流泪,甚至有的还会指责护士等,比如遇上一个患儿在接受输液之前不停的哭闹,家属对孩子会用一语双关的口吻说:“不哭不哭,阿姨一针就能扎到血管”,有的家长甚至直接就说;“看好了,一针给我们扎上”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护士要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是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在操作前要给患儿及家长做好心理工作和配合方法介绍,教会家属怎样固定头部,注意不能捂住小儿口鼻,不能压迫胸部,脚手关节不能过度压迫等,这样一方面增加家属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减轻思想负担。护士要沉着、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