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1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1(第1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1(第1课时)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类别 文中相关语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思想修养
相应成语
语录体
“语录体”古代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 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 ➢ 不重文彩,不讲求篇章结构; ➢ 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 ➢ 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杏坛问答
谢谢观赏
《论语》十二章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 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 尊称为“大成至圣”。
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不亦说( yuè )乎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 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三省( xǐng )吾身 传( chuán)不习乎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 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 《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 学的这一小部分主要谈的是求 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 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诵第一至第十二 则。
2 .找出《论语》 “学而” “为政”两章中有关“孝” 的句子摘录下来,读读这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

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
理家,曾修《诗》、《书》,
定《礼》、《乐》,序《周易
》,作《春秋》。他正直、乐
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
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
求理想的社会。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 语》十 二章 课件 (5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 语》十 二章 课件 (5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 语》十 二章 课件 (52张PPT)
孔林 孔子墓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 语》十 二章 课件 (52张PPT)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源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 语》十 二章 课件 (52张PPT)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 语》十 二章 课件 (52张PPT)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 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 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 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 所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 语》十 二章 课件 (52张PPT)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件1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件1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 心,礼乐有什么用?”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文化常识:“佾”指古时乐舞的行列。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 64人,按照周礼,天子乐舞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季 孙氏为鲁国正卿。
➢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 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研读文本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yì)》)
有德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位之
君人 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重在排除干扰
好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学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重在实践锻炼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 ,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虚心请教
拓展阅读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了解《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 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内容上 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 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 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 《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 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 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等。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 人不会畏惧。”
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 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 的竹筐。 ②止,吾止也:停下来。 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③平地:填平洼地
知:同智
文白对译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 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共24张 PPT)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共24张 PPT)
文本探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 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 “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 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仁、义、礼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
其现代意义。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 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 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 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 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¹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²切问而近思:恳切地 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³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 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 了。”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 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修 身应当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 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 文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¹川上:河边。²逝:往,离去。³斯:代词,这,指河 水。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 一样,日夜不停。”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 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朋友)从远处来,不是很快 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 个有才德的人吗?”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 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注释: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 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0张PPT)

堪:能忍受。
语部分“回也”之前。
孔子赞扬颜回为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 困顿也自得其乐的精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代词,它。 者:……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乐。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好、乐。 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 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 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 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 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 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 重。”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疏食:粗粮。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对于。
这章讲仁德、道德修养,不义之 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军队。 夺:改变。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 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
其中矣。”
笃:坚定。 切:恳切。 近思:考虑最近发生的事。 仁:仁德。
这一章子夏提出博学、笃志、切问、 近思四项,都是理论联系实际、言行 一致的自我修养的方法。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

【统编版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PPT完美课件1

【统编版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PPT完美课件1
《论语》知识复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文本探究
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书”“五经”“十三经”
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 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 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 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导入:尝试提炼下列句子中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
《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道听途说: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 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 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 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 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 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统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 精品课 件1
【统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 精品课 件1
文白对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 有遗憾。”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 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散文体式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 典范。 纪传体:亚洲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 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 “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论说体:或称为议论类、论辩类文章,是中国最为重要、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要文体类别 之一。广义的论说文,可以涵盖所有的说理论事之作。狭义的论说类文体,则是指以阐释、议论、 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
【统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 精品课 件1
道:学问、人生哲理 喻:通晓,明白。
【统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 精品课 件1
文白对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雍也》)
《论语》知识复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 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 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 —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 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 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 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 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 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 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 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至圣先师—孔子
【统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 精品论语》十二章》 精品课 件1
【统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 精品课 件1
文白对译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 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至圣先师—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 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 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 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
(1)仁:仁德 (2)如礼何:“如…何”是古代 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 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 (对)…怎么样(怎么办)”。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授课人:长郡斑马湖中学 谢忠凯
《论语》知识复习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 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 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 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 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 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 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 语48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