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州往事之三:辫发与束发的懿州人

合集下载

《礼记》丧服小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丧服小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丧服小记原文及译文《礼记》丧服小记原文斩衰,括发以麻;为母,括发以麻,免而以布。

齐衰,恶笄以终丧。

男子冠而妇人笄,男子免而妇人髽。

其义:为男子则免,为妇人则髽。

苴杖,竹也;削杖,桐也。

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

为父母,长子稽颡。

大夫吊之,虽缌必稽颡。

妇人为夫与长子稽颡,其余则否。

男主必使同姓,妇主必使异姓。

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

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庶子王,亦如之。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

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

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

庶子不祭殇与无后者,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

庶子不祭祢者,明其宗也。

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从服者,所从亡则已。

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

妾从女君而出,则不为女君之子服。

礼不王不禘。

世子不降妻之父母;其为妻也,与大夫之适子同。

父为士,子为天子诸侯,则祭以天子诸侯,其尸服以士服。

父为天子诸侯,子为士,祭以士,其尸服以士服。

妇当丧而出,则除之。

为父母丧,未练而出,则三年。

既练而出,则已。

未练而反,则期;既练而反,则遂之。

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

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

故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

祭不为除丧也。

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间不同时而除丧。

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

朋友,虞祔而已。

士妾有子,而为之缌,无子则已。

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而父税丧,己则否。

降而在缌小功者,则税之。

为君之父母、妻、长子,君已除丧而后闻丧,则不税。

近臣,君服斯服矣;其余,从而服,不从而税。

君虽未知丧,臣服已。

虞,杖不入于室;祔,杖不升于堂。

为君母后者,君母卒,则不为君母之党服。

绖杀五分而去一,杖大如绖。

妾为君之长子与女君同。

除丧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轻者。

中国人辫发的历史略补

中国人辫发的历史略补

中国人辫发的历史略补桑原骘藏在《东洋史说苑》中一篇《中国人辫发的历史》,主要写金以来中国人存留辫发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以考证、概述为主,本文在此对其做一些详细扩充。

有“辫发”或“编发”确凿记录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

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1)其中提到的巂、昆明两个少数民族就是“编发”的。

至于他们编成什么样的发型,并无详细记载。

从此时起,汉语中借代少数民族的语汇,有“重译”、“左衽”以及“编发”。

夫凤皇、骐驎犹雉也,其来之象,亦与雉同。

孝武皇帝西巡狩,得白驎,一角而五趾,又有木,枝出复合于本。

武帝议问群臣,谒者终军曰:“野禽并角,明同本也;众枝内附,示无外也。

如此瑞者,外国宜有降者。

若〔是〕应,殆且有解编发、削左衽、袭冠带而蒙化焉。

”其后数月,越地有降者,匈奴名王亦将数千人来降,竟如终军之言。

(2)其中记载汉武帝时有越地和匈奴来归降,其中的“解编发”、“削左衽”、“袭冠带”已成为中原文明开蒙四方边民的专有词汇。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的归顺,一般不仅要求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服从,而且要从发型服饰各个方面同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史书中,记载了不少有“编发”习俗的少数民族。

“氐”: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

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汧、陇左右。

其种非一,称槃瓠之後,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此盖虫之类而处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

……其俗,语不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

其衣服尚青绛。

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

其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

皆编发。

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

(3)“肃慎”: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馀可六十日行。

文言文阅读题: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文言文阅读题: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文言文阅读题: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总万机,典禁兵。

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

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

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

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

久之,复为并州刺史,往见太傅懿,有忿色而无言。

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礼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

懿曰:“且止,忍不可忍!”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

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

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

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

”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

”懿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

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故爽等不复设备。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

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彦皆从。

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

因奏爽罪恶于帝。

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

桓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

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羲兄弟默然不从,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饨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

《剃光头发微》原文

《剃光头发微》原文

《剃光头发微》原文余生也晚,关于头发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大都来自耳闻。

什么清朝初年勒令汉人把发髻剃成辫子,否则“留发不留头”呀,什么清末的留学生在外国剪去了辫子,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才能平安无事呀,等等,都未尝眼见。

所以读到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除了恍若有悟的吃惊以外,实在很难有切肤之痛的感受。

并且,知道在旧社会,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是颇受社会贱视的,连家谱都不许上,也就是开除其宗籍,还很为他们不平。

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年轻时在进步的历史书籍里,读到大平天国起义是如何如何正义,但真正佩服太平天国的英雄,却是看到了一副据说是翼王石达开的对联以后。

对联曰: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联语的对仗既工稳,造意又豪迈,用之于理发师,更是想像诡奇,出于意表,妙不可言。

一面惊叹这位太平天国将领的不羁之才,一面也想到这位王一爷对理发师的感情,不但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卑视,而且还将自己睥睨人世的豪情寄托在他们的职业风姿上,真是物与民胞,平等亲切极了。

不料,3月2日读到《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

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

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一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

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

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

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

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长素足下: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

呜呼长素,何乐而为是耶?热中于复辟以后之赐环,而先为是龃龉不了之语,以耸东胡群兽之听,冀万一可以解免,非致书商人,致书于满人也。

夫以一时之富贵,冒万亿不韪而不辞,舞词弄札,眩惑天下,使贱儒元恶为之则已矣;尊称圣人,自谓教主,而犹为是妄言,在己则脂韦突梯以佞满人已耳,而天下之受其盅惑者,乃较诸出于贱儒元恶之口为尤甚。

吾可无一言以是正之乎?谨案长素大旨,不论种族异同,惟计情伪得失以立说。

虽然,民族主义,自太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长素亦知种族之必不可破,于是依违迁就以成其说,援引《匈奴列传》,以为上系淳维,出自禹后。

夫满洲种族,是曰东胡,西方谓之通古斯种,固与匈奴殊类。

虽以匈奴言之,彼既大去华夏,永滞不毛,言语政教,饮食居处,一切自异于域内,犹得谓之同种也耶?智果自别为辅氏,管氏变族为阴家,名号不同,谱牒自异。

况于戕虐祖国,职为寇仇,而犹傅以兄弟急难之义,示以周亲肺腑之恩,巨缪极戾,莫此为甚。

近世种族之辨,以历史民族为界,不以天然民族为界。

借言天然,则褅袷海藻,享祧猿蜼,六洲之氓,五色之种,谁非出于一本,而何必为是聒聒者耶?长素又曰:氏、羌、鲜卑等族,以至元魏所改九十六姓,大江以南,骆越、闽、广,今皆与中夏相杂,恐无从检阅姓谱而攘除之。

不知骆越、闽、广,皆归化汉人而非陵制汉人者也。

五胡代北,始尝宰制中华,逮乎隋、唐统一,汉族自主,则亦箸土傅籍,同为编氓,未尝自别一族,以与汉人相抗,是则同于醇化而已。

日本定法,夙有蕃别,欧、美近制,亦许归化。

此皆以己族为主人,而使彼妥吾统治,故一切可无异视。

今彼满洲者,其为归化汉人乎?其为陵制汉人乎?堂子妖神,非郊丘之教;辫发璎珞,非弁冕之服;清书国语,非斯、邈之文。

徒以尊事孔子,奉行儒术,崇饰观听,斯乃不得已而为之,而即以便其南面之术,愚民之计。

红楼梦中怡红公子的炫服与辫子的由来

红楼梦中怡红公子的炫服与辫子的由来

红楼梦中怡红公子的炫服与辫子的由来2012-02-15 08:58:48 王彬【大中小】明《三才图会》中的几种帽子冠。

(续前)紫金冠则不是这样。

紫金冠是束发冠的一种,一如舞台上的皇子或者年轻将领,比如吕布所戴之冠的样式,明末内监刘若愚在《酌中志》第十九卷中云:“其制如戏子所戴者,用金累丝造,上嵌睛绿珠石。

每一座值数百金,或千余金、二千金者。

四爪蟒龙在上蟠绕,下加额子一件,亦如戏子所戴,左右插长雉羽焉。

”虽然是戏装,却为熹宗,也就是天启皇帝所喜。

刘若愚说这个皇帝喜欢戴这样的冠,“凡遇出外游幸,先帝圣驾尚此冠。

”相对于熹宗,宝玉的紫金冠少了两支雉羽,也就是野鸡翎,多了一朵绛红的簪缨。

一天,宝钗生病了,宝玉前去探望,过了一会儿,黛玉也来看望,薛姨妈很高兴。

临别之时飘起了大雪,小丫环捧过斗笠:宝玉便把头略低一低,命她戴上。

那丫头便把大红猩毡斗笠一抖,才往宝玉头上一合……黛玉用手整理,轻轻拢住束发冠,将笠沿拽在抹额之上,将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

戴这样的冠是要束发的,而清人是梳辫子的,怎么可以戴这样的冠呢?换言之,宝玉的紫金冠不符合清之礼仪。

这就要说到宝玉的辫子了。

还是在第三回,黛玉在见过宝玉以后,贾母让宝玉去见王夫人,过了一会儿,宝玉再次回来时已然换了装束: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头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绿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换上了银红大袄、松花绿裤子、黑白相间的袜子。

因为是家居,不需要多走路,故而鞋也换成了厚底大红鞋。

紫金冠不戴了,相应的束发也改为辫子,只是这辫子不同于平常的辫子,而是将头部四周的短发扎结成小辫,攒至头顶,与头顶的胎发总编成一根大辫子。

这样的辫子不是常见的辫子,常见辫子的编法是,先将头发分出左中右三束,然后将左边一束和中间一束交叉,之后再将右边一束和中间一束交叉,如此反复直至辫梢。

张三丰祖师《劝世修理坟墓文》

张三丰祖师《劝世修理坟墓文》

张三丰祖师《劝世修理坟墓文》张三丰,太极拳创始人,元代技击家,武当派道人,武当山丹士,被奉为武当派创立者,精拳法,其法主御敌,非遇困危不发,发则必胜。

《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子其道号也。

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

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头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

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

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日:“此山,年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皆毁於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届之,已而舍去。

” 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

由三峰而后,至明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张松溪为最著。

据清雍正年间,曹秉仁纂修的《宁波府志》卷三十一张松溪传载:“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

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

明成祖敕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号“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游宝鸡山中,有三山峰,挺秀仓润可喜,因号三峰子。

亦有因“峰”字和“丰”的简体字同形而错称为“张三丰”。

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

游止无恒。

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

入明,自称“大元遗老”。

时隐时现,行踪莫测。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

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

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

”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

收入《道藏辑要》。

其思想道儒融合略论佛教,道教思想甚纯。

周莹瀛洲人阅读理解题答案

周莹瀛洲人阅读理解题答案

周莹瀛洲人阅读理解题答案周莹,瀛州景城人。

右领军卫上将军景之子也。

太宗潜邸时,莹得给事左右。

即位,补殿直,领武骑卒巡警泉、福州。

卒才数百,捕剧贼千余,迁供奉官。

天雄军节度孙永祐、转运使杨缄称荐之,又使绥、银州按边事,还奏称旨,擢鞍辔库副使。

真宗嗣位。

会蜀平,部送胁从者数十百人至阙下。

西川转运使马亮因入奏,请赦其罪遣还。

莹以为当尽诛之。

令莹、亮廷议,上是亮议,悉原其罪。

五年,高阳关都部署阙,藩侯无足领之者,宰相请辍宣徽使以居其任。

时王继英任北院,上以莹练达军事,乃拜永清军节度,兼领其任,为三路排阵使。

莹隶人有钱仁度者,颇有军功,与虎翼小校刘斌相竞,为殿直阎渥所发。

以莹故,诏勿问,止徙斌隶他军。

契丹入寇,诏步兵赴宁边军为援。

莹至,则寇兵已去,即日还屯所。

上闻曰:“莹何不持重少留,示以不测。

轻于举措,非将帅体也。

”景德初,丁内艰,起复,代王显为天雄军都部署兼知军府事。

尝召洺州骑士千五百人赴大名,道与寇直,力战,有死伤者,莹犹谓其玩寇,将悉诛之。

诏赐金帛,谕莹勿治其罪。

车驾北巡,为驾前东面贝冀路都部署。

明年,改知陕州,俄徙永兴军府,又移邠州,兼环庆路都部署。

时夏州内属,诏省戍兵还营,以减馈饷之费。

仍手诏谕莹,莹遽奏乞留,以张边威。

上谓莹庸懦不智,以曹玮代之,徙知澶州。

故事,大礼覃庆,外藩无赐物例。

东封岁,莹镇澶渊,车驾所经,故特有袭衣、金带、器帛之赐。

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

卒,年六十六,赠侍中。

初谥忠穆,后改元惠。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藩侯无足领之者领:兼任B.契丹入寇寇:敌人C.道与寇直直:相遇D.以张边威张:扩大10.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1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B.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C.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D.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九年/被疾求/还京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莹在巡视泉州等地时,以较少的士兵捉拿了数倍于己的大盗,表现出一定的才能,得到太宗的肯定,得以升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懿州往事之三:辫发与束发的懿州人王紫晨在辽代,懿州(辽宁阜新)地区主体民族是“髠发”左衽的契丹人。

到了金代,主体民族就变成了“辫发”左衽的女真人。

到了元代,懿州的主体民族蒙古人也是“辫发”左衽的。

但是,无论是辽代,还是金代、元代,大多数懿州人还是“束发”右衽的。

懿州来了辫发左衽的女真人懿州城领主槊古公主的女儿叫萧观音,16岁就当了皇后,36岁那年却被奸臣诬陷,被昏庸的老公皇帝辽道宗下令用白布自缢,她的儿子太子耶律浚也被奸臣害死。

辽道宗死后,萧观音的孙子,也就是槊古公主的曾外孙耶律延禧继位当了皇帝,就是天祚帝,他虽然为祖母萧观音平反昭雪,但也是位昏庸的皇帝,终于做了亡国之君。

捺钵,本来是辽国皇帝借打渔狩猎的名义,巡守天下、处理政务和操练兵马的大型军政活动,但到了天祚帝这一朝,捺钵演变成单纯的奢侈性游乐活动。

天祚帝沉湎于渔猎,为此“捕海东青(猎鹰)于女真之域,取细犬于萌骨子(蒙古)之疆。

”派使臣佩戴银牌,称银牌天使,到女真部强索海东青。

这些髠着头发留着短胡须的“天使”络绎不绝,每到女真驻地,还要女真献美女伴宿,美其名曰“荐枕”。

为了保证鹰路的畅通,天祚帝还经常使用武力,激起女真人的无比忿恨和强烈反抗。

天祚帝天庆三年(1113年),女真人完颜部的年青酋长阿骨打继任联盟长,他统一内部,积蓄力量,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招集各部精兵2500人,于天庆四年(1114年)誓师反辽。

在黑龙江漫天的风雪中,阿骨打命诸将执梃(棍棒),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汝等同心尽力,有功者,奴婢部曲为良(免除奴隶身份),庶人(普通百姓)官之,先有官者叙进(提升),轻重视功。

苟违誓言,身死梃下,家属无赦”。

女真人士气高涨,数月间,占领了辽河以东广大地区,女真军很快发展至万人以上。

第二年正月,阿骨打正式称帝,定都会宁(黑龙江阿城),国号大金。

金军兵发辽西,辽西各州县纷纷降金。

辽国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刘宏于金天辅元年(1117年)十二月带领懿州城的3000户百姓投降金军。

天辅五年(1121年),金军占据辽上京(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第二年又攻占辽中京(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三年后,金兵俘虏了天祚帝,大辽国宣告灭亡。

从此,女真人成为懿州地区乃至中国北方的主体民族。

女真,隋唐时称靺鞨,主要以渔猎为生。

生活在长白山、粟末水(松花江上游)的靺鞨,称粟末靺鞨,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称黑水靺鞨。

唐中晚期,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黑水靺鞨归附渤海国,仍称女真。

契丹灭渤海国后,为分解女真的力量,将渤海国的一部分女真人迁徙到辽东地区,称作熟(开化之意)女真。

留在原居住地的女真被称作生女真。

约在辽兴宗时期,生女真的完颜部发展成为强大的部落,又联合了其他部落,组成部落联盟。

完颜部酋长为联盟长,同时还接受了辽王朝加封的节度使称号,直到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

女真人男子的发式,受契丹人影响,也要剃去一部分,但发式比契丹人简单,主要特点是梳辫子,因此称为“辫发”。

第一种“耳根式”,特点是仅留两个发辫,余发全部剃除,延耳朵外弧线留发,靠近脑后,但两发辫之间距离较远;第二种“脑后式”,特点是剃去额前及天灵盖处头发,只留脑后头发,将头发中分,编成两条长辫,除发辫数量与清代满族人只有一条不同外,其它细节相同。

妇女则辫发盘髻。

女真人的服装,春夏以麻布做衣料,崇尚白色,也是左衽。

富人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皮或羔皮为裘;穷人秋冬以牛、马、猪、羊、猫、犬等皮为袍衫,裤子、袜子也都是皮的。

妇女穿“大袄子”的无领上衣,就像中原男子道服,下衣锦裙。

女真人早期的居室,是地穴或半地穴式的。

直到金建国时,屋高一般只有数尺,屋顶覆盖以木板或榨树皮、草,门都是向东开的。

室内土炕,可烧火取暖,寝食都在炕上。

女真人早期的饮食,主要以飞禽走兽为食物之源。

农业虽早已出现,但直至金初其地不种谷麦,只种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稻,叶鞘无毛,果实如黍米,即黄米,可食)。

一般平民的饭菜,“以豆为酱,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

阿骨打等贵族所食,也只是稗子饭,辅以韭、蒜、瓜,只是多一些猪、羊、鸡、鹿、兔等肉类。

食肉,或烧烤,或烹煮,或生脔(将肉切成小块生吃)。

女真人喜好饮酒,以醉为快,但是醉酒后必须把醉鬼捆绑起来直到其醒酒,否则会乱杀人。

酒多以糜子(黍,黄米)酿之。

早期饮食用具都是木器,有盆、碗、构(木勺子)等。

饮酒用构“自上而下,循环酌之”。

建国后女真的饮食器皿逐渐与汉人接近。

女真人缔结婚姻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父母包办的指定婚和指腹婚,指腹婚一经缔结,就不可改变。

二是一般平民流行女子到了结婚年龄到路上唱歌自择丈夫,歌词内容包括介绍家世、针线活儿、容貌。

未婚欲娶者听歌后就向她求婚,得到同意后马上携之而归,然后备礼物带着女子一起到女家告其父母。

此外,还有抢婚和买卖婚。

买卖婚男方多为富人,“以牛马为币”。

也存在父死妻后母,兄死妻其嫂的“妻母报嫂”收继婚。

金建国后,婚俗变化较大,可以与渤海、契丹、汉人通婚;“妻母报嫂”收继婚到金世宗时已不严格实行;抢婚已演变为只在一年一次的“纵偷”日(类似狂欢节)中有反映。

女真人早期的丧葬,是无棺椁的土葬。

流行亲友奔丧以刃剺额血泪交下的“送血泪”风俗。

剺,割、划开。

剺额,用刀剑刺破额头血流满面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留恋,并将祭祀之物尽焚之。

从考古发现看,后期死者都有棺,贵族有石室墓,墓前有石碑、石人、石虎、石羊;火葬已不限于殉葬的奴婢和马,贵族死后也实行火葬;“送血泪”的习俗已废止。

阜新地区已发掘12座金代墓葬,出土大量瓷器、铜镜、铁马蹬及铜钱等。

金国灭亡后,女真人大多被同化于汉族,部分融入蒙古族,有100万左右在元代仍保持女真旧俗。

到了明代,被中原人分别称之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明末,建州女真崛起,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史称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女真为满族。

现在,全国金皇室完颜女真后裔有1万多人,人口比较多的是河南鹿邑县,他们是完颜宗弼(金兀术)的后裔。

1987年,鹿邑的完颜宗弼后裔由单姓“完”改为复姓“完颜”,汉族也改成了满族。

懿州的蒙古人也是辫发左衽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蒙古草原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孛儿只斤氏铁木真在经过多年征讨之后,终于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起蒙古帝国,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铁骑便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军事扩张。

元太祖九年(1214年)十月,成吉思汗令木华黎统率大军征讨辽西、辽东。

蒙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孛秃率军攻打懿州;一路由契丹人石抹也先率兵奔袭辽阳。

金懿州守将节度使高闾山指挥懿州军兵坚守城池,孛秃奋力猛攻。

高闾山战死。

孛秃历时近两个月攻占了懿州,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随后,成吉思汗将懿州封为孛秃的私人领地,以懿州豪绅田和尚为懿州节度使。

孛秃率军撤出懿州,转战中原。

蒙古帝国联合南宋灭掉金国后,又灭掉南宋。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蒙古人成为懿州的主体民族。

成吉思汗帐下有员将领,作战英勇,却不富裕,只有30匹马的家当,派人拿15匹马作为聘礼迎娶成吉思汗的妹妹贴木伦。

成吉思汗很生气,对来人说:“婚姻论财富,好像商人!我正要夺取天下,只要他忠实于我就可以了,何必用财富呢?”贴木伦死后,成吉思汗又把女儿火臣别吉嫁给他。

公主出嫁,成吉思汗下旨让宗室哈尔八台之子思林图跟随做侍卫,哈尔八台说:“我的儿子岂能给别人做仆人?宁死不从!”抗旨不尊,成吉思汗就让这位将领杀了他全家。

这位将领就是分封在懿州(辽宁阜新)地区和辽河上游一带的孛秃。

孛秃是蒙古亦乞列思部首领,他是成吉思汗的妹夫,又是成吉思汗的驸马。

孛秃对成吉思汗感激涕零,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死后追封昌王。

昌王孛秃家族世代承袭在懿州的分地和食邑(靠租税生活的城镇或地区),男为驸马,女为皇后,始终与皇室保持着婚姻关系。

先后有17位公主下嫁到这一家族,有4女为皇后,是元代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既有显赫的皇亲国戚,更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上辽金两朝的开发建设,使富庶的懿州再次成为东北重镇,并三次成为管辖全东北地区的辽阳行省的首府。

元代蒙古人的发式和女真人一样,也是“辫发”,特点是有特殊的刘海和结圈的发辫。

男子发式基本款式是:剃去头顶状如新月的一弯头发,剩下的头发分成三部分,脑门上的刘海为一部分,修剪成圆桃等形状,剩下的头发平均分成两部分,在耳后结成发辫,发辫多结成环状,分一环至多环不等,也有将发辫合在一起垂至后背的,其发辫变化颇多。

元代蒙古人的冬帽有皮帽和毡帽,分圆顶与尖顶两种,其中圆顶带后檐,如箕形。

夏天戴毡笠,其形状如钹,也叫钹笠,帽檐甚宽,可遮挡阳光,后部缀上布条以防风沙蚊蝇,保护脖颈。

帽顶有顶珠或雉尾。

元代蒙古人早期都穿皮袍子,也是左衽(左边开襟)。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借鉴了汉人的服饰,但一般蒙古人的服饰仍大体上保留着原来的样式。

马、牛、羊、骆驼是元代蒙古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以肉、乳为主,同时也辅以米、面。

肉食为常餐,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品。

而马除供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不再杀马。

元代蒙古人的婚姻有抢婚、议婚、收继婚等模式。

抢婚在13世纪时非常盛行。

《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之母诃额伦就是他的父亲也速该从蒙古贞部落的先祖蔑儿乞人那里抢来的。

若干年后,蔑儿乞人也抢走了铁木真年轻貌美的妻子孛儿帖,后来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夺回了妻子。

议婚的风俗也很普遍。

父亲可代表儿子向女方求婚,若女方允诺,双方就设许婚宴,饮许亲酒,吃羊的颈喉,此一部位的骨头非常坚硬,双方吃了这个部位上的肉,表示定亲永不反悔。

元代蒙古人婚姻有等级之别,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

也是婚姻不计较辈分,也可以娶后母、寡嫂。

元代蒙古人的丧葬与任何朝代都不同,最大的特点是秘密安葬,即使像成吉思汗这样显赫的帝王也没有豪华的陵墓和陵园。

普通蒙古人死后多是土葬,也有火葬和天葬者。

他们笃守叶落归根的习俗,不管死在何处,都要运回故乡安葬。

大多数懿州人还是束发右衽不管是“髠发”左衽的契丹人,还是“辫发”左衽的女真人、蒙古人,在辽金元三朝,他们在懿州地区仍然是少数民族,占懿州地区人口80%左右的还是“束发”右衽(右边开襟)的汉族人。

虽然“髠发”和“辫发”的统治者也曾一度想改变汉族人的发式,但终于放弃了。

因此,辽金元三朝的汉族人,依然是留着长发,梳成疙瘩鬏,盘在头顶,没有象清朝那样剃去一半,剩下的梳成大辫子。

汉族人的来源,一是从关里逃亡到懿州(辽宁阜新)地区的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难民。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军阀混战,为躲避关内的战祸和灾荒,或寻求政治避难,他们成为历史上最早闯关东的汉人。

二是在战争中俘掠来的中原汉族人,他们是契丹、女真、蒙古贵族的奴隶或农奴。

三是原来就居住在懿州地区的汉族人。

汉族人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文化和生产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及商贸业,有些人还担任了懿州的军政长官,如辽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刘宏、金懿州节度使高闾山、元辽阳行省平章政事(省长)王伯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