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古代汉语 大二下学期 必考

四,综合分析:
1.《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毛亨传:贯,事也。
)!!!!!!(郑笺云:硕,大也。
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汝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
我事汝三岁矣,会无教令思德来眷顾我。
又疾其不修政也。
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
)!!!!!!(陆德明:贯,古乱反。
徐音官,复,扶又反。
税,始锐反。
比,毗志反。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郑笺云:逝,往也。
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
乐土,有德之国。
)!!!!!!(陆德明:乐音洛,注下同。
土如字,他古反。
沈,徒古反。
诀,古穴反。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郑笺云:爰,曰也。
)!!!!!!(孔颖达:“硕鼠”至“得我所”。
)!!!!!!(陆德明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
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
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
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
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
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
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
)。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一、默写老子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4、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荀子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韩非子6、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是非判断1.“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定语。
()2.“故中御而从齐侯”的“从”译作“跟随”。
()3.“鱼,我所欲也”中的“所”字结构是“所欲”。
()4.“从左右,皆肘之”的“肘”译作“用肘碰撞”。
()5.“而”可表顺接,也可表逆接。
“任重而.道远”的“而”是表示逆接。
()6.“蛇出於其下”的介词“於”译作“从”。
()7.“许子以釜甑爨”中,“以”的介词宾语是“釜甑”。
()8.“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的“以”用如“而”。
()9.“有智有愚”的“有”充当主语,译作“有人”。
()10.“奉觞加璧以进”中的“奉”意思是“献”。
()11. “粟者,民之所种”的谓语是“民之所种”。
()12.“民之所种”的“所”丧失了称代性。
()13.“台”、“卬”属对称代词。
()14. “其”无论做主语还是做定语,皆暗含一个结构助词“之”。
()15.“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中的“莫”是否定副词。
()16.“杀之,置诸畚”的“诸”译作“之”。
()17.“夺其所憎”中“夺”的宾语是“其”。
()18.“邴夏御齐侯”的“御”是“为动词”,译作“替……驾车”。
()19.“郑周父御佐车”与“邴夏御齐侯”结构相同,皆属为动用法。
()20.“辞多类似而.非”的“而”表顺接关系。
()21.“左右以君贱之”中“以”的介词宾语是“君”。
()22.“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的“集”可译作“成功”。
()23.“押韵”的“韵”包含韵头、韵腹和韵尾。
()24. 近代黄侃将上古声纽的数量定为二十个。
()2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的“之”的功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6.“今或闻(扶苏)无罪,二世杀之”的“或”充任全句主语。
()2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前置宾语为“寡人”。
()28.“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的“其”为语气副词,译作“还是”。
()29.“岂不榖是为”的介词宾语是“不榖”。
2024年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2024年古代汉语大二总结____年古代汉语大二总结____年,我已经大二了,回首过去一年,我在古代汉语学习中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就。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收获和经验。
一、课程概述本学期我学习了《古代汉语》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古代汉语文法、文献阅读和古代汉语研究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自主学习,我对古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学习收获1. 提高了古代汉语的语感: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大量的古代汉语文本,从句子到段落,甚至是整篇篇章。
通过反复阅读和分析,我逐渐培养了对古代汉语的语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古代汉语。
2. 掌握了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语法上。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我了解了古代汉语中的主谓宾结构、动宾关系、偏正结构等基本语法现象。
这对于读懂古代文献,尤其是古代诗词有很大帮助。
3. 提高了古代汉语阅读能力:通过课程中的文献阅读,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古代文献,如《诗经》、《楚辞》等。
通过反复阅读和理解这些文献,我逐渐提高了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对于理解古代文献的语境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 学会了古代汉语研究方法: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还学习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学会了如何研究古代汉语文献,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结构和特点,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方法。
三、学习经验1. 多阅读古代文献:古代汉语是通过文献来体现的,所以多读古代文献是提高古代汉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课程外,我尝试阅读了一些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等,通过反复阅读和理解这些文献,不仅提高了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还丰富了古代汉语的知识。
2. 多与他人讨论: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与他人讨论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
与同学一起讨论古代汉语的语法和用法,互相帮助和解答问题,不仅加深了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大二阶段,学习古代汉语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
以下是大二学习古代汉语时需要掌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特点1. 多音多义: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具体含义。
2. 辞章句读:古代文献中常采用平仄、押韵等手法,要注意正确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语调。
3. 四声八调:古代口语中有四声八调的音调变化,需要注意掌握不同字在不同声调中的发音规则。
二、古代汉字的发展1. 出土文字: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形态特点和基本解读方法。
2. 字形演变:掌握汉字的演变过程,如小篆、隶书等不同字体的发展与区别。
3. 假借字:了解古代汉字之间的相互借代现象,如“蜀”字的发音替代、“殷”字形的借用等。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1. 文言文句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式结构、主谓宾的排列顺序、修辞手法等。
2. 虚词使用:了解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虚词,如“之”、“乎”、“兮”等的语义和用法。
3. 句读和转換:熟悉古代汉语中的破折号、问号、句读音、并列句、复句等的表达方式。
四、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1. 《诗经》:了解古代汉语的韵律、格律体裁,如诗的五言、七言和风格特色等。
2. 《论语》和《孟子》:理解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典故等,如用典、比喻、反问等。
3. 古代戏曲:熟悉脸谱、唱词、曲调等古代汉语戏曲表演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五、古代汉字的使用1. 姓名命名: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命名原则,如以字面意义为基础、崇尚典故、喜用谐音等。
2. 字的辨析:熟悉古代字形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场景中正确运用字义的技巧。
3. 古籍阅读:学习古代文献的基本阅读方法,如《史记》、《左传》等的解读技巧。
总结: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语法规则、诗词鉴赏以及古籍阅读等知识点,是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并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一、古代汉语的背景与概述古代汉语是指汉族民族在古代所使用的语言,广义上可以包括汉朝以前的古汉语和汉朝以后的中古汉语。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涉及了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进行逐一介绍。
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可以总结为声母、韵母、声调和音韵变化。
在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中,除了普通话中的b、p、m、f、d、t、n、l、g、k、h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声母,如j、q、x、zh、ch、sh、r 等。
韵母方面,古代汉语的韵母含有a、o、e、i、u、ü等,其中ü是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的韵母。
声调方面,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相对较为复杂,普通话的四声是经过演变后的结果。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的构词法和词义变化方面。
在构词法方面,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比较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合并词等方式进行构词。
同时,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也非常丰富,常见的变化方式有指事义、甲骨文义、转义、比喻义等。
四、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有一些特点是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的。
首先是词序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词语的顺序来表达不同的句意。
其次是虚词的使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较多且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助词、介词、副词等。
此外,古代汉语中的病句现象也比较常见,例如重叠句式、否定句式等。
五、古代汉语的修辞特点修辞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事物之间进行类比,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规模或者数量,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是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或者意图。
六、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古代汉语作为汉族的日常使用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文化内涵有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等。
古代汉语大二上学期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上学期知识点古代汉语是指指涉中国历史阶段之前的汉语变体。
大二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程通常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音韵学、文献阅读和古汉字的基本了解。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讨论。
一、音韵学古代汉语的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字的音节和音律规律的学科。
这一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切韵系统:切韵是古代汉语拼音规则的一种分类方法,古代的韵书用于记录汉字的音节归类。
大二上学期,在学习古代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切韵系统,并能够根据切韵规则正确发音。
2. 古代音韵变化: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是其研究的重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音演变,如上古音、中古音等,并能够读懂相应的拼音符号。
3. 韵律体系:古代汉语的韵律体系是音韵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诗词中的音律规律,包括平仄、押韵等。
二、文献阅读古代汉语的文献阅读是学习古代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大二上学期我们将学习一些重要的古代文献,包括《史记》、《资治通鉴》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1. 阅读技巧:在学习古代文献阅读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比如如何理解古汉字的含义、如何解读较复杂的句子结构等。
2. 文献解读:学生需要学会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分析,理解文献中的表达方式和隐含的意义。
3. 古代文学作品:除了文献阅读,我们还将学习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学习古代汉语的美丽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三、古汉字的基本了解古代汉字是中文发展的基础,大二上学期我们需要对古汉字有一定的了解,包括:1. 古汉字的基本构造:了解古代汉字的基本构造方式,包括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等。
2. 古汉字的字义转变:了解古代汉字的字义转变规律,比如一个字原本的意思如何演变成了现在的意思。
3. 古汉字的拓展运用:学生需要了解古汉字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方式,包括注解、释义等。
大二(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人的注解(一)汉唐人的注解1.内容:汉代人注解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音,也有通释大意的。
唐代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重在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有的重在阐明哲学思想。
2.范围:汉注从经书开始,后渐扩大。
唐人除给经书作疏外,也注子书,还为汉代以后古书做笺注。
(二)宋人的注解宋人的注解风格与汉唐大不相同。
宋人常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习称“六经注我”。
(三)清代的注解1.详尽可靠。
一些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较深的研究,注解风格为之一变,重视从材料出发,方法也有进步,所作注解大都详尽可靠,因此称为“朴学”。
2.注重校勘。
旧注中常见的术语(一)曰、为、谓之:用来释义或辨析同义词,相当于“叫做”。
被释词在后。
(二)谓: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相当于“是指”、“是说”。
被释词在前。
(三)貌、之貌:表明所解释的是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四)犹:用来说明是以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或用引申义解释本义,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不完全相同,相当于“等于说”。
(五)之言、之为言:常用于声训。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用来注音(注释和被注释字不完全同音)。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注音兼释义;读若、读如:主要是注音,偶尔也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两个校勘术语:(1)“衍文”,指古书中误增的字。
(2)“脱文”,指脱落的字。
辞赋:作为和诗歌、散文相对的文体名称,辞赋指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辞赋名称的确立是在汉代,且以楚辞作为辞赋的源头。
辞赋的特点:辞赋最基本的语言特点是“押韵”。
押韵方式和诗歌大体一致。
所用韵部是上古韵部。
从形式看,赋具有铺陈文采,讲究辞藻,具有赡丽华美的特点。
从内容看,赋具有体物写志的特点。
咏物说理,寄托情志。
骈文:是受汉代辞赋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
骈文在魏晋开始形成,南北朝成为文章正宗,唐代前期仍很兴盛,中唐以后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但文献中仍有不少骈文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节古书的注解
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
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
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
4 )提示语法(
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6 )诠释典故成语(
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郑玄注:“藉之言借也。
”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
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郑笺:“敬之言警也。
”
(7 )“言”: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
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
(8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
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
”,“倍读曰背”。
(9 )“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
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
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
)。
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
……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
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6 、怎样利用古注:(1 )批判吸收,(2 )正确取舍,(3 )联系正文,(4 )融会贯通。
第十七节古书的标点
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
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
句句可以讲通。
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
(
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
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