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的自然情结

合集下载

幼儿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幼儿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幼儿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概述自然是孩子的第一教室,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孩子可以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家长是幼儿园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1. 营造自然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应该营造一个自然友好的家庭氛围。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种植花草树木:在家中的空地或阳台上种植一些花草树木,让孩子亲手参与其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从中学习到自然的循环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阅读自然类书籍:为孩子提供一些关于自然的图画书和故事书,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观察天空和天气:每天陪孩子观察天空和天气的变化,帮助他们了解季节的交替和自然界的变化。

2. 创设自然探索环境除了在家中创造自然氛围外,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些自然探索环境,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敬畏之心。

•去自然公园或野外游玩:带孩子去自然公园或野外进行探索和游玩,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亲近小动物:让孩子与小动物接触,可以去宠物店或动物园,也可以养一些家养宠物,如鱼、鸟或小狗,让孩子学会尊重和保护动物。

•进行户外探险活动:组织一些户外探险活动,如露营、徒步等,让孩子体验大自然的原始力量,了解自然的美好和伟大。

3. 教育孩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还需要教育他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教育方法:•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先行保护环境,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让孩子从小见到身边人的环保行为。

•分享环保知识:家长可以与孩子分享环保知识,教他们如何对待垃圾、如何节约能源等,提醒他们环保的重要性。

•参与环保活动:带孩子参加社区或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如清理河道、种树等,让他们亲自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去。

4.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观察力和想象力是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重要能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方法:•观察和记录:带孩子去户外观察自然景物,教他们用眼睛记录下来,如花儿的颜色、草地上的昆虫等。

如何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

如何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

如何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
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事物值得人们去探索和发现,让孩子们
对自然充满热爱和好奇心,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又有助于他们
个人成长。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呢?以下是一些可行的
方法:
1. 将孩子与自然融为一体。

带孩子去公园、自然保护区或者山
区等自然环境中,与孩子一起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可以观察花
草树木、听鸟叫声、观察小动物、体验不同的气候和季节等等,让
孩子在互动中对自然产生好奇心和热情。

2.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

通过给孩子提出问题、引导
他们进行观察和发现,从而吸引他们对自然的兴趣。

比如:花儿为
什么会开?树叶为什么会变黄?为什么天会下雨?等等这些问题都
是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好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3. 阅读与游戏结合。

没有在户外的时间?那就选择与自然相关
的书籍或游戏,让孩子了解自然界的知识,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
互动。

例如,带孩子阅读有关自然的书籍,或者与孩子一起玩以生
态环境为背景的游戏,当他们真正理解了自然的好处时,他们会对自然充满好奇和向往。

4. 父母做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良师益友,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

例如,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让孩子知道如何保护环境,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等。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爱和感悟,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了解自然界的美好,激发孩子主动去探索、学习和保护自然。

宝宝的自然环保意识

宝宝的自然环保意识

宝宝的自然环保意识自然环保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而培养宝宝的环保意识则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与使命。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保护自然、珍爱地球的观念。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宝宝的自然环保意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1. 让宝宝亲近大自然宝宝是天生的好奇心旺盛的小动物,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探索充满了好奇与兴趣。

我们可以带着他们去郊外游玩,参观自然公园或者动物园,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当他们亲眼见到美丽的蓝天、清澈的湖水和绿树成荫时,宝宝们的心灵将会受到启发,对大自然产生一种无限的敬畏之情。

2. 教育宝宝节约用水和用电水和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但它们的浪费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教育宝宝学会节约并正确使用水和电。

可以和宝宝一起制定一些游戏规则,如洗澡时间不超过5分钟,关灯不开空调等。

通过这些小小的举动,宝宝将逐渐意识到每一滴水和每一度电都是宝贵的资源,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

3. 培养宝宝垃圾分类的习惯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教育宝宝正确分类垃圾,培养他们的垃圾分类习惯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在家中设置垃圾分类桶,并向宝宝解释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湿垃圾和干垃圾。

在宝宝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他们自觉地正确分类垃圾,成为垃圾分类的小能手。

4. 鼓励宝宝参与植树活动植树造林是一项有益于环境的活动,我们可以鼓励宝宝积极参与其中。

可以带着宝宝去植树基地参观,并亲手种下一棵小树。

通过亲身参与植树活动,宝宝将会深刻体会到植树行动对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起保护森林和绿化环境的责任感。

5. 引导宝宝关注动植物保护动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引导宝宝了解动植物的重要性,并教育他们保护动植物的观念。

可以带着宝宝去动物园参观,或者观赏一些纪录片,让他们了解到不同的动植物种类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宝宝参与一些动物保护组织或活动,如参与孵化海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科技时代,有必要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界的热爱与保护意识,以确保他们成为未来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和倡导者。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途径:1. 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要帮助孩子们培养对自然的热爱,首先要让他们有机会亲身接触大自然。

可以组织户外活动,比如郊游、野餐或露营,让孩子们亲密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同时,鼓励他们观察和探索花草树木、河流湖泊、动物等自然元素,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

2. 教育环境保护知识为了培养孩子们的保护意识,我们需要向他们传授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可以通过图书、视频、讲座等形式介绍环保知识,让孩子们了解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影响,并鼓励他们采取行动。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3. 培养对自然的情感连接让孩子们与自然建立情感连接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鼓励他们观赏美丽的日出日落,聆听鸟儿的歌唱,感受风吹草动,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让孩子们了解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加深他们对自然界的珍视和尊重。

4. 参与环保行动通过参与环保行动,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激发他们积极改变的意识。

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清洁活动、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环保行动,在实践中让他们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也可以鼓励孩子们节约能源、减少使用塑料和一次性物品等,通过小事情做起,积累起环保的力量。

5. 引导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也对自然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鼓励他们思考和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意和建议,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环保的意愿,并为未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6. 引导正确使用科技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也要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科技产品。

教育他们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和网络,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并鼓励他们利用科技手段参与环保行动,比如使用手机应用程序监测空气质量或参与在线环保运动。

爱护儿童的自然探索

爱护儿童的自然探索

爱护儿童的自然探索作文:在蓝天下,绿草如茵,一群孩子欢快地奔跑在自然的怀抱中。

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惊喜,那是对大自然无尽的探索与热爱。

我们应当呵护这份纯真的热情,引导孩子们去关爱自然,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孩子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

作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重新拥抱自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爱护儿童的自然探索,首先要从教育入手。

学校应加大自然教育的力度,让孩子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通过开展户外活动,如植树节、环保志愿者等,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感受自然的美好。

此外,家庭也应营造亲近自然的环境,鼓励孩子在周末走进大自然,观察植物的生长,聆听鸟儿的歌唱,感受大自然的韵律。

其次,我们要关注儿童在自然探索中的安全问题。

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危险。

家长和教师要提前做好安全教育,教授他们基本的生存技能,如如何避免蚊虫叮咬,如何识别有毒植物等。

同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地去探索、去发现。

此外,我们还应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让孩子们在自然中成长,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还要关注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携手共建和谐家园,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美好的自然探索环境。

总之,爱护儿童的自然探索,就是关爱我们的未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绿色、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自然中茁壮成长,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幼师工作总结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幼师工作总结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幼师工作总结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作为一名幼师,我一直致力于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积极参与了各种教育活动,采取了多种方法来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兴趣,倡导环保理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这段工作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经验和教育策略。

首先,我发现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

我经常利用游戏、实地考察或观察小动物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知自然的美妙与奥秘。

例如,在春季,我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花海,观赏绚丽的春花。

通过亲手触摸、嗅闻和观察,他们不仅学习了不同花卉的名称,还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通过种植小花盆、制作手工艺品等活动,我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我会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如何保护植物生长的环境,如何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等。

通过这些实践,孩子们不仅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深入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

另外,转变角色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

我曾在课堂上饰演过环保使者的角色,与孩子们一起探讨如何保护环境。

我们模拟了分别扮演捕鱼者和保护者的情景,通过互动游戏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孩子们激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并从中领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与家长的合作也是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的关键。

我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分享孩子们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以及环保相关活动的参与情况。

我还向家长提供一些建议,鼓励他们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我让幼儿得到了全方位的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意识。

最后,我认为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也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幼师,我时刻保持着环保意识,注重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

我相信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对自然的热爱自然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孩子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一、了解自然的重要性要引导孩子对自然产生热爱,首先需要让他们了解到自然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与孩子亲身接触大自然,如散步在公园、郊外或海滩上观察植物和动物,给他们讲解自然物的作用和意义,例如树木提供氧气、鸟类传播种子等。

同时,可以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片来讲解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对自然的影响,让孩子认识到自然受到威胁,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参与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培养孩子对自然热爱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以组织或带领孩子参加郊游、露营、徒步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在活动中可以引导孩子主动观察、保护和尊重自然,比如不乱丢垃圾、不损坏花草树木等。

此外,可以在户外活动中进行简单的生态教育,让孩子了解不同动植物的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三、种植植物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可以通过种植植物来实现。

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简单易种植的植物,如小型花草或蔬菜,让他们亲自负责照顾和管理。

这样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亲眼见证植物从种子到成长,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责任心。

同时,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植物的生长规律、养护技巧,让他们对植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开展科普教育通过科普教育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全面地了解自然。

可以带孩子参观自然科学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地,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和学习各种动植物的知识。

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普书籍、纪录片等媒体,给孩子讲解一些关于动植物的有趣知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的探索欲望和热爱。

在进行科普教育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五、保护环境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还需要教育他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简单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随手关灯等。

探索自然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探索自然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探索自然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幼儿可以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

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本文将探索如何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并介绍一些可行的方法。

一、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幼儿的成长环境中应该有丰富的自然元素,例如室外花园、植物、动物、自然景观等。

这些元素可以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

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可以安排户外活动,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比如郊游、探险、露营等。

同时,让幼儿参与到种植花草、照顾小动物的活动中,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注。

二、开展自然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幼儿可以学习到关于生态系统、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促进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

可以组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实地考察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自然的奇妙之处。

同时,可以设置自然主题的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活动,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鼓励自然探索和发现幼儿拥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们应该鼓励他们主动去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奥秘。

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帮助他们更仔细地观察植物、昆虫等。

同时,在户外活动中,鼓励幼儿寻找、捉捕小昆虫、收集不同种类的石头、叶子等,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

四、与自然互动的游戏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方式,与自然互动的游戏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比如,在户外可以组织寻宝游戏,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找到隐藏的宝藏;在室内可以进行模拟园艺、小动物养育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自然的乐趣。

五、成为自然的守护者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还需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

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向幼儿传递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

同时,带领幼儿参与一些环保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等,让他们身体力行,成为自然的守护者。

总结起来,通过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开展自然教育活动、鼓励自然探索和发现、与自然互动的游戏以及成为自然的守护者等方法,可以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呵护孩子的自然情结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生命世界”中“动植物的一生”的活动建议是“交
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

”通过一年级内两次养蚕,两次种植凤仙花,在后续探究活动中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们的具体操作:阶段培训,为活动的开展搭桥铺路;模式开放,深入理解动植物
的一生;建立基地,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关键词:后续探究;阶段培训;模式开放;建立基地
“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
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
提到“学科学是学生们要自己实践的事,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

‘动手’的实践活动
自不可少,但是这还不够,学生们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


三下《动植物的一生》是令科学老师既钟爱又头疼的一个版块。

爱的是这项
探究活动学生很感兴趣,头疼的是种凤仙花、养蚕探究的时间太长,中间稍有不
慎就会导致探究活动的终止。

在过去两年,我们学校一直为学生的课外种植、饲养活动做着努力,并做了
相关的课题研究。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种植和饲
养活动的后续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阶段培训、模式开放、建立基地等方面突
破整合,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一、阶段培训,为活动的开展搭桥铺路
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三四年级一个星期才两节科
学课。

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完全解决老师布置的或自己所想的问题,这些
问题就可以在课后探究完成。

对于植物和动物这一块内容,仅仅是课堂中的观察
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如三年级下册的《植物的一生》单元,要求学生通过种植、
培养凤仙花,了解它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从种子到种子的生长周期和它的6种
器官,对凤仙花作全方位的认识。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要求让学生亲身经
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使学生建立动物
生命周期的模型。

这些在我们的课堂中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种植、饲养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解决饲养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要对蚕的生长发
育做出推测,对蚕的变化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着做出解释。

对共同感兴趣的
问题,师生还要一起展开深入的研究。

正是这种强调经历的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使孩子们有了珍爱生命的体验,引发了寻找蚕能够修复破损的茧的原因,使课堂
教学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课题组老师对三年级学生和课任老师进行一次“养蚕培训”。

为了能让
顺利养好我们的蚕宝宝,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阶段培训,掌握基本知识
楼老师上网了解、搜集关于蚕宝宝的饲养方法,认识桑叶,从报章、杂志、互联网或其他途径等寻找蚕宝宝的饲养方法,询问家长或有种植经验的人,把种
植方法及所需的材料进行记录、整理。

蚕宝宝到二龄后,日渐可爱,养蚕活动由学生发展到老师。

时不时有学校
老师来养蚕室领蚕宝宝,少则两条,多则数十条。

当老师们小心地捧着装蚕宝宝
的纸盒时,我会将新鲜的桑叶一并送出,并告诉她们桑树在学校操场的边上,树
上挂着“桑树”的牌子。

不过,还是时有笑话传来,个别孩子把梨树叶、芙蓉叶当
桑叶养蚕。

但我们依然小心地呵护着孩子们的自然情结。

2.教师、家长共同参与
养蚕是“全员性的必修内容”,这个活动要持续一个多月,教师必须一同参与,引领学生完成课外作业。

在我校的养蚕活动中同学们热情高涨,许多同学每
天都将蚕宝宝随身携带,随时喂食,放学后又及时采摘桑叶,一些同学还用周记
的形式记录了养蚕的经历。

但是也有一些同学由于一些客观限制,没能饲养或饲
养成功,为了让没有条件自己饲养蚕宝宝的同学也一样能感受“蚕的一生”,学校
老师亲自饲养了200多条蚕,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采摘桑叶。

学生们经常会
主动观察比较,并互相讨教经验,没有成功的小组也没闲着,学会了做裁判,这
也一样是在观察探究。

我想这样的课外作业,会让同学们终生难忘,科学实践的
价值也已得到体现。

二、模式开放,深入理解动植物的一生
养蚕的主题,以往教学目标的指向是蚕的一生发生的具体变化和“变态”的
概念,关注的是蚕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身体构造。

学习方式仅限于观察和记录。

现在的教师用书中明确写到:“请注意,在认知方面,其实并不是真的需要孩子们学习有关蜗牛、蝗虫、蚂蚁等动物的知识,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这一单元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动物发生兴趣”,“这种兴趣将激起他们自发的
观察认识活动”,教学力图“对孩子们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积极
的影响,尝试初步的指导”。

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养蚕心情激动,对蚕宝宝关爱过度,反而使蚕宝宝不明
死亡。

蚕到四龄后,学生饲养的蚕宝宝数量已由原来的200多条,减少到80多条。

了能让饲养后续活动得以进行,这批蚕由课题组老师代为饲养老师。

6月2日,第二批蚕宝宝钻出蚕卵,数量很多,估计有两三千条,全校的师生都来亲历
养蚕的探究活动了。

第二批蚕宝宝结茧后,我们获得了375克的蚕茧。

这是丰硕的成果!
相比之下,种凤仙花就顺利多了,在门卫爷爷的帮助下,我们的凤仙花茁
壮成长,一年里种了两批,学生们很有成就感。

三、建立基地,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一年级内两次养蚕,两次种植凤仙花,我们有了新的收获,学生掌握
的种植饲养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动手能力也越来越强。

孩子们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观察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同时,会充分认识生命,理解生命。

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而生命
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
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

孩子们开始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了,这就是
自然情结。

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保护孩子们的自然情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54-183.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3.
[3]赵小丽.让科学探究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J].小学自然教学,2002,(9):16-17
[4]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第一版
[5]刘汝君.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J].科技资讯,2007,(2):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