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竞赛教程(超详细)第十二讲实验理论

合集下载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名校冲刺讲义—第十二章 量子物理:波函数和统计解释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名校冲刺讲义—第十二章 量子物理:波函数和统计解释

2020高中物理竞赛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竞赛讲义第十二章量子物理第三次课:2学时1 题目:§12-5 波函数及统计解释§12-6 薛定谔方程2 目的:1.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2.了解薛定谔方程(选讲)。

一、引入课题:二、讲授新课:§12-5 波函数及统计解释历史上两种典型的看法,很容易把微观粒子看作是经典粒子和经典波的混合体。

“粒子是由波组成的”:把粒子看作是由很多波组成的波包,但波包在媒质中要扩散、消失(和粒子性矛盾)。

“波是由粒子组成的”:认为波是大量粒子组成的;但这和单个粒子就具有波动性相矛盾。

一、波函数和概率波统计性把波和粒两个截然不同的经典概念联系了起来1 概率波德布罗意提出的波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只是说它是虚拟的和非物质的。

对光辐射(电磁波),爱因斯坦1917年引入统计性概念;波动观点:光强∝ E 2粒子观点:光强∝某处光子数∝某处发现一个光子的概率∴ E 2 ∝ 某处发现一个光子的概率当前得到公认的关于德布罗意波的实质的解释是玻恩在1926年提出的概率波的概念。

玻恩发展了爱因斯坦的思想,保留了粒子的微粒性,认为物质波描述了粒子在各处被发现的概率。

德布罗意波是概率波。

2 波函数(wave function)为了定量地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量子力学中引入波函数,并用ψ ( r , t ) 或 ψ (x , y , z , t )表示。

薛定谔认为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也可以像机械波或电磁波那样用波函数来描述它的波动性。

我们从机械波的波函数出发,写出物质波的波函数。

平面机械波的波(方程)函数将其写成复数形式前式是后式的实数部分。

按照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一个不受外力作用的自由粒子,它的能量和动量都不改变,与这样的粒子相关的德布罗意波就是一个单色平面波,则有将ν=E/h 和λ=h/P 代入上式则有称上式为德布罗意波的波函数,其中为波函数的振幅,又称概率幅。

高中物理竞赛第12章气体动理论(共56张PPT)

高中物理竞赛第12章气体动理论(共56张PPT)

k
3 2
kT
6.211021J
1m3
Ek nk 1.65105 J/m3
H2 : vrms= 1920ms-1 O2 : vrms= 483ms-1

a. P、T、 k 、vrms… — 统计量(平衡态,系统)
对少数粒子 无意义
b. 不同气体(m 、v 2不同) k 相同 — T 相同
15 .
氢( H2 )
2.02
氦( He )
4.0
氮( N2 )
28.0
水蒸气( H2O )
18.0
氧( O2 )
32.0
二氧化硫(SO2)
64.0
1 920
1 370 517 645 483
324
14 .
[讨论] 系统( V=1m3 ,t =27ºC,P=1atm) 的分子微观量的平均值
n P 2.661025 m3 kT
17 .
二 能量均分定理(玻耳兹曼假设)
气体处于平衡态时,分子任何一个能量 自由度的平均值都相等,均为 1 kT ,这就 是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 2
分子的平均能量
1 (t r 2s)kT 1 (t r v)kT i kT
2
2
2
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每一种形式的能量不一定 按自由度均分.能均分定理是关于分子热运动 动能的统计规律.
系统状态了,其它的宏观物理
性质则是这两个物态参量的函数 o
A ( p1,V1,T1)
B ( p2 ,V2 ,T2 ) V
— T =f (P 、V ) (与气体性质有关)
如果过程进行的充分缓慢,过程进行的每一个
中间态都可以近似看成平衡态,这就是准静态过程

高中物理竞赛培训教材

高中物理竞赛培训教材

高中物理竞赛培训教材目录第一讲力的处理 (2)第二讲力矩和力矩平衡……………………………………………………… (5) 第三讲直线运动…………………………………………………………… (15) 第四讲相对运动……………………………………………………………… (29) 第五讲关联速度……………………………………………………………… (40) 第六讲力…………………………………………………………………………(55) 第七讲摩擦角及其它……………………………………………………………(65) 第八讲一般物体的平衡稳度………………………………………………… (76) 第九讲牛顿定律……………………………………………………………… (85) 第十讲万有引力天体的运动………………………………………………… (94) 第十一讲功和能………………………………………………………………… (104) 第十二讲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122) 第十三讲动量和能量…………………………………………………………… (129) 第十四讲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146) 第十五讲热力学基础…………………………………………………………… (154) 第十六讲原子物理…………………………………………………………… (160) 第十七讲电场…………………………………………………………………… (184) 第十八讲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 (201) 第十九讲电路…………………………………………………………………… (215) 第二十讲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电磁感应……………………………………… (224) 第二十一讲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234) 第二十二讲交流电、电磁振荡、电磁波 (242)第一讲力的处理一、矢量的运算1、加法,,, + = 。

高一秋季物理竞赛班第12讲_力学综合专题_学生版

高一秋季物理竞赛班第12讲_力学综合专题_学生版

第12讲 力学综合专题本讲提示:1.归纳力学模型,提高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2.总结力学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某个原理的目的。

从数学的角度,所有牛顿力学范围内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个套路化的流程解决:先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微分方程与牵连方程,再找出边界条件,剩下的工作交给解方程即可,方程会回答所有的问题。

但是在高中遇到的问题绝大部分都是一些特殊情景,数学模型都很巧,所以基本不用积分(而且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套路解法也不现实,学会做微积分的题不难,难在对着物理问题运用微分方程)。

这就出现了联立受力分析,运动态分析,动量分析,能量分析,角动量分析5大力学思路综合运用的特殊解法。

从考试的角度,无论是高考压轴,自招还是竞赛,多数同学要能迅速准确答题,基本都得多归纳,多训练,通过“刷题”积累模型。

从学习的角度,积累模型的同学总算比对着样题模仿的同学学的深刻一些。

应试大战中的“超级成功人士”考试的时候,大部分题基本不用在根据原理分析题,只需要条件反射的写出对习题条件的解读,只有少数的地方会去动些脑经。

从学习的角度,我们并不太支持我们的同学把空闲时间无限度的花在“刷题”上,虽然这样考试成绩提高明显。

大家可把本讲当做一次对前期所学物理原理的一次复习和反思。

把不同的物理原理放在一个物理模型中思考,既能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又能获得较高成就感,更有趣的是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矛盾”甚至是“悖论”,当然这些矛盾多数不是因为某个物理原理错了,而是我们理解不当。

物理学的发展往往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突破,比如历史上麦克斯韦方程与经典力学在光速问题上的矛盾就导致了相对论的产生。

我们同学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会不断的遇到前后知识在同一模型中矛盾的情况,可以说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训练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会在将来的学习以及研究过程中经常用到。

总的来说,学习物理,思考物理,其味无穷,其乐亦无穷。

知识点睛一.受力分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与之受力有必然对应关系,这就是我们分析问题首先应该注意到的思路。

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完整版)

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完整版)

最新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完整版)目录最新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完整版) (1)第0部分绪言 (4)一、高中物理奥赛概况 (4)二、知识体系 (5)第一部分力&物体的平衡 (6)第一讲力的处理 (6)第二讲物体的平衡 (8)第三讲习题课 (9)第四讲摩擦角及其它 (15)第二部分牛顿运动定律 (19)第一讲牛顿三定律 (19)第二讲牛顿定律的应用 (20)第二讲配套例题选讲 (31)第三部分运动学 (32)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32)第二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 (34)第四部分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38)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38)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40)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51)第五部分动量和能量 (51)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51)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54)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71)第六部分振动和波 (71)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71)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77)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89)第七部分热学 (89)一、分子动理论 (90)二、热现象和基本热力学定律 (92)三、理想气体 (95)四、相变 (104)五、固体和液体 (109)第八部分静电场 (111)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111)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116)第九部分稳恒电流 (130)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130)第二讲重要模型和专题 (135)第十部分磁场 (148)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148)第二讲典型例题解析 (153)第十一部分电磁感应 (160)第一讲、基本定律 (161)第二讲感生电动势 (165)第三讲自感、互感及其它 (170)第十二部分量子论 (174)第一节黑体辐射 (174)第二节光电效应 (178)第三节波粒二象性 (187)第四节测不准关系 (190)第0部分绪言一、高中物理奥赛概况1、国际(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 简称IPhO)①1967年第一届,(波兰)华沙,只有五国参加。

全国1卷高三理综物理基础复习讲义第12讲(力学实验)

全国1卷高三理综物理基础复习讲义第12讲(力学实验)

2020届高三理综物理基础复习讲义第12讲 力学实验基础【高频考点】1.基本仪器读数类实验;2.“纸带类”实验;3.“橡皮条、弹簧、碰撞”实验;4.力学创新实验 【必备知识】1.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 、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2)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a 1=s 4-s 13T 2,a 2=s 5-s 23T 2,a 3=s 6-s 33T 2⇒a =a 1+a 2+a 33= (3)③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 n =s n +s n +12T =d n +1-d n -12T2..螺旋测微器读数:测量值(mm)=固定刻度数(mm)(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数(估读一位)× (mm).3.游标卡尺读数:若用x 表示从主尺上读出的整毫米数,K 表示从游标尺上读出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的游标的格数,则记录结果表示为(x +K ×精确度)mm.4.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弹簧受到拉力作用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弹力也就越大.弹力F 与弹簧伸长量x 满足F =kx 的关系.图象分析法:作出F -Δx 图象.此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即F 和Δx 成正比关系. 5.验证例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 1、F 2与另外一个力F ′产生相同的效果,看F 1、F 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 与F ′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同.6.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跟 合外力的关系.(2)保持合外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 质量 的关系. (3)作出a -F 图象和a -m1图象,确定其关系.(4)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 下滑.(5)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于小车上,先 后 ,断开电源,取下纸带编号码.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求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_____ ____和相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若二者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高考真题】1.(2012新课标卷22)某同学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属板的厚度。

物理竞赛教程

物理竞赛教程

物理竞赛教程物理竞赛是让学生通过解决现实和理论物理问题来展示他们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的竞赛。

参加物理竞赛的一大好处是可以提高学生们对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和深入了解物理的愿望。

本教程将介绍如何备战物理竞赛,包括如何提升物理知识,解题技巧和应对各种类型的物理竞赛。

一、提升物理知识物理竞赛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很高,因此提升物理知识是备战物理竞赛的第一要务。

以下是一些提升物理知识的方法:1.系统地学习物理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物理课程、自习、阅读物理教材等途径,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理论知识。

学生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如牛顿三大定律、能量和功、热力学、电磁学等。

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对高阶的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以便在竞赛中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环节。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物理实验室活动或者自己在家通过制作简易实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3.频繁练习习题:练习习题是提升物理水平的关键。

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练习习题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物理知识,熟悉物理问题解题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可以通过参加物理竞赛专门制作的模拟试题或者在网上搜索相关物理竞赛试题来进行练习。

二、提高解题技巧物理竞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解题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提高解题技巧的方法:1.掌握问题解题方法: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学会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正确的方法。

例如,在处理动量问题时,可以使用动量守恒定律;在处理电路问题时,可以使用欧姆定律等。

2.熟悉公式和常量:在物理竞赛中,公式和常量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熟悉各种公式和常量,并熟练地应用它们。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公式卡片、常量表等方式来加强记忆。

3.练习计算方法:正确的计算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值计算和计算错误的纠正方法。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老师,我一直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

物理竞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水平,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编写了这本高中物理竞赛教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物理知识,以及更多的练习和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在物理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教程共有十八章,涵盖了高中物理的所有重要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物理竞赛的基本知识,包括物理竞赛的分类、考试形式和难度等级等。

第二章至第五章介绍了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和光学的基本定律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

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了机械振动、波动和光学、热力学第二定律、量子力学等高级物理知识,为学生挑战更高级别的物理竞赛题目做好准备。

第十章至第十八章介绍了相对论、电磁感应、电路、波动光学、原子物理学等更加深入的物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研究和应用领域。

本教程采用了问题驱动的学习方法,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方法,并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同时,本教程还提供了一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和应用。

此外,本教程还附有一些物理竞赛真题和模拟试题,帮助学生了解考试形式和难度,以及练习考试技巧和策略。

本教程适合高中物理竞赛爱好者使用,也适合那些想要进一步提高物理水平的高中生。

如果你对物理竞赛感兴趣,那么本教程将是你
学习道路上的良好伴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理论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几乎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来自于物理实验并不断地受到新的物理实验的检验,因此研究物理实验是每个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必须做的工作,正因为如此,物理实验在物理竞赛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全国物理竞赛,还是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实验内容都要占30%—50%的比例。

一、 有关实验的基础知识(一)实验误差的概念1、为什么要讨论测量误差 任何物质都有自身的各种各样的特性,反映这些特征的量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数值,称为真值。

测量的目的就是力图得到真值,但是由于测量的方法、仪器、环境和测量者本身都必然存在着某些不理想情况,所以测量不能无限精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测量结果与客观存在的真值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的大小反映我们的测量偏离客观真实数值的大小,反映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给出测量误差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是无法使用的,例如我们测量出某种合金的密度是(3.23310)2.0m kg ⨯±,即说明这种合金的密度不会小于33100.3m kg ⨯,不会大于33104.3m kg ⨯。

如果用这种合金制造飞机,就可以估计出飞机的最大和最小质量。

相反,如果测出的密度没有误差范围,是没有实际使用意义的。

测量误差是反映测量结果好坏的物理量,它与实验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我们要根据测量误差的限度制定实验方案,即确定实验原理和步骤,并选用器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减小误差,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确定实验结果的误差,由此可见,考虑实验误差是贯穿于实验全过程的事。

2、实验误差的分类(1)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误差按其表达形式可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的绝对值叫绝对误差,定义为:绝对误差(∆)=)()(A x 真值测量值-绝对误差反映了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大小。

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无法表示测量质量的高低,例如在测量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时,如果绝对误差是1米,测量质量已很高;但是如果测量百米跑道时产生1米的误差,则测量质量就不好了,为了说明测量质量的高低,我们还要引入相对误差的概念,其定义为: 相对误差(E )= 绝对误差(∆)÷真值(A ) 相对误差常用百分数的形式来表示:%100⨯∆=A E(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误差按其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又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特征是带有确定的方向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量进行多次测量,误差的正负保持不变,如果测量值偏大,则总是偏大;如果测量值偏小,则总是偏小,系统误差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理误差:由于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公式的近似性(不完善性)而造成的误差,例如,单摆的周期公式glTπ2=,它成立的条件是摆角趋近于零,否则就是一个近似公式;又如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因忽略了电流表的分压作用或电压表的分流作用,测得的结果只能是近似值。

仪器误差:由于测量仪器本身的缺陷而造成的误差,例如尺子过长或过短、秒表零点不准、天平不等臂、砝码不够标准等等。

环境误差:由于测量时周围的环境(温度、压力、湿度等)不理想而造成的误差。

例如在20℃时定标的标准电阻在30℃的环境中使用等。

很明显,由于系统误差有固定的偏向性,所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不能减小系统误差,但如果我们找到了某个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去减小它的影响,或者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2)偶然误差:偶然误差的特征是带有随机性(因此偶然误差也叫随机误差)。

在测量中,如果已经基本消除了引起系统误差的一切因素,而测量结果仍然无规则地弥散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误差叫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的可能来源是:测量者自身感官(如听觉、视觉、触觉)的分辨能力不尽相同,外界环境的干扰等等。

偶然误差是无法控制的,但它的出现却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常见的一种规律是:大于真值和小于真值的测量值了现的机会相等;而且误差较小的测量值比误差较大的测量值出现的机会多;偏离真值很大的测量值出现的机会趋于零。

因此,用增加测量次数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

关于因仪器损坏,设计错误,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测量错误,则不是测量误差。

(二)偶然误差1、直接测量中偶然误差的估算所谓直接测量,就是直接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得到结果。

(1)单次测量的误差估算在物理实验中,有时由于对测量的精度要求不高,或由于测量对象的不可重复性,对一个物理量的直接测量只进行一次,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单次测量。

单次测量结果的误差因测量工具的不同常有以下几种确定方法:1)取测量仪器最小刻度的1/5或1/2作为测量误差,例如毫米刻度尺取0.2mm或0.5mm 作为测量误差,一般温度计取0.2℃或0.5℃作为测量误差等等.2)天平取其感量作为测量误差,例如物理天平可取0.02g,托盘天平可取0.1g作为测量误差.3)机械秒表的最小分度一般是0.1s,但由于操纵表的人难免按之过早或过迟,因此可取0.1s 或0.2s作为测量误差.手动的电子秒表尽管可以显示0.01s,但由于同样的原因也只能取0.1s或0.2s 作为测量误差,0.01s 位上的数字是没有实际意义的.4)电表(电压表、电流表)的测量误差有特定的确定方法:每个电表都有一个准确度级别(0.2级、0.5级、1级、2.5级、4级),电表的测量误差不会大于其量程和它的级别的百分阶段之一的乘积. 例如有一个0.5级的电流表,量程为3A,那么其测量误差A A I 015.0%5.03=⨯≤∆5)电阻箱同样也用级别表示误差的大小,但电阻箱级别和电表的级别略有不同。

n 级电阻箱的测量误差为其当时阻值与n%的乘积。

(2)多次测量结果和误差估算 测量某一个物理量时,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多次重复测量。

如果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了n 次测量,各次测量分别为n x x x x ,,,,321Λ,那么其平均值n x x x x n x ++++=Λ321(1)根据误差统计误差,可证明在一组测量n 次的数据中,其算术平均值x 最接近于真值,此算术平均值称为测量的最佳值。

当测量次数n 无限增加时,最佳值将无限接近于真值。

一般就将最佳值为多次测量的结果。

严格地说,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值的差,但由于真值不可能得到,而且当测量次数多时,最佳值很接近于真值,因此可以用最佳值代替真值来估算误差。

仍以上例来说明误差x ∆的估算方法。

,11x x x -=∆ x x x -=∆22… x x x n n -=∆n x x x x n /)(21∆+∆+∆=∆Λ(3)测量结果的表示 测量结果应该包括数值、误差和单位三个部分。

通常将测量的结果写成x x x ∆±=单位。

其中x 是测量值,可以是一次测量值,也可以是多次测量的最佳值,x ∆是绝对误差。

为了更清楚地表示测量质量的好坏,还应同时写出其相对误差%100⨯∆=x x E .这里要说明两点: ①在误差运算的过程中,一般只取一到二位有效数字,最后表示绝对误差x ∆的值一般只取一位而且应该和测量最佳值x 的最末一位对齐,为了确保误差范围的有效性,一般是只入不舍。

②测量结果为x x ∆±并不表示x 为x x x x ∆-∆+和两个值,而是表示x 一般在x x x x ∆+∆-和这个范围之内。

2、间接测量中偶然误差的估算 所谓间接测量,就是应用直接测量得到的值,经过计算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结果。

例如测一块圆柱体金属的密度,可以先通过直接测量得到它的直径D 、高h 和质量m ,然后用公式)4(2h D m ⋅=πρ计算出密度。

因为计算中所用的直接测量值都是有误差的,所以算出来的间接测量值当然也是有误差的。

下面就讨论在不同类型的计算中,怎样由直接测量的误差得到间接测量的误差。

设x 为间接测量的量,而A 、B 、C …为直接测量的量,它们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即x=f(A,B,C …).如果各直接测得量表示为Λ;;;C C C B B B A A A ∆+=∆+=∆+=将这些量代入f(A,B,C …)中,便可以求得,x x x ∆±= x x E x ∆=其中),,,(ΛC B A f x =为间接测得量的最佳值,x ∆是间接测得量的绝对误差。

(1)加法运算中的误差若x=A+B+C+…则Λ+∆±+∆±+∆±=∆±)()()(C C B B A A x xΛΛ±∆±∆±∆±+++=C B A C B A 其中最佳值Λ+++=C B A x绝对误差Λ±∆±∆±∆±=∆C B A x由于A 、B 、C 都是互相独立的,它们的绝对误差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误差是Λ+∆+∆+∆=∆C B A x 。

我们规定此可能的最大误差为x 的误差。

(2)减法运算中的误差若x=A-B-C-… 则Λ-∆±-∆±-∆±=∆±)()()(C C B B A A x xΛΛ±∆±∆±∆±---=C B A C B A 其中最佳值Λ---=C B A x绝对误差按前面所讲,在最不利情况下,取Λ+∆+∆+∆=∆C B A x由此可见,加减运算结果的绝对误差等于各直接测得量的绝对误差之和。

(3)乘法运算中的误差若B A x ⨯= 则)()(B B A A x x ∆±⨯∆±=∆±))(()()(B A A B B A B A ∆±∆±+∆±+∆±+⨯= 其中最佳值B A x ⨯= 绝对误差))(()()(B A A B B A x ∆±∆±+∆±+∆±=∆由于为二级小量))((B A ∆±∆±(即比A ∆或B ∆更小的小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A B B A x ∆±⨯+∆±⨯=∆.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取A B B A x ∆⨯+∆⨯=∆,于是相对误差为B A x E E B B A A B A A B B A x x E +=∆+∆=⨯∆⨯+∆⨯=∆=(4) 除法运算中的误差 若B A x =则))(())((B B B B B B A A B B A A x x ∆∆±∆±∆±=∆±∆±=∆+μ22)(B B A B B A A B B A ∆-∆⨯∆±∆⨯±∆⨯±⨯= 忽略二级小量(2B B A A B B A ∆⨯±∆⨯±⨯=) 2B B A A B B A ∆⨯±∆⨯±+= 其中最佳值B A x = 绝对误差2B B A A B x ∆⨯±∆⨯±=∆,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取2B B A A B x ∆⨯+∆⨯=∆.相对误差为A B BB A A B x x E n ⋅∆⨯+∆⨯=∆=2 =B B AA ∆+∆B A E E +=由此可见,乘除运算结果的相对误差等于各直接测得量的相对误差之和.这个讨论虽然是从两个因子乘除的运算中推导出来的,但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因子乘除的运算中去,如果加、减、乘、除运算中有的因子是公认的理论值或测量值,那么可以不考虑它的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