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识者
苏州园林八年级课文解析

苏州园林八年级课文解析《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目前入选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文章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阅读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就像拿到了一把打开了苏州园林奥秘之门的钥匙,下边分享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课文及解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课文】苏州园林叶圣陶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睡虎地秦简诘咎译文

睡虎地秦简诘咎译文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的背景和意义
2.分析“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的语法结构和用词
3.探讨“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4.总结“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是一句古文,出自《论语·公冶长》篇。
这句话原文为“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意思是如果不是苏州人,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体现了古代苏州方言的独特性,同时也揭示了方言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从语法结构上来看,“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这句话由两个分句组成。
其中,“使非苏州焉”是假设条件,意为“如果我不是苏州人”;“讨识者断句”是结果,意为“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用词较为简单,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刻。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反映了古代苏州方言的独特性。
苏州位于江南地区,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苏州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这句话表达了苏州方言的独特性,即使是善于言辞的人,如果不是苏州人,也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体现了方言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方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了解当地的方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当地的文化。
总之,“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断句”这句话既体现了古代苏州方言的独特性,又揭示了方言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苏州简介资料

苏州简介苏州,简称“苏”,古称吴,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苏州市是江苏省的地级市,也是中国瓷都、丝都、园林之都、水乡之都,素有“东方文化之都”、“天堂”、“家园”之誉。
苏州千年古城,风景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大约公元前514年,孔子作北游时曾到过此地,晋代已有大都市形成,唐宋时期更是繁荣昌盛。
苏州园林、吴侬软语、绸文化和京剧等传统文化因素深深地熏染着这座城市。
苏州园林是苏州文化的瑰宝,盛名远播,苏州园林被誉为“一园一景,十园十景”,每座园林无一不体现了“山水之精、楼台之秀、园林之美”之精髓。
苏州是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苏州市境内有太湖、长江等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园林景观,还有京杭大运河遗址等历史建筑,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苏州还是中国的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灿烂的历史文化。
苏州丝绸、苏绣、苏式园林等文化遗产为世人所知,被誉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苏州还是继承和弘扬古代汉乐文化的重要城市之一。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博物馆还集中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展现了苏州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总之,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名城,融合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城市的魅力。
游览苏州,不仅可以领略其独特的园林风光、吴侬软语、丰富的文化遗产,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州,让人留连忘返,是一座充满魅力和韵味的城市。
赴苏州考察学习总结

赴苏州考察学习总结本次赴苏州考察学习,让我对这个美丽的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苏州市在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我的学习总结。
一、苏州的经济发展苏州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而闻名。
在考察中,我发现苏州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典型,它发扬传统优势,注重创新,形成了实体经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支撑的产业结构。
苏州的发展速度惊人。
根据数据统计,苏州市的GDP年均增长率在近年来一直保持在8%以上,其中一季度的GDP增速更是达到了12.1%。
让人惊叹的是,苏州市近年来零售额的增速非常惊人,2019年零售额同比增幅超过了10%。
这是完全靠实力说话的表现。
在这些经济数据背后,是苏州市政府有力的引导和招商引资政策,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建设的良好营商环境,以及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
二、苏州的文化底蕴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
在苏州考察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园林。
苏州的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了美的讲究,更讲究与人的和谐。
此外,苏州还是杭州戏和评弹的发源地,是中国著名的水乡古镇之一。
在苏州考察中,我深入了解了苏州的文化底蕴和民间艺术,这些都是苏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苏州的旅游业发展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苏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景点多样性。
除了著名的苏州园林之外,苏州还有许多历史古迹、现代化园林、文化艺术等旅游景点。
旅游者可以在苏州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并体验现代化的生活品质。
2.服务质量高。
在苏州,旅游服务业的质量很高。
这不仅包括景点服务,还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
服务质量的提高,对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非常重要。
3.旅游消费经济发达。
在苏州,旅游者可以购买到高品质的土特产和名牌商品,这些商品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也对苏州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2年江苏南京中考一模文言文古诗阅读

2022年江苏南京中考一模文言文、古诗阅读汇编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2022·江苏南京市江宁区九年级一模)文言文阅读种树郭橐驼传①[唐]柳宗元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②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选自《古文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9月版)[注]①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说出居官治民的大道理。
②莳:栽种。
1.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B.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2.结合上下文,推测选择加点词正确的义项。
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_______)A.滋生,繁殖 B.同“孜”,勤勉努力的样子 C.遮盖,遮蔽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_______)A.茂盛 B.众多 C.同“藩”,屏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古文内容,说说你获得了哪些“居官治民的大道理”。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古人议政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
虎丘中秋夜原文及赏析

虎丘中秋夜原文及赏析虎丘中秋夜原文及赏析虎丘中秋夜张岱〔明代〕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
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
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
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
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
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
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
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
使非苏州,焉讨识者!译文及注释译文虎丘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和客居苏州的人、士大夫及其亲眷家属女乐和歌姬、青楼的名妓和老鸨戏婆、民间的少妇和寻常人家的好女儿、小孩子和妖治的美少年以及浪子恶少、清客和帮闲、奴仆和骗子之类的人,全都聚集在虎丘这个地方。
上从生公门、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第一道山门和第二道山门,都铺上了毛毡。
人们席地而坐,登到高处远眺,看过去人就像平沙落雁,云霞铺在江面上一样。
天黑了月亮升上来,鼓吹弹唱的地方有百十处。
大吹大擂,十番锣鼓敲起来,渔阳鼙鼓响起来,如天翻地覆,像轰隆的雷声和鼎镬沸腾的水一样,连呼唤喊叫都听不见。
晚上八九点钟,鼓声和铙声渐渐停歇下来,管弦乐器却越来越繁杂起兴,夹杂着歌唱的声音,都唱“锦帆开,澄湖万顷”的同声合唱的大曲子,众人的嘈杂声、锣声、丝竹之声和歌唱之声,分不清节奏节拍。
到了深夜,人群渐渐散去,士大夫及其家眷亲属都乘船戏水嬉闹,每一桌酒席都竞相歌唱,人人都争相献上自己的一技之长,南方和北方的风格交杂在一起,管乐器和弦乐器更迭相奏,听的人刚刚才辨别出字句歌词,马上就开始品评鉴赏了。
张岱《虎丘中秋夜》原文及鉴赏

张岱《虎丘中秋夜》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岱《虎丘中秋夜》原文及鉴赏【导语】:〔明〕张岱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葸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
“天堂”苏州的奠基人 五代吴越国钱元璙父子

“天堂”苏州的奠基人五代吴越国钱元璙父子本文导读:钱元璙在《资治通鉴》上写的都是他头衔的变化。
他的头衔很长,有40多字,为“苏州刺使、中吴建武军节度、苏常润三州团练使、加检校太师、守太傅、同平章事、侍中、中书舍人、彭城郡王” 。
其中真正管事的,还是苏州刺史和中吴军节度使。
有关钱元璙形貌性格的记载并不多,《吴越备史》中只说他“仪态瑰杰,风神俊迈,性俭约恭靖,便弓马” ,相貌堂堂,风度潇洒,谦虚节俭,英勇善战,这个钱元璙也算是个人中豪杰了。
这大概不全是野史的溢美之词,从一则故事中也可见一二。
徐绾起兵背叛钱镠,钱镠派大将顾全武到杨州联络杨行密一起对付徐绾。
为了表示诚意,钱镠让钱元璙一起去。
这显然是个很危险的事,钱元璙当年不过十七岁,却慨然应诺,扮作顾全武的贴身小仆前往。
路过润州时,润州团练使安仁义设宴招待,看顾全武的贴身小仆一表人才,聪明伶俐,大为喜欢,要以十个仆人来换钱元璙。
顾全武含糊其辞,不敢多说,半夜里花重金买通守城的士兵,连夜过江。
到了扬州,钱元璙向杨行密“指陈逆顺之理”,杨行密“为之动容”,感概地说:“生子当如钱郎,我之子豚犬耳”。
杨行密不但同意与钱镠结为同盟,还把女儿嫁给了钱元璙。
钱元璙的政绩主要体现在治理苏州期间。
钱镠统一两浙、定都杭州,建立吴越国后,钱元璙以战功迁升苏州刺史,带兵驻守苏州。
苏州城原为春秋时吴王阖闾所筑,系土城,时已残破。
他治理苏州三十年,很有治绩,特别是其于苏州园林建设的贡献,泽被后世。
史书还记载他“俭约镇静,郡政循理”,使苏州人民安居乐业。
在经济上,钱元璙“置都水营田使,疏导诸河”,“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实行了许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使当时苏州的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的进步,促进了吴地经济的繁荣。
钱元璙及其子钱文奉(钱镠第十一个孙子、钱元璙次子、生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他们父子俩在苏州六十年,正是苏州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可谓太平盛世,而钱元璙父子也因此而得以同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湖九年级苏州的识者对于向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迹,逐渐就形成了三种态度。
一种是死心死意的回避。
衡阳的石鼓书院已经变成了歌舞厅;好,你可以做歌舞厅,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
庐山上已经建满了横七竖八的房子,挖得满目疮痍;可以,我此生不必“见庐山真面目”。
另一种是想去、怕去、未去的犹豫不决。
譬如苏州河。
做小女孩的时候在母亲裙边绕来绕去,听她用鼻音哼唱40年代的老歌《苏州河畔》。
对苏州河的联想是幽幽的水光映着月色,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
到了上海,人们说:“苏州河,臭来兮!”脸上作出恶心的表情,使我胆颤心惊。
走到黄浦江畔,知道再走一段转个弯就是苏州河,但我停住了脚步,停住了脚步。
我还没见到苏州河。
我要不要去呢?第三种,就是想去、怕去、不得不去,譬如西湖,譬如虎丘。
虎丘为什么一定得去呢?不是因为吴王阖闾葬在那里,下葬三天,有白虎蹲踞其上;不是因为梁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讲道。
我不能不去虎丘,是因为两个前辈曾经用最美丽的中国文字对我描述虎丘的中秋夜晚。
袁宏道说,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游人如织,到中秋,苏州人倾城而出,从“衣冠士女”到蔀屋贫户,穿上最好的衣服,带着席子毯子和美酒,从千人石上至山门,铺排开来,“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然后,一个显然未经过组织,完全自动自发的音乐演唱会就开始了。
每个角落里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结果“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渐渐地,歌者的竞技心起,变成音乐比赛,音色较差的就被自然淘汰。
当“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时,“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上千的听者,凝神倾听。
夜更深时,只剩“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到最后“月影横斜,荇藻凌乱”时,整个虎丘上“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比袁宏道晚三十年的张岱在多年之后也盘坐千人石上,倾听到三鼓,看见“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比张岱晚三百年的我来到虎丘,虎丘的盆景老树郁郁苍苍,栽培的杜鹃花豪华绚烂。
如织的游人在石块间跳来跳去,苦苦寻找摆姿态摄影的地点,尽尽“到此一游”的义务。
我站到远处,想将那宋朝的斜塔尽收眼里,却突然听到公鸡啼声,就在身后。
三只比人还高颜色斑斓的大公鸡正扯着喉咙喔喔叫,鸡头随着电流控制一节一节地对人点头。
每隔几分钟就啼叫、点头。
原来满山都是电动的巨型鸡鸭鱼兔,当然也少不了转来转去的米老鼠。
“中秋夜有音乐会吗?”我问苏州人。
苏州人不知道,“没有吧?”他说。
走到出口,发现苏东坡老先生像个测字先生一样坐在路边为人盖章;电流操纵的蜡人苏东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门票上盖下“到此一游”的证明。
要离开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实不为看风景古迹,而为了看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
在一个月光灿亮的夜晚,苏州人不约而同来到山头赏月品酒听曲。
有那么多的民间音乐家即席演唱,而“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人人都是有点儿素养的评鉴家。
当最精湛纯熟的歌者吐音时,千人石上肃静无声,听者神驰,只能默然点头或者慨然泪下,歌声余音在明月山冈里袅袅不绝。
这是艺术欣赏至高的境界。
张岱忍不住叹息:“使非苏州,焉讨识者?”苏东坡傻瓜兮兮地笑着,对所有离开虎丘的人机械地点头;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变形金鱼。
我从他电动的手掌下取回门票。
苏州古城已毁。
花了两千年时间沉思琢磨而成的历史风貌只需要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彻底消除,不留一点痕迹。
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13、简要概括第(7)段听者的特点。
(4分)14、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两个句子表现了苏东坡蜡像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①电流操纵的蜡人苏东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门票上盖下“到此一游”的证明。
②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变形金鱼。
15、为什么“我”打死也不去衡阳石鼓书院,却不得不去虎丘?(4分)16、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岱“使非苏州,焉讨识者?”的叹息和作者“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的慨叹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差别?(4分)二中七一联考九年级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
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
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
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
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
”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
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
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
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
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
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
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
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
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13、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对梅花的误解分别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4分)14、阅读第九段,说说排比句“怎么告诉他……”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6分)15、开头交代自己的名字,有什么作用?(4分)16、作者记叙与日本友人谈起各自的国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我说的他也不懂”?(4分)汉阳8年级白宫是白色的查一路当下人最缺的是“质朴”的品质。
余光中先生曾经跟友人说过一段话,他说,《乡愁》原本表达的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内地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风味,令我很难为情。
我读这段文字,都感到些难为情,尤其是“凄厉”这个词。
大概他们误以为,声音需要华丽,一切的情感表达,需要夸张,才引人入胜。
淡淡的,质朴的,会被人忽略和漠视。
不要看人,你看一件普通物品的包装,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严严实实。
我曾收到一礼物,首先是精美的塑料提兜,从中掏出一精美的纸盒,打开纸盒是黄绫缎子包,打开黄绫缎子包,里面是几个锡纸包,锡纸包打开——原来是几双鞋垫。
几双鞋垫,需要这样包装吗?我想起了质朴年代的表情达意方式。
我小时,家住乡村小学,春夏天,果蔬上市,附近的乡亲们,肩扛锄头,手里顺便提溜一只南瓜、几个辣椒和茄子,送给我母亲。
我母亲在乡下教了一辈子书,在一个人口不到百人的小山村教出了几位博士后,村民们心存敬意。
那些瓜果上还粘着泥土和露珠,他们就一句话:“尝尝鲜!”放下就走。
质朴的方式,新鲜的味道,给人感觉简而美,至今唇齿间留着回味和感念。
这些年,我们整个社会,好像都丢弃了“质朴”。
对于物的装饰,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文艺作品亦如此,那些动辄耗资数亿的电影,除了场面华丽,几乎没给人留下印象,导演被人戏称“装修工”。
种种活动,首先都被花里胡哨的策划,华而不实的形式,搞得似是而非。
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单纯的人。
都被层层面纱包裹,眼神和表情幽深而复杂。
是一些不纯洁的想法,将事物的本质层层遮蔽。
误以为云遮雾罩,方可包罗万象。
人为地把一切都弄得很复杂。
而质朴,则让复杂回归简单,回归人和事物的本色,把本来的面目呈现于众目睽睽。
按照事物本来的状态来描摹,现在看来,会更简洁而直抵内核。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一群英国小孩问他,白宫什么样子?布什回答:“白宫是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