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期末考试提纲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提纲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提纲1、流传学: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2、渊源学: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3、形象学中的套话: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她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是一种文化的概括缩影。
4、形象学: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它的特点包括一,此种异国形象,不只是作家个人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二,“形象”具有虚构性,它不追求真实客观,往往是一种夸饰、曲解、想象。
三,“形象”具有幻象性,“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
”7、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8、题材研究: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这是德法学者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具体又可分为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比较研究和同一或相似人物的比较研究。
9、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在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的文学理论,无论是概念、原则、还是思路、方法等都各不相同。
但是,人心、文心的相通,又使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研究它们的同和异,对于寻找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10、媒介学: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他研究的重点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异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过去的。
比较文学提纲

“To be or not to be?”——从西方自杀思想传统理解中国文学中的自杀问题及其文化反思一、选题意图:第一次涉及研究“自杀”问题是在大二,那时候在写一篇关于“士为知己者死”的课程论文,当时把一些西方的自杀理论生搬硬套地用到对刺客行为的解释上,难免牵强附会。
这学期上了您的《比较文学导论》课,了解了相关理论及学科含蕴,感觉视野一下子打开,我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是比较幼稚的,因为那不过是在尝试为西方理论的有效性作注脚而已。
带着这样的遗憾与羞愧,我想尝试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中,对中国文学中的自杀问题做一次初探。
的确,由于中西方传统文化存在的固有差异,简单地以西方自杀理论或自杀思想进行对应理解是不科学的。
因为在中国这个特殊的语境下,是无法采取同样的技术来关照中国人的生存现状。
但是,当我们引用西方自杀理论或传统思想来解释中国自杀问题时,两种异质文化相遇,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存在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它们是不是可以加深我们的思考?我们是否能够从中更好的理解中国自身?……在此,我想起了在旁听老师您的《诗学精读导读》课时所听到的一席话,那就是对于“to be or not to be ?”的翻译。
您说历来的译法很难传达其背后所负载的西方文化。
我想,莎士比亚戏剧的中译者们所面临的这个尴尬,也正是中国面对西方自杀学的尴尬。
不过,也许恰恰是这种尴尬,反而可能成为我们的一个机会。
中西方自杀思想存在既“同”又“异”的可比性,而且,在多元化的今天,解释中国文学问题,既需要中国的视角,也需要西方的视角。
想到这儿,我便写下了这个题目——《“To be or not to be?”——从西方自杀思想传统理解中国文学中的自杀问题及其文化反思》。
二、材料准备:材料准备是个难点,因为古今中外有关“自杀”的内容很多,要挑拣出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材料与案例,并非易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查阅,暂时找到以下一些。
关于西方自杀思想的理论方面:1.弗洛伊德《我们对死亡的态度》;的精神分析学派谈到“爱”(Eros)和“死”(Thanatos)两个本能。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1、比较文学的英语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
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英国批评家是马修·阿诺德。
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2、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的是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他被公认为是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3、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4、比较文学的学派:★①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实证主义色彩、寻找和证实两种或多种文学中存在的事实联系、精细和准确的考证。
主要研究为影响研究。
②美国学派:倡导“平行研究”(Parallel Study)与“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y),将没有实际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或多国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加以比较研究。
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
但他们对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下子拓展得过宽,使学科身份很难定位。
③中国学派:1840年鸦片战争后黄遵宪、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王国维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吴宓、陈寅恪、季羡林、钱钟书、朱光潜、范存忠、许地山重要年份书籍:从30年代末期开始,较少注意比较文学这样一种纯学术的学科1970年初英文刊物《淡江评论》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国内第一个开办比较文学讲座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1981年,北京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第二讲:影响研究1、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开放教育(本科)2005年上半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指导一、有关情况说明本课程所用的文字教材是《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此教材是复习和考试的主要依据。
本学期期末考试的题型为填空题(15分)、判断题(要求说明理由。
3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5分)。
考试采用开卷形式。
二、各章重点内容提示第一章1.比较文学的性质、特点和研究对象。
2.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
3.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4.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第二章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
第三章1.比较文学在法国的发展。
2.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发展。
3.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
4.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的主要观点。
第四章钱钟书和他的《管锥篇》。
第五章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2. 题材、题旨、主题的比较研究。
4.主题和题材流变的研究。
第六章1.传统的影响研究。
2.接受理论的应用对传统影响研究的意义。
第七章从互动认知和双向诠释的角度看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前景。
第八章1.中西诗歌比较研究应注意的事项。
2.中西小说在结构、人物塑造方面的不同。
3.中西戏剧的不同。
第九章1.中西诗学比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中西诗学关于存在理由的探讨。
3.中西诗学差异性的哲学基础。
第十章1.西方浪漫主义的传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2.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1.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间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2.系统论中的结构观念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第十二章1.美国新批评派的局限性。
2.弗洛依德的心理学说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引起的革新。
第十三章1.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技巧渗透、功能互换现象。
2.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思潮汇通。
除此以外,省电大网上自检自测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也要求熟悉和掌握。
模拟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联系,这种研究叫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

绪论知识要点:比较文学术语的名与实:比较文学跨越的四个界限: 民族、语言、文化、学科比较文学研究范围依据的“各种文学关系” :第一,“亲缘关系” ,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实际存在的相互影响的事实联系。
第二,“类同关系” ,是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事实联系,却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着相同和相异,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存在内在的审美价值关系,第三,“交叉关系” ,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影响,相互阐发等。
比较文学发展的方法论基点:平等对话。
问题:1. 比较文学的意义:第一,可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考察文学作品。
第二,有利于探讨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加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第三,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发展。
2. 比较文学的学科要求:第一,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体现在主体意识、对象意识、文学意识。
第二,要有丰富的学科意识。
第三,要有平等对话和问题意识。
第一章知识要点:比较文学的先驱:一是法国流亡作家斯达尔夫人“世界比较文学的先驱者” ,一是德国作家歌德。
“世界文学”观念的提出: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为比较文学的正式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
早期比较文学的中心:法国法国学派的基本主张、方法:主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题材、方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重视影响研究,崇尚实证,讲求考据,把揭示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美国学派的形成:教堂山会议标志着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美国派的正式形成。
苏联学派的特点:在苏联(俄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研究俄国(苏联)文学与文化和斯拉夫各民族文学与文化、西方文学与文化以及东方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研究认识和解决俄罗斯民族的问题,构建自己的民族诗学。
中国比较文学兴起的力作: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阐发法”的提出:1976 年台湾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阐发法” ,也就是“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的方法,“阐发法”其实就是一种求同的比较文学方法,不过此种求同,乃是求中国文学同于西方理论。
比较文学课程考核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免修本课程,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修第二专业,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二、考核目的提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检测学生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高撰写比较文学论文的能力,属于水平考试。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2具体考核形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时间为小时,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学生修完本课程参加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主要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主。
闭卷成绩占80% 20%。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占五、考核内容与要求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第一章考核内容:比较文学学科在西方和中国各自的成型年代。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刊物,人才培养基地。
比较文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诸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影响研究和法国学派的内涵。
基亚、卡雷和梵根等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限定。
法国为什么能成为比较文学的发源地。
平行研究和美国学派的内涵。
雷马克对比较文学所作的贡献及局限性。
勃洛克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误区。
俄苏学者为什么将比较文学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类型学和苏联学派。
杨周翰、季羡林、乐黛云先生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贡献。
中外学者关于比较文学定义存在种种分歧的原因。
阐发研究和中国学派。
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各自研究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文学学科特点。
1新文论研究。
比较学的定义、任务,世界诗学三大体系,西方诗学三大体系。
文化相对定义。
结构主义。
文化多元定义。
东西方文化双向阐发的定义。
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考核内容:比较法的定义,比较法所遵循的逻辑规则。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两个性质:无条件性、绝对性,条件性、相对性。
试举例说明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的可比性。
文学形式和文学发展趋势有什么规律。
第三章影响研究考核内容:正影响、负影响、反影响、回返影响、超越影响、虚假影响、单向影响、双向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定义、实例。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p5)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p10)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
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
”(p12)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
(p10)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
(p20)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
(p27)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
(p27)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
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流传学: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2、渊源学: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3、形象学中的套话: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她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是一种文化的概括缩影。
4、形象学: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它的特点包括一,此种异国形象,不只是作家个人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二,“形象”具有虚构性,它不追求真实客观,往往是一种夸饰、曲解、想象。
三,“形象”具有幻象性,“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
”
7、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8、题材研究:对某一题材、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的历史的研究,这是德法学者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具体又可分为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比较研究和同一或相似人物的比较研究。
9、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在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的文学理论,无论是概念、原则、还是思路、方法等都各不相同。
但是,人心、文心的相通,又使它们具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研究它们的同和异,对于寻找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10、媒介学: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他研究的重点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异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过去的。
11、译介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译介学中创造性叛逆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结合实例分析,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答:“创造性叛逆”术语最先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
所谓“创造性叛逆”是指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一种再创造行为,即文学翻译采用本国读者所能接受的形式.并对所要表达的内容加以改造变形。
这种创造性叛逆,体现在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三个方面。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是指他们的个性化翻译,误译、节译、编译、转译、改编等。
读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读者又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并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也进行一次再创造。
同时受到接受环境的影响。
积极:译者能有效的呈现出译者的鲜明个性,有助于迎合译入国的风俗习惯和读者兴趣,同时考虑到译入国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上的需要。
读者的再创造是的读者能够充分的以他自己的方式,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
而接受环境能够考虑到译入国所处的客观环境。
如小仲马的《玛格丽特》在法国文学中地位不高,但其中文译本《巴黎茶花女遗事》却是轰动中国。
消极: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译者没有充分考虑到,而主观臆断的歪曲了原著中的内涵。
读者在没有读过原著的基础上,创造性叛逆可能会误导了自己的解读。
例:英《牛虻》在文革期间被禁。
5、主题和母题之间的区别,结合例子
答:1、概念上,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狭义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的主旨、作家创作意图、中心思想等。
2、数量上,母题数量有限,而主题数量上是无限的,不同的母题可以组合出不同的主题,可以说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最基本的成分。
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独特的主题,但他们蕴含的母题却总是那么几个,爱与恨,生与死,聚散与离合,喜怒哀乐等。
3、特征上,母题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反复出现,并且不具任何主观色彩和倾向性。
而主体更多的是主观产物。
例如:伊索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
母题:“农夫救蛇反被蛇咬”主题:“怜惜恶人应受恶报”、或“即使恶人遭难也不应对他怜惜”,或“恶人的本性并不因受到怜惜而改变”等等。
3、形象学套话的含义:“哲人王”、“付满楚”、“洋鬼子”
答:套话是……。
哲人王:通过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研究,西方人发现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哲人—孔子,是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创立了一个开明的君主政体。
四书五经赋予中国皇帝以贤明、旷达,使他们用知识、用爱而不是用暴力来治理国家和人民,于是一个西方关于中国的正面套话“哲人王”便诞生了,并成为西方“中国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付满楚:最充分体现“黄祸”论调的文学人物是“付满楚”(也有人译为“付满州”),他几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西方关于中国的套话,最初出自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之手,成书之前首先在英国杂志上连载,受到关注。
1913年,罗默发表了小说《付满楚博士的秘密》,付满楚成为英国人耳熟能详的角色。
罗默一生写了很多关于付满楚的小说,包括13部长篇、3部短篇和1部中篇。
付满楚邪恶、凶残,令人恐惧而又充满诱惑。
“洋鬼子”一词是自19世纪下半叶起国人对日本、欧美等外国人的统称。
起初,“鬼子”称谓并不含贬义,它开始于广州,广东人把夜以继日地做生意的英国人叫做“鬼子”,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在晚上活动。
但随着外国侵略者的入侵,“鬼子”一词逐渐有了贬义,成了妖魔鬼怪的代名词,如“洋鬼子”、“红毛鬼子”等。
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鬼子”逐渐成为对日本士兵的专用套话。
对“洋鬼子”这一套语的历史溯源和追问,它使我们对这个“似懂非懂”的历史名词背后隐藏的漫长的历史情感接受历程有了总体的把握,从而又能挖掘隐藏在这一名词背后中国人的喜怒好恶。
8、《灰阑记》题材研究
答:《灰阑记》故事来源,基本情节:讲两个妇女为争夺一个孩子打官司,双方各自声称自己是孩子的生身母亲,智慧的或万能的“仲裁者”利用伟大的母爱真情,察言观色,终于判明是非,把孩子判给具有母爱的真正的母亲。
《灰阑记》谱系:印度《佛经》、希伯莱文的《圣经》、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元代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现代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高加速灰阑记》、当代日本系列动画片《聪明的一休》、
9、比较诗学中“诗可以怨”和“痛苦的解脱”的比较
答:中西文论都一致肯定痛苦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痛苦是创作的动力,表示痛苦的诗篇较之欢娱的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可以怨”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主张,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到刘勰的“蚌病成珠”,乃至钟嵘的“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韩愈的“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说的都是痛苦对作家创作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西方文学理论同样认识到痛苦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因为有了不可派遣、无从逃避的生之痛苦,才从事艺术以求解脱。
福楼拜认为,与珍珠是牡蛎生病所结成的一样,文学创作是作家更深层的痛苦的流露。
尼采则有一个绝妙的比喻,说痛苦使母鸡和诗人咯咯。
弗洛伊德也认为幸福的人不会幻想,诗是欲望未得到满足的表现。
简言之,中西理论家都认为最动人的诗是表现哀伤或痛苦的作品,他们在说明这一点时不仅看法相近,而且取譬用语也常常巧合。
不过,对东西方艺术家和理论家来说,痛苦的内涵却不尽相同。
中国诗人的苦闷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内涵,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抱负和用世之心不得实现。
这一点在屈原的《离骚》中已有体现。
《离骚》自述其创作原因为“疾王听之不聪也,馋限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固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对“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的政治现实的批判,洋溢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正直和人道。
而西方文人的痛苦之源,则更多的是“欲望”,尤其是人的本能欲望,很多诗人在诗中所宣泄的痛苦是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
1、影响研究影响实现应具备的要素(采用梵.第根)
答:影响的实现主要有以下五种要素:1、影响者的条件:要有释放能量。
2、接受国的条件之一:社会环境。
3、接受国的条件之二:艺术传统。
4、接受国的条件之三:时代机遇。
5、被影响者内在条件:个性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