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这座城教学设计
《西安这座城》教学教案

《西安这座城》教学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2)掌握西安的主要旅游景点和特色美食;(3)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素养,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2)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搜集西安的相关资料;(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或手抄报,进行展示分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提高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和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西安概述(1)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2)历史沿革和城市特色;(3)现任领导和社会经济发展。
2. 西安历史文化(1)古都历史:西安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2)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华清宫等著名景点;(3)传统民俗:西安事变、春节灯会、鼓乐表演等特色活动。
3. 西安美食(1)特色小吃:肉夹馍、冰峰、羊肉泡馍等;(2)美食街区:回民街、大雁塔北广场等;(3)饮食文化:陕西八大怪、面食文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2)西安的主要旅游景点和特色美食;(3)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西安的历史沿革和城市特色;(2)西安的美食文化和饮食习俗;(3)学生如何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网络等资源,了解西安的相关知识;(2)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西安的历史文化、美食等领域;(3)展示分享:学生制作PPT或手抄报,进行成果展示。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西安的历史文化、美食等;(2)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关于西安的信息;(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西安的旅游景点,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完整word版)《西安这座城》教学设计

西安这座城贾平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风土人情。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提取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情感目标:1、体味作者对西安渗透灵魂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提取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你认为西安这座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收集相关资料)?作者笔下的西安又是怎样的一座城呢?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西安这座古城的魅力?二、导入语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建城3100多年,建都1100年,曾是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古都,古代它的名字叫长安,现代它的名字叫西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平凹笔下的《西安这座城》。
三、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PPT展示)贾平凹,陕西省丹凤县人,著名作家。
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作品有小说《废都》、《腊月·正月》、《浮躁》;散文《月迹》、《丑石》。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西安这座城》是贾平凹的散文名篇。
散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
《西安这座城》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西安这座城》教案(第一至第五章节)教学目标:1. 了解西安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
2. 学习西安的历史事件和著名景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 西安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 西安的著名景点和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1. 西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西安这座城》2. 图片素材:西安的著名景点图片3. 视频素材:西安的历史和文化介绍视频教学过程:第一章:西安概述1. 导入:介绍西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西安的历史演变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 互动:学生分享对西安的了解和期待。
第二章:兵马俑和秦始皇陵1. 导入:介绍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发现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秦始皇陵的规模。
3. 互动:学生讨论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第三章:大雁塔和小雁塔1. 导入:介绍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建造背景和功能。
2. 讲解:详细讲解两座塔的历史意义和建筑特点。
3. 互动:学生分享对佛教文化的了解。
第四章:古城墙和钟鼓楼1. 导入:介绍西安古城墙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2. 讲解:详细讲解古城墙的防御系统和钟鼓楼的功能。
3. 互动:学生讨论古城墙和钟鼓楼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
第五章:华清池和骊山1. 导入:介绍华清池的历史背景和自然景观。
2. 讲解:详细讲解华清池的建筑和骊山的传说。
3. 互动:学生分享对温泉文化的了解。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安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西安的著名景点和文化遗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西安的兴趣和参与度。
《西安这座城》教案(第六至第十章节)教学目标:1. 了解西安的民间艺术和美食文化。
2. 学习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西安的民间艺术和美食文化。
2. 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教学难点:1. 西安的民间艺术和美食文化的理解和实践。
西安这座城教学教案

西安这座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概况;(2)掌握西安的著名景点和文化遗产;(3)了解西安的美食和特色风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西安的认知;(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3)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西安的深入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西安这座古城的热爱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西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概况(1)介绍西安的历史沿革;(2)讲述西安作为古都的重要事件;(3)介绍西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西安的著名景点和文化遗产(1)兵马俑;(2)大雁塔;(3)华清宫;(4)古城墙;(5)钟鼓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概况;(2)西安的著名景点和文化遗产;(3)西安的美食和特色风俗。
2. 教学难点:(1)西安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事件;(2)西安的著名景点和文化遗产的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3)西安的美食和特色风俗的来源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查阅资料、图片展示;2. 小组讨论、分享;3. 实地考察、采访;4. 案例分析、讲解。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课时。
六、西安的美食和特色风俗1. 西安特色小吃(1)肉夹馍;(2)羊肉泡馍;(3)凉皮;(4)饺子宴;(5)油泼面。
2. 特色风俗(1)西安鼓乐;(2)陕西剪纸;(3)秦腔;(4)西安民间艺术;(5)节日习俗。
七、西安的保护与传承1. 文化遗产保护(1)兵马俑的保护与修复;(2)大雁塔的维护与管理;(3)古城墙的加固与保护;(4)钟鼓楼的修复与保护。
2. 传统文化传承(1)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发扬;(2)陕西剪纸的艺术传承;(3)秦腔的演出与传播;(4)西安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5)节日习俗的延续与弘扬。
八、西安的发展与变革1. 城市发展(2)西安的交通发展;(3)西安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
《西安这座城》教案-教学教案

《西安这座城》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西安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地理特色、名胜古迹和现代发展,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1.2 课程内容本课程将围绕西安的历史、地理、文化、名胜古迹和现代发展等方面展开,共包括五个章节。
第二章:西安的历史2.1 西安的由来让学生了解西安这座城市的命名来源,以及其作为古都的历史地位。
2.2 西安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了解西安从西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其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
第三章:西安的地理特色3.1 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西安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在我国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3.2 地形地貌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西安的名胜古迹4.1 兵马俑让学生了解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2 大雁塔引导学生了解大雁塔的建塔原因、结构特点和历史意义。
4.3 古城墙让学生了解西安古城墙的建造背景、结构特点和现存状况。
第五章:西安的现代发展5.1 经济发展让学生了解西安现代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地位。
5.2 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了解西安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成果,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5.3 城市规划让学生了解西安的城市规划特点,以及其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第六章:西安的民俗文化6.1 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西安的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6.2 民间艺术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皮影、秦腔等,以及这些艺术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第七章:西安的美食文化7.1 特色小吃让学生了解西安的特色小吃,如肉夹馍、冰峰、羊肉泡馍等,以及这些美食背后的历史渊源。
7.2 饮食习惯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饮食习惯和特色,如面食文化、泡馍文化等,以及这些饮食习惯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第八章:西安的自然景观8.1 秦岭让学生了解秦岭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以及秦岭对西安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西安这座城》教学教案

《西安这座城》教学教案推荐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西安这座古城产生兴趣,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1.2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问题引导等方式进行课程导入。
1.3 教学内容:展示西安古城的图片,让学生对西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西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二章:西安的历史2.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背景,认识到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2.3 教学内容:介绍西安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讲解西安作为中国古都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事件。
第三章:西安的自然环境3.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西安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到自然环境对西安城市发展的影响。
3.2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3.3 教学内容:介绍西安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自然环境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西安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西安的文化遗产4.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西安丰富的文化遗产,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4.2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4.3 教学内容:介绍西安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兵马俑、大雁塔等,分析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五章:西安的现代发展5.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西安的现代发展情况,认识到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5.2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5.3 教学内容:介绍西安的现代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情况,分析西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优势和困境。
第六章:西安的饮食文化6.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西安独特的饮食文化,认识到饮食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影响。
6.2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6.3 教学内容:介绍西安的特色美食,如羊肉泡馍、凉皮、肉夹馍等,分析这些美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七章:西安的社会生活7.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西安市民的社会生活状况,认识到社会生活在一个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西安这座城》教案-教学教案

《西安这座城》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西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掌握西安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探究西安的名胜古迹和美食特色1.2 教学对象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生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西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展示法:展示西安的名胜古迹和美食图片及视频第二章:西安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2.1 地理位置解释西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介绍西安在古代和现代的重要性2.2 基本概况讲解西安的历史沿革和城市发展介绍西安的人口、经济和文化特色第三章:西安的名胜古迹3.1 兵马俑介绍兵马俑的发现和考古意义讲解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3.2 古城墙介绍古城墙的历史和建筑特点讲解古城墙的修复和保护工作3.3 大雁塔介绍大雁塔的建造背景和宗教意义讲解大雁塔的结构和历史文化价值第四章:西安的美食特色4.1 肉夹馍介绍肉夹馍的制作过程和口感特点讲解肉夹馍的历史和地域特色4.2 羊肉泡馍介绍羊肉泡馍的起源和制作方法讲解羊肉泡馍的文化意义和食用方式4.3 冰峰介绍冰峰的口感和制作方式讲解冰峰在西安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理特点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西安的名胜古迹和美食文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查阅资料,了解西安的其他著名景点和特色小吃第六章:西安的历史事件6.1 唐朝盛世讲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西安作为古都的重要性介绍唐朝的繁荣和文化成就6.2 丝绸之路解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西安的历史意义讲解丝绸之路对西安及中国的影响6.3 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讲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意义第七章:文化遗产保护7.1 西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解释西安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责任与使命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后代的意义7.2 保护措施及成果讲解西安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介绍保护成果及案例第八章:西安的旅游发展8.1 旅游资源开发讲解西安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势与特点介绍西安的旅游发展规划及目标8.2 旅游产业现状分析西安旅游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西安旅游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九章:西安的城市发展9.1 现代化建设讲解西安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及特点介绍西安在城市规划、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发展9.2 科技创新解释西安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优势讲解西安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成果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地理特点以及发展现状10.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西安的历史、文化、旅游与发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查阅资料,了解西安的未来发展愿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西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补充和说明:西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西安这座城》教案教案

《西安这座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理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西安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美食、旅游资源等方面有所了解。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西安的历史沿革:周、秦、汉、唐等历史朝代在西安的建都史。
2. 西安的文化遗产: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城墙等著名景点。
3. 西安的建筑风格:古都建筑特点、现代建筑风貌。
4. 西安的美食:肉夹馍、羊肉泡馍、凉皮、饺子等特色小吃。
5. 西安的旅游资源:华清宫、秦始皇陵、法门寺等旅游景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安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遗产、建筑风格、美食和旅游资源。
2. 教学难点:西安历史朝代的更迭、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西安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美食和旅游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西安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
2. 讲解西安的历史沿革,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分析西安的建筑风格,对比古都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特点。
4. 讲解西安的美食,展示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品味西安美食。
5. 介绍西安的旅游资源,分析各个景点的特色和价值。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西安的了解和感受。
7.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兵马俑、大雁塔等著名景点,让学生亲身体验西安的历史文化魅力。
2. 邀请西安当地的美食专家,为学生举办一场西安美食品尝活动,让学生品尝正宗的西安美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这座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它对西安人影响②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内涵。
④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城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①概括提炼西安城的特点和西安人的特征以及具体表现。
②分析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对西安人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1、预习提纲①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②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文章。
2、教学设想:首先拟用多媒体展示西安城的名胜古迹,然后简要地介绍西安城悠久的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同学们对西安城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接着进入阅读的主题,要学生通读全文,先把握作者对西安城的感情,再概括西安城的特点。
接下来将西安城的特点分为两个部分,即“旧的文物”和“新的象征”,再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讨,一方面概括西安城是一个“旧的文物”具有的魅力以及具体的表现,概括西安人的特点,分析并指出西安人的特点是“旧的文物”赋予的;另一方面提炼出西安城“新的象征”表现,这是本文的重点。
再来分析西安城对“我”影响。
最后总结扩展,讨论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性格有何影响。
本课主要是动员学生讨论,老师的任务是辨析选择,语言加工,适时点拨并用精练的语言和学生平等的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提问)在上课前,我想问大家一个历史问题:你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古都是哪些吗?展示多媒体课件四大文化名城(北京、南京、洛阳、西安)名胜古迹的图片,陪以解说作为课程的开始,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兴趣阅读作好铺垫。
(解说词)这四大古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分别曾是多个王朝建立都城的地方,岁月的沧桑让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熔铸着历史的古意。
北京:看吧!北京城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广场,巍然挺立的万里长城,充满皇朝神秘色彩的故宫,再加上让有着屈辱历史的圆明园,这些都告诉我们北京是一个深具文化底蕴的古城。
洛阳:洛阳城也是一个古香古色文化名城,即使是现代化灯火辉煌的洛阳夜景也丝毫不缺古城的文化底蕴,清幽淡远的白马寺,莫高窟班驳的雕像,连雍容华贵的牡丹都显示了洛阳历史的厚重。
南京:说到历史的厚重南京城丝毫不会逊色,长江大桥,天堑通途;中山陵园,庄严肃穆;静海钟楼,毅然挺立;十里秦淮,市肆繁华;真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西安:西安城更是一个古城魅力十足的所在:你看,那依然迎风挺立的古城墙,那铸就了历史永恒的兵马佣,还有那历代碑刻聚集地的碑林和那夕照中美丽的大雁塔,无不在告诉我们西安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
那今天就让我们要跟随着贾平凹先生到《西安这座城》去走走,去看看。
(板书)展示美丽的西安图片:(解说词):西安城是美丽的,他既有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遗迹,他又有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文明,用贾平凹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二、介绍作者、历史(2分钟)贾平凹,1952年生,陕西人,是新时期小说、诗歌、散文“三马并进”的著名作家,作品有小说《小月前本》、《腊月·正月》、《浮躁》;散文《月迹》、《丑石》。
他的散文陕西特色很浓,常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的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一种使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一种社会、人生的启迪。
西安,古称长安。
在我国历史上,曾是周、秦、西汉、东汉(末年)、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
唐朝以后多次更易名称,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为西安府,西安自此得名。
现在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省省会所在地。
三、解读课文(30分钟)(一)默读课文1—3段,了解作者对西安城的感情以及具体的表现。
(10分钟)1、文章的第一句话说:“我住在西安城里已经是20年了”,那么作者对西安城有什么样的情感呢?明确:我爱陕西,我爱西安这座城。
2、概括作者爱西安城的表现。
明确:(过去):20年前我还在陕南的乡下,就梦见自己到过西安城。
(现在):①哪一块砖是我吧,或者我是蟋蟀的一只。
②谢绝了优越异常的生活待遇。
(将来):我生不在此,死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的。
小结:可见作者对西安的爱已经深入到了灵魂,融入到了生命。
(二)阅读课文4、5段(20分钟)1、默读课文4、5段: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作家贾平凹笔下最能概括西安这座城的语句。
[让学生阅读后找出,进行交流,学生活动然后提炼出两句并板书]明确:(4段)最具古城魅力(5段)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2、学习第4段(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西安是最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这一特点的?明确并板书:建筑文艺西安人①作者写了哪些的建筑?[请同学找作者所写的有关西安建筑]A古城墙[古城墙照片]解说词:保持完好的古城墙:这段古城墙保持完好,那女墙、垛口不就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有着13朝古都历史的西安的骄傲和自豪。
这是西安近郊的一段古城墙,它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下,依如余秋雨先生笔下文明的碎片,它是历史的见证,它传递着历史的古意,谱写着历史的辉煌。
西安犹如一位沧桑的智者伫立在黄河岸边,用他深邃的目光启迪着善于思考的人们。
晨钟暮鼓催人奋进,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千年的辉煌、东方的神秘,熔铸着历史的古意,西安她一点也不显得羞涩和落伍!它具有无限的古城魅力!B、大街小巷[展示大街小巷照片]解说词:历史就在眼前,正如作者所说“你突然感到历史并不遥远,以至眼前飞过的一只并不卫生的苍蝇,也忍不住怀疑这苍蝇的身上有着汉时的模样或是有唐时的标记!”②这些建筑是西安凝固的历史,而西安的文化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
西安有哪些文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秦腔、皮影木偶、海碗、社戏、高跷、鼓乐方言、摆设、穿戴如果我们有机会到西安去,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看看——碑林[展示碑林图片]解说词:这是中国最大的历代碑刻聚集地,篆书的遒劲与大气、隶书的竣逸和洒脱,楷书的端庄大度,行书的活泼流畅,草书的灵动自如,汉的海风之格,魏晋的雄强之气,唐的山骨之度,这是历代的文人墨客盛大的聚会,他们彼此对话,默默交流,遥遥辉映,碰撞的是心智,传递的是智慧。
难道这宣泄的不是一种自豪,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吗?这些地方文化是西安人的心灵慰藉,它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这就正如该段有一句话:“演和看都宣泄的是一种自豪,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忆。
”③西安的建筑、文化是最具魅力的,那么创造这些的西安人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从原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少以言辞,多以行动,喜欢沉没,善于思考,崇拜的是智慧,鄙夷的是油滑,有整体雄浑,无琐碎甜腻。
”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说:“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有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板书:旧的文物新的象征]A、(提问)“整个西安城,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这里所说的“新”从哪里体现出来的?明确:①西安的科技人才云集,产生了众多的全球也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②关心国事,放眼全球。
B、行文思路过去[文物] ————现在[象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有这样的西安人才创造了西安悠久的历史,灿烂辉煌的往昔,西安人秉承着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有对现实的思考,有对未来的忧患意识,在国家西部打开发决策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安的未来不是梦,西安的明天会更美好!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的魂魄所在地。
3、学习第5段①作者住在西安城里已经是20年了,面对最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的西安这座城对作者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默读第五节,看看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西安对作者生命的意义?明确:“一切都在与历史对话,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
”②所以作者住在了这里,一住就是20年,请看看西安这座最具古城魅力的城市为作者提供了怎样的生活呢?●城墙根的生活:用水——“骨片水牌”逛市——“狗市”“鸟市”“集场”其它——“晨练”“买书”“拜僧求道”“鉴赏古钱字画”、“听韶音”●城里外的生活:“钟楼听天音”、“古楼听地声”、“考古兵马俑”、凭吊霍去病”、“登大雁塔”、“入曲江池”[展示秦兵马俑图片] 解说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角铮鸣,岁月啊带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却铸就了历史的永恒![展示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图片]解说词:再到西安城西的霍去病的墓前去看一看吧,夕阳下的骏马远视,无不深情地凝视着这片撒满热血英雄的土地,难道不是在等候一代武将拓疆卫土归来的身影?[展示大雁塔图片][3]师小结:难道这不是在与历史对话?怎能不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③面对西安这座城作者才一往情深的说:“我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了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的。
”[板书: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四、课堂小结(2分钟)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走进了西安这座城,走进了作者贾平凹那浓浓的西安情结,同学们当我们走出西安城,回首凝望,你想说些什么呢?[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西安这座的情感]我从西安来,此时此刻我想起了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我的梦里永远有西安五、拓展延伸(2分钟)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深圳是?上海是?北京是?西安则是?深圳是—树梢上海是—树冠北京是—树干西安则是—树根六、作业1、以《开县这座城》为题写一篇短文。
2、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人”你说说南方人和北方人有什么不同,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与有什么关系?《西安这座城》教学设计大庆市林甸县职教中心吴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