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工科通用《西安这座城》教案
2022中职高三复习《西安这座城》

贾平凹
一、作家作品
贾平凹,1952年生,陕西人, 是新时期小说、诗歌、散文 “三马并进”的著名作家,作 品有小说《小月前本》 、 《 腊月·正月》、《浮躁》 ; 散文《月迹》、《丑石》。
他的散文陕西特色很浓,常 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他 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 法,在似乎漫不经心的描绘人 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一 种使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一 种社会、人生的启迪。
五、分析课文4
3.“生命里涌动的是一种历史的追 忆。”文章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 1.欣赏秦腔、皮影木偶。 ❖ 2.土得掉渣的话,是文言文中极典雅的词语。
五、分析课文4
4.成语“杞人忧天”原义是什么?在这篇
文章又应怎样理解?
❖ 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忧虑,文中贬词褒用,写出西 安人居安思危、与时俱进的性格特征。
3.理解句子“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
明确:句式押韵,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接受 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双重熏陶的我,产生了一种穿越古今、超 越时空的感觉,在浓厚的历史和现实交融的文化氛围中,觉得惬意而 满足。
五、分析课文5
西安这座城——痴迷的爱恋
含蓄表达
4.理解句子“看见那大雁塔吗,那就是一枚印石;看见那 曲江池吧,那就是一盒印泥。”
5.说说“旧文物”和“新象征”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两者 在西安是如何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
魅力西安
旧文物
历史的古意。浓浓的古意体现在 城墙、街巷、秦腔、皮影、社戏、 方言、摆设、穿着、历史人物等 方面。
新象征
文化所在地。科技人才云集,产 生了众多的全球著名的数学家、 物理学家;西安人关心国事,放 眼全球,与时俱进。
2、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 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西安这座城》教案1

《西安这座城》教学设计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陈碎林本文选入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属选学课文,作者贾平凹。
【教材解读】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洋溢着浓浓古意曾是中国历史上13个王朝的首都—西安,说明西安最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表现了作者对古城西安的热爱,以及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2、写作思路: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作者的西安情节。
作者先写自己曾在陕南乡下之梦,缘及城中古树岁月随感,然后再写关中地区的一段民谣,折射出这片土地上的人俗风情,传递自己对西安古城热爱的浓郁之情。
第二部分即第四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洋溢着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古都西安。
作者先写曾是13朝国都的西安虽饱经沧桑却风范依存最具魅力,接着介绍了别具特色排列有序规划整饬的西安古建筑,然后介绍了西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言、及人民的生活习性,最后介绍了西安人杰地灵且人们具有忧患意识。
进而说明“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韵,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的是一个新的象征。
”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写作者与西安古城已融为一体,卒章显旨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
3、写作特色条理清晰,事例翔实语言简练朴实蕴意深刻是本文的主要特色。
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入手,联系地方民谣,自然切题娓娓道来,语言晓畅朴实,然后从建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方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及人杰地灵等不同的角度条分缕析地去描摹古都西安,朴实凝练的语言中渗透着中国历史的古意。
点滴的岁月之悟,在作者的生活中演绎着浓浓的古都情节,洋溢着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4、教学策略和目的:本课,属学生自学课文。
在本堂课中教师将体现“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组织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入境入情,让同学们了解西安这座城为什么最具古城魅力,是中国文化的魂魄所在地,进而领悟西安这座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悟作者朴实而蕴涵深刻的语言,以及文章传递出的作者对西安历史和文化的痴迷与自豪,对学生进行人文传统的理性关照,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西安这座城》教案

《西安这座城》教案明确:整个西安城,充满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将这个特点分为两个部分,既“旧文物”和“新的象征”再进行讨论。
2、(提问)这个“旧文物”有什么魅力?明确:气派不倒到,风范犹存。
(最具古城魅力)3、(提问)这种“气派不到,风范犹存”是通过哪些事物透露出来的呢?(讨论)明确:古建筑群:城墙、大街小巷、四合院文化:最古老的艺术(秦腔、皮影、木偶)、习俗、土语、室内摆设、服饰。
4、(提问)“整个西安城,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这里所说的“新”从哪里体现出来的?明确:①西安的科技人才云集,产生了众多的全球也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②关心国事,放眼全球。
(三)分析西安人的特点的原因。
1、(提问)为什么西安人会有这种特征?明确:这是古都赋予的秉性。
(历史文化底蕴的熏染)2、(提问)文中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这是古都赋予的秉性”?显示回答,教师明确3、(提问)整个第四节写出了西安城古老的文化对西安人的影响,那对于客居西安的作者来说,西安城对他有什么影响?明确:一切都在于历史对话,调整我的时空所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
认真研读课文,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的意识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拓展延伸(约20分钟)欣赏西安的风光短片进一步了解西安的古都风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内涵的。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通用)第4课《西安这座城》ppt课件3

第二部分
(4)
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第4段、5段,找出
思考 作者笔下最能概括西安这座城的语句。
请在书上划下来
小结
西安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 的古城。
思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西安 考 这一古城魅力的?
古城魅力
建筑 生活 西安人
城墙、大街小巷、四合院
古老的艺术(秦腔、皮影 戏)、习俗、土语、摆设、 服饰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8
thank
you!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9
July 10, 2015
TRAVEL NOTES
社火
西安地区一种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起源于秦汉时的“百戏”,盛行 于唐宋。社火常在过年或其他喜 庆的日子里举行,乐曲丰富,有 各种传统曲牌。表演形式有舞狮 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 扭秧歌、大头娃娃等。其中最有 特色的是“芯子”,就是将小孩 化装成秦腔戏中的人物形象,缚 在数丈高的杆子上,在行进中做 出各种生动的动作造型,吸引人 们翘首观看。
• 写作者与西安古城已融为一体,卒章显志: 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所在地。
豪化热表中安的是绍中贾
。和爱现国最首中了,平
历,了文具都国洋通凹
—— ZONGJIE
史以作化古
总 传及者的城
历溢过从 史着不自
结
统作对魂魅西上浓同己 的者古魄力安十浓的的
痴对城所,,三古角生
迷中西在永说个意度活
与国安地远明王,,经
作者为什么会那么热爱西安呢?仅仅
是因为它是一座古城,保留了很多可
思 供参观游览的古迹吗?阅读文章第五 考 段,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西安
《西安这座城》教案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西安历史文化名胜 • 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 旅游发展与城市形象塑造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 • 课堂互动与小组讨论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西安历史文化背景
,如提供多语种导游服务、尊重游客的宗教信仰等。
01
课堂互动与小组讨 论
分组讨论:我眼中的西安
01
02
03
04
分组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确保每组学生背景多样
。
讨论主题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西安的印象 和感受,包括城市风貌、历史
文化、美食等方面。
讨论时间
每组讨论时间10分钟,期间 教师巡视各组,给予必要指导
01
旅游发展与城市形 象塑造
西安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资源丰富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民俗 风情等旅游资源,如兵马俑、大雁塔、城墙等。
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西安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不断增长 ,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西安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 设施不断完善,游客满意度不断提高。
教师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和 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 索。
05
04
全班分享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 的讨论成果和解决方案。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作者贾平凹是当代著名作家,以描写 农村生活见长,其作品风格独特,语 言朴实生动。
西安这座城教案

按f5一、导语: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西安这座城》这篇课文。
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西安的历史?(启发同学大胆发言,如果没有,可以说:看来同学们对西安的历史还不是太熟悉,那么由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单击左键展示第一段,再单击一下第二段)现在让我们欣赏一首陕西民歌,来初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的气息单击左键,单击完稍等以下,等鼠标出现后,再在屏幕中间点一下,才能播放。
播放完画面会自动停止,停止后说:“通过这段视频我们看到了黄土高坡、震天响的锣鼓,听到了激情高亢的歌声,那么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就让我们跟随陕西本土作家贾平凹先生一起走进《西安这座城》。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单击第一段单击第二段单击第三段(注意,这时单击一定要在屏幕最边缘的地方点,不要点到电影区域,要不该重复放歌了)介绍完之后,单击左键,换到下一张,会出现问题,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1—3节,找出文中最能概括西安这座城特色的句子,然后找同学回答。
同学回答完,做一下总结:单击左键,给出第一个答案:最具古城魅力;再单击,给第二个答案: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
单击左键,出现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西安最具古城魅力这一特点的(同学回答)答案:单击建筑单击文艺单击西安人文中提到了哪些建筑?(同学回答)答案:城墙大街小巷四合院四合院的砖雕门楼这些建筑都有什么特点?(同学回答)单击左键,出现城墙图片,问城墙有什么特点啊?单击左键回答:保存完整气派不倒风范犹存单击左键,给同学看女墙垛口图片不用提问单击左键回答:使人豪情长啸单击左键,出现大街小巷图片,问特点单击左键回答:方正,对称单击左键,出现四合院图片,问特点单击左键回答:排列有序单击左键,出现四合院砖雕门楼图片,问特点单击左键回答:让你可以立即坠入了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制的大车开过来的境界里去。
文中提到了哪西安的地方文艺?答案:秦腔皮影木偶社戏高跷鼓乐单击左键,展示纯粹的鼓乐图片单击左键展示民间工艺图片西安的建筑和文艺都是最有魅力的,那么创造了这一切的西安人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结合电影《美丽的大脚》片断来分析一下单击左键,等鼠标出现以后再在屏幕中央点一下,开始播放,播放完请同学回答,然后总结,给出答案:质朴大方,悲喜分明。
《西安这座城》教案

《西安这座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课文《西安这座城》的内涵,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传承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魅力。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古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a.课文描绘了西安哪些建筑和景点?b.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西安的哪些情感?c.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建筑和景点,让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和文化。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西安的热爱。
3.举例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运用。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描绘自己家乡的一处建筑或景点。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中的建筑、景点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2.分析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运用。
三、写作实践1.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西安这座城》。
2.以《我爱我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课文《西安这座城》的内涵,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传承文化的情感。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设计实地考察或虚拟现实的环节,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西安的城市风貌。
西安这座城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通用第4课课件3语文版

J u l y 1 0 , 2 0 1 5
TRAVEL NOTES
社火
西安地区一种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起源于秦汉时的“百戏”,盛行 于唐宋。社火常在过年或其他喜 庆的日子里举行,乐曲丰富,有 各种传统曲牌。表演形式有舞狮 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 扭秧歌、大头娃娃等。其中最有 特色的是“芯子”,就是将小孩 化装成秦腔戏中的人物形象,缚 在数丈高的杆子上,在行进中做 出各种生动的动作造型,吸引人 们翘首观看。
豪化热表中安的是绍中贾
。和爱现国最首中了,平
历,了文具都国洋通凹
总
史 传
以 及
作 者
化 的
古 城
——历史
溢 着
过 不
从 自
结ZO统NGJ作IE 对 魂 魅 西 上 浓 同 己
的者古魄力安十浓的的
痴对城所,,三古角生
迷中西在永说个意度活
与国安地远明王,,经
自文的,是西朝曾介历
深化和拓展
?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 年。”
TRAVEL
July 10, 2015
明代西安城墙
明代西安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垣中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大 的古城。
? 诗词选登: 步西安明城墙 李祚忠
五绝·迈
迈步城墙 上,思回秦汉唐。
曾经惊世 界,今眺市容昌。
? 秦腔(Qinqiang Opera), 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位 置为今宝鸡市的凤翔与岐山, 称“西秦腔”)。秦腔又称乱 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 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 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这座城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
2、培养学生搜集、提炼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城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热爱;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城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年。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
简要介绍西安:西安,古称长安。
这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北临渭河,南依终南山,周围曲流环绕,曾是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中国最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
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言,西安曾有过无与伦比的贡献。
现在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省省会所在地。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陕西本土作家贾平凹一起走进《西安这座城》。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1—3节,找出作者直接抒发对西安这座城感情的句子。
明确:我爱陕西,我爱西安这座城。
我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了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的。
过渡:可见作者对西安的爱已经深入到了灵魂,融入到了生命。
2、提炼信息,概括西安城的特点,揭示作者热爱这座城市的缘由。
①找出文中最能概括西安城特点的句子。
明确:气派不倒,风范犹存,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魅力的古城,也只有西安了。
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西安这一古城魅力的?
明确:作者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展示西安城的古都魅力,即
古建筑群(城墙、大街小巷、四合院)
文化特色(古老的艺术、习俗、土语、室内摆设、服饰)
人的性格(粗犷豪放、知足、直爽、关心国事,放眼全球)
城墙:完整
大街小巷:方正,有序(你到了西安,想迷路都难)
艺术:秦腔、皮影木偶
生活习俗:海碗、社戏、高跷、鼓乐
方言:“携”、“寡”、“避”
摆设:字画、旧瓷
穿戴:悲喜分明
民间哲学、奇才异人:“蹲坑”
历史人物:“杞人”、张骞
三、课堂小结
西安的建筑排列有序,规划整饬;西安的文化古色古香,传承历史;西安的人民具有故都所赋予的秉性,淳朴豪放而又与时俱进。
展示一组图片,体现西安的特色。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讲读课文
学习第五段
1、体会从作者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对西安乃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对西安的爱如何表现?
从两个方面概括,一是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二是向别人介绍西安。
(1)概括说出作者的居住环境,这些环境为作者提供了怎样的生活?
城墙根的生活:
用水——“骨片水牌”
逛市——“狗市”“鸟市”“集场”
其他——“晨练”“买书”“拜僧求道”“鉴赏古钱字画”“听韶音”
城里外的生活:
“钟楼听天音”“古楼听地声”;
“考古兵马俑”“凭吊霍去病”
“登大雁塔”“入曲江池”
(2)对这种古城生活,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尽兴悠闲自由自在——“我爱西安这座城”
小结:作者对于这座城市的爱实质上是对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爱。
这种爱渗透到作者生活的点点滴滴,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二、问题讨论
为什么作者说“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旧的文物——是指西安城到处透出古意,蕴积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的积淀。
具体来说指古城墙、方正有序的大街小巷、秦兵马俑等等。
新的象征——是指西安城科学家、各类奇人异士不断涌现,西安人关心国事、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课文总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及拓展练习。
2、写写学校所在的古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