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82541
《南州六月荔枝丹》庞蔚

如果去掉这些特例,则内容不够丰富, 说明不够周密、严谨、准确。
其实本文的准确还体现在语言上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语言 的准确性还体现在何处?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名句。 2、请你模仿本文的语言特点,介绍你 喜欢的一种水果或植物。
提示:①拟一个有文学气息的标题。②恰当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③上网查询相关材料,充实你 的文章。④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介绍一下你眼中的荔枝。
……
• 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 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 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 ——肖复兴《荔枝》
荔枝林
罗浮山下
宋家香古荔树
开盛的荔枝花
初熟的荔枝
中熟的荔枝
即将成熟的荔枝
成熟的荔枝
糯米糍
挂绿
莆田荔枝
妃 子 笑
桂 味
南州六月荔枝丹
题解
南州,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六月,成熟期,指阴历六月。 荔枝,说明对象。 丹,成熟果实的颜色。
《荔枝》
明 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好处:
(1)语言言简意赅,概括鲜明,反映出荔枝的 重要信息; (2)引用诗句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语 言生动形象,具有诗意美。
比喻
• 绛囊、红星、珊瑚珠——说明荔枝颜色的特点 。 •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说明成片荔枝 林的绚丽美景。
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 性和趣味性,使文章生动形象,也 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说明特例,并 思考:如果去掉这些特例,效果会怎 样?
南州六月荔枝丹

盛产期
荔枝: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丹:鲜荔枝的色彩,绚丽如丹
题目中七个字合起来我们可以理解为:
“我国南方地区特产的一种上乘水果佳 品,在阴历六月时果实成熟,色彩鲜艳, 绚丽如丹。”
贾祖璋
贾祖璋 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1901~1988,浙江海宁人。
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
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 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 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 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 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 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
复习:说明文阅读的主要方法
说明文文体特征: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
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 等特征,或阐述事理。 说明文阅读要点:1.抓住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和识别各种说明顺序(空间、时间、逻辑); 3.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总分”、“总分总”、 “分总”); 4.识别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 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画图 表、作诠释); 5.分析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第六课Biblioteka 作 者: 贾 祖 璋—— 张瑞馨
南 州 六 月 荔 枝 丹
第六课
南州六月荔枝丹
荔 枝
晨晖(明代)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为什么用古诗来命名呢?
题目中的其各自包含了哪些要点呢?
南州:荔枝的产地,指我国的南方地区 六月:阴历六月也就是阳历七月,荔枝的
《南州六月荔枝丹》

作者:贾祖璋
贾祖璋:
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 年,浙江海宁人。在30年代,他就 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 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 学著作。
题目的出处:
荔枝 (明·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 绛雪艳浮红锦烂, 高名已许传新曲,
万颗累累簇更团。 玉壶光莹水晶寒。 芳味曾经荐大官。
指滥用人力物力。 •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
二个): 了结、结束。 •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 绚丽:灿烂美丽。 •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
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课文内容划分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1至10段
介绍荔枝的 生态知识。
第11至15段
介绍荔枝的 生产知识。
段落结构:
1、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1—10) 2、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产地;书谱; 习性等。(11—14)
在下边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1.第二段至第五段主要介绍荔枝的外部形态,
课文从荔枝的 果实外壳 写起,接着写荔枝
说明古人对荔枝美味的赞颂,文中古
诗今用,意在于今。今天我们要发展荔枝
生产,造福于广大劳动人民。
恰当地引用古代诗文
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 诗文,达十二处之多。这样引用:
1.充实文章说明的内容,丰富读者知识 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 味,引起读者兴趣; 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 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下定义:简明扼要说明事物本质。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文精讲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介绍荔枝的科普文章,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第10段):主要介绍荔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1. 第1段:以小学时学习《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为引子,引出“荔枝”这个话题。
作者提出对白居易《荔枝图序》中关于荔枝外壳描述的质疑,认为荔枝壳并非如白居易所描述的那样平滑如红缯,而是粗糙的。
2. 第2~4段:主要描述荔枝的外部形态,包括外壳、颜色、果形和大小。
作者详细描述了荔枝外壳的颜色和质地,以及果实的形状和大小。
3. 第5~7段:介绍荔枝的内部构造,包括壳内的膜、果肉和果核。
作者描述了荔枝壳内的膜如何包裹着果肉,以及果肉的质地和口感。
4. 第8~10段:进一步描述荔枝的果肉和果核的特点,包括果肉的颜色、质地和味道,以及果核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部分(第11段~第14段):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
1. 第11~13段:介绍荔枝的产地、产量和采摘季节。
作者描述了荔枝在中国的主要产地和产量,以及荔枝的采摘季节和保鲜方法。
2. 第14段:总结全文,强调荔枝作为一种美味水果的受欢迎程度。
作者提到荔枝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备受喜爱,同时也提醒人们在享受荔枝美味时要注意适量食用。
以上是《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段落划分和简要内容概述。
二、文章赏析《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和科学精神的科普文章。
作者贾祖璋通过生动有趣的笔触,详细介绍了荔枝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产地分布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够对荔枝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作者在文章开头通过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来引发读者的兴趣。
他不仅对白居易的描绘提出质疑,还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纠正其中的错误,这种写作手法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描述荔枝的形态特征时,作者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写,如将荔枝壳比作“缎子”,将荔枝肉比作“白玉”,将荔枝膜比作“紫绡”等。
《南州六月荔枝丹》原文及相关资料

《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1901~1988,浙江海宁人。
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
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作品原文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
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
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
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
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
科学小品文-南州六月荔枝丹

阅读课文,然后回答课文是怎 样安排说明顺序的?
结构分析
一层(第1段)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 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
第 开说明的总纲。
一 二层(第2至5段)介绍荔枝果实的外部形外
态。
部 (2)外壳 (3)颜色 (4)形状 (5)大小
分
三层(第6段至10段)介绍荔枝果实的内
部组织。
5。荔枝的形状有哪些?
心脏形、 卵圆形、 圆形。
6.文章介绍荔枝大小时,运用 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这种方法 的运用有何作用?
列数字(数字说明) 作用:使说明事实更确凿,更具 有说服力。
7.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 膜》,请背出其中描写荔 枝壳膜扔在地上时的诗句。
“盈盈荷瓣风前落, 片片桃花雨后娇”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和科学性(简明、准确、周 密、条分缕析);
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体会红色字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1)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加上“大多数”语言更加准确,因为荔枝不完全是 深红或紫色,还有淡红色、淡黄色等。(数量上的限制)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 知道的共有13种。
13种 蔡襄《荔枝谱》
• 14.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有诗 云“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 栽荔枝丹”,说明了荔枝的什 么特点?
•生活习性:性喜温暖 ,荔枝 是亚热带果树,成都、福州是 其北限。
举例子(举例说明) 作用:扩展人们 知识,增强文章厚重感和说服力。
15.作者认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 地区有不同特产,我们应该本着什 么原则来发展本地区的特产呢?
咏荔枝膜 ——明朝 徐渤
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tì)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南州六月荔枝丹古诗

南州六月荔枝丹古诗《荔枝》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盛赞荔枝成熟时绚丽动人的景色,描绘荔枝芳名美味为历代传颂的情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荔枝(明)陈辉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赏析】这是一首写得十分出色的咏物诗。
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盛赞荔枝成熟时绚丽动人的景色,描绘荔枝芳名美味为历代传颂的情形。
诗的首联,以写实手法,先简洁点明荔枝生长地域、成熟时节,以及成熟时的颜色,然后描述荔枝果实之丰硕。
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丹,朱红色。
万颗累累,极言果实之多。
簇更团,将荔枝果实浓浓密密,团团簇簇的情状具体描述出来,给人深刻难忘的印象。
颔联,上句采用比喻手法,以浓重的笔墨,状写荔枝果实和荔枝林雄奇壮美的景观,气氛十分热烈。
绛雪,丹丸名,诗中用来比喻荔枝果实。
烂,明亮。
全句意思是,荔枝象绛雪丹丸似的长满在荔枝树上,浮动着一片艳丽华贵的色彩,荔枝林像一匹匹巨型的红绛,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下句转写荔枝果肉的形状与色泽。
玉壶,用以比喻果肉象玉一样白净光洁。
水晶,比喻果肉晶莹透明。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知识点:《南州六月荔枝丹》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知识点:《南州六月荔枝丹》高一语文下册期末知识点:《南州六月荔枝丹》本文是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写的一篇科普作品,准确、翔实的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作了一般性介绍。
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晖《荔枝》诗中的句子。
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一、词语积累缯 (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
绡(xiāo):生丝织的绸子。
醴(lǐ)酪(lào):甜酒和奶酪。
酪,半凝固状的乳制食品。
不了了之:用不去了结的方法去了结。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里没有贬义,是说认真钻研的精神。
绛(jiàng):深红色。
渣滓(zǐ):物品提出精华之后剩下的东西。
龟(jūn)裂:呈现许多裂纹。
____:既使人民劳苦,又消耗钱财。
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花期:植物开花的时期。
完全花:花的四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俱全的花。
花序: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方式,分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两大类。
前者如聚伞花序,后者如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形花序。
阙下:即都下,指宋王朝的首都开封。
阙,本来是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又泛指帝王的宫殿。
造化:自然,天然。
幅员:领土面积。
幅,宽度;员,周围。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啖(dàn):吃。
萌蘖(niè):指植物长出新芽。
萌,生萌,发芽。
蘖,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
二、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1901年生,浙江省海宁县人。
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编辑。
他创作、编写、翻译了29部生物学著作。
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鸟类概论》《世界禽鸟物语》《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