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标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960 年,赵赵匡匡胤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
宋太祖 北宋
强化中 建立
央集权
概况 政权,改国号为宋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 城,他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
意义 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 加强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
王安石
为保丁;保丁平时种 国家的军事力
变法
田,农闲练兵 量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新
影响 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
对;后来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考点 2: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七下第 7 课 P33-36)(2022·桂林 20)
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灭亡时间 辽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10 世纪初 临潢府 1125 年 西夏 党项族 元昊 11 世纪前期 兴庆府 1227 年
影响 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

王安石 变法
时间 1069 年开始
领导 宋神宗、王安石
人物
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 背景
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 内容
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征收役钱,用来雇
限制官僚等
人到官府服役;原
强化中 中央 措施 军事 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央集权 集权
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 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 中央 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 宋太祖 加强 措 行 政、财政大权 强化中 中央 施 政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 央集权 集权 置通通判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地方 (2)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转转运运使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中考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

中考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时代特征】宋元时期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民族关系发展: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与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

元朝时回族形成,民族关系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2.社会变化:(1)魏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2)宋元时期,都市繁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3)宋元时期,科技进步,文学艺术多姿多彩,中外交通发达。

【核心考点】1.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2.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金(女真)、西夏(党项)、蒙古。

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4.民族政权并立典型事件: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澶渊之盟使辽宋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同时加重了北宋的负担。

辽、宋、金之间,战和交织,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5.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6.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反映了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7.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两宋商业城市兴起。

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出现早市和夜市。

乡镇出现了草市。

8.两宋时期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9.“一代天骄”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的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

10.忽必烈建立元朝。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1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地方建立行省。

我国省级机构的划分从元朝开始。

1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汇编专题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教师

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汇编专题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教师

专题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4年全国中考真题汇编·选择题考点26 北宋的政治考点2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考点28 金与南宋的对峙考点29 宋代经济的发展考点30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考点31 元朝的统治考点32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考点33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考点26 北宋的政治1.(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下表摘自眉山市三苏祠陈列的“吏事精详”中的“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该表根据苏辙《元祐会计录收支叙》统计)。

表中官员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各级官员景德(1004-1007年)元祐(1084-1094年)大夫(景德为诸曹郎中)39 230朝奉郎以上(景德为员外郎)165 695副使63 1111供奉官193 1322侍禁316 2177………………总计1138 6767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C.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D.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元祐年间比景德年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实行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的办法,才导致官员数量大幅增加,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中也没有涉及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北宋官员不断增加的情况,没有涉及与辽、西夏政权对峙,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4年云南省)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

这些措施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宰相权力C.丰富市民生活D.发展海外贸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派遣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等措施是为了分化地方权力,实现中央集权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这些措施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宰相属于中央的官员,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这些措施意在加强中央集权,与丰富市民生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这些措施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发展海外贸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专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专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

政治上
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
往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同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 王安石
矛盾相互交织。
变法 主要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
考点2:政权并立
名词解释 1. 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后来,北宋向西夏、南宋向金也送岁币。 2. 榷场: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
序号 双方
事件
(2)辽太宗时期: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不断。 (3)宋太祖时期: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4)宋太宗时期:防御政策 概况
人物:寇准、宋真宗;影响:宋辽保持和平局面 夏对宋称臣,北宋给夏岁币;议和后宋夏榷场贸易兴旺 北宋灭亡 岳飞:郾城大捷;议和: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形成(分界线:淮水至大散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北 “ 万 宋 夏北 “ 万 宋 夏澶宋 两 夏 和北“万宋夏澶宋 两 夏 和渊初。议议澶宋两夏和渊初。议议之年西和以渊初。议议之年西和以盟,夏,后之年 西 和 以盟,夏,后”宋建宋,盟, 夏 , 后”宋建宋,。辽立每恢”宋 建 宋 ,。辽立每恢宋只后年复。辽 立 每 恢宋只后年复每有 , 赐 了宋只 后 年 复每有 , 赐 了年征 多 给 经每有 , 赐 了年征 多 给 经给战 次 西 济年征多给经给战次西济辽。进夏文给战 次 西 济辽。进夏文1绢政 岁 化辽。 进 夏 文1绢政 岁 化02北 币 交1绢政 岁 化002北 币 交0004宋 。 流2北 币 交0万04年宋 。 流0万4年。 宋 。宋。流匹万、年。 宋 。匹、1和。 宋 。。匹宋、1和0。宋辽1和04银。辽宋辽04银4辽、辽14银4年辽、104年、10,年0,,

专题05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课件)-2019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度

专题05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课件)-2019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度

映了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2)材料二说明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多靠南方,太湖流域成 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 北方,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历程
2.民族政权并立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的民族——回族。
15.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 生活逐渐丰富,都市中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 子”。 16.宋词的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元曲的 代表人物是关汉卿。 17.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术。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8.宋代制成罗盘针。北宋末年,开始使用指南针。大 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19.唐朝时,发明火药。宋代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3.毕昇 【考查角度】
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
作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4.罗盘
【考查角度】
应用:北宋时制成、北宋末开始应用于航海 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考点梳理】
1.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2.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
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金(女真)、西夏(党项)、蒙古。
专题05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 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框架】
【时代特征】 宋元时期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民族关系发展: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与辽、西
夏、金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元朝时回族形成,民族关系Leabharlann 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2.社会变化:(1)魏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 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宋代的海外贸易超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5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02期)(解析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5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02期)(解析版)

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2期)专题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考点26 北宋的政治1.(2022年江苏盐城)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A.农民起义B.积贫积弱C.外族入侵D.君弱臣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控制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政治上,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三司使分化宰相的财政大权,设置枢密使分化宰相的军事大权。

地方上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制度,还在各州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通过这些措施,宋朝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因此,“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君弱臣强。

D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材料中的建议针对的是君弱臣强,而非农民起义、积贫积弱和外族入侵,排除ABC项。

故选D项。

2.(2022年湖南郴州)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表明宋朝战斗力弱,结合所学可知,与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表明宋朝军人地位的低下,也就是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D项正确;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意思是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

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总复习教案新增内容)

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总复习教案新增内容)
(1)结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图,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之势, 形成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时空定位,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汉族生活习俗变化的学习,正确看待历史 上的民族关系。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但彼此之间的交流交往 交融才是主流。祖国历史的辉煌篇章是由各民族共同谱写而成的,增强对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
河南历史
主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 发展和社会变化
(近4年连续考查,每年至少1道
历史
一、主题解读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由大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代。辽 宋夏金元等政权先后建立、发展,它们加速了北方地区的发展进程,促进 了民族交融,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在奠 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辽宋夏金元时期也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 面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主题有六个学习要点:一是北宋的建立与政治体制;二是辽、宋、 金、西夏的对峙局面;三是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四是元朝的历史; 五是宋元时期的商业贸易、都市生活;六是科技和文化。
二、2022版课标和2011版课标对比
辽宋夏金元时期 2022版课标(内容要求)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 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 轻武的政策;
续表 宋元时期 2011版课标(课程内容)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 移。
辽宋夏金元时期 2022版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 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 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 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专题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专题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命题方向考向一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考向二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考向三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考向四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考向五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考向六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向一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例1(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A.B.C.D.【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115年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125年金灭辽后,1127年靖康之变消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D项正确;三国时期的魏也叫曹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排除A项;南宋建立时辽已经灭亡,排除B项;西晋被灭亡后建立了东晋,而不是同时存在,分割中国为两个部分,排除C项。

故选D项。

例2(2022·山东威海·统考中考真题)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为消除“内患”,宋朝()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答案】C【详解】依据“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认为外患不如内忧,这内忧指的是北宋统治者担心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局面的重演,所以北宋初年控制军权,削弱兵权,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排除A项;明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实行“八股取士”,清朝也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排除B项;为监视官民,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有一首描写契丹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反映出()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
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2.京剧《澶渊之盟》歌词中有“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

其中的“寡人”是指()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答案:B
3.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

阿骨打属于()
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答案:D
4.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和其所建立政权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阿保机——契丹
B.元昊——西夏
C.阿骨打——金
D.铁木真——辽
答案:D
5.下列是某历史论坛有关“靖康之变”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A.1125年,金灭辽
B.1127年,金灭北宋
C.1234年,元灭金
D.1276年,元灭南宋
答案:B
6.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下),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融合
答案:A
7.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技术条件的伟大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答案:C
8.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

”材料反映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造船技术最为精良的是()
A.泉州
B.广州
C.温州
D.明州
答案:A
9.《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

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

材料反映了宋代()
A.统一国家建立
B.江南地区开发
C.商品经济繁荣
D.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C
10.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司员去管理市舶机构的事务,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

”这表明()
A.秦国政府严格限制商业发展
B.西晋政府顺应人口南迁浪潮
C.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D.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11.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主要原因是()
①宋朝政治经济重心南移②泉州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
③南方相对安定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2.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民族交往
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北方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13.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宋代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黄河、长江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
B.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C.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D.江南新辟许多茶园
答案:A
14.(2016·江苏连云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描述的是()
A.拓印刻石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双色套印
答案:C
15.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首领忽必烈建立的王朝是()
A.夏朝
B.秦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C
16.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①铁木真统一蒙古②马可·波罗来华③设置澎湖巡检司
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⑤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
答案:C
17.2013年11月3日,第九届中美电影节开幕式在洛杉矶举行。

《忽必烈传奇》获优秀电视剧金天使奖。

下列属于忽必烈功绩的是()
A.统一蒙古草
B.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C.建立蒙古国
D.灭西夏、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答案:B
18.西藏在元代正式纳人中国版图,元朝专门设置哪一机构加强对它进行管辖()
A.宣政院
B.伊犁将军
C.驻藏大臣
D.军机处
答案:A
19.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更换马匹和休息、住宿的地方。

下图是元朝的乘驿金字圆牌。

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

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

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到中国各处旅行的。

上述材料反映了()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
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农业发展
答案:B
20.唐宋时期,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宋代妇女缠足、坐轿
B.唐代长安城内坊、市分开;宋代城市瓦子、勾栏随处可见
C.唐代雕版印刷技术日渐成熟;宋代指南针、火药得到应用
D.唐代海外贸易兴盛,设市舶司;宋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
答案:D
二、材料分析题(60分)
21.(28分)阅读材料: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请回答:
(1)“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两宋时期成为全国最重要粮仓的地区具体在什么流域?(12分)
(2)“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4分)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叫什么?(2分)
答案:(1)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人手;自然条件优越;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培育;统治者的重视等。

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太湖流域。

(2)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景德镇成为瓷都。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广州、泉州等地造船业发达。

(3)交子。

2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谚语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中国历史》下册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材料四: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下图)
材料五: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1)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4分)
(2)材料五反映出南宋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特点?这一特点与材料一、二、四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内在关系?(12分)
答案:(1)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

(2)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政府设市舶司进行管理。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16分)阅读材料:
瓦子建在大城市中,内设茶楼、酒肆、赌场、商铺和供各种演出的勾栏,所设勾
栏,少的一二座,多的数十座,大的勾栏能容纳数千观众。

勾栏在中小城市也有独立设置的。

勾栏内终年有文艺表演,尽管以营利为目的,却能满足各阶层人士的不同爱好,迟到当时有“勾栏不闲,终日团圆”的谚语。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瓦子”“勾栏”是一种什么场所?(3分)
(2)它在宋朝城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9分)
(3)从它的内容上看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哪两个方面?(4分)
答案:(1)是娱乐兼商业场所。

(2)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