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材料

合集下载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候选人基本情况姓名李立浧从事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受教育情况1961.09-1968.09,清华大学,大学本科学习提名者广东省提名意见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

他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为我国和世界直流输电的突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立浧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并开展研究±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创新。

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揭示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的深层机理,为交流和直流输电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提升到新高度。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主持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带动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大规模发展,已投产13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组织多条重大交直流输电通道建设,为我国西电东送战略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

研究开发的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至广东输电工程中应用。

这些成果有力促进了我国西部和北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集约开发和大范围消纳,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意义重大。

李立浧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得201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此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奖20项,获得2016年光华工程科技奖、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第五届(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候选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直流输电专家,投身电力事业已经超过50年,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至今坚持在科技工作第一线。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

附件: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提名者:谈和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天然气水合物是最具开采价值的新型清洁能源,我国南海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总和,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存在水合物分解相变复杂、热质传递困难、储层胶结强度弱化显著等问题,导致水合物分解产气效率低、持续性差,甚至引起储层失稳等重大安全风险,因此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是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针对水合物分解多孔介质内复杂相态转化理论、含相变过程多相多组分运移机制、储层胶结强度弱化及其与海底结构物(井筒、桩基础等)相互作用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突破和科学发现:1. 发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态转化-多相渗流-胶结弱化规律,建立了水合物分解运移与储层变形演化理论。

建立了海洋多组分体系水合物相平衡方程,突破了传统热力学模型的理论局限;首次发现了水合物分解亚稳态纳米气泡富集现象,认识了分解过程水合物再生成逆反应的内在本质;发现了微孔隙内水合物赋存形态转化特性,提出了水合物相变多相渗流模型,构建了水合物分解气、水运移理论框架;发现了水合物储层粘聚力随水合物分解的衰减规律,揭示了水合物储层变形过程中胶结结构的演化机制。

2. 揭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驱动与失稳机理,提出了水合物分解强化与储层安全调控方法。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存在压差驱动-显热主导-传热控制表观动力学演化三历程,提出了压-热联调强化水合物分解方法;首次发现了二氧化碳水合物具有更高的抗变形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注二氧化碳强化储层结构强度方法;建立了水合物储层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模型,确定了水合物分解对海底结构物的影响边界。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材料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材料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生物炭模块化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中国
ZL201510134441.5
2016.8.24
2208613
山东大学
张建, 刘华清, 安沫霖, 胡振, 张成禄
有权
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人情况
1、姓名:张建 排名:1
行政职务:常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对本项目贡献:全面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明确了不同湿地植物种群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的生态位互补效应和生物协同作用机制,创新性构建了“植物-动物-微生物”协同强化技术;主持研发了湿地植物生物质高价值利用技术,提出了人工湿地氧化还原环境优化技术,并解析了湿地设计与运行参数对湿地水力流态的影响。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国家(地区)
授权号(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技术标准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指南
中国
DB37/T3394-2018
2018.9.17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防堵塞快速渗滤系统
中国
ZL201010118102.5
2012.5.9
943754
山东大学
张建,吴海明,张成禄,范金林,李聪,张金勇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可拆卸式均匀布水器
中国
ZL201010616982.9
2013.4.3
116615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卢少勇,蔡珉敏,金相灿,赵斌,包裕尉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8年11月编制说明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国办函〔2017〕55号)精神,做好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我办编制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

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国家科学技术奖各奖种提名书及填写要求以及有关政策规定等。

本手册内容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发布的版本为准。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8年11月目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书 (2)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16)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书 (4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65)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提名评审补充说明 (90)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提名评审补充说明. 93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提名书 (95)关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提名工作的补充说明 (1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提名书(候选人)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提名书(候选组织) (128)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138)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139)关于台湾居民作为国家科技奖候选人的补充说明 (141)关于外籍专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候选人的补充说明 (14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书( 年度)一、候选人基本情况序号:编号:(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适用于提名专家)三、工作简历四、候选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请如实客观地填写候选人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所做的创造性工作;简明扼要表述以候选人为主完成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要点,在学科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对近5年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单列成段表述;总字数不超过5000字。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科研院-四川大学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科研院-四川大学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岩体工程边坡灾害微破裂前兆机制及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提名者:中国黄金协会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露天矿转入深部凹陷开采阶段,深凹露天矿成为世界上露天矿山的发展趋势。

坡高的增加导致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差,滑坡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威胁着露天矿山的安全生产。

此外,随着我国西南部水力资源丰富的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和雅砻江等地区大规模水电工程建设,许多前所未有的岩石高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对工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陡工程岩体边坡的稳定性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瓶颈。

针对此问题,以大连理工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了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监测分析预警的成套技术和方法,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方面解决了重大岩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预警的关键问题,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微震监测方法在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可行性。

建立了边坡岩体非均匀性与非线性渐进破坏内在联系的支撑理论,发现了岩质边坡破裂过程中的微震模式,阐明了滑坡灾害孕育过程的岩石微破裂前兆信息的共性特征及时效破裂的触发因素;(2)工程岩体边坡微破裂前兆信息监测技术国际领先。

首次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微震信息识别及精确定位,建立基于微震能量密度的边坡潜在危险区域识别方法,研发了边坡稳定性在线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微震监测与雷达监测相融合的一体化综合预警系统;(3)基于监测的模拟和基于模拟的监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国际领先。

提出了基于细观统计损伤力学的边坡岩体破裂及动力灾害数值分析方法,构建了亿级自由度的岩石破裂过程并行计算系统,实现了边坡稳定性模拟和监测一体化解决方案,建立了“三个层次、四个等级、六个指标”的重大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综合预警系统。

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微破裂监测分析预警技术在重大岩体工程边坡应用中的地位,服务于金川集团石英石矿、长山壕金矿东北坑边坡、临沂会宝岭铁矿、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等多个重大岩体工程,极大地保障了矿区矿体安全开采和水电工程建设,确立了我国在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分析预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019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材料【模板】

2019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材料【模板】
葛昌纯为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候选人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
葛昌纯1952年起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他在浓缩U235复合分离膜、核反应堆材料、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创造性贡献。浓缩U235是制造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核反应堆的燃料。气体扩散法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唯一工业化制取浓缩U235的方法,而分离膜是该方法的核心元件,制造难度极大,前苏联称之为“社会主义阵营安全的心脏”。葛昌纯作为我国浓缩U235复合分离膜专题负责人,是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第一发明人,为他后续研制成功的丁种、戊种和己种分离膜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他是我国浓缩铀分离膜领域拥有发明权限最多(6项)、撰写论文最多(16篇)的发明人,是浓缩U235用复合分离膜制备技术的主要奠基人,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首次研制成功五种核聚变堆用关键材料—面向等离子体功能梯度材料(FGM),开拓了FGM在核聚变领域的应用前景;研制成功粉末高速钢FT15等一系列粉末合金钢;把我国落后的还原铁粉生产进行全面技术改造,为在武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现代化还原铁粉基地奠定了基础;提出以复合氮化物作Si3N4的助烧剂,研发出国家级新产品ST-Si3N4基陶瓷刀片;首次提出和应用“活性稀释剂”概念,成功制备Si3N4/TiC/TiCN等一系列复相陶瓷;他和赖和怡创建起我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培养了37位博士和68位硕士,发表论文450余篇,专利55项。他是我国粉末冶金主要奠基人之一、核反应堆材料和先进陶瓷主要开拓者之一。2007年10月葛院士被科技部聘为第二届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顾问;2014年以“空间太阳能发电”为主题的香山会议中担任四位执行主席之一,是国防科工局聘定的空间太阳能发电的六位院士高级顾问之一。2016年11月中国金属学会授予葛昌纯院士“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

关于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关于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

北京电力设备 特高压工程用高强支柱
总厂
瓷绝缘子关键技术及产
桂林电力电容器 特高压工业程化用高强支柱
有限责任公司 瓷绝缘子关键技术及产
山东泰开隔离开 特高压工业程化用高强支柱
关有限公司
瓷绝缘子关键技术及产
西安ABB电力电 特高压工业程化用高强支柱
容器有限公司 瓷绝缘子关键技术及产
阿尔斯通(广东) 特高压工业程化用高强支柱
公示时间:2018 年 12 月 29——2019 年 1 月 4 日
联系人:尚超峰、袁志勇
联系电话:0799—7636818;邮箱:chaofeng007@, yuanzy_1986@。
附 件:中材江西电瓷电气有限公司提名申报 2019 年度国家科 学技术奖项目公示内容
客观评价
(一)2017年7月8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出具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 书鉴定意见:
成果的开发与应用满足了我国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要求,提升了电 瓷行业高电压等级支柱瓷绝缘子技术和制造水平,对推动我国乃至世界 电瓷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种重要意义。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产品 市场前景广阔。项目成果的综合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2012年10月27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出具的新产品鉴定证书鉴 定意见(证书编号:中电联鉴字[2012]第163号、中电联鉴字[2012]第 164号、中电联鉴字[2012]第165号):
其强度、绝缘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特高压输配电线路和电力设备运行的
安全性和稳定性。该项目设计了刚玉相/玻璃相/二次莫来石相的材料配
方体系,通过建立晶相生长和结构控制技术,低应力、微变形制备技术
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了超大尺寸特高压瓷绝缘子的规模化生
产和工程应用。经评价,项目研究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号)要求及《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细则,现将我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杉木良种选育与大径材培育集成创新”进行公示,公示期天(年月日至年月日)。

公示期间若对上述项目有异议,请署真实姓名直接向所业务管理处以书面形式反映(联系电话:),超过公示期反映情况无效。

附: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年月日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杉木良种选育与大径材培育集成创新二、提名奖种:科学技术进步奖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林业科学技术领域。

杉木是我国最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达亿亩和亿,分占全国人工乔木林的和,对解决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具有战略意义。

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杉木育种与栽培专题等余个国家及地方项目资助下,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联合家省级以上研究单位组成攻关团队,历经余年持续攻关,在杉木高世代种子园技术、无性系选育、良种繁育、生长模拟、大径材培育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升了我国杉木产区良种化利用水平和栽培技术水平。

突破了杉木高世代种子园营建技术,选育种子园或家系良种个,全面推进了杉木产区良种换代升级。

基于省区年的连续系统测试,理论上系统阐明了杉木不同改良世代亲本不同交配设计子代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规律,优化了遗传参数估算方法,揭示了杂种优势形成机理。

技术上,基于生长、开花、结实等多性状选择指数,选出第代建园亲本个。

创新提出了种子园分步式高效营建技术、双系种子园营建技术和红心杉种子园营建技术项核心技术。

中心产区全面完成第代遗传改良,在湘、浙、闽、黔、赣营建第代种子园余亩,遗传增益达以上,使得我国树木遗传改良水平与发达国家同步。

突破了杉木多目标无性系育种与规模化繁育技术。

基于省区块年无性系实验林测试,在理论上系统揭示了无性系重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奠定了杉木无性系选育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材料
候选人基本情况
姚熹、教育、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
(格式:姓名、从事专业、职称、工作单位、受教育情况)
提名单位
教育部பைடு நூலகம்
提名意见
(不超过600字)
姚熹院士长期致力于我国电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行业的前沿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在电子陶瓷科学与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建树,在引领电介质学科发展、推动电子元器件行业进步等方面成绩卓著。发展了弛豫铁电体的介质极化理论,建立“微畴-宏畴转变”以及“新玻璃模型”理论,推动和引领了国际铁电学研究的热潮;率先开展和引领了我国高性能电子陶瓷、铁电单晶、铁电薄膜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学术与应用研究,并用于国防尖端装备研制,对推动解决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了我国功能材料领域科技战略的制定和该领域“863”、“973”等重点科研计划的实施,带领中国电介质研究走向世界;发起建立了亚洲铁电学会(AFA),主导筹建了亚洲电子陶瓷学会(AECA),大大提升了我国和亚洲电子陶瓷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电介质研究的领军人才,为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当选美国陶瓷学会会士,荣获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铁电学成就奖,2007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根据国防需求,发展了锆钛锡酸铅基反铁电陶瓷在电场、温度和等静压外场耦合下的热力学唯象理论,发现了四方反铁电相/三方铁电相温度垂直的准同型相界,研制出压致相变性能与温度稳定性好的反铁电陶瓷材料和小型化高压电脉冲电源,已用于国防尖端装备;设计和研制出由畴调控的大电致应变和细电滞回线的电致相变反铁电陶瓷,已研制出低频大功率小型化水声换能器;承担国家进口替代项目,对提升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发展和推动解决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出弛豫铁电体微畴的概念,建立了“微畴-宏畴转变”与“新玻璃模型”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铁电体理论体系。
弛豫铁电体具有极其优异的介电、压电、热释电和电致应变性能,是电子技术领域重要的功能材料。早期研究发现钛酸锶铋(BiST)和铌镁酸铅(PMN)弛豫铁电陶瓷具有奇异的的扩散相变和介电色散现象,采用建立在原子分子尺度上的经典电介质极化理论无法解释,连其发现者-前苏联学者史卡那维(Skanavi)和斯摩棱斯基(Smolensky)等人也无法完整描述弛豫铁电体的结构性能关系。如何理解其奇异介电行为的起源并大幅度提高材料性能,一直是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焦点。姚熹及其团队历经50多年研究,提出在化学组成复杂的铁电体中存在着线度为数十纳米的极性微畴,这种微畴在偏置电场作用下可以通过热激活转变为通常的铁电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畴-宏畴转变”以及“新玻璃模型”理论,该理论模型揭示了纳米尺度微畴在弛豫铁电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美国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材料研究中心分别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在多种弛豫型铁电体中直接观察到了微畴,证实了有关微畴的设想。以姚熹为首的研究组又通过偏置电压下X-射线衍射、小角度光散射和电诱双折射等方法观察到了微畴-宏畴转变所导致的微小结构变化。至此,姚熹所提出的"微畴-宏畴转变"理论被世界铁电学界广泛认可和接受。国际铁电学研究泰斗、美国宾州州立大学LE Cross教授称“微畴的发现是铁电体研究中一个重大事件,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均将产生重大影响”。
姚熹带领研究团队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玻璃陶瓷,实现了多种铁电材料的低温、低成本的玻璃陶瓷制备新工艺,样品具有纯度高、成分均匀、易实现受控析晶等特点,创新提出的“玻璃陶瓷混凝土工艺”,将溶胶凝胶过程与固相法制备的陶瓷微粉结合,可使获得的玻璃陶瓷具有更高的铁电成分含量,开发出的纳米晶和微米晶铁电、铁磁玻璃陶瓷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能。
三、基于微畴-宏畴转变的思想,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铁电陶瓷和铁电单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弛豫铁电单晶材料生长技术和压电性能取得了革命性的重大突破,这为大幅度提高现有超声,水声等器件和系统的整体性能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但由于高性能弛豫铁电单晶在电场、应力和温度等比较复杂的环境中使用时,其压电性能的显著退化,严重影响了单晶器件的应用推广,因此探究和解决外场耦合作用对单晶性能的影响规律、温度稳定性等问题成为研究工作的重点。基于微畴-宏畴转变的思想,姚熹团队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工作:(1)揭示了铌镁酸铅-钛酸铅单晶在偏压和温度耦合作用下不同晶向场致相变的规律,建立了不同取向单晶的电场-温度相图,发现了晶体中极化方向旋转、准同型相界附近相结构和极性纳米微区的失稳是高压电性的物理机制。(2)通过调控正交相的畴结构,设计出剪切压电性能高且温度稳定的单晶样品。(3)采用高温极化和电场控制,实现了对单晶畴尺寸的调控。通过减小畴尺寸,有效地提高了单晶的压电性能。本项目组目前已拥有直径5英寸弛豫铁电单晶的生长技术,并具有小批量单晶生产能力,为我国研制宽带高灵敏度、高发射响应的单晶水声换能器和多种基阵、研发新一代声纳装备提供坚实的材料保障。
二、在微畴-宏畴转变现象的启发下,率先提出了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学术概念,为开拓和推动这一研究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姚熹提出了在纳米尺度上把不同的材料复合起来,利用材料复合时的加和效应和耦合效应,可为电子学和光电子学提供许多新型的功能材料。他参与制定和实施的中国高技术新材料发展计划(“863”计划),把精细(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研究作为前沿研究方向列入该计划的第一批研究专题,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研究计划迅速起动。姚熹在西安交大建立了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成功制备出10-50纳米的钛酸铅球状、针状、片状等多种形状微晶,发现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增强可达一到二个数量级,具有电场可控的光散射、光透射和光学双折射等多种效应。国务院高技术计划指导小组指出:“选择纳米复合功能材料作为研究探索目标是挑得很准的,属于世界前沿性课题,姚熹为开拓和推动这一研究方向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我部决定提名姚熹院士为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候选人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
姚熹,电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致力于电子陶瓷材料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研究,带领研究团队取得以下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