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遇到生字词及时查阅字典。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古诗词句。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山中景色和友情的美好。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作文。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能够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山水诗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感受。
提问:大家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美景的诗文?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每组选取一个重点句子或段落,进行解读和分享。
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山中的美景之中,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熟读并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背诵重点句子和段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体会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案适用范围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配合《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教学使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思想特点。
(2)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领悟文章的意境和哲理。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思想特点,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难点:文章的意境和哲理的领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思想特点。
3.2 互动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3 感悟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领悟文章的意境和哲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学习。
4.2 讲解文章教师详细讲解文章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3 互动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通过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4.4 感悟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默写文章,让学生在朗读和书写中感受文章的意境和哲理。
4.5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五章: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理解程度和古文阅读能力。
6.2 评估方式(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翻译和背诵情况。
(3)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和问答题,全面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会诗中的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意的体会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谈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的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6. 总结提升:总结诗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
7. 作业布置: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山水美景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水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美景,增强他们的感官体验。
3. 对比教学: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其他王维的山水诗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文和写作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关于本单元知识的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意境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提供《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024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6篇

2024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6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1(约3316字)教学目标:1、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3、品味__“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一、译文: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
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
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
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
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走到那清澈流水旁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不是你性情高远的话,难道我能用游山玩水来邀请你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
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山中人王维说。
二、当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故山殊可过。
过:越过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C、村墟夜舂,复与疏相间。
间:疏远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矫:矫健2、“故山殊可过”中“过”义与下列哪项相同?()A、是谁之过与?B、过故人庄C、农夫、渔夫过而陋之D、一日,大母过余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故山殊可过经过B、复与疏钟相间夹杂C、步仄径狭窄D、多思曩昔从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B、(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2)是故草木之发,如蒸气C、(1)步仄径,临清流也(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D、(1)因驮黄檗人往(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与山僧饭讫而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然是中有深趣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D、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山僧饭讫而去吾尝终日而思矣B复与疏钟相间物与我皆无尽也C然是中有深趣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D因驮黄檗人往因人成事8、__重在写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实写冬日景致的一项是()①景气和畅②清月映郭③露湿青皋④村墟夜舂⑤吠声如豹⑥白鸥矫翼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①④⑤9、写景状物最忌单调平板,故作者常以“动”、“静”对比笔法,使文字更具情致,下列句子哪个属于这种类型()A、此时独坐,僮仆静默B、轻鲦出水,白鸥矫翼C、北涉玄灞,清月映郭D、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内容。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解读文意。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增强理解。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意境。
2.2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作者王维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讲解: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解读文意。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意象和思想。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3.1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朗读课文,讲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1课时(40分钟)第二课时:1课时(4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习效果。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让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收获和不足。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课文文本:《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
参考译文:提供中文译文,帮助学生理解。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图片、音乐等辅助材料:用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以《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表演,分享诗歌的美妙。
6.2 活动时间安排诗词创作:1课时(40分钟)诗歌朗诵会:1课时(40分钟)第七章:学习任务与作业设计7.1 学习任务阅读理解: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原文: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2.2 生字词:解析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1.2.3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2.1.2 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意义;2.1.3 课文的翻译与理解。
2.2 教学难点2.2.1 文言文的断句与朗读;2.2.2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2.3 课文中的意境与哲理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悉课文;3.1.2 讲解法: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1.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原文、生字词、翻译等;3.2.2 音频资料: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节奏;3.2.3 网络资源: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拓展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介绍作者王维及其作品《山中与裴秀才迪书》;4.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友情主题。
4.2 朗读课文4.2.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4.2.2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3 讲解课文4.3.1 逐句讲解课文,解析生字词及其意义;4.3.2 分析课文中的意境与哲理,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4 讨论与分享4.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4.4.2 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中深层意境的把握。
3.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译文和注释。
2. 相关资料:王维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a. 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b.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王维的其他诗作,如《鹿柴》、《相思》等,巩固对王维诗歌风格的认识。
2. 诗文朗读与背诵:a. 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b. 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c. 引导学生背诵诗文,加强记忆。
3. 诗文解析:a. 分析诗中的意境,如山水之美、友情之深等。
b. 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
c. 讨论诗中的主旨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文学鉴赏与表达:a.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b. 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c.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三、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 收集其他王维的诗作,进行阅读和鉴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教学设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本单元第三篇文章,且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故可不把字词掌握当作教学重点。
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可培养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和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学生分析】初中人教版和苏教版都已选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并且而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初中教材已安排学生对作者在信中大幅写景与写作目的的关系作了了解。
【三维目标】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3、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4、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重点、难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设想】拟将课文与吴均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借助对吴文的复习顺利导入新课,并且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对新课进行学习,既能温故又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真正做到温故知新。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弄懂文意。
2、复习《与朱元思书》一文,比较与本文的相通之处。
3、记下预习中的问题,留待课堂共同解决。
【教学步骤】一、导入多媒体展示《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有人认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自明本志,也是对朋友朱元思婉言相劝,希望他能早日离开官场,过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
而唐朝大诗人王维也曾经写过一封类似的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学生读课文,多媒体展示作者的情况。
2、正字音(多媒体展示):北涉玄灞(bà)步仄径(zè)黄檗(bò)猥(wěi)多思曩昔(nǎng)辋水(wǎng)舂(chōng)皋(ɡāo)轻鲦出水(tiáo)沦涟(lián)三、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难题,问题可能涉及到以下方面1、这是一封书信,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大段篇幅写景?2、王维之诗、画被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篇散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呢?与他的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有人说,王维不希望裴迪应试做官,是否是这样的呢?四、老师梳理问题,并以此为线索展开教学,组织同学讨论,老师点拨,或由老师讲解1、再读全文,找出各段中透露出作者目的的词句:猥不敢相烦(想邀未敢)多思曩昔(未邀而思)倘能从我游乎(想邀而问)小结:这封信的目的从文字上看实际上是为了邀请友人一同去游览故山。
板书:想忆邀(同游)2、同学们最喜欢的是哪些地方?读读这些写景的地方。
这篇散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呢?与他的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⑴找出写景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用自己的话描摹出这些美景。
(朗读指导,说说文中两段处理的区别,并结合学生的描摹,解释一些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⑵谈谈写景的特点:(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总结并过渡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引导学生从画面上去看诗文是如何达到绘画的效果的。
) 学生分析第一处景物的五句话写景的角度:第一句总写,二、三两句写所见,四、五两句写所闻。
景物的特点是清(寒)、静。
(请同学们体会此处写景动静结合的写法,为突出环境的静,用声音响动来衬托冬夜的清与静。
吠声如豹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静夜的特点。
)第二处写景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清皋,是写所见;麦陇朝雊一句是写所闻。
(找出其中的颜色词,体会其色彩鲜艳而美丽的画面特色。
这里的动词运用也很有表现力。
凝练地描绘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3、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写景的地方,感受其中的意境,体会其写法之妙。
4、巩固拓展:多媒体展示(《与朱元思书》写景的部分,讨论两文的相通之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结:⑴王维工诗善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
⑵从两文写景的地方可以得出共同的写景手法:视觉、听觉结合。
以动衬静,虚(比喻和夸张)实(白描)结合。
(很多诗文都用了这些手法)⑶都运用了整句,且大都是四字句。
整齐,有节奏感,能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钟爱之情,所以他说这里有深趣。
板书:冬夜之静春日之美5、景物写得如此之美,那作者为什么大段篇幅写景?学生回答之后,多媒体展示《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反映美景力量的词句。
⑴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提山僧、僮仆?(板书三人名)和山僧同饭而不同游,与僮仆同行却没有交流,没有同乐,多思曩昔?同乐?为什么与裴能同乐?教师讲授裴迪和王维的关系:裴迪是同王维来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他开元末在张九龄荆州幕府(孟浩然有《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诗,可证),后到长安,曾隐于终南,《唐诗纪事》卷一六云:迪初与王维、兴宗俱居终南。
维得辋川别业后,常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新唐书·王维传》)在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诗中,多称迪为秀才,又《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云: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以佯狂遁世的接舆喻裴迪,可见天宝年间,迪有较长时间未居官,过着隐逸的生活。
裴迪《青雀歌》:动息自适性,不曾妄与燕雀群。
幸忝鹓鸾早相识,何时提携致青云。
他何尝不想致身青云,但又洁身自好,不妄与燕雀同群,这或许是他仕途失志、只得归隐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在隐居中,他逐渐接受佛教思想,从中获得精神安慰,《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说: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裴迪今存诗二十八首,都是同维的赠答、同咏之作;而维集中同迪的赠答、同咏之作,则达三十余篇,其数量超过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由此即可见两人之间交往的密切。
又从王维的宽慰裴迪(见《酌酒与裴迪》诗)和裴迪的冒险到菩提寺探望王维(时维被叛军拘于寺中),也可看出他们之间互相关心、患难与共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以两人的思想、志趣相合作为基础的,用王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携手本同心(《赠裴迪》)。
小结:为什么能与裴同乐呢?①同道,志趣相同,热爱大自然。
并且关系深厚。
②文章还写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天机清妙。
也就是说有欣赏大自然美景的能力。
所以作者既不与山僧同游,而同游的僮仆对大自然的感受是无法与王维形成共鸣的。
⑵引申:既然是说裴迪是天机清妙者,为什么作者用不急之务去打扰他呢?闲事却有深趣,对什么人是闲事呢?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何况是故山)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现在大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闲人之意了?闲人是天机清妙者,对大自然的美有非凡的感悟能力,热爱自然,厌恶世俗之人,而王维以山中人自称,意即在此。
那闲事实指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景,进而达到息心脱俗的境界,所以说王维写信给友人,醉翁之意不在游山玩水,因为他可以独游,也可以和山僧或者是僮仆去游,不一定非要和好友一道去,更何况又是故山呢?人们不是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吗?小结:可以看出作者视裴迪为知音,是纵情山水的同道,所以作者想用自己的友情和共同热爱的自然美景来相劝诱友人。
作者虽然半官半隐,但它一直是向往隐居生活的。
这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他在文中自称山中人。
其中游故山的深趣恐怕真是世俗之人难以了解的吧?板书:趣王维也是以景感人,以情感人,只不过没有吴均那样明说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但可以看出两人的写作中都表现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所以作者王维要写僧人饭而不与之同游,与僮仆同行却不同乐,目的就是诉说自己希望能与朋友来欣赏美景,因为他认为是一个天机清妙者。
)6、学生读全文感受景与情,深入探讨,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结合的艺术效果: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明确: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远,倘能山中人王维白。
都是散句。
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和当待山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都是骈句。
本文句式骈散结合。
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轻灵自由,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有节奏而又不单调,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同学们也要看到这双明亮的,秀美的,含情脉脉,或炯炯有神的眼睛。
五、范读全文或多媒体展示朗诵课件六、温故知新多媒体: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有何意义?方: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今方来,吾欲辱之足下方温经是:日暮乡关何处是吾祖死于是然是中有深趣矣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过故人庄故山殊可过去:去国怀乡与山僧饭讫而去西蜀之去南海因:因地制宜因小失大因驮黄檗人往2、词语活用现象:步仄径北涉玄灞夜登华子冈七、布置作业多媒体:1、课后观察校园内外景色,运用课堂学习的两文写景的方法写一篇短文。
2、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