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泰尔指数的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评价

合集下载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
0 . 0 3 8 3 0 . 0 3 8 6
0 . O 1 4 8 0 . 0 1 6 0 0 . 0 1 4 0 0 . 0 1 2 9
0 . O l 2 3 O O 1 1 1
0 . 0 5 3 6 0 . 0 4 9 9 0 . 0 4 5 3 0 . 0 4 3 4
( 6 )
尔指数的描述可知 ,资源与各地区人 口分布的匹配程度
的差 异化 程 度 可 以泰 尔指数 来 表 明 。说 明均 等化 水 平越 低 ,泰尔 指数 值 越 大 ;反之 , 说 明均 等化 程 度 越高 。根 据泰 尔 指 数 我 国 义 务 教 育 均 等 化 水 平 的 泰 尔 指 数 公 式 可 以表 示为 :
3 1 F
= .
1 T I = F I n [ 竖 R j / R J
( 7 )
区域 内贡献率 = TI 域 内/ ( T I 域 内+ T I 域 l 鄙 )
区域 间贡献率 = T I 区 域 间/ ( T I 域 内+ T I 区 域 I 司 )
( 8 )
( 4 )
2 0 0 5 2 0 0 6 2 0 O 7 2 0 0 8
0 . 0 9 5 2 0 . 0 7 7 9 0 . 0 9 0 5
o . 0 5 0 9 0 0 4 8 7 0 . 0 4 5 5 0 . 0 4 2 9
出和 j 区域的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支出之和 ,而公式中
的 和 分 别 用 来 表示 J 区域内 i 省 ( 区 、市 ) 接 受 义 务 教 育 的学 生 数 和 J 区 域 接 受 义 务 教 育 的 学 生 数 之
和。只需要用学校数和专任教师数替换预算内经费 ,这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文献综述-2019年文档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文献综述-2019年文档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文献综述教育关乎国运兴衰,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怀每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

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就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这方面的文献多如牛毛,浩如烟海。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多种措施力图进一步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更加均等化。

在此背景,本文试图梳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成绩,发掘研究潜力,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奠定基础。

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关于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主要是由于国外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不明显造成的。

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1933)用“教育均衡”来表述其对教育公平性的看法。

他用三个方面来诠释“教育均衡”,即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

他把起点均等描述为每个人都开始学习的机会,并且这种机会不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西尔弗(1968)也特别强调“教育均等”这一概念,认为“均等”不等于“相同”,完全的“平均”和“公平”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教育均等”只是相对的“平均”。

二、国内研究综述从2000年起,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性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并且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论述,分别对我国以及各个地区的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性的内涵、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

(一)关于义务教育均等发展的内涵研究申仁洪(2006)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教育均衡发展是物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制度(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和意识(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个层面的动态均衡过程。

翟博在《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从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过程均衡、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这五个方面来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

(二)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发展的现状鲍传友(2004)把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的研究视角转向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和入学机会两个方面。

我国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实证研究_基于双变量泰尔指数的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实证研究_基于双变量泰尔指数的分析

Σ T= ( Mr )log( Mr /M )
rM
Yr /Y
(Dr )
Σ ΣΣ Σ + ( Mr ) rM
( Mrc )log( Mr /M )
c Mr
Yr /Y
(Hr Dc )
ΣΣ ΣΣ Σ + r
( Mrc ) cM
( Mrci )log( Mrci /Mrc )
i Mrc
Yrci /Yrc
(Hrc )
· 68 ·
变 化 对 GDP 的 带 动 有 一 定 效 果 , 证 明 GGR 提 高 能 够 促 进 GDP 增 长 ;但 是 ,GGR 对 GDP 的影响却并不显著,财政收入增加 对促进 GDP 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一点 值得引起重视。
近些年我国财政规模呈不断扩大趋 势,虽然财政收支增长具有客观必然性,但 也再次警示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其一,应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 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支出规模,让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其二,财政收入 规模和增长必须适应经济增长水平, 保持 适当比例才能保护市场积极性;其三,财政 收入规模大小应该根据经济总量、 必要的 公共支出和社会公共需求规模确定;其四, 应继续深化税制改革, 合理设计税种和调 整税率,加强税收征管,公平税负,促进形 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其五,应科 学、合理地确定财政收入规模,规范财政收 支,减少财政收支大幅变动的主观随意性; 其六,应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 “四两拨千斤”的财政杠杆效应。
二、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的 实证分析
(一)双变量泰尔指数的分解。 对基础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水平进行双 变量层级考察时, 不均等衡量指标泰尔指 数首先按区域维度进行分解, 第一个层次 被分解为区域之间的不均等和区域内的不 均等, 第二个层次是区域内的不均等被分 解为区域内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和区域内城 乡内部的不均等。按照这一思路,泰尔指数 可以表示为: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估——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估——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17期(总第445期)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估——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刘一欧(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4)[摘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疗保障资源分布在城市地区,被城市居民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却一直处于医疗保障严重缺乏的困境中。

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法,从投入阶段、产出阶段和受益阶段三个方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泰尔指数[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广泛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以较少的经费投入解决了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称其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经费问题的唯一典范”。

然而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程中,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逐渐解体,以经济效率优先的发展方针在带动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却也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遭受到极大的挑战,我国医疗卫生问题形势严峻。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将有利于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能够解决农民生存所面对的突出难题,为农村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 研究综述参考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所论述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服务(见表1)。

而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无差异地享受卫生产品,而是要求在社会成员间达到相对的公平,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保障水平基本一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从目前来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过程包括投入阶段均等化、产出阶段均等化以及受益阶段均等化三个部分。

表1 中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范围卫生领域产品范围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应急、卫生急救、采血服务、健康教育、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安全饮水、精神卫生等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救治、急诊、大兵救治、儿童疾病救治、计划生育服务、基本药物治疗、采用规范技术进行的急慢性诊断、治疗、康复目前我国众多学者针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了一定研究。

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基于度量的实证考察

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基于度量的实证考察
指标 的遴 选进行 了比较 分析 , 同时试 图通过 泰 尔指数 的应 用描绘 出基础教 育 区域 、 际和城 乡不 省 均等 的趋 势 , 而为基础 教 育服 务均等 化 的路 径 选择 提供 更 多的思路 。 从
关键词 基础 教 育服 务 ; 等化 ; 量 ; 尔指数 均 度 泰
的研究才 逐渐 充实和 丰富起来 。
11 2
等化 ” 的理念 , 管研究 的视 角如何 : 不 或进 行理 念考 察 , 开展实 证测 量 , 构建均 等标 准 ; 终都是 以 或 或 最 实现基 础教育 的公 平 和均 等 为 目标 。但综 观 所 有
第 4 卷第 1 8 期
V0 . 8 No 1 14 .
华 中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fH u z o g No ma ie st ( ma iisa dS ca S in e ) o r a ah n r l o Unv riy Hu nt n o il ce c s e
半个 多世纪 以来 , 础教 育服务 均等化 作为基 基
本公共 服 务均等 化 的重 要 内容 , 无论 是在实 践领域
还是 理论 层面都 受到 了广泛关 注 。在澳大利 亚 , 政 府力 图使 每个 国民不管 是住在 悉尼还 是珀斯 , 不管 是住 在城 市还是 农 村都 能 享受 到水 平 大致 相 当 的
基 础教育 服务 。而加拿 大早在 1 5 9 0年就在 全 国范
围 内施行 了包括 基 础教 育 在 内 的公 共 服务 均 等化 措施 , 并于 1 8 9 2年 将 均等 化 提 升到 宪 法高 度 。美
服务均 等化 的具体措施 。卢 洪友 、 谭维佳 在对基 层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泰尔指数的测算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泰尔指数的测算

引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文化治理的意蕴,它在培育公共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构筑政治认同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通过其承载的德育功能进一步强化公民公共意识、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精神富裕。

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统筹建设,推动均衡发展。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既关系到公民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的激发和增长,也关系到政府文化服务职责的履行。

基于此,必须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均等化水平,为政策指导和地方实践提供依据及方向。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方法选择(一)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评估的成败[1]。

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要从机会均等的角度入手还是结果均等的角度入手,选取的依据和原则为何,应该包括哪几方面都是必须考虑的。

在我国,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受公共财政投入均等化程度的影响[2],但是必须考虑的是增长的财政投入能否带来等量效果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忽视各地在资源配置、建设效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会影响衡量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也不能仅以财政资源配置来衡量,强调公民能够切实享受到的产品和服务更具有现实意义。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和程度具有广覆盖、保基本、低水平的特征[3]。

2015年,中央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中明确规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容,故在该《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读书看报、广播电视、送地方戏、文体活动、场地设施、流动设施、辅助设施、数字设施、人员配置、业务培训在内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熵值法确定。

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实证研究

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实证研究

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实证研究作者:唐世芳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9年第04期【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定量分析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在师资投入、物质投入、教育产出上的差异,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不当、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师资配置不合理等是造成广西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提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等建议,提高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

【关键词】广西 ;义务教育 ;均等化 ;城乡差距 ;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013-03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力度推动广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使得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日益完善,经费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师资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但由于受到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还存在一定差距,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如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乡村弱、城镇挤”的矛盾还没有很好解决;受城镇化人口流动影响,城镇地区义务教育教学设施、教师资源紧缺现象突出等。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阻碍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本文通过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定量研究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

一、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方法(一)指标体系构建。

研究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首先应构建均等化的评价指标,据此计算均等化的程度,然后才能明确均等化的实现路径等。

本文借鉴董明涛等(2012)、龚峰和卢洪友(2010)的研究成果,尝试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为了保证各项指标的选取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主要运用变异系数对广西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表1是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教育获得差距:基于泰尔系数分解的分析

中国教育获得差距:基于泰尔系数分解的分析

1.教育泰尔系数与平均受教育年限:基于省际 面板数据的分析。图1为教育泰尔系数与平均受教 育年限之间的散点图。由图1所示,两者之间的趋 势性较为明显,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的省(市),即 教育发达地区,其教育分配越公平;与高收入地区相
r譬
^,.
,J.
T=GE(1)=土2:(箜)ln(竺)
①将文盲半文盲人口受教育年限定为3年而不是0年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中国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指未受过小学及以 上教育的人I:1,但半文盲人口参加过识字班、扫盲班,文盲人口中大多数人也不是一字不识,因此认为这部分人的教育获
收稿日期:2008—11—13
其中警是子组K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份额,甄是子组
k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辈是子组愚的累积受教育
IQ
年限占总累积受教育年限的份额,上rtk蚤.=(Y兰k)ln(姜)
是第忌组的教育泰尔系数。 所以式(2)中的第一项是以累积受教育年限份 额为权重的各子组教育泰尔系数的加权和,可以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07JC790019);辽宁省 教育厅文科基金项目《人力资本存量结构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2008JDl5)。 作者简介:孙旭(1974一),女,辽宁铁岭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统计。
第24卷第3期
Vd.24 No.3
统计与信息论坛
Statistics&Information Forum
2009年3月 Mar.。2009
【统计调查与分析】
中国教育获得差距:基于泰尔系数分解的分析
孙旭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利用教育泰尔系数对中国人口教育获得总差异及各省区差异进行测算。将总差异按省区进行分 解,结果显示全国总差异主要来源于各省内部差异。进一步比较省内城镇和农村的教育泰尔系数,指出改善 城乡教育不平等状况要着重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农村进城人口子女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获得差异;平均受教育年限;泰尔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农村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优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城市。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不仅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

基于泰尔指数的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评价姜鑫1,罗佳2(1.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重庆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7)收稿日期:2012-02-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XZZ014)。

作者简介:姜鑫(1976-),男,甘肃西和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经济学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仍存在义务教育的失衡,甚至同一地区的校际间也存在比较突出的差异。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不仅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路径。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文献进行评价,并使用泰尔指数测算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客观反映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优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据此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对策建议,合理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经费;城乡教育;教育发展;强国战略;公平教育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2012)12-0104-04Evaluation based on Theil Index of Equ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JIANG Xin 1,LUO Jia 2(1.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 :Pres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unbalanced.Such imbalance exist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different groups ,it even exists obviously among schools in one same area.Promo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law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realistic way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This essay analyzes relative literature on compulsory education equalizing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measures the extent of equ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It objectively reflects the dist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funds ,high quality teachers and schooling conditions.Accordingly ,we make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Such suggestions aim to place educational resource reasonably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venly ,to practically assure the rights of rural school-age children to get the access of education equally ,and thus form a fair educational system which will benefit all people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Education funds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Power strategy ;Fair education一、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与实践1.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义务教育是“由国家宪法或法律规定执行的教育。

这些法律要求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孩子必须入校学习,尽管这些法律并不总是得到严格的执行,现代的标准(例如儿童权力公约)把义务教育视为国家最基本的职责”[1],其“主要目标是使个人具备读写和计算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完善个人发展并对社会有所贡献”[2]。

1972年,瑞典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在其代表作《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中认为,教育平等包括个体的起点平等、中介阶段的平等、个体的最终目标平等,将教育平等作为制定和施行教育政策时的一项目标或一组指导原则,促进入学和学业成就上的机会平等,有助于经济社会取得更大的平等[2]。

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1966)指出教育均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并提出“教育均等”概念包含四点内容:进入教育系统的平等;参与教育平等;教育结果平等;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平等[3]。

美国学者安德森指出,“教育公平”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向每一个人提供等量教育;学校教育能促使学生达到既定的标准;为每一个体潜能发挥提供均等的机会;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直至学生学习结果符合常模者[4]。

查尔斯·赫梅尔指出,教育均等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机会均等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5]。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陆续对义务教育均等化问题展开研究。

吕炜、刘国辉认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均等化进程的瓶颈,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所造成的“二元教育”体制有碍于实现我国教育均等化的进程,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教育均等化程度[6]。

李晓嘉、刘鹏认为,导致我国基础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基础教育投入一直采取“低重心”的发展战略,即义务教育发展的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引起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7]。

崔惠玉、刘国辉测算了辽宁1987-2007年间的教育基尼系数,从教育投入、产出和结果三个方面选取相应指标分析影响教育均等程度的因素,并从区域和城乡两个方面分别考察辽宁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状况[8]。

胡祖才(2010)全面分析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思路。

王莹(2007)对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实现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措施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上述文献明确了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内涵,分析了义务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各国推动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均衡配置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各国实施义务教育均等化实践的参考依据。

然而,这些文献较多是通过省际数据对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进行分析,对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

事实上,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十分突出,不仅制约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而且成为制约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因此,急需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程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客观反映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现状和差距,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现实依据。

2.义务教育均等化实践目前,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已有170多个国家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

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主要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决定。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2008年,在全球197个国家中,义务教育年限最短的为5年,包括老挝、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赤道几内亚5个国家;义务教育年限最长的国家有1个,是波多黎各的14年。

全球最普遍的是9 ̄10年,共有93个国家,占总数的47%。

在世界范围内,4/5的国家通过法规将义务教育延伸至小学以上。

最通常的情况是把初中教育包括在义务教育范围内(在3/4的国家),在另一些国家,义务教育包括了部分或者全部高中教育。

在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所有国家,义务教育包括了部分中学教育。

在非洲(49国中的20国),北美洲(30国中的6国)和亚洲(45国中的13国)的一些国家中,义务教育只到小学阶段。

可见,大多数国家都把一部分中学教育包括在义务教育范围内[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