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估算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析

0 . O 1 4 8 0 . 0 1 6 0 0 . 0 1 4 0 0 . 0 1 2 9
0 . O l 2 3 O O 1 1 1
0 . 0 5 3 6 0 . 0 4 9 9 0 . 0 4 5 3 0 . 0 4 3 4
( 6 )
尔指数的描述可知 ,资源与各地区人 口分布的匹配程度
的差 异化 程 度 可 以泰 尔指数 来 表 明 。说 明均 等化 水 平越 低 ,泰尔 指数 值 越 大 ;反之 , 说 明均 等化 程 度 越高 。根 据泰 尔 指 数 我 国 义 务 教 育 均 等 化 水 平 的 泰 尔 指 数 公 式 可 以表 示为 :
3 1 F
= .
1 T I = F I n [ 竖 R j / R J
( 7 )
区域 内贡献率 = TI 域 内/ ( T I 域 内+ T I 域 l 鄙 )
区域 间贡献率 = T I 区 域 间/ ( T I 域 内+ T I 区 域 I 司 )
( 8 )
( 4 )
2 0 0 5 2 0 0 6 2 0 O 7 2 0 0 8
0 . 0 9 5 2 0 . 0 7 7 9 0 . 0 9 0 5
o . 0 5 0 9 0 0 4 8 7 0 . 0 4 5 5 0 . 0 4 2 9
出和 j 区域的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支出之和 ,而公式中
的 和 分 别 用 来 表示 J 区域内 i 省 ( 区 、市 ) 接 受 义 务 教 育 的学 生 数 和 J 区 域 接 受 义 务 教 育 的 学 生 数 之
和。只需要用学校数和专任教师数替换预算内经费 ,这
城市财力均等化水平测算与缺口度量:以上海为例

移支付公平效果的重要意义 。具体策略上 , B o a d w a y和 F l a t t e r s ( 1 9 8 2 ) 首次在转移支付计算中采用 r人 均和总量转移支付概念 , 倡导通过均衡性分配使不 同地区获取均衡财力。S h a h ( 2 0 0 7 ) 认为应采用地 区 财政 能力均 等化 的制度 安排 ; S a v a s ( 2 0 0 0 ) 、 R a u d e n b u s h和 B r y k ( 2 0 0 2 ) 、 B u e t t n e r 等 提 出完善 财政 支 出框
大, 北 三 片的财 力分配较 均衡 。改进 财 力均等化 状 况应 围绕 完善 市对 区县 转 移 支付 为核 心 的 财政
体 制 改革展 开。
关键 词 : 区县 财力 ; 财力缺 口; 标 准人 分配模 型 ; 转移 支付
中图分 类号 : F 8 1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 6 2 6 0 ( 2 0 1 3 ) 0 1 —0 0 7 0— 0 8
一
、
引言及相关文献回顾
财力均等化的实质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资金 , 促进地区间政府的财政能力均衡 , 确保各地政 府在公共财政框架内提供较均等的公共服务 。财政分权理论认为 : 一方面, 财政分权可以促进地方政府 关注本辖区居民偏好 , 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O a t e s , 1 9 7 2 ; B i r d , 1 9 9 4 ; F a g u e t , 2 0 0 4 ) ; 另一方 面, 地方政 府间财政能力差异必然导致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不同。为解决地方财政能力差异 , 第一代分权理论强调 转移支付对减缓横向不公平 的主要作用 , 第二代分权理论则进一步强调纵 向财政关系的激励结构对 转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发展在区域之间的差异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基于泰尔指数法对广东省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地区之间的金融发展水平和存在的差异。
一、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迅速,金融业也蓬勃发展。
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差异,如何解决这种差异,促进金融业的均衡发展成为了摆在广东省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泰尔指数法的基本原理泰尔指数是一种常用的衡量不平等程度的指标。
在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中,可以用泰尔指数对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T = 1/2 ∑ (xi/N) ∑ |xi/N - xj/N|T表示泰尔指数,N表示地区的总数,xi和xj分别表示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
三、广东省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数据收集本文通过搜集广东省各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关数据,包括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从业人员、金融总资产规模等方面的数据,对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针对广东省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法对其进行了分析。
通过计算各地区的泰尔指数,得出了各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的具体数值。
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各地区之间的金融发展差异,并找出了具体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在分析了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之后,本文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具体原因。
诸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政策扶持力度、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原因都可能造成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六、促进广东省金融发展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分析结果和对金融发展差异原因的深入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广东省金融发展的均衡发展。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服务能力等。
七、总结和展望通过泰尔指数法的分析,本文深入研究了广东省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广东省金融发展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山东省17地市基本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

山东省17地市基本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分析——基于泰尔指数
的分解
张雯雯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12(000)023
【摘要】基本医疗服务不仅密切关系公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是衡量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采用泰尔指数的方法,衡量山东省17地市基本疗服务的均等化状况,得出山东省基本医疗服务总量有待提高,均等化水平差异较大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张雯雯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2
【相关文献】
1.基于集中指数和泰尔指数的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分析 [J], 于芳;于贞杰;梁峥嵘
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各级财政支出均等化效应研究——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检验 [J], 陈文美;李春根
3.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J], 刘芳
4.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J], 刘芳;
5.福建省县级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研究——基于泰尔指数测算及分解 [J], 邱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估算

际 间 财 政 能 力 横 向 配 置 的 差 距 已 十 分 明 显 ,各 省
份 在 接 受 中 央 补 助 后 ,省 际 间 财 政 能 力 差 异 有 所
减 少 ;王小 朋数 对 各 地 区 间 财 力 差 异 变 迁 进 行 衡 量 ,继 而 认 为
商 业研 究
c oMME I i E E R H RC A R s A C
蓉于泰 墙敖的 舀 均 亿水平估 琐幼
田 发 。 杨 楠
( 上海 理 工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上 海 20 9 ) 0 0 3
摘 要 :以 19 2 1 全 国 3 个 省 级 财 政 数 据 为样 本 ,本 文运 用 泰 尔指 教 来 估 算 区域 财 力 初 次 9 5— 0 0年 1
转 移 支付 制 度 , 又要 加 快 实施 区域 发 展 总 体 战 略 ,均衡 区域 经 济发 展 水 平 。
关 键 词 : 区域 财 力 ; 等 化 ; 尔 指数 均 泰 中 图 分 类 号 :F 1 80 文 献 标 识 码 :B 缩 小 地 区 间 财 力 差 异 应 改 革 现 行 的 财 政 分 配 体 制
一
、
引 言
和 财 政 均 衡 转 移 支 付 制 度 ;江 庆 ( 00 以 2 1
“
。
卜 五 ” 规 划 明 确 要 求 逐 步 实 现 区域 公 共 服 二
19 9 7—2 0 0 5年 全 国 3 1省 级 财 政 数 据 为 样 本 ,对 省
务 均 等 化 , 丽 区 域 财 力 分 配 是 否 均 等 是 达 到 这 一 目标 的 重 要 保 障 。 国 内 学 者 刘 溶 沧 、 焦 国 华
分 配和再分 配的均等化 水平。研 究发 现 区域 总体 财 力不均 衡在 区域 财 力初 次 分配 中没 有 明显 收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泰尔指数的测算

引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文化治理的意蕴,它在培育公共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构筑政治认同等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通过其承载的德育功能进一步强化公民公共意识、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精神富裕。
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统筹建设,推动均衡发展。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既关系到公民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的激发和增长,也关系到政府文化服务职责的履行。
基于此,必须明确我国现阶段的均等化水平,为政策指导和地方实践提供依据及方向。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方法选择(一)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评估的成败[1]。
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要从机会均等的角度入手还是结果均等的角度入手,选取的依据和原则为何,应该包括哪几方面都是必须考虑的。
在我国,建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受公共财政投入均等化程度的影响[2],但是必须考虑的是增长的财政投入能否带来等量效果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忽视各地在资源配置、建设效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会影响衡量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也不能仅以财政资源配置来衡量,强调公民能够切实享受到的产品和服务更具有现实意义。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和程度具有广覆盖、保基本、低水平的特征[3]。
2015年,中央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中明确规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容,故在该《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读书看报、广播电视、送地方戏、文体活动、场地设施、流动设施、辅助设施、数字设施、人员配置、业务培训在内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熵值法确定。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各级财政支出均等化效应研究——基于泰尔指数分解检验

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 S t u d i e s N o . 1 2 0 1 7
城市最低 生活保障各级财 政支 出均等化效应研究
— —
基 于泰 尔指 数 分 解检 验
陈文 美
李春根
( 江 西财经 大 学财税 与公 共 管理 学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1 3 )
摘
要: 运 用泰 尔指数 及 分解 方法 , 测 算 了我 国 2 0 0 5—2 0 1 4年 城 市 最低 生活保 障各
级 财政 支 出的均 等化 效应 。测 算结 果 表 明 : 城 市低保 财政 支 出均 等 化 水 平 不 断提 高 , 但
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对城 市低保各级财政支 出的均等化效应考察发现 , 中央财政 支 出起 了主导性作用 , 但在 东部省份 的支 出安排不尽合理; 省级财政在城 市低保 中没有发
“ 社 会 救助支 出责 任应 以 中央财 政为 主承 担 ” 等 建议 ; c 林治 芬 、 魏雨晨 ( 2 0 1 5 ) 对 中 国在 内的 4 O个 国家 中 央
和省级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责任划分进行 比较分析 , 发现我 国中央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中比重较低 , 地方
财政 压力较 大 。
挥 与其 财 力相适 应 的均 等化 效应 , 甚 至还产 生 阻碍 作 用 , 一 定程 度上 抵 消 了均 等化 效应 , 县 级 财政 支 出的均 等 化 效 应 高 于省 级 财 政 , 其 支 出 负担 较 重 。应 缩 小城 市低 保 地 区差 异, 提 高各 级财政 支 出的均等 化 效应 , 合 理 划分各 级 财政 的 支 出责任 。 关键词 : 城 市低 保 ; 财政 支 出 ; 均等 化 效应 ; 泰 尔指数
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经济不平衡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经济不平衡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潘桔; 王青【期刊名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7)004【总页数】7页(P328-334)【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 不平衡测度; 泰尔指数【作者】潘桔; 王青【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沈阳110036; 沈阳大学经济学院沈阳1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20 引言我国在40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到历史条件、自然资源、国家政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取得显著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日益凸显,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本身存在着不足,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2-3]。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但城市与乡村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4]、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板块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异,甚至同一省份内部,仍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5]。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只有弄清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程度、趋势和形成机制,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近年来得到很多学者[6-10]的关注,不同的学者选择不同的指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论也不尽一致。
林毅夫[11]运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对1978-1999年31个省人均GDP数据进行核算,发现区域差异在1990年后开始扩大,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与地区优势相悖。
袁晓玲等[12]对1997—2007年我国31个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省际地带间及东中西部地带内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泰尔指数的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估算作者:田发杨楠来源:《商业研究》2011年第10期摘要:以1995-2010年全国31个省级财政数据为样本,本文运用泰尔指数来估算区域财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均等化水平。
研究发现区域总体财力不均衡在区域财力初次分配中没有明显收敛,且区域间财力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中央转移支付在区域财力再分配中改善了区域总体财力非均衡状态,但不能有效缩小区域内财力差异,东部、西部地区的财力差异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因此,提升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既要改革现行转移支付结构及模式,构建横向均衡转移支付制度,又要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区域财力;均等化;泰尔指数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B一、引言“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区域财力分配是否均等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国内学者刘溶沧、焦国华(2002)运用差异系数测算省际间财政能力,认为区域间财政能力不平衡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各地区接受中央财政补贴后,区域间财政能力差异没有明显变化[1];曹俊文、罗良清(2006)采用标准差系数测算1996-2003年省级财政收入和支出,认为转移支付制度对均衡地区间的财力水平差异起到一定的作用[2];刘亮(2007)采用差异系数度量地区间的财力差异程度,认为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和东中西部地带间差异构成地区间财力差异的主要因素[3];马恩涛(2007)采用差异系数方法衡量政府间横向财政能力,结论是省际间财政能力横向配置的差距已十分明显,各省份在接受中央补助后,省际间财政能力差异有所减少[4];王小朋(2009)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对各地区间财力差异变迁进行衡量,继而认为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应改革现行的财政分配体制和财政均衡转移支付制度[5];江庆(2010)以1997-2005年全国31省级财政数据为样本,对省级财力差异进行分解分析,认为省际间财力差距没有明显收敛迹象[6]。
从现有研究结果看,衡量区域财力差距的技术手段多采用基尼系数和标准差系数,运用泰尔指数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区域财力均等化估算对象多限于纵向政府间,或是省际间的比较,而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区域间、区域内部的分解度量较少;区域财力均等化调节的方法均以改进纵向转移支付为主,而对构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关注不够。
有鉴于此,本文拟采用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31个省级财政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泰尔指数方法来估算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
试图探究以下问题:其一,分税制以来区域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差异的时间变化趋势;其二,区域财力分配的非均等化多大程度是由区域内财力差异、或区域间财力差异引起的;其三,转移支付政策是否达到了区域财力横向均等化的预定效果。
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二、估算方法选择泰尔指数可以用来衡量一组经济指标在不同时间、区域和层次范围内的差异。
泰尔指数最早是由经济学家H.Theil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近年来也被部分学者用于分析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财力不均等的问题。
本文选择以人口比重为权重,采用泰尔指数来估算1995-2010年间区域财力分配均等化水平。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1)较之基尼系数,以及变异系数作为衡量指标,泰尔指数在估算区域财力非均等性时,可以将区域财力总体差异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两部分,并且测算各自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解析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以人口为比重可以更公平的衡量各区域在接受中央财政补助后的财力均等化程度。
泰尔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L=∑ni=1niN×logniN/PiPL为泰尔指数,i为选取的样本单位,ni、Pi为样本单位的数值,N、P为总体数值。
泰尔指数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测度区域间的财力差异;另一部分用以测度区域内的财力差异。
其分解结果是:L总体=L区域间+L区域内。
其中:区域间财力差异=L区域间=∑ni=1niN×lo gniN/PiP区域内财力差异=L区域内=∑ni=1∑nj=1niNnijni×lognijni/PijPiPij表示各省的财政收入(或财政支出)的总额,Pi表示各区域的财政收入(或财政支出)的总额,P表示全国总财政收入(或财政支出);nij表示各省的总人口数,ni表示各区域的总人口数,N表示全国总人口数。
为进一步分析区域财力分配的差异多大程度由区域间差异因素引起,又有多大程度是由区域内差异因素引起,将对泰尔指数的差异贡献率进行解析。
L总体=L区域间+L区域内=L区域间+n东部×L东部+n中部×L中部+n西部×L西部+n东北部×L东北部方程两边同除以L,得到公式:1=L区域间L+n东部×L东部L+n中部×L中部L+n西部×L西部L+n东北部×L东北部L其中L区域间L为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n东部×L东部L为东部地区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n中部×L中部L为中部地区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n西部×L西部L 为西部地区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n东北部×L东北部L为东北部地区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三、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估算区域财力均等化水平估算分为区域财力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均衡程度两个层面,前者表现为各区域基于自身要素禀赋而获得的财力差异状况,可用区域人均财政收入泰尔指数来表示;后者反映各区域接受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后形成的可支配财力差异状况,可用区域人均财政支出泰尔指数来衡量。
两者都可分解为区域财力总体差异 = 区域间财力差异 + 区域内财力差异,并测算区域间财力差异、区域内财力差异对总体财力差异的贡献率。
(一)区域人均财政收入泰尔指数由图1看出,1995年至2010年间区域人均财政收入总体泰尔指数的均值为0.08209,区域财力总体非均等化水平较高。
所统计的16年间总体差异系数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995年至2003年财力初次分配差异逐渐扩大;1995年泰尔系数为0.06710;2003年达到最高值0.09850,之后差异逐年缩小;2010年下降到0.07525。
从总体时间序列来看,区域初次财力分配差异没有明显收敛。
区域间泰尔指数的走势与总体泰尔指数的走势相同,而区域内泰尔指数变化幅度则较小,仅在0.031-0.038之间波动,图形近乎于水平直线,初步可以判断区域人均财政收入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引起。
从总体差异指数的变化上看,分税制改革后至2003年间的区域财政收入差异呈扩大化趋势,且区域间的差异更为明显。
主要原因是四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配合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分税制税收结构,税基基本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区域借助税收结构安排的优势,继而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2003年后,总体和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区域人均财政收入的差异有所收敛,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区域平衡发展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自身努力。
1999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底和2004年初相继提出的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使得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2008年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均超过东部的增长水平;2009年和2010年,国家继续出台有关区域发展规划,助推中、西部和东北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区域内部竞争与外部竞争并行的局势,将有助于区域财力初次分配上差距不断减小。
(二)区域人均财政支出泰尔指数图2显示1995-2010年间无论是区域人均财政支出总体泰尔指数,还是区域间和区域内泰尔指数的变化形态具有一致性,除各别年份波动外,总体来说都呈下降趋势。
从1995年到2010年,总体泰尔、区域间和区域内泰尔指数分别为0.04963、0.01874和0.03089,以及0.02659、0.006053和0.02054,且总体与区域间的差异指数自2003年后下降幅度更为明显,达到75%。
对比三条泰尔指数曲线,区域内泰尔指数显然高于区域间泰尔指数,初步说明区域内的差异度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合两条曲线特征来对比中央转移支付前后表现,区域财力总体差异的差额从1995年的0.01747提高到2010年的0.04866;区域间财力差异的差额从1995年的0.01584提高到2010年的0.03165;而区域内财力差异的差额很小。
这说明偏重于落后区域的转移支付在缩小区域财力总体差距、均衡区域间财力方面效果明显,为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财政支持,这一研究结果与中央纵向转移支付结构不断优化效应相吻合。
图3显示税收返还是为了照顾地方既得利益,与公平原则相悖,其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比例1995年为73.7%,之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一直降到2011年的13.6%。
一般性转移支付旨在增强地方政府财力,平衡地区间财力差距,推动财力均等化,应当成为主要补助形式;其占比从1995年的11.8%逐年上升到2011年的45.2%,日益成为最重要的转移支付项目。
专项转移支付是着眼于解决地区间具有外溢性的公共服务提供问题,以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各地协调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为政策目标,实行专款专用;其占比从1995年的14.8%逐年上升到2010年的39.9%。
由于区域内财力再分配差异变化幅度较小,且与财力初次分配不同,引起区域总体财力差异的主要因素已由区域间财力差异转变为区域内财力差异,这说明中央注重平衡区域间财力时,却忽视了各区域内的财力差异,现有的转移支付体系对缩小区域内财力差异度的效果微弱,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
(三)泰尔指数的差异贡献率分解表1显示区域人均财政收入差异指数中,区域间差异指数占总体差异比重相对区域内指数占比较高,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一直处于50%以上,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在50%以下,且东部内部差异明显高于其他三大区域。
由此看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四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有所缓解,但所形成的区域间财力差距未能有效缩小;且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同样出现了区域内财力的不平衡,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占有优越的生产要素资源,发展较快,其他省份还处于弱势发展地位。
表2显示区域人均财政支出泰尔指数差异分解,可看出区域间差异的最高贡献率不超过41.45%,2004年开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快速下降,至2010年贡献率仅为22.76%,而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在59%以上,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差异贡献率历年均处于高位,且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到2008年就已超过50%;西部地区的差异贡献率居次,均在15%左右浮动;中部差异贡献率较小,且较为稳定;东北部差异贡献率最小,这表明区域间的和东西部地区内部的财力不均等,是造成全国区域财力再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