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凝血酶时间(TT)操作程序 TT-SOP

正常质控(混合)血浆时间:11~17秒;
重复性: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CV)≤5%;
瓶间差:瓶间相对极差≤6%。
【检验方法】
凝固法
【检验原理】
待测血浆加入适量的凝血酶溶液,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凝血酶时间(TT)。
【检验试剂】
测定时的各组成成分
TT试剂:凝血酶、缓冲液、稳定剂、防腐剂
TT缓冲液:缓冲液、稳定剂、防腐剂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
试剂2~8℃保存,可稳定至标签所示失效日期。
版序:2015-5
页码:第2页,共2页
【所需仪器及材料】
仪器:血凝仪、台式离心机;
材料:TT试剂、TT缓冲液;
质控血浆;
试剂准备:TT试剂用规定体积的TT缓冲液复溶。
【检验标本】
类型:血浆
稳定性:﹣80℃保存,不宜超过30天。﹣20℃保存,不宜超过14天。2~8℃保存,不宜超过6小时。22~24℃保存,不宜超过2小时。
检验室
文件编号:
TT-SOP-01-01
凝血酶时间(TT)操作程序
版序:2015-5
页码:第1页,共2页
【检验目的】
用于体外人血浆中凝血酶时间测定,该实验系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
【检验摘要】
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物质存在,SLE,肝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病(纤维蛋白原机能不良血症),FDP增多,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注意:
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使用塑料试管或硅化玻璃管。不宜使用普通玻璃器,避免凝血因子活化。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保持液态同时在出血时能迅速形成凝块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对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本文将对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Ⅶ、Ⅴ、Ⅹ和凝血酶原这些依赖维生素K的因子的活性。
PT延长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Ⅶ和凝血因子Ⅴ等的活性。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存在一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3.凝血酶时间(TT):TT用来评估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TT延长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4.纤维蛋白原定量(FIB):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会被凝血酶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可能提示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可以作为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暗示存在血栓,而低水平则排除了血栓的可能性。
1.出血疾病的诊断: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一些与出血相关的疾病,例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一些血栓相关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会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
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血栓,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3.手术和治疗前的评估:在拟进行一些手术或特定治疗前,特别是涉及出血风险的手术,如心脑血管手术、外科手术等,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以便医生做出风险评估和相应的处理。
4.监测抗凝药物治疗: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如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以确保其在治疗安全范围内。
凝血谱指标

凝血谱指标
凝血谱主要包含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
这些指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辅助诊断多种疾病。
1.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存在异常,是监测
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系统的重要指标,对
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血友病、肝功能损害或者存在肝病等情况的患者,需要检查凝血功能。
3.纤维蛋白原(FIB):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中的重要蛋白纤维,血浆纤维蛋
白原升高,这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纤维蛋白原的正常值降低,表示患者有出血倾向。
4.凝血酶时间(TT):主要用于检测体内整体凝血状态是否稳定。
此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也是凝血谱的重要指标,主要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
如果存在出血性疾病或其他血液病,建议到血液科就诊,通过进行凝血谱检查,有助于医生明确诊断,再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
凝血四项参数

凝血四项参数
凝血四项参数通常指的是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凝血障碍或血液高凝状态。
1. 凝血酶原时间(PT):是指在体外加入标准化的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PT 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减少、肝衰竭、维生素K 缺乏等;PT 缩短可能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性疾病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指在体外加入标准化的激活剂和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APTT 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减少、肝素治疗等;APTT 缩短可能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性疾病等。
3. 纤维蛋白原(FIB):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它在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FIB 升高可能提示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性疾病等;FIB 降低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肝衰竭等。
4. **凝血酶时间(TT)**:是指在体外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TT 延长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异常、肝素治疗等;TT 缩短可能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性疾病等。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凝血酶时间(TT)测定1. 实验原理凝固法确定量的血浆样本(100μl),加入凝血酶时间(TT)反应试剂(50μl)经过一定时间(3min)加湿后,采用波长660nm的光照射样本,凝血过程中血浆的混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然后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凝血酶时间。
2. 标本采集2.1 早晨空腹采血(空腹12小时左右),静脉采血。
2.23.8%(w/v)枸椽酸钠0.2ml+静脉血1.8ml,混匀。
3. 标本存放:1小时内(3000r/min×15min)分离血浆,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2~8℃保存不超过4小时,长时间保存需在冰冻条件下,(-70℃不超过6个月),只能冻融1次,在37℃迅速解冻,以减低凝血因子的消耗,解冻后立即测试。
4. 标本运输:低温条件下运输。
5. 标本拒收的标准:抗凝剂不符合,采血量不准确,凝固,溶血,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
6. 实验材料:6.1 德国Dade Behring Marburg 公司凝血酶时间测定试剂,每瓶5ml(用配套稀释液溶解)共50人份,未开封试剂2~8℃贮存到说明书上有效期,复溶试剂2~8℃保存不超过7天。
6.2 Dade Citrol质控血浆.用蒸馏水1ml溶解后放置30分钟,才能使用或分装。
复溶后,室温保存2小时,2~8℃4小时。
7. 仪器设备:7.1 仪器名称:xxx CA-15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7.2 仪器厂家:xx公司7.3 仪器型号:xxx CA-15007.4 仪器技术参数:7.4.1 速度:最快检测速度180测试/小时,组合检测约140测试/小时7.4.2 试剂位:36个,具冷藏功能。
7.4.3 样本位:50个,可自动连续添加。
7.5 仪器校准程序:7.5.1 校准频率:当方法改变,试剂厂家或试剂型号改变,仪器维修影响测定结果等情况时,必须进行校准。
7.5.2 校准操作:设置标准曲线分析(由仪器提供商指定工程师执行)8. 操作步骤:8.1 检查前准备:8.1.1 清空废液瓶,清空反应杯抛弃槽。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INR:0.8-1。
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二。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
8-1。
2 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功能检查介绍

凝血功能检查介绍凝血功能检查是临床血液学检查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判断出血或血栓的风险,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从检查原理、常见检测项目、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凝血功能检查。
一、检查原理凝血功能检查是通过不同的实验室技术来评估血管收缩、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因素的作用。
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随机凝血试验(RP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等。
二、常见检测项目1. 随机凝血试验(RPT):此项检测主要测量血小板数量、质量、功能和血浆凝血因子等;2. 凝血酶原时间(PT):此项检测主要监测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等活性;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此项检测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Ⅶ、Ⅹ、Ⅴ、Ⅱ、纤维蛋白原等的活性;4. 凝血酶时间(TT):此项检测主要测量凝血酶的形成时间和纤维蛋白的聚合。
三、临床应用在临床应用方面,凝血功能检查可用于判别出血和血栓等病理状态。
例如:1. 外科手术前,可以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来评估手术后血液凝固状态;2. 患者疾病治疗之前或药物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来调节剂量或调整治疗方案;3. 对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也可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来监测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检测前最好空腹;2. 检测前应停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3. 检测前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当的饮食和运动;4. 检测时需要精确记录样本采集时间和检测方法。
总之,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患者凝血状态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应用广泛,但也需要注意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凝血功能异常是指血液凝固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疾病。
为了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可以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检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外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常通过在血浆中添加一种酶来激活凝血因子,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内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过在血浆中加入一种活化的磷脂质和凝血因子活化剂,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通过将PT结果与国际标准样品的凝血时间进行比较,以纠正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监测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凝血因子I、II、V、VIII、X等的功能指标,并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转化成纤维蛋白的速度。
5. D-二聚体(D-dimer):D-dimer是评估凝血系统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的指标。
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时,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6.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时,血小板计数可能会降低,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7.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贫血,从而降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
8.凝血因子检测: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血纤维蛋白原)、V、VII、VIII、IX、X、XI、XII和XIII等的活性,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功能。
9.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检测:维生素K是合成肝素(凝血酶抑制剂)所需的物质。
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活性,可以评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功能。
10.抗凝血物质检测:抗凝血物质如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C)、蛋白C和蛋白S等,通过测量它们的活性来评估抗凝血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一、测定原理:
1、在凝血酶作用下,待检血浆中纤蛋白原变位纤维蛋白。
当待检血浆中抗
凝物质增多是,凝血酶时间延长。
二、标本要求:
1、凝血专用管(CTAD管,枸椽酸钠0.109M,蓝帽)抽取静脉血至刻度线,
充分混匀。
1000转离心10分钟后2小时内测定完毕。
2、测定量 100ul血浆
三、试剂:
1、STAGO公司原装试剂STA®-THROMBIN®
2、保存条件:2-8℃
3、使用条件:使用前干粉与稀释液混匀,放入搅拌珠,以保持试剂为混悬
液,条码扫描后放入仪器试剂柜特定位置。
四、仪器和材料:
1、STA全自动血凝仪
2、含有磁珠的反应杯
五、标准和质控:
1、预定标,标准曲线由厂家在试剂中提供。
2、质控品为原装STA-COAG CONTROL N+P两批号定值血浆干粉,保存条件
2-8℃。
使用前加蒸馏水1ml,混匀即可使用,试剂开启后在试剂柜内稳定8小时。
编写:伍海波制定日期:2011.12.1
六、操作程序:
1、装卸试剂:F2键打开试剂柜,条码扫描后确认试剂量,放入特定孔(带搅拌珠混匀功能)即可。
2、定标与室内质控:更换试剂批号时仪器根据每批试剂的标准曲线自动定标,24小时室内质控自动测定一次,未通过则仪器会提示报警。
3、标本测定:F1键打开标本柜,输入号码后随机插入标本孔,选择测定项目后关闭标本柜。
吸样针加100ul血浆入反应杯,预温240秒后加入50ul TT试剂并开始计时。
秒数计算均由仪器根据曲线自动完成换算。
4、传送并核收结果。
5、注意事项:
a、血量与抗凝剂比例适宜,离心时间充分以确保血浆中无血小板干扰测定
结果。
b、标本无凝固。
七、计算和参考值
由仪器自动完成,正常参考值:14-21秒
编写:伍海波制定日期: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