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中职教育历史和演变

中职教育历史和演变
中职教育是指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也称为中等职业教育。
它是高中和大学之间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中职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那时,中国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期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兴起,培养各种职业技能。
最早的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工艺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学校等。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职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1985年,国家开始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标志着中职教育正式进入了全国性的招生体系。
1996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职教育改革,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并行招生的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职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中职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中职教育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总的来说,中职教育在我国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中,从最初的职业技
能培训到现在的全面发展,始终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职业教育30年发展历程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30年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波澜起伏,通过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回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对于深入认识中国要不要发展职业教育、中国需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怎样发展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历史回顾(一)恢复阶段( 1978-1984 年)文革期间,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被破坏,其中,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倾向尤为明显。
到 1976 年,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由中专和技校构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共计 3710 所,在校生 91 万多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重由 1965 年的 52.6% 降至 6.1% ,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5.4 ∶ 1 . [1] 因此,本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重点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1 .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目标并初见成效。
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考虑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
由此,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被提到政策制订的日程上来。
1980 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以下简称《改革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职教育的倾斜政策。
到 1985 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 1980 年增长了 26.4% 、9.1% 和 4.8 倍,总人数达到 415.6 万人。
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 35.9% ,比1980 年提高了 17.2 个百分点。
2 .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共办职业教育的途径与格局。
《改革报告》提出,要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
这项政策的一个明显效果在于,在促使中专、技校数量增长的同时,促成了一种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由普通中学改办而成的职业高中。
1983 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途径,并提出对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教育每年追加一次补助。
教师招聘备考指导 教育学知识点-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教师招聘备考指导教育学知识点-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一、壬寅学制别称:《钦定学堂章程》制定者:张百熙内容:首次将义务教育写进学制中;首次在制度上设计了研究生教育机构。
最早规定小学7年为义务教育阶段,但未使用“义务教育”一词且仅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规定都是一纸空文。
地位: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二、癸卯学制别称:《奏定学堂章程》制定者: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内容:首次以法令形式将班级授课制推广至全国实施;首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强迫教育”词汇,规定“初等小学堂”为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首次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首次将学前教育列入学制系统,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已经进入到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首次以法令形式将班级授课制推广至全国实施;修业长达26年,这是我国修业年限最长的学制。
地位: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标志着我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开始,是我国从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三、壬子癸丑学制制定者:蔡元培指导思想(方针):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创造精神内容: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1912年5月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规定“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政府法令中第一次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增设补习学校,设补习科、专修科、讲习所。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四、壬戌学制别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年学制、《学校系统改革案》制定者:蔡元培指导思想(方针):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内容: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中学阶段最早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沿用时间较长的学制类型。
首次提出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依据划分教育阶段;首次将“幼稚园”纳入了学制体系,确立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中的独立和基础地位;以“职业教育”代替“实业教育”,中学阶段最早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标志着职业教育体系正式确立。
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学徒制度。
在古代,人们通过与师傅学习技能来从事各种职业,如木匠、铁匠、裁缝等。
这种学徒制度是职业教育的雏形。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职业学校的概念。
职业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工人和技术人员,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需求。
这些学校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包括机械制造、电工、焊接等。
20世纪中叶,许多国家开始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开
始发展职业教育体系。
在这一时期,职业学校开始涵盖更广泛的职业领域,如商业、医疗、酒店管理等。
人们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满足社会对各种技能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
挑战和机遇。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实用的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许多国家将职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与传统学科同等的学位和学分。
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联系。
一些国家推行与企业合作的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培训,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这种产学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减少失业率,并提升经济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职业教育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古代的学徒制度到现代的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满足个人就业需求的同时,也不断适应社会对各种技能的需求。
第二章 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沿革

•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中心,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 现代化教育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1978年2月,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归国家劳动总局主管。1982年8 月,教育部将中专教育司改为职业技术教育司. •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提出 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方针。 • 1986年7月,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1991年1月, 第二次,评估,办好一批示范和骨干学校 • 1996年6月,第三次中职毕业可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 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实施
一、非学校化时期的职业教育
• (一)原始的生存教育 • • 1.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 的 2.原始社会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
3.职业教育发韧于原始社会
生产教育及其以后的职业教育是教育之本
一、非学校化时期的职业教育
• (二)古代的职业教育 • 《周礼· 考工记》:“周有六职,坐而论道,谓 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直以饬 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异珍以资 之,谓之商旅;饬地力以长地材,谓之农夫; 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工。” •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素质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的“立交桥”,终身学习体系
三、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
• • • •
重大的职业教育探索和实践 1979年2月,成立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 职教师资 1980 年,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兴办职 业高中 1980年 ,试办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大学) 1991年 开始,开展职业学校评估,建设重点职 业学校 1997年7月,国务院已发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民办职业教育的兴起
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新中国70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就业需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和职业能力,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就业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70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从起步阶段到现代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战乱后的经济和建设国家。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发表了《关于职业教育的决议》,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了职业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开设了许多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有技术能力的劳动力。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19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198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决定,明确了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实验学校相继建立,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06年,国家开始推行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中心课程教学标准》,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核心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职业教育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任务。
职业教育改革也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
高职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不断涌现,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和职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能力出众的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民国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

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民国时期职业指导思想的 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成功经验在于学校能够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提供 了较好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培训。不足之处在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较为恶 劣,许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的效果。同时, 也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职业指导思想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四、民国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困 境和挑战
1、资金不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导 致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资金不足。
2、师资匮乏: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职业教育工作, 导致职业学校师资匮乏。同时,由于资金不足,教师的待遇也难以保障。
参考内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民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进步的时代。这一时期, 中国正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各种西方思想涌入中国,其中包括 职业指导思想。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现实 意义以及对当今职业指导思想的启示。
通过对民国时期职业指导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现实意义在于强调了 个人自主选择职业的重要性,促进了职业平等观念的普及,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 的。同时,这种思想对当今职业指导思想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即强调个性发展、 注重职业规划、培养职业技能等。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民国时期职业指导思想的应用,我们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 性的案例进行分析。第一个案例是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这所学校在当时非常注重 职业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职业课程,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 一系列实践机会。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经济不景气,许多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 己的工作。第二个案例是春晖中学,这所学校在职业指导方面也颇有成效,但由 于受到地域和资源的限制,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简析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

简析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作者:刘爽梁双庆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2期[摘要] 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近代到21世纪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职业教育制度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起着引领和规范的作用。
因此,对职业教育制度发展的研究既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也是一种思考职业教育问题的方法。
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简析。
[关键词] 职业教育;制度研究;制度模式职业教育制度也是教育制度的一种,所谓的“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系统总和。
[1]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而产生的,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更为紧密,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需要制度的保障,制度需要而且必须建立,用以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随着职业教育的日渐繁盛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我国对职业教育制度的研究也成果累累。
这不但有利于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建立。
一、概念的界定从词源角度来看,“度”是动词“制”的标准、尺度、规则,“制”是使“度”具有社会意义和自然属性及其社会价值的生成,是使“制”的对象成形、成象的动作[2]。
我们在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近150年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的了解基础之上总结出,职业教育制度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借鉴制度的含义和功能,我们把职业教育制度界定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保证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的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法则、规章、程序的统称。
它是协调、约束和规范上述与职业教育活动有关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规则的总和。
[3]职业教育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而发展,是顺应时代变化的产物。
因此,职业教育制度的变化也透视着整个社会变化的脉络和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
二、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模式形成的原因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单一权力核心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职业教育形成和过去
(二)职业教育的制度化
1.壬寅癸卯学制 •1902年7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实业教育才从制度 上被正式确定。 •1903年修正《钦定学堂章程》,推出《奏定学堂章程》,至此 实业教育从学制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这两章程史称“壬寅癸卯学制”。
2.壬子癸丑学制 •1913年8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实业教育令”,规定“实 业教育以教授农、工、商必需之知识与技能为宗旨。”也就在8 月汇总各学校章程,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
第二节
职业教育形成和过去
–1882年建立的上海电报学堂 –1887年建立的广东水陆师学堂 –1898湖北武昌设立农务学堂 –1901年广东设立了商务学堂 –1902年山西创办农技学堂
几个特点:
——企业与附设职业学校同步建设 ——政府积极支持、干预职业教育 ——从军事、科技向实业发展 ——从沿海相对开放和经济先行的地区起步
第二节
职业教育形成和过去
(四)近现代重要的职业教育思想
1.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教育的代表人物。
重要观点: “利民之事,以农为本,以工为用,中国养民 急务,莫过于此”; “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
第二节
职业教育形成和过去
2.张謇“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观点 张謇(1853-1926)是近代著名民族实业家,杰 出的职业教育实践家。
第二章 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录
•
1 2
3 4
职业教育的起源 职业教育的形成和过去 职业教育现状及其经来自 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二节
职业教育形成和过去
三、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一)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端
早期的实业学堂主要有: •1866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次年附设机器学堂。 1868年,福建船政学堂已由绘事院、管轮学堂、驾驶学堂、艺 圃四部分组成。 •1867年,成立制造枪械的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为本 局培养技术人才。 •1879年创立的天津电报学堂,1881年建立的天津水师水堂, 1886年建立的天津武备学堂
第二节
职业教育形成和过去
• 2.壬戌学制
• 1922年11月1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 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 学制规定,小学酌情设职业预备教育,中学视需要设职业科
,大学及专门学校设专修科。
• 3.《职业学校法》
• 1933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 • 1935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修正职业学校规程
第二节
职业教育形成和过去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独立研究与发展
1.中华职业教育社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政界知名人士蔡 元培、严修、张謇、梁启超等42人在上海发起组织的“中华职 业教育社”。 •该社为解决国家“最重要、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从教育入, 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推广、改进等项工作,并出版刊物《教育 与职业》,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的口号。它标志 中国职业教育由模仿到独立研究。
重要观点: 日本的振兴“不在兵,而在教育”,中国要复兴民族, “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 “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见解。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第二节
职业教育形成和过去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1946)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重要观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 做合一”,“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 的中心。” 应该是“供人生需要”,“达 民之情、遂民之欲”,“解放人类”的教 育。 “教学做合一”、“劳力与劳心结合” 才能求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