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国债券市场概述
金融危机货币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财政政策

金融危机货币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财政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尽管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从2007年春季就开始显现,但直到当年8月蔓延至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其他信贷市场后,美联储才紧急干预,于当年9月18日降息50个基点至4.75%,开启降息周期。
从2007年底至2008年9月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倒闭,美联储7次降息,累计下调超过3个百分点,但仍不足以应对严峻的金融和经济形势。
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急剧下跌和流动性收紧,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席卷全球的、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至0.25%的超低水平,正式步入零利率时代。
由于已不存在降息空间,美联储随后采取了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以压低长期利率、刺激经济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开启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
从2008年底至2014年10月,美联储先后出台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总共购买资产约3.9万亿美元。
美联储持有的资产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7年底的约6.1%大幅升至2014年底的25.3%,资产负债表扩张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联储在2008年11月至2010年3月执行的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为应对金融危机、挽救美国金融体系和帮助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他们对后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莫衷一是。
支持者认为,量化宽松通过改善金融状况和降低融资成本促进了美国经济复苏,避免了通缩风险;反对者则批评量化宽松鼓励金融机构过度冒险、加大杠杆,催生资产泡沫和通胀飙升的风险,威胁金融稳定。
随着美国经济回到稳步复苏轨道,美联储开始考虑逐步退出金融危机后出台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2015年12月16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到0.25%至0.5%之间,宣告结束历时7年的零利率政策,步入新的加息周期。
此后,美联储分别于2016年12月、2017年3月和6月三度加息。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是指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也被称为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导致了全球金融系统的动荡。
在此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危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了解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市场崩溃所引发的。
在2000年以后,低利率和松散的信贷政策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然而,这种繁荣并不可持续,很快房地产泡沫就开始膨胀。
在此期间,金融机构通过将不良房屋贷款打包成债券,再将这些债券出售给投资者来获取利润。
然而,当房地产市场开始下滑时,这些债券迅速贬值,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损失,无法偿还贷款,最终导致了金融系统的崩溃。
对中国经济而言,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主要集中在贸易和投资方面。
首先,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中国的出口市场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美国经济的下滑导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度下滑。
其次,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许多投资者对风险资产持更加保守的态度,这使得对中国的外资流入减少。
此外,中国的国有银行在危机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和货币政策方面。
首先,由于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忧虑,资本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抛售,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价格也大幅度下跌。
其次,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来应对危机,包括降低利率、提供流动性等。
然而,这些措施可能也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如通胀压力的上升等。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其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内需的支持力度,通过采取扩大内需措施,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来减轻对外需的依赖。
其次,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如提高金融监管、加强风险防范等,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回顾

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回顾与启示摘要:本文首先对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进行了回归,介绍了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及爆发危机的相关环境。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继而分析了次贷危机反应的问题及我国近期经济调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次贷危机;原因;启示1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过程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要理解什么是次贷危机,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
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带给个人信用记录低于一定级别的以谋求更高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收入。
2001年-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
[1]次贷借款人是违约风险非常高的客户群,他们被称为ninjna,意为既无收入(no income)、又无工作(no job)、更无财产(no asset)的人。
既然如此,银行为什么还要贷款给他们呢?这是因为:首先,住房贷款金融机构发放的次贷似乎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由于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作为抵押品的住宅价格一直在上涨。
即便出现违约现象,银行可以拍卖抵押品(住宅)。
由于房价一直在上涨,银行并不担心因借款人违约而遭受损失。
其次,证券化使得银行可以把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因而住房金融机构并不会因借款人违约而遭受损失。
那么为什么证券化可以把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呢?在证券化过程中,涉及十多个参与机构。
其中包括发起人(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经纪人、借款人、消费者信用核查机构、贷款转移人、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评级机构、包销人、分销人、保险公司、特别服务提供者、电子登记系统和投资者等。
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概述

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概述美国的政府债券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联邦债、机构债和市政债。
其中,联邦债约占四成多;机构债则占三成多,市政债约占两成多。
联邦债(Treasuries)也称财政债券或“国债”,它主要分为四个系列:国库券(T-bill,期限在12个月之内)、中期国债(T-note,期限为2—10年)、长期国债(T-bond,期限为10年—100年)及储蓄国债(savings bond,期限为20—30年)。
美国财政债券市场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券市场,也是世界上流动性最强的市场。
美国债券市场,在美国债券市场上有三种类型的发行者,即美国政府及其代理、公司、各州及地方政府(主耍是市政府),如果以这三种类型为基础对美国市场细分,那么,这些细分市场在世界同类市场中,就规模而言,是独占鳌头的。
债券的收益率以发行者的不同而不同,其中市政府发行的债券的收益率最低,这是因为,这些债券的收益可以免交联邦所得税,早在19世纪初期,美国最高法院就宣布联邦法院无权对各州及所在该州的市政府征税,所以,市政府的债券的收益可以不交联邦税,反过来,各州无权对在该州的联邦政府债券的收益征税。
由于可以免交联邦所得税,所以地方政府的债券收益率可变得比公司债券的收益率低200个基点(2%),虽然,地方政府的债券有其自己独特的收益率结构,但归根到底,它还是受到资金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
与公司债券相比,联邦政府的债券收益率要低一点,这反映出投资者对联邦政府信誉的信任,投资者为了其投资的安全性,宁愿放弃一部分收益,而去购买收益率较低的联带债券。
与其它二类债券相比,公司债券的收益率最高,当然,各公司之间的收益率差别也是相当大的。
可转换债券是指到一定期限,债券中的一部分可转换成该公司的普通股票;浮动收益率债券是指期限一定,但收益率可变的债券,一般是每3个月或半年根据货币市场利率进行调整。
在美国,可转换债券相当受欢迎,因为这些债券的收益率稳定(虽然一般要低于直接债券),而且,到期能自动转换成股票,且有资本收益的可能性,在市场利率不稳定时,浮动收益率债券相当流行。
2008年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贱卖、摩根斯坦利并购为标志的“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发生了,并迅速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1形成原因世界上的每一场危机都有其原因,每一个原因都有其后果。
因果循环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追根溯源,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说起。
当时,为了应对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遏制美国经济的衰退,美联储连续多年下调联邦基金利率。
货币扩张和低利率形成了低成本的借贷环境,导致未来房价只涨不跌,促使美国人涌入房地产领域。
低利率环境一直持续到2004年,但从2005年开始利率逐渐上升,到2006年年中,利率又回到了互联网泡沫爆发时的利率。
这是货币市场的大环境。
现在我们来看看次贷危机是怎么发生的。
当时美国有两大房地产公司,一个叫房利美,一个叫房地美,占据了美国次贷市场70%的份额。
次级贷款由政府机构背书,政府机构将贷款打包成证券,并承诺投资者可以获得本金和利率。
在整个过程中,市场参与者出于逐利目的,过度追求高风险贷款。
当房利美和房地美仍然主导抵押贷款市场时,他们通常会制定明确的贷款标准,并严格规定可以发放哪种类型的贷款。
但之后,由于全球数以千计的对冲基金、养老基金等风险偏好较高的基金投资者的介入,原有的放贷标准在高利率面前成为一纸空文。
新的市场参与者和华尔街交易商不断鼓励贷款机构尝试不同的贷款类型。
很多贷款机构甚至不要求次级借款人提供金融资质证明,房产的销售对象也变成了美国的中低收入群体。
在美国制造业转移的情况下,美国制造业空心化越来越严重,中下层收入难以增加。
到了06、07年,利率不断上升,房产收益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慢市房产被抛售。
当资产资不抵债时,中下层最终被迫破产,于是房利美和房地美破产,银行保险也相应宣告破产。
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债务危机的全面爆发。
1.2 美国过度消费和亚洲过度消费是实质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美国是高收益债券的起源地,同时也是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
下面由店铺为你分享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一、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兴起阶段美国是高收益债券的起源地,同时也是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因此,我们研究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借鉴其发展经验,对丰富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行和投资主体、深化债券市场的发展、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Atkinson的统计,在1909-1943年期间,高收益债券在所有参与评级、公开发行的公司债中占到17%。
“大萧条”时期,由于经济的严重恶化,许多原来投资级别的债券等级下降,高收益债券的数量大增。
而1944-1965年期间,高收益债券在公司债中仅占6.5%,基本未发行新的高收益债券。
1977年,美国高收益债券的市场存量仅占全部在外流通的公司债的3.7%,市场上鲜有发行时既是非投资级别的债券。
20世纪70年代早期,各类公司特别是没有达到投资级别的公司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浮动利率的短期银行贷款。
当时,美国的95%的公司由于达不到投资级别而被排除在公司债券市场之外。
而随着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以及市场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大规模生产的行业优势丧失及许多新兴的中型规模的竞争者,这些企业需要融资。
在70年代的石油危机、通货膨胀及利率高企的情况下,企业开始寻求更稳定和成本更低的资金来源,投资者也积极寻找提高收益的方式,市场上产生了对高收益债券的需求。
同时,金融管制的放松(利率上限的取消、允许混业经营)使得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机构开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1977年,现代债券市场上出现了第一只发行时就低于投资等级的债券,即高收益债券。
70年代后期,一个美国金融史上的重要人物米尔肯(Michael Milken)使高收益债券活跃起来。
他研读了Hickman等人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发现,自50年代以来,非投资级别债券与投资级别债券的收益之差在逐渐扩大,这使他认识到对高收益债券的投资组合所带来的回报会远远大于它的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

国际市场行情2008年金融危机解析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三班姓名:宋越学号:120508316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一、08年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发展(一)概述: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
不但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美国还陷入了自20 世纪30 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且这场危机席卷全球。
(二)金融危机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流动性危机。
(2007年2月-2008年5月)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支付危机,金融市场中以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及其在这些证券之上进一步衍生出的新的金融产品出现了严重贬值,大量的、同时的、恐慌性的资产抛售导致了金融市场流动性急剧凝固,至此,支付危机终于演变成为流动性危机。
第二阶段:信用违约危机。
(2008年6月-2009年上半年)信用违约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即将出现全面危机,包括银行的烂账,金融衍生品市场越来越糟糕。
据测算,08年的金融风暴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大概是07年次贷危机的三倍。
第三阶段:利率市场危机主要以美国房地产业为代表的事件,导致美国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出现混乱,从而引爆美元的危机。
美国最大的两家政府间接担保的金融机构是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现重大危机,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人们对美国国债的信心。
第四阶段:美元地位危机(全球危机)美国国债和房利美、房地美债券的信心危机导致世界范围内对美国金融产品的恐慌性抛售和美元的失控性暴跌,美元地位受到冲击,但由于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和全球贸易的70%以美元结算的客观现实,美元的危机推动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08年6、7、8月、是次贷危机全面升级的危险时段。
二、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一)直接原因: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大量次级房贷违约。
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降引爆了危机。
(二)深层次原因:1、美政府宏观政策失败:(1)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
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分析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分析三、危机的本源最根本的是政府的导向和由此影响的民众预期。
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看,只是危机的引发点在贷款方面。
1、放贷机构没有控制好信贷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
导致:一则产生了大量放贷效应,二则对信贷流动性失控,表现为信贷回收困难。
2、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不合理利用。
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使信贷风险转移,将放贷机构的个体风险向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转移,风险被扩大,使单个放贷机构可控的风险变得不可控。
3、最根本的是经济中、金融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机构和人们为了追逐更多的货币,而不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使大量的货币创利行为与真正的物质创造脱离。
投机行为助长了风险。
4、世界经济一体化使风险跨越了国界,形成世界经济危机。
特别是以美元这种国家货币来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被货币发行国利用,大量发行没的物质基础的货币来拯救本国经济、金融,因为怕影响本国实体经济,从而使更多的货币脱离于实体经济,并且美元的内在价值下降,表现为贬值。
而事实上是困难重重,因为增加货币量就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量,导致物质产品的进一步货币计量加大,他国持有的美元则内在价值下降,形成了美国利用美元来无偿地占有了他国财富。
5、还有一点,就是政府的政策和信息导向,这对人们的预期产生很大影响。
如对放贷机构、人们的消费行为等方面的预期作用足可以使预期变现行动。
启示首先,贷款机构在进行证券化时,没有如实地披露信息。
现在大家都已知道,一些贷款机构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次级房贷,也就是对那些信用状况不是很好的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这些贷款本身的信用风险比较大。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贷款就不能证券化了,但必须对它的信用状况进行如实的评估并向投资者进行披露,以便让投资者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
但是,这些信息都没有被客观地披露出来。
而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基础资产池的信用评级,也不是真正根据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而是凭着对房价上涨的盲目估计,高估资产池的信用等级,把次级贷款当做优质贷款,把由次贷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评得与正常贷款证券化产品一样,严重误导投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美国债券市场概述一、美国债券市场总体情况2008年全年美国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不含货币市场工具)9.8万亿美元,相比较2007年发行量10.26万亿美元,下降了4.34%。
整个市场在信用危机加剧和经济环境恶化的双重影响下愈发脆弱,在此背景下债券产品的新发行额度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
预计2009年美国经济将持续下滑趋势,这会对债券市场产生进一步的负面影响。
2008年全年,国债发行量比2007年上升了29.6%,资金主要用来弥补联邦政府预算的空缺。
次级抵押贷款和家庭贷款数额的持续下降,造成了ABS产品发行量的明显下滑。
并且,由于非机构MBS发行者数量骤减,整个MBS市场受到了较大影响,机构MBS产品承销标准的严格化也降低了机构MBS产品的发行量。
违约事件以及丧失抵押品赎回权事件发生率的成倍增加,房地产价格的下降,抵押贷款要求的严格都将持续造成2009年债券市场的低迷。
资料来源:SIFMA2008年末,美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券种余额总量为33.5万亿美元,2007年末余额总量为29.5万亿美元,同比增加13.56%。
其中只有货币市场工具的市场存量与2007年相比出现下降,其存量在2008年末为3.8万亿,同比下降7.3%。
资料来源:SIFMA二、国债市场1、国债净发行规模大幅上升2008年全年包括零息债券和附息国债在内的美国国债净发行规模达到4077亿美元,远远高于2007年1794亿美元的净发行量。
与SIFMA最近的政府预测报告一致,财政部公布其将在2009年第一季度融资4370亿美元,主要通过市场化的债务融资方式进行。
2008年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达到4550亿美元,低于先前预期的4820亿美元。
为了刺激经济,控制经济危机,2009年财政年度美国政府赤字规模有望达到1.45万亿美元。
资料来源:SIFMA2、国债总发行规模上升2007年附息债券发行总量为7523亿美元,2008年总量为1.037万亿美元,增长了37.9%。
2007年零息债券发行总量为3.742万亿美元,2008年总量为4.786万亿美元,增长了27.9%。
美国国债发行总量大规模增长主要受到新券替旧券发行,可赎回债券发行以及财政部新一轮资金需求的影响。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联储一方面在2007年9月开始连续降息,联储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降到0.25%,另一方面美联储还采取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举措用以增加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和资本量。
2008年主要交易商的国债日均交易量为5531亿美元,2007年日均交易量为5702亿美元,同比略有降低。
资料来源:SIFMA 单位:%单位:十亿美元3、各期限国债收益率有所下降2008年末,市场的剧烈波动以及信用市场的混乱引起整个市场对安全性较高的短期国库券的追捧。
2008年9月底,2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为2%,而到12月底降到0.76%,而十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从9月底的3.85%降到12月底的2.25%。
2年期与10年期的利差从9月末的185bp降到12月末的149bp。
尽管市场上的焦虑情绪已经从9月底的顶峰有所缓解,但除非投资者重新对金融市场产生信心,整个国债收益率仍然会保持较低的水平。
单位:十亿美元资料来源:SIFMA三、市政债券市场2008年,长短期市政债券发行总量达到4 523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7.2%。
主要原因在于发行人信用环境的趋紧降低了融资的规模。
2008年全年,长期市政债券发行额为3915亿美元,低于2007年4293亿美元的发行额,并且全年出现连续下滑趋势。
其中第二季度为1048亿美元,第三季度发行规模为905亿美元,第四季度发行规模为701亿美元。
2008年全年,短期市政债券发行总额为607亿美元,比2007年580亿美元的发行额上涨了4.6%。
资料来源:SIFMA2008年12月末,10年期AAA 级别的一般责任债券(General Obligations ,通常称为GOs )的收益率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比例为174%,2008年9月末该比例为108%。
2008年12月末,10年期市政债券收益率为3.91%,同期限的国债收益率为2.25%。
资料来源:SIFMA月)单位:十亿美元资料来源:SIFMA2008年新增发行的长期市政债券规模为2 122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22.5%。
三个资金使用量最大的部门融资规模也持续下降,2008年教育相关部门的融资发行量在只有909亿美元,而2007年为1 076亿美元。
2008年一般政府部门的融资规模总量为55.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6.1%,交通部门新发行债券规模为265亿美元,而2007年发行规模为272亿美元。
2008年全年长期市政债券新券替旧券发行规模达到1 793亿美元,2007年规模为155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2%。
其中,教育相关部门新券替旧券发行规模在2008年降低了4.1%,降为361亿美元,一般部门的从2007年的264亿美元降低了32.6%,目前规模为392亿美元。
相反,2008年卫生保健部门新券替旧券发行规模增加了54.8%,达到437亿美元。
四、联邦机构债券2008年长期的联邦机构债券的发行量为1.1万亿美元,比2007年9 418亿美元的发行量增加了17.7%。
2008年,政府控股公司月发行规模在4月达到最高值1 571亿美元,11月份月发行规模下降到140亿美元,12月份发行额又回升到478亿美元。
联邦住宅贷款银行(FHLB)在持续的信贷危机中,扮演着为存款和贷款机构提供低成本流动性的重要角色。
2007年FHLB的联邦机构债券发行额为4 952亿美元,在2008年其发行额达到5 151亿美元。
FHLB的发行量占到所有联邦机构债券发行量的近一半,并且这种趋势将持续到信用市场状况有所恢复为止。
资料来源:SIFMA2008年第三季度末,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政府接管,美国联邦政府从每家机构中获得79.9%的股份。
2008年房地美债券发行额为2 207亿美元,2007年发行额为1 91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5%。
2008年房利美的发行额为2 212亿美元,而2007年发行额为190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5.9%。
2008年农村信用系统长期债券的发行额为956亿美元,2007年其发行额为64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8%。
资料来源:SIFMA五、公司债券市场1、公司债券发行量持续下降公司债券2008年全年发行量为7 024亿美元,比2007年发行量1.1万亿美元下降了37.7%,主要原因在于信用市场内不确定性持续增加,市场波动加剧,企业利润连续下降,以及公司债券利差继续扩大,所以2008年公司债券市场发行量持续萎缩。
为了增加市场流动性,改变市场状况,2008年12月16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到0.25%。
2008年美国高收益债券的发行量持续下滑,第四季度发行量比第三季度大幅下滑了71.1%,反映了投资者对目前经济环境中所存在风险的敏感度越来越高。
2008年全年,高收益债券的发行总量为37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72.8%,为9年来最低水平。
上一个最低点出现在2000年,当时高收益债券发行量为343亿美元。
标准普尔全球固定收益研究表明,由于贷款标准进一步严格和承销量缩减带来的风险,高收益债券的发行量很有可能会继续保持较低水平。
资料来源:SIFMA2、公司债券市场信用状况恶化2008年全年公司信用状况急速下滑,降级的公司数量和范围都有所增加并且这种趋势可能会继续下去,这种趋势主要是由于经济形势持续恶化造成的。
标准普尔报告显示美国投资级别的利差在2008年末增加到1 647bp,2008年第三季度利差为919bp,而2007年末利差为561bp。
根据标准普尔全球固定收益研究报告,2008年55家发行机构的信用级别从投资级降到投机级别,比2008年增加了13家。
2008年受到降级事件影响的债券总值达到2 264亿美元,2007年受影响的债券总值为1 313亿美元,同比猛增了72%。
其中雷曼兄弟的违约债券总价值达到795亿美元,占到了受影响债券总额的三分之一。
被降级的发行人总数达到2003年来最大值,是1987年标准普尔排名开始以来第三高值。
2008年降级机构中占比最大的一类是房地产开发商,占到6家,排名第二的是与其有紧密联系的银行机构。
2008年受到降级的房地产开发商有6家,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银行、木材和建材企业、保险公司、传媒娱乐企业,分别有5家企业降级。
3、公司债券市场利差持续扩大2008年全年,公司债券利差持续扩大。
12月31日,JP摩根美国流动性指数利差(JULI)达到475bps,而第三季度利差为355bps,2007年底利差为124bps。
2008年末美林高收益指数利差达到1,812bps,比9月末扩大了716bps。
信用衍生互换(CDS)市场也经历着同样的遭遇,CDX.NA.HY利差比9月末798bps扩大了345bps,达到1,143bps。
数据来源:SIFMA数据来源:SIFMA数据来源:SIFMA数据来源:SIFMA4、公司债券交易量普遍上升NSDA的TRACE系统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投资级别产品的日均交易规模达到78.9亿美元,比第三季度66亿美元的日均交易量增长了18.7%,比2007年第四季度日均交易量增长了12.7%。
第四季度高收益产品日均交易量为39.6亿美元,比第三季度35亿美元增加了12.4%,比第二季度增加了4.8%。
六、抵押支持证券(MBS)1、MBS发行量大幅下滑2008年MBS的发行量为1.34万亿美元,2007年发行量为2.05万亿美元,同比减少34.7%。
导致发行规模降低的原因主要在于私募市场的低迷,抵押贷款发行标准的严格以及更大范围的经济下滑导致消费者信心和支付能力的进一步丧失。
2008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也是MBS市场不振的原因之一,根据S&P/Case Shiller 20城市指数,11月末房地产价格下降了18.2%。
资料来源:SIFMA 资料来源:SIFMA2、机构MBS 产品发行量降低2008年,基础的机构MBS 产品发行规模为1.1482万亿美元,几乎与2007年持平。
机构抵押担保债务凭证(CMO )11、CMO (抵押担保债务)CMO 是比较复杂的MBS 产品,根据按揭贷款的还款期限进行分层,每一层的证券化产品分别出售。
的发行量比上一年降低32.3%,总量为1 510亿美元,主要原因在于抵押贷款市场的流动性和投资者需求明显降低。
2008年全年机构MBS 产品发行规模大约占到MBS 总规模的97%。
机构债券债利差年月年月3、非机构部门MBS 产品发行量巨幅下降非机构部门的危机已经牵连到其他一些抵押贷款部门,非机构部门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 1)的发行量在第四季度只有2亿美元,远远低于第三季度的发行量1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