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_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合集下载

管理学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管理学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组织中业务技术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在市场经济逻辑居统治地位的格局下,一种类型组织中 居主导地位的逻辑是与其组织类型和业务技术有关的制 度和观念因素。资本主义条件下法律制度、财产制度、 金钱逻辑居统治地位。 我国单位组织这方面的情况是: 1. 政治逻辑第一,业务技术居次要地位。通过主次次序, 或者通过业务活动中体现政治精神实现。 2. 改革前中国企业不是企业,是中国式的单位组织。企 业的生产、销售是当作政治任务理解和操作的。 3. 企业中通行的是政治意义、社会效益。科学、理性、 效率、经济成就始终没有成为根本支配力量。 4. 衡量个人的标准和个体的追求沿着政治表现、权力中 心、地位、级别的系列上升。
党组织和赋予单位组织的特点

党组织自成一套独立的组织体系。党员身份、党的纪律、 由支部到各级党委、党内活动等,构成党组织体系的基本 内容。 党组织是各级组织中政治问题的最终决策者。不管形式上 如何表现,政治标准是每一个正式组织的首要价值观。 党组织的管理和控制,主要通过方向、路线指导,人事管 理、宣传教育三大途径实施。方向、路线指导和宣传教育 起作用的领域包括一定时期的政治任务,舆论、宣传,在 各行各业业务活动中贯彻党的中心任务等。人事管理则直 接控制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考核、任用,以保证政治 任务得到贯彻执行。 党组织是中国单位组织的核心。
要素二: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组织要求的行 为必须有方向性,否则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行为。 任何正式组织都有共同目标。明文规定的,隐含 着的。 组织的共同目标要得到组织成员的理解、接受。 个人愿意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努力,是因为实现 组织共同目标能够部分实现个人目标,有助于实 现个人追求。组织中的个体有两种身份、两种人 格。 理解组织目标有协作性的理解和主观性的理解。

第六讲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第六讲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工作联系
同一部门接触比较多, 同一层级需要相互合作,
上下级之间经常需要沟通和报告等
安全的需要
情感、兴趣、认同、共同的经历等
情感:比如成员之间本来就有深厚的友谊 兴趣:一起去运动等;参加兴趣小组等; 认同:性别认同;种族认同;国籍认同;等等
共同的经历: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等等
非正式组织常常为正式组织创造条件,反之亦然。 非正式组织有三种普遍的功能,
维护个人品德和自尊 通过对协作意愿的调节来维持组织内部的团结;
信息交流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7页
概念: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所有成员彼此互相沟通,为既定目标采取共同行 动,并依法或依规章制度的有关规定,形成一个组织。
心理的协调性:由于有自愿的结合基础,非正式组织成员 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因而情绪共振,感情融 洽,行为协调,行动一致,归属感强。
信息沟通灵: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交往频繁、 知无不言,信息传播迅速,成员对信息反应往往具有很大 的相似性。
自然形成“领导”人物:非正式组织不是由于组织的决定而成立的 ,它虽然没有上级任命的领导,但实际上每个非正式组织都有自己 的“领导”。非正式组织内“领导”的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 涌现出来的,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第六讲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7页
课程简介
霍桑实验 概念、成因与分类
功能 管理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37页
非正式组织:从霍桑实验谈起
时间:1924年-1932年 主持人:
美国行为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
地点: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
实验的理论基础: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为基础。 实验目的:为测量各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试图通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概念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概念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概念1、正式组织组织的三个特性是有意识地形成经过计划,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按一定程序设计和建立的具有明确的职责关系和协作关系的群体。

概念: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所有成员彼此互相沟通,为既定目标采取共同行动,并依法或依规章制度的有关规定,形成一个组织。

•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征:•经过规划而不是自发形成的。

其组织机构的特征反映出一定的管理思想和信念。

•有十分明确的组织目标。

概念:正式组织•讲究效率,协调地处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达到目标。

•分配角色任务,影响人们之间关系的层次。

•建立权威,组织赋予领导以正式的权力,下级必须服从上级。

•制订各种规章制度约束个人行为,实现组织的一致性。

•组织内个人的职位可以相互替代。

2、非正式组织组织的三个特性是无意识地形成•非正式组织没有显性的共同目标,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

•人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是在满足需要心理推动下,比较自然地形成的心理团体•其中蕴藏着浓厚的友谊与感情的因素。

非正式组织:特征•很强的凝聚力:在非正式组织里,共同的情感是维系群体的纽带,人们彼此的情感较密切,互相依赖,互相信任,有时甚至出现不讲原则的现象。

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往往超过正式组织的凝聚力。

非正式组织:特征•心理的协调性:由于有自愿的结合基础,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因而情绪共振,感情融洽,行为协调,行动一致,归属感强。

•信息沟通灵: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交往频繁、知无不言,信息传播迅速,成员对信息反应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自然形成“领导”人物:非正式组织不是由于组织的决定而成立的,它虽然没有上级任命的领导,但实际上每个非正式组织都有自己的“领导”。

•非正式组织内“领导”的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典型例子•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组织•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销售团队集体跳槽概念:非正式组织•罗宾斯将非正式组织(群体)定义为: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工人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组织行为学: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组织行为学: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在组织中的正式规则要求下建立起来的,而是由人们在彼此交往中自发 形成的。 2)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区别 3)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11.2.2
非正式组织的权力与领导
1)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 2)职权与权力 3)非正式领导的行为
11.2.3
非正式组织的结构
外层群
H D
边缘群 核心群 A C
M
I
E
B
12.1
个体与组织的心理契约
12.1.1
心理契约的概念
• 12.1.1 心理契约的概念
1)什么是心理契约 2)心理契约的作用和影响 3)心理契约的内容
• 12.1.2
建立心理契约应注意的问题
1)心理契约需要不断的沟通 2)管理者的期望: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 我 实 现 的 预 言 (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是一个与组织对员工的期望有关 的现象。
车间主任A 调度组 材料组
车间主任C
班组长A
班组长B
班组长C
图11-3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
• 11.1.3
电视制作中心主任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制片部 导演部 摄像部
服装道具部
剧组A
剧组B
剧组c 剧组…
图11-4 矩阵制组织结构形式
11.1.3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总经理
研发部
财务部
人事部
采购部
台式机事业部 生产部 销售部
笔记事业部 生产部 生产部
销售部 客服部
客服部
客服部
图11-5
事业部组织结构示意图
11.1.4
组织结构形式的新发展:无边界组织
11.2 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绩效的影响一、分析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概念: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一般而言,非正式组织可以存在于任何一个群体中。

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大背景: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人们从众心理较强,个体行为倾向于加入一定的群体组织以求得心理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个体加入非正式组织是自觉的,源于情感的需要;◎个体加入非正式组织源于个体偏好;◎共同的价值观体系是非正式组织形成的重要原因和核心凝聚力。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辨识性差。

◎非正式组织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非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理侧面、非理性侧面。

◎非正式组织中通行的是感觉、情感和个性特征等因素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品格往往是导向因素。

二、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两者关系:◎两者相比较,正式组织以组织为纽带,更具有确定性;而非正式组织则以感情为纽带,更具有社会属性。

◎从本质上来讲,非正式组织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需要而在正式组织中出现的一种自发形式,通常是在友谊和共同爱好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是相促而生,相伴而存的。

由于个体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正式组织很难满足其所有的需要,非正式组织便常常伴随着正式组织产生。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绩效影响:非正式组织作为存在于正式组织中的一种非正式的社会交往关系,它对于正式组织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利:1、非正式组织增强了正式组织的有效性。

2、非正式组织有利于成员的沟通。

3、非正式组织对增强组织成员的工作满足感和稳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4、非正式组织能帮助成员释放压力5、非正式组织促使管理者做决策时更加谨慎(PPT 加国外研究的图)近10年, 国外组织行为研究已经开始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并对此进行研究,总结为:非正式组织在感情释放、促进沟通、弥补管理者的工作缺陷、组织系统完整性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
* 为成员提供各种客观的刺激 (金钱、威望、权力)
* 通过说服来影响成员的主观态度 (培养协作精神、号召成员忠诚、 发挥集体主义精神、相信组织目标…)
2。共同目标(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 *共同目标会发生变化 *对协作成员: 协作目标有协作方面(成员的组织人格)
主观方面(成员的个人人格) *对组织目标的理解: 协作性理解:从组织整体立场客观地理解
系统的效率: 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 协作效率是个人效率的结果
正式组织三要素(巴纳德)
1。协作意愿: * 个人向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 * 自我克制、交出对个人行为的控制权、 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
协作意愿强度变化范围无限广大 个人协作意愿的程度不固定 协作意愿强度与组织规模成反比
对个人: 协作意愿
低:力量抵消
* 组织是正式侧面和非正式侧面的统一 ---区别了管理的理性和非理性部分 ---揭示了组织管理的基本事实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企业的多面性 盈利性组织
风险性组织 公益性组织
慈善性组织 社区性组织
学习性组织 教学性组织
育成性组织 家庭性组织
人才集散性组织
组织的功用
* 组织力量的汇集( 1+1=2 ) * 组织力量的放大( 1+1>2 ) * 个人与机构之间的交换
个人要求:利益或报酬 > 投入 机构要求:贡献 > 成本花费
非正式组织
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的体系 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无明确的结构和形态,可辨识性差
(自然形成领导); *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信息沟通灵、片面、失真); *侧重于心理侧面和非理性侧面
(凝聚力、渗透性强); *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无形的

非正式组织及其与正式组织的关系

非正式组织及其与正式组织的关系

非正式組織及其與正式組織的關係導讀:高文彬本章介紹非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的關係,本章安排順序:1. 非正式組織的性質2. 非正式組織的重要影響與結果3. 正式組織運作下所形成的非正式組織4. 正式組織中非正式組織的功能第一節什麼是非正式組織我們經常能够觀察到即令人與人間不存在任何正式組織的關係,他們仍然有所接觸並相互影響。

這種現象從兩人之間的互動到群體的情形都有。

這些人並沒有刻意加入,卻持續而重複地進行這些互動。

這類互動可能是伴隨著組織活動而偶發地、附帶發生地形成,也可能是經由個人願望或集體直覺而形成,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敵對。

不管缘故如何,這樣的接觸、互動與集結,改變了個人的經驗、知識、態度與情緒。

有時候我們感受到我們的情緒受到影響,例如當我們置身在群體中我們觀察到別人受到了影響,我們乃至也並未察覺自己或他人受到了永久性的影響。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经常使用「集群心理(mob psychology)」來形容這種仿效情形,並且意識到我們某些態度正一起地被引發,例如我們经常使用「一起意見」和「大眾意見」等字眼。

非正式組織是一種不確定並且無固定結構,並沒有確定下級機構的組織。

這種組織沒有固定型態,密度經常改變,而這種改變經常是來自於外界因素的影響。

外界因素影響了人們在地域上的緊密程度,並且促令人們彼此接觸並成心識地參與一起目標。

這種具有不確定結構與密度的組織,有別於一样組織,是為非正式組織,不管在社區中或國家裡到處都存在著這種組織,並與正式組織息息相關。

第二節非正式組織的結果非正式組織,有別於正式組織,有兩種重要成效:(一)成立特定的態度、明白得、風俗、習慣、制度等(二)創建有利的條件以扶植正式組織以下分別敘說這兩種成效,第一,通常非正式組織的直接成效有風俗、道德、风俗、制度、社會規範和理想等。

來自正式組織的制度與來自非正式組織的制度經常發生混淆,例如當一個實做演練發生正式規範與非正式習俗的衝突時,後者(非正式習俗)往往占優勢。

管理学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管理学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变化


单位组织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出现民营的、外 资的、中外合资的、准国有的多种企业类型。 外部大环境制约,组织网络体系中无法违拗的运 转逻辑,发展的机会和前景等方面与传统单位组 织没有根本变化。一定范围内组织本身的结构和 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 财产权利在一定限度内成为支配性力量。效率、 效用、科学、理性精神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定范围内职能分化、多元化呈发展趋势。组织 类型的特征相应凸显出来。 个人获得了更大生活空间。增加了选择自由,同 时,生存风险、生存压力也在增大。
协作意愿 2. 共同目标 3. 信息沟通
1.
要素一:协作意愿



协作意愿是个体为组织贡献力量的愿望。 协作意愿的强度变化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从消 极怠工到投入全部身心力量都有可能。个人协 作意愿的强度不是固定的,恒久的量。 对个人而言,协作意愿是个人由于为组织提 供协作而得到的诱因与协作所作牺牲或贡献两 者相比较后的净效果;同时,也是个人参加不 同组织所得诱因相比较后的净效果。净效果的 大小决定协作意愿的强度。 从组织角度看,协作意愿是组织提供给个人的 诱因和赋予个人的工作之间的对比关系。
要素三:信息沟通




正式组织中的信息沟通指所有能够起到传递信息作用 的方式和手段。包括口头的、文字的、上下级之间的 指挥命令汇报请示过程。 信息沟通有一定的限度:
信息沟通要借助于语言媒体,会发生理解上的偏差 上下之间归纳概括和理解阐释过程导致信息失真 沟通过程中有出于个人目的的有意识修饰加工
头衔
私人人际关系超过职能关系
一项决策涉及个人利益和业务两方面
时,选择的标准 人事问题及人事选择的标准 能力主义与任人唯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系统 社会关系 推崇感情的逻辑 非命令型的横向沟通 在非正式组织中管理更多地依赖于领袖个人的人格魅力 个人自愿加入
成文的、强制性规则约束
正式组织的管理一般都采用“经济-技术”手段,偏于技 术科学
不成文的、自我约束
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一般都采用“社会-心理”手段,偏于社会 科学
非正式组织:成因
非正式组织:成因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赋予正式组织以活力

正式组织是个骨架;非正式组织是血肉。
增强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正式组织一般从单方面的物质利益着手去团 结其全体成员的,而非正式组织从精神需求 方面发挥自己的特性和长处。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II)

沟通渠道灵活多变,信息流转通畅。

非正式组织信息沟通方式不拘一格,其人际 关系的网络超越了部门、单位以及层级。 非正式组织培养归属感,尊严和价值。

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3.牵住领袖人物,清除“害群之马”; 4.用组织文化引导; 5.加强正式组织的调控力度。

非正式组织的识别
网络分析法 建议网 信任网 交流网

网络分析的步骤

1.设计并应用雇员问卷


就建议、信任和交流三方面进行询问 在进行问卷前要进行预测试
您每天都会跟谁说话? 至少每周一次,您会向谁寻求帮助或建议? 经过一天的训练,您认为您可以替代谁的工作? 为了您的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建议得到通过,您会寻求谁的支持? 在工作事务上,您认为谁值得信任? 您认为,您的下属某某会就与工作有关的事务咨询谁? 您认为,您的下属某某会在工作事务上会信任谁?

维护个人完整人格、形成健康心理。

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1.墨守成规,阻碍变革。 2.角色、目标上的冲突,降低组织效能。 3.抑制才能发挥,造成企业人才流失。 4.拉帮结伙,散布谣言,影响企业安定团 结。

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1.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接受并且理解。 2.进行积极有效的情感沟通。 ⑴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 ⑵善于聆听。 ⑶适时赞誉。 ⑷理解潜规则。

主要的问题如:




也有针对管理人员的问卷,比如:

网络分析的步骤2

2.交叉检验问卷(cross-checking):

检查雇员问卷回答的一致性。
3. 处理数据,绘制网络关系图。
建议网络图 信任网络图 交流网络图 管理者问卷中的三个图

案例
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及其防范





概念: 案例: 1993年底,正准备进行二次创业的实达电脑公司内部领导班子发生 了冲突,结果是总经理带领30名骨干员工集体出走,差点使年轻的 实达公司折戟沈沙; 1995年正处於高峰时期的小霸王主帅段永平率几乎全部中层管理者 集体请辞,另立门户,结果是辛辛苦苦营造起来的小霸王知名品牌 可悲地成爲历史; 1998年底瀛海威除总经理之外的管理层集体哔变一度曾使瀛海威元 气大伤; 1999年北京现代城房地産公司4名销售副总监带领部分销售人员以 18 25万元的一次性费用被挖走...... 2000年的时候,创维集团以陆强华为首的销售团队集体跳槽,导致创 维濒临崩溃。 2006年,人大法学院教授集体跳槽事件
非正式组织:成因
血缘 地缘 总之,人们有互相结合的需要,倘若不能 从正式组织或领导措施上获得需要的满足, 则非正式的结合就会增多。 思考: 监狱中的非正式组织是基于什么 形成的?

非正式组织:特征




很强的凝聚力:在非正式组织里,共同的情感是维系群 体的纽带,人们彼此的情感较密切,互相依赖,互相信 任,有时甚至出现不讲原则的现象。非正式组织的凝聚 力往往超过正式组织的凝聚力。 心理的协调性:由于有自愿的结合基础,非正式组织成 员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因而情绪共振,感 情融洽,行为协调,行动一致,归属感强。 信息沟通灵: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交往频繁、 知无不言,信息传播迅速,成员对信息反应往往具有很 大的相似性。 自然形成“领导”人物:非正式组织不是由于组织的决 定而成立的,它虽然没有上级任命的领导,但实际上每 个非正式组织都有自己的“领导”。非正式组织内“领 导”的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成员的 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为有效地实现共同目标而规定成员之 间的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组织体系。它的组织结 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均由管理部门规定,组织 中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有关规章和制度。 技术-经济系统 工作关系 讲求效率的逻辑 命令型的纵向沟通 在正式组织中,管理依赖的是职权 领导者选择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不确定的而且没有固定结构的分支机构, 是由无意识的社会过程产生的,可把它看成是一种没有 固 定 形 态 的 、 密 度 经 常 变 化 的 集 合 体 。


非正式组织紧密化的信号: 1. 各种小道消息充斥企业; 2. 非正式组织开始出现固定的核心成员; 3. 本企业或本部门的一些成员的非正式地位或职能超 过其正式地位或职能; 4. 当员工产生不满或异议时,更多的是向非正式组织抱 怨,而不是通过正式渠道向管理层反映. 这预示着正式 组织中的影响力相对于非正式组织在迅速减弱. 5. 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比管理层更快的获知企业内外或 部门内外的信息

兴趣型:


破坏型: 积极型 典型例子
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组织 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


创维销售团队集体跳槽事件 国有企业内的非正式组织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官不宜聚,兵不宜散 八爷党 东汉的“妇寺干政”

党政机构里的非正式组织


历史故事中的非正式组织:

巴纳德的研究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正式组织有三种普遍的特征:

协作的意愿 共同的目标 信息的沟通


把非正式组织看作是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产生于同工作有关的联系并 从而形成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比没有正式的结构,成员常不能自觉意识 到共同的目的,而只有通过与工作有关的接触才能产生,并因而确 立了一定的态度、习惯和规范。 非正式组织常常为正式组织创造条件,反之亦然。 非正式组织有三种普遍的功能,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巴纳德认为,如果不调查研究非正式关系的网络和非官 方的准则,就不可能了解正式的权力等级结构和官方的 规则体系,同样,也就不可能对正式组织的性质有所了 解,因为这些正式建立的和非正式产生的形式是不可分 割地伴生在一起的。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首先了解与正 式组织有关的非正式组织的情况,才能真正了解正式组 织的运行状况,而从正式组织的规则、章程等正式文件 中却并不能看出这个组织是如何运行的。总体来看, “对绝大多数组织而言,了解组织的诀窍是,了解其非 正式社会的人物、事情和缘由”。 法约尔说,在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就像灯塔和航标 一样指引着人们的行动。

非正式组织:从霍桑实验谈起(IV)
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在1933年发表了 《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 1945年又发表了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梅奥把非正式组织 定义为:因满足员工的社会需要而产生和存在 的,并形成具有某种传统习惯、规矩、职能甚 至特定的礼仪的群体。 此后,大量的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 生理学家和管理学家积极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 比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 个层次,说明物质需要只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精神的需要更为重要,而这种需要的满足,大 多是在非正式组织中得以实现的。

利益相关

雇员内部容易形成,而雇主与雇员则难以形成
同一部门接触比较多, 同一层级需要相互合作, 上下级之间经常需要沟通和报告等
工作联系


安全的需要 情感、兴趣、认同、共同的经历等


情感:比如成员之间本来就有深厚的友谊 兴趣:一起去运动等;参加兴趣小组等; 认同:性别认同;种族认同;国籍认同;等等 共同的经历: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等等
非正式组织:分类

从安全性和紧密度两方面来划分:
紧密度
破坏型
积极型
消极型
兴趣型
安全性
非正式组织:分类( II )

消极型:


既不安全也不紧密 内部没有一个得到全体认可的领袖 有好几个小团体 小团体利益高于组织利益
安全,但不紧密 共同兴趣、自娱自乐 紧密,但不安全 与组织抗衡、不服从组织 紧密且安全 对组织目标高度认同、良好的企业文化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李金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07.4.4
课程简介
霍桑实验 概念、成因与分类 功能 管理

非正式组织:从霍桑实验谈起
时间:1924年-1932年 主持人:


美国行为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
地点: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 实验的理论基础: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为基础。 实验目的:为测量各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试 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途径。 实验设计:
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及其防范(II)
非正式组织紧密化的诱因: 1. 员工同质化: 年龄\背景\文化层次 2. 核心人员的不利变动 3. 自认为不公平的绩效评估 4. 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矛盾 5. 非正式领袖的消极作用 6. 组织变革或面临危机

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及其防范(II)
概念:非正式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