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把握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三大考点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把握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三大考点

考点1 鉴赏人物形象
考点解读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 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词)时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 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学案4 把握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三大考点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 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鉴赏古代诗歌的形 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 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考查内容上看,该考点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 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从考查题型上看,在高考卷中,对该考点 的考查往往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题型1 抒情主人公形象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请概括诗中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既要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更 要抓住诗的主要内容,如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答案:一个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这首诗 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 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足见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 仇,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热点1 人物形象(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

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吟咏物象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

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

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

如赏析《怀天经、智老,因访之》,抓住“诗卷”“纶巾鹤氅”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

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步骤】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命题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选择的,一般包括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和色彩描写等。

这些景物承载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如:热点2 景物形象【特别提醒】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景物,因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以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解析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解析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命题趋势】赏析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核人物形象、物象特征及其作用、诗歌的画面、意境等内容。

【真题再现】【2020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详解】一、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专题01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专题01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解析版)

专题01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二★★技巧点拨**•分析方法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

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

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夭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二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伯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5.木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清加以分析.(6分)【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夭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2020高考语文调研大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2020高考语文调研大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侧正面面描塑绘造,,景聚物焦衬情托态,、寓言情行于景
进入导航
第15页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 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 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 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的 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 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 竹等。古诗中常见的几个物象如下: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进入导航
第1页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进入导航
第2页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进入导航
第3页
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 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把握诗歌的形象是感受诗情、 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也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考查点。
进入导航
第14页
3.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意象)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能体现人物心境。 比如,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 等形象;燕子飞,多用来刻画羁旅行役、伤春悲秋、壮志难 酬等形象。
4.从分析典故入手,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 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典例 1】中 苏轼就借用李揆的典故,要苏辙像李揆那样,不要暴露自己, 表达了担心兄弟苏辙被契丹扣留的情感。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进入导航
第11页
答:
步骤
分析
标题“送子由使契丹”中,“子由”即苏 第一步:看标题,
轼的弟弟苏辙,由标题可知此诗是苏辙出 初步揣摩形象。

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通关目标17: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通关目标17: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202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7: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关口提示—【考纲知识精解读】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分析古诗中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鉴赏古诗形象就是要准确分析诗中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情感。

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

如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游子漂泊在外;“落日”徐徐而下,让人联想到对友人的依恋,这两个意象就是含不尽之意的眼前之景,充分体现了诗歌暗示性的特点。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图景。

人物形象包括作者形象(即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及其在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和白居易《卖炭翁》中卖炭老翁的形象。

高考鉴赏古诗形象试题主要有分析意象试题和分析意境试题两类。

分析意象试题主要有两种设题方式:(1)要求分析意象特征,如2020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①小题“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要求分析意象的寓意或情感,如2020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②小题“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分析意境试题主要有三种设题方式:a.要求分析意境之“境”,就是分析意境中景的因素,题干中常含有“画面”、“情景”、“图象”、“景象”等要求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的要求语,如2020年高考天津卷第16题①小题“‘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时还用“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的追加问方式要求概括意境特征,如2020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8题;b.分析意境之“意”,就是要求分析意境中蕴含的情感或寓意,如2020年高考四川卷第12题②小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c.分别分析意境之“境”和“意”,就是既要分析意境中“景”的因素,又要分析意境中“情”的因素,题干中常同时含有“画面”和“感情”两个词语,或“景与情”等要求语。

2020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2020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 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 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试分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 【人物形象赏析】
(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 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
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 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 “独”“怆然而涕下”。
2012年(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 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 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 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反思总结:
(1)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
抓住诗词对人物的正面(直接)描 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
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 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2020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篇.ppt

2020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篇.ppt
物(山川草木等)来抒怀。这个象即 “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与景
象这个客体合二为一。诗中往往有几个意象,各个意 象之间构成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时 候,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3)物象。
【答案】 ①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 风吹雨打的形象;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 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 ③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 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诗歌的形象
一、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 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 生动的生活图景。
(偏重写景的诗歌)
物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 象 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
(偏重咏物的诗歌)
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抒情主体形象
例①: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 他乡的事实的?
(1)人象 诗中的人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 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为主,如《 孔雀东南飞》中坚守爱情,忠贞不渝的刘兰芝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声 声慢》中孤独寂寞,郁闷愁苦的李清照
(2)景象(自然景象或意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 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 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 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 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 ”“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 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 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 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 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 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人物形象:诗歌刻画的形象即非诗人自己
二十、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11分)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补)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精卫词 王建 (补)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020
高 考 古 代备 诗战 歌 鉴 赏年 之 形 象
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十八、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9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学案》P107)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A(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
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 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观点一:同意。(2分)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2分) 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 不止。(2分) 观点二:不同意。(2分)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2分)意为 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2 分)
①表现了苏轼旷达的性格。(概括形象特点)(1分)苏轼兄弟情意深 重,(1分)但诗人远在杭州,(1分)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1分)这次虽是远别,(1分)诗人表示也不会做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1分)(具体分析形象)
人物形象:诗歌刻画的形象即非诗人自己
十九、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9分)
人物形象:诗歌刻画的形象即非诗人自己
二十一、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补)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的地位。(2分)
“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 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 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 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 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诗歌情感的答题技法: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 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 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 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 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BD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 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避免被扣留, 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 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